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体质的人要注意疏肝利胆,清热祛湿。减少熬夜的次数,保证睡眠质量。另外,有空练练气功、瑜伽、太极这些舒展筋骨和身体的运动,非常适合湿热体质的人。同时,注意尽量避免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衣着尽量保持以宽松为好。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湿热的侵袭,尤其是30~45岁的人,属生命中“土”的年龄段,体内湿气比较重,夏秋之交属中医所说的“长夏”季节,也对应五行中的“土”,内外相合,湿上加湿,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如果湿热侵袭到小孩,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大便不顺畅。如果湿热侵袭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现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状。
湿热天气,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调理呢?武月萍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小方法,不妨试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当你是湿热体质,可以照着上面的方法调理一下,这样对身体很好,能有效的排除身体的湿热状况,使身体逐渐的恢复比较正常的情况,同时也要注意平时的饮食调理,要多吃一点清淡的食物,少吃辛辣的食物,这种容易加重湿热的情况,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湿热的诱发因素
湿热证的形成有四个方面原因:
1.感受外邪
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我国地处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热未尽,水湿泛滥,湿热盛,侵犯人体,蕴结为病。而东南沿海地区,四季湿气均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称“梅雨天”,天气渐热,暑热渐盛,与湿气胶结,更易致湿热为患。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
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湿热蕴结的病因。
3.脾胃失健
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脾主运化,为水湿运转之枢纽,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脾胃,均可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湿阻日久化热,而成湿热之证。
4.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引起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疮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1.脾胃湿热证
证候: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治则:清热化湿。
主方:藿朴夏苓汤。
方药: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或用王氏连朴饮。
方药:厚朴、姜汁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2.肝胆湿热证
证候: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治则:清热利湿。
主方:龙胆泻肝汤。
方药:龙胆草、柴胡、栀子、大黄、黄芩等。
3.大肠湿热证
证候: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生活习惯不同体质会有差异,如果可以正确保养身体让体质增强,没有疾病影响,生活质量提高,可以延长寿命。
但是,有部分人却处于湿热的状态中,身体的湿气,热气累积,无法合理调节,各种不良症状明显。
因此,要了解体内湿热的调理方法,才能赶走湿气后恢复 健康 状态。
当然,不宜盲目依赖偏方,某些偏方没有科学依据,错误使用反而会带来身体伤害。
1、运动调节
身体湿热的人除了舌苔厚腻之外还会胃口下降,消化不良,要赶走体内积累的湿气,适当锻炼有必要。
现在很多人都是运动量不足的,缺乏锻炼不仅体质会下降,身体的正常循环,代谢会受到影响。
如果可以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通过运动来加强循环,代谢,增强抵抗力,身体的湿气才能顺利排泄。
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个问题,长时间久坐不动,运动量过少除了容易发胖,肠胃动力不足,还会因为湿气累积影响 健康 。
2、饮食调养
想要赶走体内的湿热,饮食方法恰当很重要,在饮食过程中生冷,性质寒凉的食物不宜吃太多。
否则损伤了脾胃,脾胃功能降低,身体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受到影响湿热会越发严重。
当然,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宜吃,很多人认为湿气重吃点辣的东西就可以中和,却不知道湿热要以清淡饮食为主,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要忌口。
此时可以利用薏米、马齿苋、赤小豆来发挥良好的祛湿效果,脾胃功能提高,湿气顺利排泄,身体才能恢复 健康 状态。
3、按摩改善
想要有效去除湿气,让体内湿热情况有所改善,最好适当按摩。
按摩是促进 健康 的好方法,按摩力度合适,选择适合的部位可以达到良好的调节效果。
不仅在按摩的过程中感觉身体轻松,有释放压力的作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更有利于湿气,热气排泄出体外。
身体的穴位较多,可以适当按摩百会穴,通过疏通经络来促进 健康 ,也可以适当按摩极泉穴。
这些穴位按摩后因为湿热引发的不良症状有减轻作用,不用花冤枉钱也可以让 健康 问题刃而解。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发现,体内湿热确实会带来影响,有部分人 健康 问题出现和湿热严重有关。而通过运动、饮食调节、按摩等方式都可以赶走湿气,减少湿热的累积,坚持下来体质增强,内部环境保持稳定, 健康 才有保障。#医联媒体超能团# #清风计划#
1、清淡饮食:相对于其它体质、尤其是阳虚体质的人来说,湿热体质的人饮食更需要清淡,尽量避免辛辣油腻厚味食物,五花肉、辣椒等等,对他们都是不大合适的。既然需要清淡饮食,那么,瓜果蔬菜就成了首选,比如赤小豆、绿豆、薏米都是清热祛湿的食物,可以用来煲粥;空心菜、苋菜是降火的叶菜,黄瓜、丝瓜、冬瓜、莲藕、西瓜、荸荠等瓜果,都是不错的清热祛湿的食物,湿热体质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2、适当加大运动幅度:运动的幅度,主要由身体状况来决定。湿热体质的人,更适合多运动一些,只要身体情况允许,运动的强度可以适当大一点,比如中长跑、球类、登山等等。因为夏天气温较高,也要注意防暑降温,最好选择清晨傍晚的时候进行。
3、改善居住环境:湿热体质本身就是湿气和火热两者都偏重所致,因此,改善居住环境,使居处更干燥通风、凉爽舒适,对改善湿热体质是有帮助的。
4、控制情绪,规律作息:湿热体质的人,他们大多情绪比较急躁,睡眠质量较差,大便粘滞延长,更容易影响他们的情绪。因此,尽量克制自己的焦躁过激情绪,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及时放松那种莫名其妙的焦虑,是非常必要的。更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白天还可以适当午睡一会,有利于情绪改善。情绪好起来了,湿热体质才有可能慢慢调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26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针灸后出血应该怎么办
下一篇: 女孩子手脚冰凉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