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在煎煮中药中需要注意这些小细节

中医世家 2023-06-24 06:08:59

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中药更是如此。为了确保中药的疗效能够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服用中药时需要对一些食物忌口,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影响药物的补益作用。

2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在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所服的中药不能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

3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宜忌生、冷、油腻。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注意事项: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尤其是补益药(如人参)、健胃药(如补脾益肠丸)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甘露消毒片);而驱虫药(如乌梅丸)和泻下药(如大承气汤),则空腹时服用较好;安神类中药应在睡前服用。但不管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有半小时至1小时的间隔,以免影响药效。

查看详情>>

在煎煮中药中需要注意这些小细节

1、先煎:先煎10-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适用于矿物、贝壳类等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如龙骨、牡蛎、珍珠母。此外,附子、乌头等有毒药物也应先煎。

2、后下:其他药物煎好后再下。适用于气味芳香,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药物,如多数治感冒的解表药。

3、包煎:系指用纱布或棉薄布将药物包好后再与其他药同时煎煮。

4、另煎:适用于贵重药物,以免与其他药材同煎其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收而造成浪费。如人参、鹿茸。

5、烊化:是指将药物兑入煎好的药汁中搅匀或加热熔化后一起服用,如阿胶、龟甲胶。

6、冲服:将药物研粉放入已煎好的药汁中搅匀后一起服用,如三七粉、沉香粉。

煎药器皿

最好用砂锅、不锈钢或搪瓷锅,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为最理想,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汁浓,质量高。最好不要用铝锅,一定不能用铁锅或铜锅,因为铝、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很可能会与中药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轻者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

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时药液不断翻滚。锅盖应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挥发性成分产生“回流”。

煎锅要保持清洁,每次煎完药后要用清水冲洗干净。

煎煮时间

从沸腾后开始计算时间。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头煎40-60分钟;二三煎30-40分钟。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药物头煎15-20分钟;二三煎10-15分钟;其他药物头煎20-30分钟;二三煎10-15分钟;后下药物于头煎完成前5-10分钟入锅煎煮。

煎药用水

用井水或纯净水或自来水。加水量应根据药量、吸水程度及煎煮时间而定。一般头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没药材超过药罐子2-3厘米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减。常说的3碗水煎成1碗不太准确。因为火候有大小,碗也有大小,弄不好水量不是多就是少了。

煎药方法

煎前浸泡:为提高煎出率,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因为开水可能会使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凝固、外层形成紧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从而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中药的熬制要注意什么

中药的煎跟煮是一样的,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 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 10分钟投入锅内。 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ZT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煎煮滋补中药的注意点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2017-煎煮滋补中药的注意点

有人说:?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无论什么补药,终究还是药,长时间过多服用,必然会产生毒副作用。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证患者,是不能吃补药的,而虚症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和气血两虚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不分虚实诸症,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煎中药的正确方法的知识,欢迎阅读。

1、时间要适宜:

补药煎好后,应将头煎、二煎、三煎混合,分晨起空服或晚上睡前服用较好。一般放置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以免滋补中药的药效成分损失。

2、用具有讲究:

煎煮药用具应选陶瓷沙锅、瓦罐或搪瓷器皿,铁、锡、铝等金属器皿均属禁忌之列。

3、辨类煎仔细:

煎补药时,如药中含有鳖甲、龙骨、龟甲、虎骨、鹿角等骨质、贝壳类补药,应先打碎煎30-4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同煮;而黄芪、党参、首乌等调理滋补药应用文火煎1小时再复煎一次,以免浪费药材。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应在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以免与其他药同煎时黏合煮焦。某些贵重药应另煮,如人参就另切成小片,放人盖盅内,隔水炖2-3小时。亦可用水磨汁或磨成细粉后调服。

4、水火要相宜:

水指水量,火即火候。煎滋补中药时将药放入锅内,加清水浸没药材,头煎水量以浸没药材2厘米为宜,二煎以水浸没药材0.5厘米为宜。一般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再经文火头煎40-60分钟,二煎40分钟左右。

5、锅盖要盖严:

煎药时为使药物煎透,必须盖上锅盖。特别是滋补药品的贵重中药如人参、鹿茸等更应关盖文火煎熬。滋补药应煎2或3次,每次煎成200-300毫升为宜。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32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