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鬼穴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公元581—682年)着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癫第五》,其云:“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
又曰:“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 术家秘要,缚鬼禁劾五岳四渎,山精鬼魅,并悉禁之。有目在人两手中十指节间。 ……”
根据《千金要方》所载,现归纳十三鬼穴依次是:第一针人中穴,名鬼宫;第二针少商穴,名鬼信;第三针隐白穴,名鬼垒;
第四针太渊穴,名鬼心;第五针申脉穴,名鬼路;第六针风府穴,名鬼枕;
第七针颊车穴,名鬼床;第八针承浆穴,名鬼市;第九针劳宫穴,名鬼路(与第五针重名);
第十针上星穴,名鬼堂;第十一针男为阴下缝,女为玉门头,名鬼藏;第十二针曲池穴,名鬼臣;
第十三针当舌中下缝之海泉穴,名鬼封。
下面依次来具体看看十三鬼穴:1、人中穴,名鬼宫。《说文·宫部》:“宫,室也。”此统言也,若细分,宫言其外之围绕,而室言其内。此其一;其二,五音宫商角徵羽,宫,中也,居中央唱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
了解“宫”的含义,再看人面,鼻乃面之中,人中穴居鼻唇沟中央偏上,确切讲针刺点在鼻唇沟上1/3处,为督脉所主,与任脉仅一口之隔。
而地气通于口,天气通于鼻,人居天地之间,则人中穴乃交通天地阴阳而更借助于督阳(上1/3处),治闭证厥证足以开窍醒神。
2、少商穴,名鬼信。《说文·言部》:“信,诚也。从人从言。”听其言观其行,人言讲的是一个诚字,言为心声。若邪气迫肺扰心,必言而无信,甚至谵语狂乱,诚信岌岌可危也。
《广雅·释乐》:“神农琴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商乃肺音,禀金秋肃杀之气,肺经之根,由阴出阳(手阳明),故曰少商。
少商乃肺经井穴,井主心下满,急刺井穴,主治邪热迫肺扰心,痰热惊风、谵语狂乱者,故取少商穴点刺出血,确有清泄肺热、清心除烦、开窍安神之功。
3、隐白穴,名鬼垒。《说文·垒部》:“垒,系墼也。”墼,俗谓之土墼,即未烧的砖坯。积墼为墙曰垒。五行中火生土,此“垒”乃未经火生之湿土,属弱土可知。以此喻足太阴脾经之病大都湿土为患。
隐者,顾名思义有隐匿潜藏孕育含义;色白入肺,指手太阴肺经言;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井穴,脉气之所出,足太阴脾经属土,土生金,其脉上于胸与手太阴肺经脉气相接。
故隐白者,金隐于上是为生金荣肺之象。主治喘满腹胀,脾虚泄泻,女子崩漏及湿热带下等。
4、太渊穴,名鬼心。《说文·心部》:“心,人心,土藏也,在身之中。”表明心在身体内部中心,心主血脉,心火生脾土,脾土又生肺金,而肺朝百脉,心肺因“土藏”而具有一种强大的互生能力。
更在于太渊在五行穴性中属土,又是“脉会”,与这“心”“土藏”生理上连为一体。
太者大之甚也,渊者回水也,深也。
故太渊穴作为肺经原穴、脉之大会,起到脉气深聚的重要作用。对于肺气虚损及心肺气虚者,针太渊(补法)是首选穴。
5、申脉穴,名鬼路。《说文·足部》:“路,道也,从足。”即路在脚下。云鬼路者,有夜间行走义,病如目疾目盲之人。
申时气血注于足太阳膀胱脉,故曰申脉。又申者伸也,申脉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为阳跷脉之起始。跷者健也,展足则行也。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即申脉穴),左刺右,右刺左,如人行十里顷而已。”故申脉穴主治腿脚拘挛酸软,并主目疾。
6、风府穴,名鬼枕。《说文·木部》:“枕,卧所荐首者。”即睡卧时举荐于头之物谓枕。风府穴恰位于项部后发际直上一寸,即枕骨外隆突两斜方肌间凹陷处。
《会员针灸学》:“风府者,风邪所入之府,脑后之空窍也。”
又云:“有从风门而入者,一中即入脏,为阴中风,险恶已极;有从风市而入者,即阳中风,发半身不遂。心志语不乱,不伤内脏。”故对癫狂、中风舌强不语、颈项强急等,可清热散风豁痰开窍,是为要穴。
7、颊车穴,名鬼床。《说文·木部》:“牀,安身之坐者。”这是牀的本义,引申为承物、托举之器。
车有承载转动之能,耳前颧侧面为颊,下颌骨又叫牙车骨,总载诸齿咀嚼转动开阖,其用如车,穴当其上,故名颊车。这是就字面的意思。
从中医角度,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的精气充足则牙齿坚固润泽,而肾的精气需要胃气后天之本源源不断的补充,足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经,主承载气血物质如器物托举一般上输于面。
名鬼床者,是言其病,临证见颌面颊肿、牙床肿痛、开阖不利,或面瘫口歪,或牙关紧闭、口禁不语,针刺颊车是必不可少之穴。
8、承浆穴,名鬼市。《说文·市部》:“市,买卖所之也。”即买卖所达之处为市。本义是集市。引申为聚集、汇聚义。
承浆穴位于下颌唇沟正中凹陷处,承是承受,浆指较浓的液体,这个液体主要来自肾水,汇聚于任脉的承浆穴。
按照《黄帝内景经》的解释,这个浆液由舌下渗透而出,汇于天池承浆穴,再经舌尖舔送至上腭(通督脉),转继下流入咽喉而下咽。
