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久坐腿麻是什么原因

佚名 2023-07-14 16:55:48

身体有些部位发麻的时候,感觉是针刺般的疼痛,一般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一直保持一个动作之后,会出现发麻的情况,久坐之后,腿部可能会发麻,另外,一些疾病也有可能引起腿部发麻,那么久坐腿麻是什么原因?哪些病会导致腿麻呢?

1、血液流通不畅

长时间坐着,腿保持同一个姿势,血管被压迫后收缩,容易导致腿部血液不流通,导致暂时性缺血性变化,从而引起腿麻。

2、坐骨神经被压迫

长时间坐着,机体的坐骨神经受到压迫,引起局部神经麻痹症状,使腿和脚产生麻木感。

3、坐久了腿麻怎么办

1、坐久了腿麻,此时,应立刻改变姿势,可以小范围内快速走动几分钟,变换走路姿势,如走“内八字”,使不同的肌肉均衡受力,减轻发麻的感觉。

2、如果感到左腿发麻,就高举右手10秒,然后放下,反复3次,右腿麻的话就举左手,麻木感可以得到缓解。

3、坐久了腿麻,可以对发麻部位进行搓、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流通,这样也能消除麻木。

4、引起腿麻的原因

(1)心脑血管疾病

患有心脑疾病者,一般血管的弹性以及血流量会变小,肢体的血液循环会出现一定的障碍,可能引起手足发麻的症状。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出现对称性肢端感觉异常,手足皮肤麻木、蚁走,触电样感觉。

(3)颈椎病

由于颈椎退变、增生或错位等因素刺激,使得痉神经根手压迫,会造成相应神经制品部位的手指活动不灵,腿麻,肩颈疼痛等症状。

(4)腰椎间盘突出

腰部受扭闪、撞击或抬重物时用力过猛、过劳等损伤而引起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组织中脱出,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而产生下肢麻木,伴有大腿后侧疼痛等症状。

(5)肠胃功能差

长时间的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致使体内营养供应缺乏,也可引起代谢障碍性肢体麻木,长期缺钙也可产生腰腿酸痛,手足麻木。

5、跷二郎腿的危害

1、影响血液循环

跷二郎腿时,被垫压的膝盖受到压迫,容易影响下肢血液循环。两腿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容易麻木,如果血液循环再受阻,很可能造成腿部静脉曲张或血栓塞。“特别是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老人,长时间跷二郎腿会使病情加重。”医生建议,感到两腿肌肉麻木或酸痛时,应立即将其放平,用双手反复揉搓或拍打,以缓解疲劳,尽快恢复血液通畅。

2、影响男性生殖健康

男人跷二郎腿时,两腿通常会夹得过紧,使大腿内侧及生殖器周围温度升高。对男性来说,这种高温会损伤精子,长期如此,可能影响生育。为此,医生建议,跷二郎腿最好别超过10分钟,两腿切忌交叉过紧,如果感觉大腿内侧有汗渍渗出,最好在通风处走一会儿,以尽快散热。

3、导致脊椎变形

人体正常脊椎从侧面看应呈“S”形,而跷二郎腿时容易弯腰驼背,久而久之,脊椎便形成“C”字形,造成腰椎与胸椎压力分布不均。长此以往,还会压迫到脊神经,引起背疼痛。

腿麻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腿麻的情况,有的时候腿部长时间不动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原因并不一定是这样。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腿麻的原因。

1. 第一:腿麻多由不良姿势的久坐、久站、久蹲引起。腿部血液流通不畅,周围神经受到压迫,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不能把受到的刺激准确、及时地传给大脑,提醒我们变换姿势,所以就会腿脚发麻。对于大多数人下肢麻木会慢慢消失。


2. 第二:情况也分两种。良性下肢麻木会随着患者的心情、饮食、天气、运动状况的改变而自行消失,恶性下肢麻木主要特征就是持续性和进行性。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不断,无法自行消失;且随着时间程度日趋加重。


3. 第三:腿麻后,立刻改变姿势,可以小范围内快速走动几分钟;如果感到左腿发麻,就高举右手10秒,然后放下,反复3次,右腿麻的话就举左手,麻木感可以得到缓解;变换走路姿势,如走“内八字”,使不同的肌肉均衡受力减轻发麻的感觉。


注意事项
腿麻的患者应该先弄清楚自己属于哪种情况,是良性的情况还是恶性的情况,然后再相应的采取具体的措施。

为什么坐久了腿发麻,还很累?

