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口苦、口甜、口咸……都是怎么回事?

七里香 2023-07-23 22:59:17

导读:“口味”这一舌尖上的主观味觉,也会反应出身体的各种情况。遇到以下这些味觉上的情况,该如何辨证施治呢?口味辨证施治体会“口味”是指人在饮食时口舌感觉的味道,也指平人口中的主观味觉。平人无病,口舌灵活,津津滋润,亦无异常之味,称“口中和”。

有恙在身,就会出现口味异常,如苦、淡、腻、酸、甜、咸、腥等。临床根据口味异常辨证,常可进一步了解脏腑寒热虚实,治疗亦可有较好疗效,现将笔者体会介绍如下。

一、口苦李某,女,50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自述口苦半月,余症咽干、心烦、失眠、时汗出、神疲乏力。诊见:舌红、少苔,脉弦细。辨属心肾阴亏,相火内炽。

方用二至丸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清心除烦,潜阳泻火为治:浮小麦30g,莲心15g,大枣15g,竹茹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石斛25g,石菖蒲18g,龙齿30g,珍珠母15g,炙甘草10g。4剂,水煎服。嘱忌辛、辣之物。1周后复诊,诸症减轻,继服10剂,基本痊愈。

按:口苦,王冰曰:“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气之所生。”故口苦提示脏腑化火之证,尤以心、肝、胆火热为多见。

心经有热,常用导赤散、泻心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黄连、莲心、竹叶、生地等。肝胆郁火,常用龙胆泻肝汤、左金丸等方;常用药物如栀子、龙胆草、青蒿、黄芩等。

本案为阴虚内热、相火内炽口苦,故用二至丸合甘麦大枣汤清心除烦,泻火潜阳而取效。

二、口淡王某,男,78岁。1997年4月5日诊。自述口淡、食欲不振1周。查:舌淡红、苔白滑,脉紧。余症倦怠乏力,大便溏。辨属脾胃虚寒,湿浊中阻。

予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5g,附片10g(先煎),干姜10g,陈皮12g,苍术12g,藿香12g,甘草6g。3剂,水煎服。药后口味正常,食欲转佳。

按:口淡,《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今口淡乏味,谷味不知,食欲不馨,是脾虚失运。临床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药如党参、白术、柴胡、木香、砂仁等。若阴寒内盛,则须加入温运脾阳之品,如附子、干姜等。

临证又有外感风寒而现口淡者,是外寒逼肺、反侮脾土所致,则需温经散寒、疏解感冒为治,使脾气得伸,胃气得复,而口淡自愈。

三、口腻杨某,女,38岁。1999年9月25日初诊。自述口中粘腻不爽3日,起于暑热过食生冷,并腹胀肠鸣、纳呆、便溏。查:舌苔白厚腻,脉滑。辨属寒湿困脾。

方用理中汤合藿香正气汤加减:苍白术(各)20g,干姜10g,茯苓15g,砂仁9g(后下),陈皮12g,法半夏12g,藿香12g,苏叶12g,党参15g,甘草6g。4剂,水煎服。嘱忌生冷油腻食物。4剂未尽即愈。

按:口腻,指口中粘腻不爽,多伴有舌苔厚腻之症;主湿邪困脾。叶天士《温热论》曰:“口中腻,舌苔不燥,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临床多以燥湿醒脾、芳香化浊为治,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常用药物如苡仁、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等。本案为脾虚寒盛,则佐以辛温,用干姜、附片加芳香化湿等取效。

四、口酸赵某,男,28岁。1999年2月27日初诊。患者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史半年,常感乏力、右胁肋隐痛。春节期间进食油腻食物较多,脘腹胀满,时呃逆,口中有酸馊味,舌淡、苔薄黄,脉滑。辨属脾胃失调。

方用保和丸加减:建曲15g,焦山楂15g,连翘12g,陈皮12g,法半夏12g,竹茹12g,枳壳12g,茯苓15g,莱菔子15g,甘草6g,厚朴9g。4剂,水煎服。药后诸症减轻,继服上方3剂基本痊愈。

按:口酸,王冰曰:“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气之所生。”因肝之味为酸,临床口酸大多反映消化不良或肝气犯胃,脾土虚木气自现而口酸。

临床常用半夏泻心汤、金铃子散、越鞠丸等方,常用药物如川楝子、苍术、香附、神曲、黄连、半夏、竹茹等。

本案为食积内停所致口酸,故用保和丸方加减以健脾消积,使木气自达,口酸自除。

五、口甜刘某,男,45岁。1998年10月20日初诊。自述口甜脘痞1月,恙起过食火锅、海鲜,余症纳呆、倦怠。诊见:形体肥胖,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厚腻,脉细濡。辨属脾郁湿困,土气上潮。予燥湿醒脾,芳香悦土法。