这一过程是任督二脉的交接:即肾水——聚至任脉——通督——再从督脉升顶——落浆液于下与任脉相通。承于上而落于下,故名承浆。
所以这个“口中津液汇聚天池”古人用集市作比,故名鬼市。
余本任督交接之论,对颈椎病以颈项僵直疼痛不可转侧者,针刺承浆穴并令患者带针活动,每有立竿见影之效。
9、劳宫穴,名鬼路。十三鬼穴之五——申脉穴,别名称鬼路,前已述及。清朝训诂大家段玉裁云:“《说文》:路,道也。谓之道路,此统言也;《周礼》:沦上有道,川上有路。此析言也;《尔雅》:路,大也。此引申之义也。”
劳宫穴亦名鬼路,是取析言及引申之义。
夫沦道川路,劳苦之行也。劳宫者,手任劳动,穴在掌心。
然究其穴性:劳宫乃手厥阴心包经之荣火穴,心包为心之外围,性属相火,臣使之官也,位居中宫代心受邪而劳,火经火穴固守至尊之宫,唯此为大也!故本穴主火热为病。
名鬼路者,言其病犹鬼邪傍身而行,属癔病精神类疾患,故针刺劳宫有清热镇惊、开窍醒神、凉血、导热下行之功。
10、上星穴,名鬼堂。《说文·土部》:“堂,殿也,从土。”段玉裁注:“堂之所以称殿者,正谓前有陛,四缘皆高起,沂鄂显然,故名之殿。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后曰殿。”
《释名·释宫室》:“堂谓堂堂,高显貌也。”这是堂的引申义。古有前堂后室之说,堂为正室。
上星穴位于前额正中入发际一寸处,如星之居上。穴居头上属督脉,诸阳所聚,正正堂堂,高显貌也。
凡风热上攻,壅塞头面清窍之病,如鼻塞不闻香臭、目痛不可远视等,针刺上星有疏通经气、清热利窍之功。
11、男为阴下缝,女为玉门头,名鬼藏。《说文·艹部》:“藏,匿也。”匿者,隐藏、隐蔽之义。顾名思义,名鬼藏属人体私处的隐蔽部位。
据李磊《针灸歌赋选读》注解:“男为阴下缝,在阴茎根部与阴囊相交处正中;女为玉门头,在女性外生殖器部阴蒂头上。”
显然不是会阴穴(会阴穴乃冲、任、督三脉之会,位于前后阴之间,属阴阳合穴。)
考任脉为阴脉之海,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鬼藏穴居其内,当主治男女生殖疾患。
《素问》:“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千金要方》给出具体治法:“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名鬼藏。”可见,该穴以温通为大法。
12、曲池穴,名鬼臣。《说文·臣部》:“臣,牵也,事君者,象屈服之形。”《说文》:“牵,引前也。”很形象地表明臣是引见者,引至君前而事君之左右,谦恭之态如在眼前,确象屈服之形。
深者为渊,浅者为池。
曲池穴,曲者弯曲也,屈肘即见外侧横纹尽头之凹陷处,形如浅池故名。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穴性属土,谦谦君子之性也。
《会元针灸学》描述曲池穴为:“阳经有阴气所聚,阴阳通化,治气分亦能养阴。”
针刺该穴清热生津,实具阳明白虎汤之妙。亦可治疗外感热病、咽喉肿痛、目赤牙痛,以及肩臂肘腕疼痛之循经病症。
13、海泉穴,名鬼封。《说文·土部》:“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许慎在这里不厌其烦,对封字着墨甚多,指出封即封侯,帝王按爵位的不同等级(公侯伯子男)把土地分给臣属们。
从土是封的本义;守其制度乃从寸之意,凡法度曰寸。引申为畛域界限,王公曰丘,诸臣曰封,又引申为大也。
海泉穴顾名思义乃海水之源头,较比它周边的承浆穴(天池),经外奇穴金津、玉液,稍远端的曲池穴(池为浅水),唯海泉为大,且位居舌下中点处(舌下系带两侧静脉左为金津,右为玉液,海泉居中),如封侯之首,位置作用不可替代,并以法度形式确立,足见其位之尊也,故名鬼封。
有趣的是,海泉穴非正经亦非奇经,也不是经外奇穴,没有“名分”,竟跨越诸多“畛域界限”而成为人体“大海之源泉”,其中深意,吾辈岂能悟得?
孙思邈《千金要方》引文中明确了此穴的位置与操作:“第十三针舌头一寸,当舌中下缝,刺贯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如此操作法实属罕见,乃“活人之术”,闭证、厥证属阳盛实热危在旦夕者,海泉穴担当此任。
正如“十三鬼穴歌”最后所言:“此是先师真妙诀,猖狂恶鬼走无踪。”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每日灸一灸】 风寒感冒,头痛较重视频学习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用艾条灸合谷(取双侧,艾乃纯阳之物,驱邪也祛邪),如果受不了味道,就改针或按,点按风池穴(双侧)、百会,然后用梳子从头维到风池,一点要经过角孙(如果喜欢梳头的话)。有效的话,就采纳吧。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鬼床的别名5出处6穴名解7所属部位8颊车穴的定位9取法10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颊车穴的功效与作用12主治病症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配伍15文献摘要16研究进展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鬼床 1拼音 guǐ chuáng