上班的日子,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明明白天也没干啥,但一回家就瘫在沙发里,啥也不想干。

好累啊。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一直坐着并不代表在休息,久坐、久站后适当坐一会其实是件特别幸福的事,而久坐不动则容易带来一定的危害。比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站起来后才发现两腿不听使唤,这种情况主要考虑是坐得时间过长,减缓静脉血液流动的速度,使大量血液淤积在下肢,从而引起小腿发麻、浮肿、无力。

如果坐在办公室里长时间维持同一个姿势,可导致肌肉疲劳,产生大量乳酸代谢物,表现为腰酸背痛,或者坐姿不当,对腰椎、颈椎等造成压迫,也会引起不适感、疲惫劳累感等。

坐姿不当,对腰椎、颈椎等造成压迫

相关研究发现,久坐不动还会增加心肌萎缩风险。所以,为了自身健康着想,生活中一定要避免久坐,工作期间可以隔段时间站起来倒个水或者上厕所,活动筋骨,放松眼睛,减轻疲劳。

回想一下一天的工作,按部就班的打卡、开会、对接客户、报销、做 PPT……好像也没啥大事发生,可就是有强烈的疲惫感,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

事实上,这种累并不是毫无来由的,你可能正在持续付出,除了体力和脑力之外的第三种劳动——情绪劳动。

带着面具工作的你

正在情绪劳动中

曾经我们以为,工作就是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只要完成任务达成 KPI 就好。

但真实的职场,没有这么简单。

想给方案提建议但又怕得罪同事,开口前要反复斟酌好话术;

甲方对第八版策划案提了修改意见,心里再不满也只能熬夜笑着改好第九版;

项目组有了矛盾分歧,作为负责人多方周旋平衡需求,保证按时交付;

……

每天对内小心翼翼发邮件,对外和客户拉拉扯扯。每一个叹气打出的好嘞,加油背后,不是简单的职场高情商。

你,正戴着微笑的、积极或和善、耐心的面具进行情绪劳动。

1983 年社会学家 Hochschild 正是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她提出:

情绪劳动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个体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呈现出环境期待和接受的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

情绪劳动也是我们为工作付出的,具有交换价值,因此应该反应在工资酬劳中。

简单理解,在工作中一个人需要付出情绪上的努力,这部分也是我们为了赚钱达到公司或者老板的要求(或者潜在要求)而做的。

比如空姐、柜员、销售,微笑就是他们的工作职责——无论今天遇到了多糟心的事,面对客户都要带上微笑面具。

客服人员,就算接到了毫无缘由的辱骂性电话,也要温柔说出亲,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这是工作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往往为此付出的心力,还会持续到工作之外公司没有付出酬劳的时间。

随着工作越来越复杂多样,各行各业都需要情绪劳动,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客服。

它可能发生在工作场合

比如每周的部门例会,要付出积极的样子

比如对客户的评价,要付出会继续努力的样子

也可能发生在非工作场合,

比如和领导吃一段饭,要付出倾听

比如参加一场团建活动,要付出合群

它可能发生在和人面对面的场合中

比如项目讨论会,要付出持续调动夸夸别人的样子;

也可能发生在线上

比如小心翼翼斟酌每一个邮件用词,生怕触犯或者忽略了哪一方;

甚至,对情绪劳动的要求早就偷偷写进招聘的工作职责里:

工作能力强的同时,还要情绪稳定,善于沟通,面对困难顶住压力,灵活应对……

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要求

情绪劳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职场的准入门槛。

过度的情绪劳动

正在拖垮我们

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劳动,怎么就让人累呢?

就像体力一样,人的情绪资源也是有限的,也会有耗尽的时候,心理学上称为情绪耗竭,会带来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疲惫感。

但情绪劳动并不是情绪越饱满强烈就消耗越多,而是来自于表面和内心的差距。

简单来讲就是,你戴上的微笑面具越多、越厚,消耗得就越多。

面对无理取闹的甲方

即使内心极度不认可

仍要微笑说您讲得有道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面对瞎画饼的上司

即使很久没有涨工资

也要装作认同和期待的样子「一起拼呀」

面对甩锅的同事

即使心里已经骂骂咧咧

仍要主动说让我们一起来复盘下这次的失误吧

而这样的情绪劳动,正在成为新型的工作压力源和疲劳来源。

大量研究还发现,这种内外不一致的情绪感受,还会受到工作环境和制度的影响而变得更强:

关于情绪的规则、考核、监控越多,情绪资源消耗就越严重。

老板讲话要积极发言支持,面对甲方的需求不能说 no,和同事的关系纳入 KPI 考核,在内部外部都要赔笑沟通……

我就想简单上个班,烦死了!

当从不舒服好累变得麻木枯萎,你的情绪已经耗竭了,而这就是倦怠甚至抑郁的源头。

看到你的内在情绪

很重要

这两年,职场流行着一个新概念:精神辞职。

大概就是,不追求领导的认可和升职加薪,以最小限度的自我消耗完成工作。

听起来有点消极,但它背后其实是一种反抗和自我保护:我不是为了完成 KPI 的工具人,我的情绪需要得到回应。

研究发现,越渴望真诚以待、越内向、越被期待笑脸相迎的人,反而越容易受到情绪劳动的困扰。

很多时候,导致情绪耗竭的巨大落差不是工作没达成,而是每天不得不做着毫无意义的狗屁工作,还要承受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否定和委屈。

生活压力之下,疲劳是真实的,无力也是真实的。

那从允许自己不微笑,不积极开始吧。

被骂了、受挫了、吵架了、出意外了……不用硬逼着自己快速进入「职业」状态,而是给自己一段小小的时间,先释放你的不开心。当情绪被看到被处理,落差和消耗就会缩小。

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全部的你。

除了工作之外,我们还是一个有自己爱好、朋友、喜恶和憧憬的人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02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