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针灸治疗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中医世家 2023-06-24 08:21:40

针灸减肥的四大要领

其一,针灸减肥的患者应该是成年后肥胖者,此类患者比较轻易调整机体的各种代谢功能,顺利促进赘肉分解,达到减肥降脂的效果。

第二,针灸配合饮食效果更佳,配合控制饮食的原则是:不饿不吃,饿了再吃,吃青菜及瘦肉、蛋类,吃到饱了即可,不吃甜食及肥肉、土豆、藕、粉条等。

第三,针灸减肥过程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调整作用,调动人体内在的调节功能用自身的调节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平衡的过程,所以针灸减肥,停止之后不会很快又发胖。针灸减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假如指看几针扎下往就能够变得身材窈窕,那也是不现实的。

第四,中医针灸减肥不主张“饥饿疗法”。与众多减肥方法不同的是,在针灸减肥的过程中,不夸大过分的控制饮食,特别不主张采取“饥饿疗法”。由于过分节食后,重则可能导致厌食症、造成消化器官功能障碍、产生严重后果,轻则造成人体代谢功能降低,而代谢功能降低是进一步致肥的潜伏因素,一旦恢复正常饮食,患者会持续增胖,甚至可能比以前更胖。针灸减肥的最大上风也就在这里。

中医针灸是一门高深的科学,患者只有到正规的减肥门诊接受既无副作用,又进行整体地调节和治疗的方案,才能够达到减肥的目的。针灸之所以减肥有效,就在于它的原理的科学性。

针灸治疗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1.毫针刺法。

采用毫针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产生疗效,从而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针刺后必须有一定针感,也就是毫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针感因人而异,一般会有酸、麻、胀、重感,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开来。临床上如果针刺没有产生针感,就要分析原因,或取穴不准,或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中医非常重视针刺疗法,认为针刺对人体具有整体性、双向性的调整作用,并且对机体的多个器官组织及各个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良性影响,通过建立生理稳态,调节自身机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灸法。

灸法就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来达到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一般都以艾叶为主要施灸材料。灸法具有良好的温补阳气、活血通络、防病保健的作用。一年四季都可以施用,尤其以冬季为宜。常用的艾灸,可以小艾炷灸或隔姜灸,每次每个穴位灸5~7壮,或用艾条温和灸腧穴30分钟。每周1-2次,具有强身健体作用。中医认为,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温热刺激,来熏灼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还能够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3.拨罐。

该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并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达到强身保健效果。拔罐法具有祛散风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清热拔毒等作用。用于保健拔罐的方法很多,作用各异,如循经走罐还能改善经络功能,有利于经络整体功能的调整;药罐法,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据用药不同,发挥的药效各异;水罐法以温经散寒为主;针罐结合因选用的针法不同,可产生多种效应。

4.刮痧。

这是中国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养生方法之一。它是选用边缘光滑的瓷器片、古钱币、玻璃短棍或用手指等在体表皮肤由上至下,从左至右或从中心向外侧刮动的一种防病保健养生方法。刮痧的刮拭区域,应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腧穴的治疗特点和病变的部位,进行选择。常用的刮痧部位主要是背腰、胸腹、肘窝、膝窝等。常用的刮痧法有刮背法、刮痧法、提痧法等。一般每周刮痧1-2次,能达到最佳保健效应。中医认为,刮痧疗法能刺激皮下神经末梢,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使血液回流、淋巴液的循环加快,进而促进毛细血管的渗出液自行吸收,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强,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什么是中医针灸,方法是什么?

