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病,很流行,十个人当中九个人都有,这种病叫上热下寒。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因为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
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气温煦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万物生灵。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温暖我们的下半身,肾水要往上走,滋润我们的上半身,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具体来说,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
下寒的症状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
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小伙伴们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上热下寒到底怎么调理?
张仲景不仅给了我们思路,还给了我们方子,善哉善哉。
思路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岂不妙哉?
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 、黄连5克。
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小伙伴们注意哦,煎药时一定要煮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哦。我们要遵循张仲景的思路,这样方子中的药物才可以寒热并行,攻补同施,以达到最大的药效。
我们来分析一下张仲景的方子。
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了炙甘草、干姜、大枣。小伙伴们是不是对这三味药很熟悉呢。对了,这是张仲景健脾养胃药中的三味,还有一味人参。如果食欲不振,脾胃非常虚寒,又不缺银子的可以加入人参6克。
中焦有邪气怎么办?比如湿气比如积食比如有痞块,这时候半夏就派上用场了,半夏的作用就是降逆的,比如呕吐,比如打嗝,它都可以搞定。胃气以降为主嘛。
上面有虚火又咋整?不怕,咱有干将黄连、黄芩呢,这两味药可以把上焦的火清掉,还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块啊结节啊等一切绊脚石扫除。
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药,结果火暂时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啊。
甘草泻心汤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说这个方子治狐惑病。
啥是狐惑病?这么说吧,凡是粘膜系统的病它都可以治疗,尤其对头面部反反复复迁延不愈的各种炎症有奇效。
比如很多人都有的口腔溃疡,比如扁桃体炎,比如咽喉炎,比如口角炎,比如牙龈炎,比如结膜炎,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比如肠炎痔疮,生殖粘膜的病也可以治疗,比如阴道炎等等,甚至对胃癌、肠癌都有一定效果。
小编常常惊叹并感恩于古人留给我们这么好的东西,希望小伙伴们受益的同时也分享出去,让古老而智慧的中医发扬光大。
小编再叮嘱一下下:一定要改变那些导致上热下寒的习惯哦,不然吃药白吃啦。
延伸阅读:脾胃有湿热做三个动作
1、摩 腹【方法】先把这两个手叠在肚脐这个位置,顺时针摩三十六,再逆时针摩三十六。顺时针要越来越大,一圈比一圈大,然后逆时针,要一圈比一圈小,最后还要捂到这个肚脐上。
【功效】顺时针主要是泻法,用来去湿热。逆时针是补法,可以起到健脾胃的效果。
2、提 肛【方法】把拇指放到中指根,攥起来,这个叫握固。然后用劲儿收缩肛门就行了。
【功效】你别看这个小小的动作,不但能健脾,还能补肾 。这是咱们老祖宗,最长寿的那个老人叫彭祖养生健康的方法,几千年前就发明出来了,现在外国人也把咱这个学走了,为啥啊?
有许多疾病,像糖尿病以后,神经源膀胱经常有尿不尽,残余尿,滴滴嗒嗒,甚至严重的尿失禁 。
像糖尿病病人,也经常有拉肚子的,一天拉几十次,也有合并便秘,大便不通的 。
还有像男性的前列腺疾病,女性的阴道脱垂,子宫脱垂。
女的还经常有一种病叫膀胱过度活动症,就是经常想尿,尿不尽、尿急、尿失禁,有的人一听水管的水声就想尿,有的一咳嗽就尿出来了。
这些情况都可以练握固和提肛。
3、点压足三里【功效】足三里有强壮的作用,就是有病治病,无病防身。有一句话叫“肚腹三里求”,肚子有毛病,腹部有毛病,都可以按揉或者艾灸足三里。