用平胃散加减: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2g,佩兰10g,白蔻仁12g,京半夏12g,茯苓15g,焦楂肉15g,甘草6g。3剂,水煎服。药后口甜已明显减轻,继服4剂精神转佳而愈。

按:口甜,《素问·奇病论》载:“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临床常见中焦壅滞,脾胃受困,湿浊之气上泛,以致口中甜腻。

常用芳香化湿、消积醒脾之法,如平胃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物如苍术、佩兰、藿香、半夏、厚朴、白蔻仁等。

本案食饮伤脾,土气壅而甜味自现。治以芳化消食,扶助脾土取效。

六、口咸张某,女,61岁。1997年10月24日初诊。近20天来全身浮肿,口咸不适,伴畏寒、小便量少、腰酸胀痛。诊见:面色苍白,眼睑浮肿,脚踝处轻度凹陷性水肿。小便常规:尿蛋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紧。辨证为肾阳虚弱,水湿泛滥。

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桂枝12g,附片9g(先煎),淮山药30g,丹皮9g,泽泻12g,茯苓15g,黄芪30g,党参30g,牛膝9g,车前子15g。水煎连服15剂,肿消,口中咸味消失,诸症减轻。

按:口咸,王冰曰:“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气之所生也。”咸味所主为肾本味,多见于久病咳喘及肾,或痰饮凌心,水气上泛。

临床常用肾气丸、右归饮等,常用药物如桂枝、附子、枣皮、熟地等。如为虚劳久病可见肾阴亏虚,临床常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方,常用药物如知母、黄柏、熟地、枣皮等。也有因年高肾气不固者,常用金锁固精丸等方。

本案肾阳虚,水湿泛滥,用温阳制水之法,不但水气下渗而肿消,口咸也自然消失。

七、口腥曹某,男,42岁。1997年11月2日初诊。发热,畏寒,右胸痛,咳吐铁锈色痰1周。胸透示:右大叶性肺炎。诊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T:38℃,口有腥臭味。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辨属痰热壅遏,肺痈成脓。

处方:芦根30g,苡仁30g,冬瓜仁15g,桃仁12g,银花30g,鱼腥草30g,枳壳12g,前胡12g,瓜蒌壳15g,甘草6g。水煎连服5剂,咳痰渐畅,体温渐降至正常,口腥消失,热去病安。

按:口(辛)腥,《灵枢·五味》载:“谷味辛,先走肺。”临床上单纯口辛不多见,见者多为腥味,现代医学称为“铁腥味”。因铁腥味为金属本味,而肺属金,故口腥常提示肺病,常见于结核咳血或肺脓疡。

若阴虚火旺,热伤肺络,常用补肺阿胶汤,药物如阿胶、茅根、侧柏叶、马兜铃、牛蒡子、枇杷叶、知母、百部等;若痰热壅结于肺,肺痈成脓之时,则用苇茎汤加减。

本案为热壅肺络,血败肉腐成脓,故予清肺排脓,痰热清,口腥自除。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每日灸一灸】 风热感冒视频学习本文摘自《江苏中医》2000年第21卷第9期,作者/钱英。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嘴巴里感觉甜苦味道意味着哪些疾病

口苦的人大多因为湿热引起,多见于肝胆湿热和胃热,一般是由于胆汁反流造成,因此首先应检查胃和胆囊有没有问题;部分喜欢夜宵的人或过食辛辣食物也会出现胆汁反流造成口苦。

老年人因为胃动力差,也容易出现口苦;癌症病人也常常出现口苦症状,再就是一些脑力劳动者,由于精神压力大,再加上生活饮食节律失调,导致肠胃功能呆滞,进食的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过长,也容易引起口苦。

口甜脾热口甘,因此口甜多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导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的味蕾而感觉口甜。另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唾液内糖分亦升高,也常会出现口舌发甜。

扩展资料:

嘴巴发苦小心4大疾病:

1、肾病

人出现肾功能问题时,比如肾炎、肾结石、肾功能不全等肾病,也会容易出现口腔异味感,比如口咸、口苦等。

2、癌症的前兆

有时经常出现持续的口苦往往可能是癌症(恶性肿瘤)的前兆,比如口腔癌、胃癌、甚至女性乳腺癌也会出现口苦。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警惕,该检查就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3、肠胃问题

肠胃有问题也是会导致嘴巴发苦的,这类人经常会出现肠胃消化不良、胀气等症状,所以最好尽快医治。

4、口腔炎症

不良的口腔卫生除了会引起牙疼、牙周炎之外,也可能会带来口臭、口苦等不愉快的味道。专家提醒,牙龈、舌头、唾液腺等感染也可能导致嘴巴对食物味道的感觉出现问题。同时口腔溃疡、维生素缺乏等问题也会导致口臭、口苦感的出现。

人民网-嘴巴发苦或是疾病来袭 嘴巴苦多吃6大食物

人民网-嘴巴里有味道?不同味道暗示什么病【3】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4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