针,是指针刺;灸,是指艾灸。针灸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针刺①针刺的方法目前一般选用不锈钢针作为针具。针具及医生的手要经过消毒,患者平卧并选择好穴位进行针刺。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如持笔状,左手指甲尖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用指切进针,夹持进针、舒张进针或提捏进针等方法针刺。在针刺操作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这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和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三种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血管、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部位。平刺;也叫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的部位。
针刺的深度要根据体质、年龄、病情、部位而定。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讲,直刺多用于深刺,斜刺或平刺多用于浅刺。对于“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有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当往意要浅刺,以免发生意外。
将针刺入腧穴后,要行针(也叫运针)以使之得气,“得气”又叫“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贝”。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也会同时有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甚至会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和传导。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此时医者就要施用提插、捻转等各种手法使之得气,也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针刺得气,才有祛邪扶正的作用。
将针刺入腧穴后,一般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寒证、顽固性疼痛等可延长留针时间,在留针期间可进行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
在行针施术或留针之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病人休息一会儿才能活动。起针后要检查一下针数,以防遗漏。
针刺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法①晕针:是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其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心慌,多汗、四肢发凉,重者甚至血压下降、二便失禁及脉微细欲绝。晕针的原因,多为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病之后、因体位不正、医者手法过重等。一般处理方法是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并饮些温开水或糖水,注意保暖,即可恢复正常。严重不能复常者,要请医生诊治。
②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困难,病人觉得疼痛时,称为滞针。滞针的原因,多为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由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所致。一般处理方法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肌肉的紧张。
③弯针: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其表现为,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困难,患者又感到疼痛。弯针的原因,多为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或用力过猛过快,使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留针时移动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压力等所造成。一般处理方法是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用手慢慢地顺着弯曲的方向将针取出。若因病人移动体位所造成,则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的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将针取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于体内。
④断针:针体折断在人体内。断针的原因,多为针具的质量欠佳,或针身、针根有损伤剥蚀。一般的处理方法是患者切勿更动原来的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血管钳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针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当立即请医生手术。
⑤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的肿痛。表现为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一般可自行消退。若严重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针刺的注意事项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开尽量选用卧位。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的患者尤当注意。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器官而产生严重的恶果。
灸法灸法是靠灸火的热力给人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防病的目的。施灸的原料主要以艾为主,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而成纯净细软的艾绒,然后制成艾柱、艾卷等。常用的灸法有艾柱灸和艾卷灸。
①艾柱灸。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柱。常用的艾柱,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大小不一。施灸时每燃烧一个艾柱叫做“一壮”。灸的具体方法有。
②隔姜灸。将鲜姜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小孔,然后将姜放在应灸腧穴的部位或患处,再将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尽,再取一柱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③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小孔(捣成蒜泥亦可),然后放在应灸的腧穴或患处,将艾柱放在上面,点燃施灸。待燃尽,易柱再灸,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瘰疠(淋巴结核之类)、肺结核及疮疡初起等证。
④艾卷灸。使用艾条。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啊柱形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面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或到中药店购买现成的艾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多适于慢性病。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旋转施灸,多用于较急的病证。
灸法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适用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及保健。
⑤灸法的禁忌。对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证,一般不适宜灸法治疗。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细谈针灸治疗上的一些原则问题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原则比较简单纯粹,多是根据基础的中医八纲理论,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性,来确定的治疗大法,所以针灸治疗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热则疾之 :对于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是点刺出血或浅刺快出针,手法宜轻而快,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与此同义,如点刺出血,以泄其邪热。如表热证用毫针浅刺曲池、合谷、大椎等穴,并疾出其针,以宣散热邪。五脏热者,选择相应的腧穴而刺之,如心热者,取中冲、少冲,点刺出血,以泄其热;热在经络局部者,用毫针散刺,或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局部出血,以疏散邪热。“疾”也有快速运针的意思,即快速提插,快速捻转,相当于泻法,多用于实热证。

寒则留之 :对于寒性病的治疗原则是深刺久留针或用灸法,以助其阳气恢复,温经散寒。此外,“留”还有暂停之意,并不是停止之意,而是与热者疾之相对而言,有慢速运针之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寒者热之 :疾病的性质属寒(表寒证、寒痹证、脏寒证),用热性治疗方法,如艾灸法可温散寒邪,温通经络,益阳祛寒;或用针刺热补法,以益阳温经散寒。如表寒证可温灸肺俞、大椎等穴,以温散表邪;寒痹证,可用隔附子灸,或温针灸,以温经散寒;脏寒证可取相应的腧穴,以温灸之。

血寒者灸之 :血寒是指血脉中阴寒盛,或为寒邪袭于血分,或为阴气不足,阴寒内盛,可致血脉凝滞,变生诸病。依“寒者热之”大法,治用灸法,以扶阳祛寒,温通经脉。如血寒导致血脉凝滞引起的脱骨疽,或血寒经血闭阻引起的痛经,均可采用温通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之,热证和寒证在临床上的表现往往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所以清热温寒的运用也应灵活机变。假如热邪入里,即“阴有阳疾”,亦可采用深刺久留针的方法,直到热退为止。如热未退,还可反复施术。假令寒邪在表,亦可用浅刺不留针的方法,或用点刺法治疗。假如上热下寒,如咽干而痛,心烦,兼见便溏肢冷,脉沉弱者,是下焦虚寒,阳不入宅,戴阳于上,治宜温补下元,引火入宅。真寒假热者,可在温寒的基础上佐以清热;真热假寒者,可在清热的基础上,佐以温寒。