如果家里有老年人,可以给他们买根擀面杖,每天随时随地轻轻敲打足三里300下,效果很好。
艾灸脾胃的穴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如果有腹胀、大便异常者加灸天枢穴。后背的脾俞、胃俞自己不好灸,可以采用竹制艾灸盒施灸;中脘、足三里最好采用隔姜灸,效果最好!每天一次,每次每穴7壮。
中医认为,上热下冷是寒热混合的表现之一。
上半身,尤其是头、脸、喉等发热症状,而下半身,尤其是下肢则有感冒症状。热下寒,焦炭不通,脾胃虚弱。老中医分享关于药物使用的想法。一般来说,上热的症状主要有上火、痤疮、口腔溃疡、咽痛、眼干眼涩、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下寒的症状有:腰下畏寒、大便不形、大便稀、腰膝酸冷、手脚冰冷、小便频繁、痛经等。
男人一旦上热下寒,夜间尿多的可能性就大,这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好;女性有宫寒、经期紫暗夹凝块、痛经、下腹部位的寒感等。
中医怎么看热下感冒?人体最好的状态是下阳上阴,因为阴是液,液从上到下灌溉全身。阳气是火,火从下到下温暖全身。但如果相反,阳在上阴在下,则热在上,冷在下。
根据中医理论,是由于焦炭不通,阴生在底,虚阳浮起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这个焦点就是我们的脾胃。我们通常说的是滋补脾胃。脾胃中间焦是脏腑的中心,其他脏腑围绕着它,所以一旦中间焦出了毛病,其他脏腑也会跟着倒霉。心火要降,肾水要升,必须经过焦炭脾胃这条重要的道路,所以打通焦炭要塞是调节冷热的当务之急。
热下寒,焦炭不通,脾胃虚弱。中药可调节上热下寒
甘草泻心汤。从张仲景的《伤寒论》来看,它有益气胃、健脾养胃的功效。配方: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如果你想通过可口可乐,首先建立,解决脾胃的积极的气,张仲景正在使用的原则,补肾益脾和胃清热和干燥湿、腹泻和解毒,消炎抗菌生产地——上漖火,也可以阻止可口可乐流氓,结节和其他绊脚石。
品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具有调焦不全、冷热的作用。如果你是冷热伴脾胃虚弱,用甘草炼狱汤;如果你是冷热痰多的,就用品下泻心汤;胃冷又热的,用生姜泻心汤;热下寒,焦炭不通,脾胃虚弱。老中医分享关于药物使用的想法。当然,中医的治疗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因人而异。具体的方剂、用法、用量应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重要的是不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开药。
平时要怎么调理? 艾叶泡脚,平时可以用艾草泡脚,把人体火熄灭,可以用新鲜的艾草,或干艾草水,然后放一些盐泡脚,直到脚出汗为止,每周三次。得到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建议每天多做八段锦、太极拳、瑜伽20分钟,可以帮助疏通人体经络。
饮食调节。对于体质冷热的人,不要吃过多的补品来补气,以及过冷的食物,采取食疗的方法,平时多吃扁平的蔬菜,如卷心菜、大白菜、胡萝卜等,多喝温水。总之,体质冷热的人是由于体内的疾病征象引起的,它往往是由体内的郁滞引起的,而有的患者则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引起的。如有必要,可以去正规医院检查,中药调理效果更好。
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即使对于医生来说,也是比较棘手的一类疾病。
这里先来分享明代著名大中医学家武之望在其著作《济阴纲目》里引用的同样是明代中医大家韩飞燕的一则医案,用以说明上热下寒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治则——
医案解读:韩飞燕治疗上热下寒带下证
在明代中医大家武之望所著的《济阴纲目》一书的带下证条目下,他引用了韩飞燕的一则医案——
医案里说到,雪翁妻,年三十有余,曾孕十八胎,但九殇八夭,频繁打击和惊扰过甚,所以混混不省人事,口唇舌都有疮疡,甚至蔓延大咽喉;下部虚脱,白带如注,这样的病情已经持续了四十余日,甚至想上吊,自卑到不能忍受看医生。...
武之望在书中引用韩飞燕的话解释道,对于雪翁妻的这种上热下寒带下病的治疗,“或投凉剂解其上,则下部疾越甚;或投热剂及汤药熏蒸其下,则热晕欲绝”。
这句话,啥意思呢?就是如果投以苦寒之清热解毒的苦寒凉药以解上热之口舌生疮,则下体的白带如注等虚寒证会更加严重;如果投以辛温之热性药物熏洗其下的带下证,则上体之热象如口舌疮更加严重到“热晕欲绝”。
那该怎么办呢?名医大家总是有办法——韩飞燕是这样做的——
医生通过舌脉诊,结合上述症候,辩证诊断为亡阳之证,急以盐煮大附子为君药,制以薄荷、防风,佐以姜、桂、芎、归之属。那怎么服用呢——水煎入井冰冷与之。
这样治疗,效果如何呢?
