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人体全息图:(即可作为诊断方法,也可做调理的部位),如有长痘、疼痛、按压痛、肤色变化、塌陷、结节等,说明相应的脏腑可能出现问题。
(一)中国古代医籍中的全息医学影子(略)
(二)近代全息医学的发生发展
1973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根据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分布的规律,又在人体上发现了许多全息元,如人体长骨全息律、第五掌骨侧全息律、人体赤白肉际全息律等。
张颖清论述了生物体组成部分是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特化了的胚胎,论述全息胚存在依据,全息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发明了生物全息诊疗仪,从而在临床中得到验证,证明人体的有独特功能的结构单位的全息特性。
(三)国外古医籍中全息医学的影子
(四)近代国外对全息医学的研究进展
20世纪初,LeonVannier对虹膜进一步研究,于1923年发表了《论应用眼睛作各种疾病的诊断》,描述了机体各部分的病理状态、陈旧性损伤以及正在发生的功能紊乱在眼睛上都有异性的改变。后来Gaston Verdier经过对10万对眼睛的观察研究,由原来的30多个诊断点增加到目前每侧眼睛有160个反射区,它们分别与本半侧躯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对应,并编制了Vega氏虹膜分区表图,一直沿用至今。
耳部全息的真正兴起是在本世纪50年代,由法国的外科医生诺吉尔博士受一位民间医生的启发,经过6年的系统研究,并于1957年《德国针术杂志》3~8号发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从此耳针全息疗法在德国推广开,并流传世界各地。在1958年12期的《上海中医杂志》刊发了耳全息穴位分布图谱。
手掌全息在西方研究的也比较早,尤其是手掌皮纹全息研究。1788年迈纳(Mayer)发现皮纹排列模式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
足部全息在16世纪中,阿当姆斯和阿塔提斯医生把中国古代的足底按摩介绍到欧洲。1917年,英国耳鼻喉医生菲特兹格拉德,提出了人体区带反射理论和人体反射区带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足反射疗法,于1917年出版了《区域疗法》一书。分布了人体反射区域图,将人体纵向划分为10个区带,每个区带都是人体信息的缩影。菲特兹格拉德早在维也纳工作,结识了对中医学颇有研究的布雷斯勒博士,并继承他的中医学理论和经验,从中医经络系统里受到启发,晚年的菲特兹格拉德与其学生美国按摩医生英哈姆合作,一方面根据反射区带图绘出了足的反射区带,一方面根据剖听,将人体的各器官系统投射到足反射区带内,绘出人体在足的全息图。
从此以后,足反射疗法正式应用于临床。菲特兹格拉德的科学发现引起了西方医学界人士的重视。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前苏联等国的学者相继发表了反射区疗法的论著,学者们以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基本医学理论为指导,总结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足全息图。
在英国1978年成立了第一所反射区疗法学校,1984年成立英国反射学协会。
1989年5月举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学代表会议,并成立北美反射学会。
80年瑞士神父吴若石在台湾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并成立“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
1980年7月在日本东京举行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国际研讨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温贝尔格女士以观察身份出席了会议,对足健法给予极大的支持和肯定。
(五)人体“三段论”学说
不论是中医学或是西医学的观点,人没有四肢仍然可以存活,但不能没有头、颈、躯干这三段。缺少任一段,生命都将终结,说明这三段在人体是相当重要的,
同时这三段每段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局部,这种局部三段是不可分离,即每一段都离不开另一段而存在,三段是相互依赖、互相协调、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这就是人体存在“三段论”的依据。