2英文参考 Jiáchē ST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鬼床为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颊车[1]。鬼床为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七针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针灸大成》指为颊车穴。
穴位 颊车 汉语拼音 Jiache 罗马拼音 Chiache 美国英译名 Cheek Chariot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T6 日本 6 法
国 莫兰特氏 E7 富耶氏 E3 德国 M3 英国 S3 美国 St6
颊车为经穴名(Jiáchē ST6)[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别名曲牙、机关、鬼床、齿牙、鬼林、臼关。属足阳明胃经[2]。颊车为十三鬼穴之一,鬼床[3]。颊即颊部,车即车舆,指下车(下颌骨),此穴在颊部下颌骨部位,故名颊车[2]。主治口眼?斜,颊肿,牙痛颊肿,齿痛,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
4鬼床的别名 曲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机关、鬼床(《千金翼方》)、鬼林[4]、齿牙[4]、臼关[4]。
5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
6穴名解 颊即颊部,车即车舆,指下车(下颌骨),此穴在颊部下颌骨部位,故名颊车[2]。
颊,古谓之辅。颊和辅是单指上颔骨,车是单指下颔骨。颊车穴以下颔骨可以转动处而命名。《说文》:“颊,面旁也。”《说文》:“车,舆之总名也。”牙下之骨亦名车。《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释名》曰:“颐,或曰辅车,其骨强,可以辅持其口,或谓牙车,牙所载也。”凡器物借轮轴以助力者,皆可谓车,所以载物。颊车即指下牙床骨,今之所谓下颌骨。《医宗金鉴》:“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此穴在下颔角之前咬肌中,故因其所在部位之骨名颊车而为穴名。[4]
7所属部位 面[5]
8颊车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6][7]。
颊车位于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附着部,用力咬牙时,当咬肌隆起处是穴(《针灸甲乙经》)[8]。
一说在“耳后坠下三分”(《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8]。
颊车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即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正坐或侧伏取之[2]。
颊车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颊车穴的位置
颊车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颊车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颊车穴的位置(肌肉)
9取法 正坐或侧伏,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如上下齿用力咬紧,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取穴。
颊车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即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正坐或侧伏取之[2]。
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1横指,当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取穴[9]。
10穴位解剖 颊车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咬肌。有咬肌动脉。分布著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皮肤由下颌神经的下牙糟神经的末支-颏神经分布,该神经与面神经的下颌缘支相交通。针由皮肤经皮下组织,穿咬肌表面的深筋膜进入该肌。营养咬肌的动脉由上颌动脉分出的咬肌动脉,支配该肌的神经则由下颌神经发出的咬肌神经。
皮肤→皮下组织→笑肌→咬肌[7]。
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并有咬肌动脉通过[8]。
11颊车穴的功效与作用 颊车穴有疏风通络、利节消肿等作用[2]。
颊车穴有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的作用。
颊车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面部口旁,故不仅可以治疗牙痛、颊肿、牙关不利,而且还是治疗面瘫的主穴。[9]