书中说到“未尽剂”,就可以“鼾呼熟睡通宵”,醒来就可以认识人了,这就是中医治病的神奇。
什么道理呢?方书有云,假对假,真对真。因为雪翁妻之病,上热为加热,下寒为真寒,中医治病寒则温之,热者凉之。真寒就真温,假热就假凉。所以用药为辛温之药,但凉却是把水煎之药用井水冰冷后在服用——这是假凉对假热,这样做,就可达到上下和而病除。
后续以服用女金丹,错综以二三方,不但解除了诸症,还调治元气——效果如何呢?——后来渐次生下两个儿子。
看到没,针对上热下寒,真对真,假对假。
这就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
科学认识上热下寒,方可辩证正确调理
老人上热下寒,就是寒热兼杂之证。
这类人的身体里特别矛盾,脾胃之上的上半身,就像有一团火一样,老是冒火,口舌生疮,喉咙痛,面目通红,性情急躁,总想发火,一派火热之象;下半身就像身处冰窟窿一样,不是便溏,就是腿脚冰寒发凉,拉肚子,腹胀腹痛,痛经带下量多,一派虚寒之象。
你要是用清热解毒的苦寒凉药去滋阴清热,下体之便溏,畏寒,腹痛,痛经会更重;你要是用辛温之热药去滋补温热散寒,则上体的口舌生疮,喉咙疼痛会更加严重。
就是对于医生,有时也显得比较棘手。
中医里,我们通常讲究人要头要凉脚要热,水火既济,头脑要保持清醒,腿脚要保持温暖,做到通体通顺。
现在,上热下寒,正好反过来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
出在脾胃,是嗜食辛辣肥甘油腻或恣食生冷或外感寒邪导致的脾胃热郁内阻或胃热肠寒,也就是中焦不通,其火热上炎熏蒸口舌发为口疮,向下导致下焦虚寒;也就是脾胃除了问题,上不能清阳,下不能降浊。
对于这种上热下寒中焦堵的寒热间杂之证的调理,梳理古今中医,不难发现有几个经典的方剂都在使用。
第一个就是来源于医圣张仲景的泻心汤系列,根据具体症候有时用半夏泻心汤,有时用甘草泻心汤。
总之,上热下寒中焦堵,就可以用泻心汤从脾胃调理,做到升清浊降,则上火下寒自去。
第二个经典药剂,就是可以考虑乌梅丸。不要认为驱蛔虫的乌梅丸只能去蛔虫,其实那只是它的一个功效,后代医家把乌梅丸当做调理厥阴证的总方,中医治疗寒热错杂证要寒热刚柔并用,寒不可过于苦寒,热也不可过于热燥,而乌梅丸的本质是治疗因肝阳虚而形成寒热错杂证的,所以治宜在温肝的基础上调其寒热,寒热并用,气血兼顾。
因为厥阴证也是上热下寒之证,当然对于老人的上热下寒证,同样可以调理。
而且乌梅丸,药性温和,寒不是过寒,温也不是太温,对于身体虚弱的老人则更为合适。
其他治疗寒热错杂之证的方剂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关注我,每天更新实用健康资讯。
当一个人出现了口腔溃疡、口干口臭、牙龈出血、长痘痘等情况,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妙姐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上火”。
兵来将挡,既然上了火,那当然是想尽办法“下火”。
泡菊花茶、吃苦瓜、喝去火药、吃莲子心……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却仍不见效。
更为关键的是,这类“上火”人群越是用寒凉、苦涩的清热泻下之物“灭火”,虚寒的表现就越会加重。
哪怕是贪了两口水果、一杯冷饮,痛经、拉肚子等问题都会跟着找上门来。
如果你被这样的怪现象长期纠缠,那么就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变成了传说中的“上热下寒”体质。
在中医眼中,到底什么是上热下寒?
所谓的上热下寒,当然还要分“上”、“下”两个部分来讨论:
上面是满满的火,具体表现为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容易上火、长痘痘,甚至有些人还会出现牙龈出血或是流鼻血等。
下面是一派的寒气,具体表现为手脚冰冷、尿频、腰膝酸冷、大便不成形,女性还会出现宫寒或是痛经。
现代人经常会出现上热下寒,中医认为出现上热下寒其实就是阳不归位,因为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黄帝内经》曾记载过上热下寒,“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那么,上热下寒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上热下寒,到底从何而来?
上热主要是因为阳气过盛,现代人长期动脑、动眼、动嘴,阳气就往上跑,而下寒是因为身体下部经常久坐或是长期保持一种姿势,导致血运不畅,从而出现寒凉。
中部的脾胃作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也会因为饮食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问题,过于寒凉的食物会伤害脾胃,过于热气的食物又容易导致上火。
那么,上热下寒该如何调?