头部是神经中枢,由大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叫脑神经。大脑是指挥中枢,是接受信息和处理反馈信息的地方。
颈部是头部与躯干部联系的纽带,也是心脏向头部供血的必经之路,是人体的要塞,是信息传递的通路,也是营养物质上达大脑的桥梁。人体经络的手之阳经、足之阳经,及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都循经颈项部。所以,颈项是人体信息“高速公路”,也是营养物质上达大脑的运输管道。没有颈项就没有生命。
躯干段包括胸腹腔,在人体是五脏六腑的位置所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能源中心。五脏六腑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的作用,人体营养物质必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通过心脏运输分布到人体的各个角落。 通过肺提供足够的氧气,燃烧营养物质为机体提供能量。机体代谢的废物又经大肠、肾、膀胱、肺排出体外。所以胸腹腔是人体的机器运转的心脏所在,没有胸腹腔内的五脏六腑,机体生命也将从此终结。
从人体三段分布规律而发现,人体四肢也存在这种规律,如:人的手指是三段,人的手也是三段(指段、掌段、腕段),人的上肢又是三段(即手段、桡尺段、肱骨段)。人的足趾也是三段,足掌部也是三段(即趾段、跖骨段、跗骨段),下肢也是三段,即指足段、胫腓段、股骨段。由此说明人体的整体性与可分性,可分性中的信息完整性体现在再可分性里。人体的上肢、下肢单独作为一个全息元来说,它又包含着小全息元。
上肢是个大全息元,包含有手段、桡尺骨段、肱骨段全息元;而手段全息元又包含有指段、掌骨段、腕骨段全息元;指段全息元又包含有第一指节、第二指节、第三指节,下肢亦如此。
根据“三段论”,人体上肢的全息元单元就很好划分了,从肢体组织结构来划分其部位,同时存在着大全息包含小全息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理解了,就可以解释临床上全息不对应或全息元上错倒信息反射区现象。
根据“三段论”,头、颈、躯干部是依次列,不能前后颠倒,即头部远离心脏的规律。就可以确定四肢上的全息元头穴应远离心脏,呈离心性分布规律。那么越靠近躯干的部位应为足穴。再根据张颖清先生的四肢长骨穴位分布全息律可以定位四肢的大全息元和小全息元上的穴位分布。
人体“三段论”也告诉我们,人体颈、胸、腹、四肢前为阴面,项、后背、四肢后属阳面,阴阳交界线为赤白肉际线。人体的长骨赤白肉际线的两头正好是骨端的头或隆起处,那么人体长骨赤白肉际线就以长骨端或隆起处的体表标志和骨性标志来定位。
(六)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1973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穴位群排布规律,经过研究发现,这一节肢恰像个人体的成比例的“缩小”。他把这一规律总结:人体任何一个节肢——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这样微体系统,任何一节肢的新穴都遵循着第二掌骨侧相同的分布规律。这一规律即是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穴名表达:是以穴位反映或治疗疾病的部位或器官组织部位来命名。在四肢,各节肢系统的远心端是头穴,近心端是足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点是肺穴,肺穴与胃穴间是肝穴,肺穴与头穴三等分点分别是颈穴和上肢穴。胃穴与足穴的中点是腰腹穴,胃穴与腰腹穴连线分三等分,从胃穴开始的中间的两个等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和肾穴,在腰腹穴与足穴连线中心点是下腹穴,并且每相连的两节肢,总是对立的极连在一起。穴位的分布的全息性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关系,这是全息穴位的特性,即全息穴位包含多个组织器官。
穴位分布在长骨上恰像人体在这个长骨上的缩影,即穴位排布规律是按照人体的组织器官的部位来确定的,并非都在一条直线上,而是立体分布的,不应只认准一点。如头穴位包含有耳,那么治疗耳病应病在头穴的两侧,并不是在中间头穴点;大脑在头穴的稍上方,而咽在头穴的稍下方,眼和鼻在头穴的正中。其他穴位也是如此似人形立体分布,这就说明全息穴位的全息性和立体性、多功能性,既可反映疾病,也可在该穴位诊断治疗疾病。
(七)全息穴位分布特点
全息穴区定位是影响全息诊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从目前全息医学理论上看,全息穴区定位比较乱,学者不易清晰掌握。比如手、足就有数种不同定位方法,没有任何权威部门和权威理论来评定哪一种科学客观,临床诊疗效果明显。本人根据生物全息律的观点,生理和病理上相关部位在人体分布的规律。探讨人体不同结构单位或节段都是处于某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化了的全息胚,全息胚就包含着人体全部生命信息,不论生命是显性或隐性,有利于对各种全息单元的穴区定位达成共识。
