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刮痧可以有效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把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
我们人体每天都在不停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好多的毒素其中都沉淀在我们皮下的毛孔,刮痧的话可以让这些新陈代谢中留下在身体需的废物排泄也去使体内血液更顺畅,恢复自然的代谢活力。
2、刮痧还可以疏通筋络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折磨,因为这些肌肉经常是处于紧张收缩的状态,刮痧能够舒筋通络消除疼痛病灶;解除肌紧张,在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的同时,也有利于病灶的恢复。
3、刮痧可以有效调整并平衡人体的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十分强调机体阴阳的平衡。刮痧对人体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平衡。
1、血海穴
定位方法: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两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后,会在膝盖内侧看到一个凹陷的地方,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顶端就是血海穴。
刮痧作用:可辅助缓解月经不调、闭经、气逆腹胀、湿疹、皮肤瘙痒、贫血等状况。
2、丰隆穴
定位方法: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拇指)。
刮痧作用:中医认为湿必生痰,此穴位可以化痰湿、清神志,尤其适合初秋里湿邪较盛的人群,可辅助缓解痰湿诱发的胸腹痛、呕吐、便秘、眩晕、烦心、面浮肿、四肢肿等状况。
3、阴陵泉穴
定位方法: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处于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刮痧作用:体内有湿就容易感受外湿,别让体内湿邪太大,除了外散还要内化一部分。在阴陵泉穴的位置刮痧,可以起到内化湿邪的作用,还可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辅助缓解腹胀、泄泻、水肿、膝痛等。
4、中脘穴
定位方法:位于上腹部,在肚脐上4寸的腹中线上,可仰卧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刮痧作用:这个穴位对于缓解伏天暑湿造成的腹胀、反胃、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对于秋燥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5、地机穴
定位方法: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在阴陵泉穴直下3寸,即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刮痧作用:地机穴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功效,可用于辅助缓解腹痛、腹泻、水肿、月经不调、痛经等状况。
刮痧很多人都听说过或者弄过,但是还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正确的刮痧的顺序和方向是什么。
顺序: 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为减少穿脱衣服的次数,也可以先刮暴露部位,再刮躯干部、下肢,最后刮足部。
刮拭方向: 背部、腹部、四肢从上向下刮(如肢体浮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则从下向上刮),面部、肩部、胸部从内向外刮。
刮痧全程三步走
以空气新鲜、冷暖适宜的室内环境为佳。室温过高时应避免空调或风扇的冷气直吹,室温以不低于 18℃为宜。
第一步:选择既便于刮痧者操作,又能充分暴露所刮部位,被刮者感到肌肉放松,可持久配合的体位。坐位适宜刮拭头、颈、肩、四肢、胸、背、腰等部位。被刮者面向椅背骑坐,双臂放在椅背上,使其身体有所依靠。
仰卧适宜刮拭前头、头顶、侧头、面、胸、腹等部位。
俯卧适宜刮拭侧头、背、腰、髋、下肢侧面等部位。取俯卧位时腹部下还可垫一软枕,托起腹部,避免腰部下陷,肌肉紧张。
侧卧适宜刮拭后头、背、腰、下肢后侧等部位。
第二步:选定治疗的部位、穴位,涂刮痧油或美容刮痧乳,实施刮痧操作。
根据体质、病症和治疗的目的,选定并充分暴露治疗的部位、穴位。用纸巾保护好刮拭部位下面的衣服。在刮拭的全息穴区和经络穴位处涂上刮痧油,面部则先涂美容刮痧乳,再开始刮痧操作。
第三步:擦净残留刮痧油渍,穿衣保暖,饮温开水。
1 刮沙刮下关、颊车穴
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两侧各一穴。
2 刮痧刮合谷穴
3 刮痧刮太溪、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双足共两穴。
4 何为角刮法单角刮法以刮痧板的一个角,朝刮拭方向倾斜45度,在穴位处自上而下刮拭。双角刮法以刮痧板凹槽处对准脊椎棘突,凹槽两侧的双角放在脊椎棘突和两侧横突之间的部位,刮痧板向下倾斜45度,自上而下刮拭。用于脊椎部。
刮痧方向的一般原则是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先头后颈,先背后腹,最后刮四肢关节。
关节部位应采取点揉或挤压手法。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用蛮力,忽轻忽重。若患者明显感觉皮肤痛觉时要轻刮几次,但可多刮几遍。 刮痧是用刮痧板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的目的。
刮痧时,需用到刮痧油和刮痧板,刮痧板常用的有水牛角和玉石两种,刮痧油药店有售,在家应急时也可用香油和橄榄油代替。 刮痧时先涂刮痧油,让患者肌肉放松,使刮板的钝缘与皮肤之间呈45度夹角,用腕力和臂力,顺着一个方向刮,不可来回刮;要分段刮,不可无序地乱刮。 刮完后,擦掉刮痧油,再适当的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会感到轻松和畅快。 以刮痧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的痧点、斑块为度。一般血瘀、实证、热证较容易出痧,且疗效与出痧的多少有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25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老年应该如何巧养生
下一篇: 中医养脾 点穴+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