要解决“上热下寒”这一问题,要遵循3步走的原则:
一要扶阳祛下焦的寒湿;
二要把阳气拉回到原来的位置,恢复身体的正常循环;
三是要减少或者避免上火。
在用药上,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里面就提出了甘草泻心汤。对于“上”面的虚火,汤中的黄连、黄芩,可起到泻火的作用。
张元素在其所著《珍珠囊》中曾记载过黄连的功效“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止中部见血,六也。”
《本草图经》记载黄芩“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凡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
对于“下寒”症状,张仲景多从打通中焦、固住脾胃正气入手。汤中的炙甘草、干姜、大枣就可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清代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曾指出炙甘草“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
《别录》记载干姜“主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止唾血。”《本经》指出大枣能“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
除了用药,调理上热下寒还可从日常生活中“下功夫”
艾灸既有补阳功效,又有潜阳作用,是调理上热下寒最适合的方法。
艾灸能够驱除寒、湿、淤,也能消除中焦淤阻,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等推动心肾相交的功效。
艾灸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打通中焦,把阳气引到胸腔,上火的症状会逐渐消散。
第二步引火归元,把火归于身体下部,这一步可以配合泡脚以及按摩脚底穴位。
与此同时,上热下寒还可以在平时的饮食上进行调理,食物对于调理身体也是有很好功效。总而言之: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愉悦的心情等都是调理上热下寒的要点。
夏天给人炎热的感觉而冬天则是寒凉的代表,这个「 ”热”与「 ”寒”是两个十分极致的感觉名词,但是却可以在身体上同时的表现出来,即中医上的「 ”上热下寒”,那么「 ”上热下寒”究竟是什么疾病的病症表现?一般情况下上热下寒的体质会引发什么不适的症状? 其实从字面上去理解「 ”上热下寒”就是人体的身体同时存在寒热之症,即上身因为上焦虚火旺盛而有上火的热证问题,下半身却非常的惧怕寒凉且有手足冰冷的寒症的表现,而传统的中医认为上热下寒的体质导致人体阳盛于上且阴盛于下,是非常典型的「 ”心肾不交”的中医问题。 人体肝气疏散受阻则会导致肝火旺盛并助长心火,而且上身脾胃运化无能就会进一步加剧心火旺盛问题并使上身燥热,同时心火旺盛十分容易损耗肾水和导致肾阴不足并使下身寒凉,目前上热下寒属于寒热夹杂的问题并会引发较为特殊的症状表现。 上身「 ”热”症状:热火攻于上身并使人体面部容易发红生疮和长痘痘粉刺,眼睛红肿疼痛干涩,常常感觉口干舌燥并伴有口腔溃疡、牙疼等问题,而且十分容易流鼻血,咽喉会有疼痛干痒的不适。 下身「 ”寒”症状:下身的手脚常常过于冰凉并伴有腰膝酸软的症状,也会因为腹部受凉而频繁的拉肚子或者便秘,手脚异常冰凉也会引发失眠和浑身无力的症状,特别是女性会因为下身寒凉而有痛经、月经量减少等月经不调的问题,而男性则由yin囊潮湿冰凉的不适症状。 生活中缺乏运动、忧思过度、饮食不当等都会促进上热下寒体质的形成,如果不及时调整则会打乱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并引发不适症状,那么生活中如果有上热下寒的体质又该如何缓解? 一、饮食的调理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往往会加重上热下寒的问题,所以上热下寒体质的人群要严格的控制自己的饮食,建议日常饮食要清淡且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忌食一切辛辣 *** 以及寒凉生冷的食物,特别是啤酒要少喝雪糕要少吃,日常食物最好水煮或清蒸而不要煎炸或烧烤。 二、生活的调理 上热下寒患者在日常生活应该顺应身体器官的作息时间而不要频繁的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才可以使肝胆经气顺畅并改善上热下寒的问题,并且平时要避免过度劳累而要做到劳逸结合。另外上热下寒体质的人可以适度的参加运动,一般像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都有助于引火下行。 三、中医的调理 很多人认为上热下寒就需要尽快大补特补才可以,但其实大补特补只会加重上身燥热和下身寒凉的症状,因此建议上热下寒体质的人群要注重缓慢的调理,可以咨询中医师并针对病症服用中药或进行针灸和 *** 等治疗,也可以在睡觉前用中药材泡脚,长期坚持可以促进身体发汗并使脚底经络畅通,能够显著的调节上热下寒的体质。 参考文献: 乔红伟 刘纳文,《上热下寒之汗证案》,中国针灸,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2019年0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85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