颊车穴具有祛风活络开关之功,对风中经络之口?及齿痛、颊肿、口噤不开有较好疗效[9]。
12主治病症 颊车穴主治口眼?斜,颊肿,牙痛颊肿,齿痛,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
颊车穴主治口眼?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面肌痉挛[7]。
颊车主要治疗面颊、口齿等疾患:如口眼?斜、牙痛颊肿、口噤、流涎、项强,以及下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腮腺炎[2]。
颊车主治口噤不语,口眼?斜,牙痛,面颊肿;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腮腺炎等[8]。
下齿痛宜取之,若上齿痛,宜取下关[4]。
颊车穴主治颊肿,齿痛,口?,面肌痉挛,牙关紧闭,口噤不语;痄腮,口疮流涎[9]。
颊车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症。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其它: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肿。
13刺灸法
直刺0.3~0.5寸;或沿皮刺1~1.5寸[8]。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斜刺1~1.5寸[7]。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9]。
向地仓方向平刺0.8~1.5寸。以治面瘫,可采用滞针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转不动,然后手持针柄向患侧牵拉。
可向地仓方向透刺以治疗面瘫[9]。
向上、下斜刺0.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
采用针刺方向直指病所,治疗上、下牙痛,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9]。
治疗上、下牙痛时针尖应刺向上齿或下齿;治疗咬肌痉挛时针尖宜向上刺[9]。
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
艾条灸3~5分钟[8]。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配伍 颊车穴配翳风、合谷治疗急性腮腺炎[2]。
颊车配合谷,有泻阳明热邪的作用,主治牙痛,颞颌关节炎。
颊车配大迎、承浆、合谷治疗牙髓炎及急性牙周炎(下牙)[2]。
颊车配地仓、合谷,治口喁、齿痛、颊肿[9]。
颊车配地仓、合谷,阳白、攒竹,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颊肿,齿痛。
颊车配下关、合谷,治颞颌关节炎[9]。
颊车透刺地仓,治面瘫[9]。
15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颊肿,口急,颊车痛,不可以嚼,颊车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颈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中风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牙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口眼?。
《类经图翼》:颊车、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主口眼?钭。
16研究进展 下颌关节损伤:颊车配下关,针刺治疗效果好。
面瘫:颊车是治疗面瘫的常用穴,可针、可针灸并用,可电针,均能改善患者口角歪斜。
镇痛作用:电针颊车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实验表明,针刺对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敏细胞的诱发放电有明显抑制作用[9]。
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症:临床报道,以颊车、下关、合谷、内庭为主穴,配承浆、听会、翳风、太阳,采用透刺法有较好效果[9]。颊车配下关、合谷、内庭,治疗250例,有较好疗效。
对甲状腺功能影响:针刺颊车,组织学检查可见甲状腺功能低下,提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有治疗效应[9]。
针灸穴位经典配伍应用大全
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运用针灸的人越来越多,针灸是源自中国的一种传统疗法,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利用针法和灸法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激发人体的经气以及调整人体的机能,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疗效。那么针灸的穴位怎么配伍应用,一起来看看吧!