崩溃大陆全息图在全息图收取需要打开建造模式,打开之后再点击全息图,就会被收走。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崩溃大陆Crashlands》是由ButterscotchShenanigans研发的融养成、策略、格斗等多元素于一体的游戏。
(一)各类血管的出血特征与处理原则
1.毛细血管出血
出血缓慢,出血量少。如擦破伤,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地止血。处理时可先用清水洗去伤口上的泥土,如无泥土可直接涂上红汞水(红药水),再用消毒纱布包扎,或暴露干燥、形成痂痴自愈。
2.动脉出血
特别是较大的动脉,血流猛急,呈喷射状,一般在外伤时多见。急救方法是就地止血,一般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进行止血。止血时应行动快,止血彻底,防止失血过多。
3.静脉出血
一般是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而止血。动脉出血或静脉出血经过止血处理后,都应尽快送医院进行治疗。
(二)指压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是动脉出血最迅速的一种临时止血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伤部上端用力将动脉压瘪于骨骼上,阻断血液通过,以便立即止住出血,但仅限于身体较表浅的部位、易于压迫的动脉。
1.肱动脉压迫止血法
此法适用于手、前臂和上臂下部的出血。止血方法是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在上臂内侧动脉搏动处,将动脉压向肱骨,达到止血的目的。
2.股动脉压迫止血法
此法适用于下肢出血。止血方法是在腹股沟(大腿根部)中点偏内,动脉跳动处,用两手拇指重迭压迫股动脉于股骨上,制止出血。
3.头部压迫止血法
压迫耳前的颈浅动脉,适用于头顶前部出血。面部出血时,压迫下颌骨角前下凹内的颌动脉。头面部较大的出血时,压迫颈部气管两侧的颈动脉,但不能同时压迫两侧。
4.手部压迫止血法
如手掌出血时,压迫桡动脉和尺动脉。手指出血时,压迫出血手指的两侧指动脉。
5.足部压迫止血法
足部出血时,压迫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三)加垫屈肢止血法
加垫屈肢止血法是适用于四肢非骨折性创伤的动脉出血的临时止血措施。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于肘窝或国窝内放纱布、棉花、毛巾作垫,屈曲关节,用绷带将肢体紧紧地缚于屈曲的位置。
(四)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主要是用橡皮管或胶管止血带将血管压瘪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止血方法较牢固、可靠,但只能用于四肢动脉大出血。
1.止血带结扎法
橡皮止血带使用方法:左手拿橡皮带、后头约16cm要留下;右手拉紧环体扎,前头交左手,中食两指挟,顺着肢体往下拉,前头环中插,保证不松垮。如遇到四肢大出血,需要止血带止血,而现场又无橡胶止血带时,可在现场就地取材,如布止血带、线绳或麻绳等。用布止血带止血时,放平入环,拉紧固定。用线绳或麻绳止血时,可绞紧固定。
2.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的问题
(1)止血带应放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应绷在上1/3的部位。上臂的中1/3禁止上止血带,以免压迫神经而引起上肢麻痹。
(2)上止血带前,先要用毛巾或其他布片、棉絮作垫,止血带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紧急时,可将裤脚或袖口卷起,止血带扎在其上。
(3)要扎得松紧合适,过紧易损伤神经,过松则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一般以不能摸到远端动脉搏动或出血停止为度。
(4)结扎时间过久,可引起肢体缺血坏死。因此要每隔1h(上肢或下肢)放松2~3min;放松期间,应用指压法暂时止血。寒冷季节时应每隔30min放松一次。结扎部位超过2h者,应更换比原来较高位置结扎。
(5)要有上止血带的标志,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部位。用止血带止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置,防止出血处远端的肢体因缺血而导致坏死。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31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