“虚”是指人体的正气虚弱,“实”是指邪气偏盛。补虚就是扶助人体的正气,增强脏腑器官的功能,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御疾病。泻实就是驱除邪气,以利于正气的恢复。针灸的“补虚”与“泻实”,是通过针和灸的方法激发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虚则补之 :虚证的治疗原则是用补法,即选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腧穴和针灸补法,以益气养血、振奋脏腑功能。

实(盛、满)则泻之 :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即选用具有祛邪作用的腧穴和针刺泻法,或点刺出血,以达到清泄邪气、促进疾病愈合的目的。

陷下则灸之 :“陷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中气下陷,失于固摄;一是指脉象沉下。对气虚证、阳虚证的治疗原则是以灸为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如阳气暴脱,汗出不止,肢冷脉微者,应取神阙、关元、气海等穴,用大艾炷重灸,以回阳固脱;对脱肛、子宫脱垂等中气下陷证,应当艾灸百会、气海等穴,以升举下陷之气。

菀陈则除之 :属实则泻之的范畴,是指气血郁久,络脉瘀阻,治应祛除瘀滞,用刺血的方法,以活血除瘀通络。如外伤扭挫或气滞血瘀形成的肿痛,或邪入营血,郁结不解和久痛入络等,宜用三棱针点刺十二井穴及其局部络脉出血,也可取阿是穴用刺络拔罐法以散瘀通络。

血实者决之 :“实”者,邪气实也,即血中邪气亢盛,或为邪毒壅于血分之血热证,或瘀血痹阻的瘀血证,“决”者,泻也,有破血之意,可用刺血的方法治疗。如邪毒壅滞血分,引起高热,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急取曲泽、委中、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以清泻血分热毒。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是指脏腑经络虚实表现不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者,如不涉及其他经脉,只是本经一时性的气血紊乱者的治疗原则,是取本经腧穴以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另外,针灸的补泻不是直接补人体的不足,或泻人体的有余,而是使用一定的针法灸法施术于腧穴,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间接地产生补泻效果的。故针灸补泻作用的产生包括人体的机能状态、经络、腧穴、处方、刺灸法等内容。所以,临症时只有认真辨证,全面分析,施术得当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针灸治病,既应重视病变局部的治疗,也应重视整体治疗及针对病因的治疗。并可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有所侧重,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佳疗效。如面部斑疹问题一定要与脏腑辨证结合,具体的可以翻看以前的针灸治皮肤病文章。

标和本是一对概念,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具体而言,就邪正双方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

急则治其标 :在标病急于本病时,应先治标。如肺结核咯血者,应先取鱼际、孔最、中府、膈俞等止血,血止后再以其他方法治其本。

缓则治其本 :在一般病势不急的情况下,应针对疾病最根本的病因进行治疗。如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泻,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等穴温补肾阳治其本,肾阳温煦则泄泻可愈。

标本同治 :当标病与本病俱缓或俱急时,宜标本同治。如急性吐泻引起的四肢厥冷者,宜针中脘、内关、天枢等穴以和胃治本,同时灸神阙、关元、大椎等穴以温阳治标。

总之,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治本才是治病的根本目的。急则治标缓解了病情,解除了新病,就给治本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其目的仍是为了更好地治本。所以说,标本缓急是从属于治病求本这一根本法则的,并与之相辅相成,临床上要灵活应用。

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因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机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法。例如感冒,如果发生在夏季,因暑湿之邪为患,故治疗以祛暑湿为原则,取大椎、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等穴治疗。如果发生在冬季,因风寒之邪为患,故治疗以祛寒解表为原则,取曲池、尺泽、少商、外关等穴治疗。

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相同或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可采取相同的治法。例如子宫下垂、胃下垂、脱肛为不同疾病,但其病机都是中气下陷,故治疗时都可取百会穴升提中气。

因时制宜 :《灵枢·终始》“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一般春夏之季,人体气血趋向浅表,针刺宜浅。秋冬季节,人体气血敛藏于内,针刺宜深。此外,在针灸临床上还应注意针刺的时机问题,如治疗疟疾宜在发作前2~3小时进行针治,痛经一般宜在月经来潮前开始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地制宜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人制宜 :是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如老年人气血衰少,机能减退,不宜用强刺激;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针刺宜浅刺不宜留针,人的体质有强弱、寒热及对针刺的耐受性不同,所以在针刺时也应有所区别。

综上所述,临床疾病的症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错综复杂,疾病除有虚实寒热之外,病情有标本缓急,病人体质有弱有强,地区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针灸治疗时,应分清主次,区别缓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35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