针灸 穴位经典配伍应用
1、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
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
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
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
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
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
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
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
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
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
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
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
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
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
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
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
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
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
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
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
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
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
?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
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
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
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主治: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方义: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
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挟胃?属肝而络于胆。
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
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
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
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著。?
23、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
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
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
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里?下死胎及效。
24、俞府、云门
功能:肃肺降逆、止咳定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方义: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
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
咳喘气促之证?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
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
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功能: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
主治: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方义: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
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气海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
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
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
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
故取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
协同上穴?共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26、神阙、气海、天枢、水分
功能:暖脐散寒?回阳益气
主治:下元虚寒?脐腹冷痛?霍乱吐泻?中风?中痰?痰厥?小儿慢惊风。
方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穴。神阙为任脉穴?能通脏回阳救急。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化糟粕?分离清浊。
气海为元气之海?补肾回阳。水分为任脉之穴?健脾利湿?分利水谷。
五穴相互佐使?有健脾止泻?温中救逆之功。
加天突、中脘?以降气除痰而治呕。
27、尺泽、委中
功能:清血毒、散秽邪
主治:霍乱心烦瞀乱?上吐下泻?腹痛?泻痢等。
方义: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络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
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五行属土。暑热之邪?首犯太阳?故刺出血?可治时疫邪毒。
两穴位置?一肘一膝?乃大血脉所在处?故能刺血。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山岚瘴气等疫疠之邪?首犯太阳?传之太阴?故刺两经之合穴?使毒血出。
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呕?少冲、中冲?宁心安神?如加百会?醒脑开窍?
28、足三里
功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
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手指麻木?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
方义: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能自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
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瘕?其功能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
29、三阴交
功能: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调气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阴部肿痛、高血压、症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应用极为广泛?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科疾病的主穴?亦为下肢病的常用穴。
30、音亮?新穴?
功能:清利咽喉?启闭开窍
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
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方义: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
31、十三鬼穴
组成: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
功能: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
主治:癫狂方义"十三鬼穴"是主治癫狂症的重要穴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
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共计十五穴。这些腧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症的主要处方。
其中取人中、风府、上星、后溪诸穴?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经穴间使?以泻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
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窍化痰?
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32、大陵
功能:调气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义: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
33、合谷、中渚
功能:调气通经?舒筋活络
主治:手指屈曲不伸。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中渚属手少阳之输穴?两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够治疗局部的病变。
34、足三里、承山
功能:通调肠胃?舒筋化瘀
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等症。
方义: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理下焦之气。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滞气。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
胃肠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其疼痛自止。
35、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
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
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
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
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36、环跳、风市、阳陵泉
功能: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利节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
方义: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经膀胱之会穴?用以蠲痹祛风除湿?风市?搜风利湿?二穴均为治疗下肢痿痹等症之要穴。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周身筋之会?故为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之要穴?亦是治疗肝胆疾患之常用穴之一。
三穴相配?确有起痿荡痹之功效。对于腰、胁、下肢各症?大有将帅之魄?
无可而不胜也。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4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点穴醒酒法
下一篇: 【每日灸一灸】煴煴灸气虚感冒视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