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夏季中暑可以针灸人中治疗

中医世家 2023-06-24 08:57:15

一、孩子中暑怎么办?

1.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

孩子中暑的直接原因就是长时间处于高温的环境下,因此,孩子一旦中暑了,要马上把孩子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或者让孩子到有空调或者风扇的地方休息下。当然要注意的是,空调的室内温度不要和室外的相差太大,而且吹空调吹风扇的时候不要让风口对着孩子的头部。

2.保持呼吸顺畅

孩子中暑后,要尽量让孩子躺下休息,松开衣服,让孩子的呼吸顺畅点,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办法,使孩子的体温得以下降。

3.药物退热降暑

孩子中暑,家长可以给孩子吃一些退热降暑的药物,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又或者是帮孩子的额头、人中、颈部等部位擦伤清凉油或者风油精,这些办法都可以缓解中暑的现象。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中暑发烧了,不要私自盲目给孩子使用退烧药物,特别是一些含抗生素的药物,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4.补充水分和盐分

孩子中暑后体内的水分和盐分会流失,所以要适当多次少量地让孩子补充水分和盐分。也可以做一些绿豆汤或者榨西瓜汁给孩子吃,都能起到降暑的作用。

5.严重的送医治疗

对于中暑情况比较严重了,为了避免产生并发症,还是要尽快送往医院确诊治疗。

二、如何预防孩子中暑?

1.穿衣得当

有些大人担心孩子受凉,总给孩子穿很多。其实并非如此,小孩子新陈代谢快,比大人更怕热。夏天只要穿着和大人一样多,而且色调以清淡为主,这样才不容易导热中暑。

2.适当补水

建议家长最好每半小时就督促小孩子喝水,每一次不用喝很多的水,只要少量多次的补水,就不会出现中暑的情况。

3.避开高温时间出门

中午时分太阳是最猛的了,温度也达到了最高峰,所以,要避开高温时间带孩子出门。

4.做好防晒措施

给孩子带上防晒帽,穿上防晒衣,可以防止孩子直接暴晒在阳光底下。

夏季中暑可以针灸人中治疗

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产热与散热是保持相对平衡的,所以人的体温一般都在317℃上下。如果人在高温环境或暑天烈日下工作时间过长,引起体温调节机能障碍,便会发生中暑。

发生中暑前病人先感到乏力、头昏、胸闷,接着心慌、恶心,四肢发麻、出汗,发热、体温轻者在38℃上下,重者在39℃以上,病人面色苍白,并有昏厥等症状。

发现中暑病人,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让病人喝一点浓茶或淡盐开水,使其安静休息。同时用指压合谷、内关穴,如病人有昏厥现象时,给予指切或针刺人中穴,促其苏醒。也可以在耳穴皮质下、心、肾上腺等处压丸或针刺。

严重的中暑病人,出现高热、抽搐、昏迷不醒者,应迅速送至医院及时抢救,否则会危及生命。

中医夏季中暑的防治措施

中医夏季中暑的防治措施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其常见的诱因。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夏季中暑的防治措施的知识,欢迎阅读。

症状有轻有重

中暑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重症病例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等。主要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3种情况。

高温环境下,人们首先可以出现?先兆中暑?,表现为多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这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如果上述症状加重,则轻症中暑症状,患者的体温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有可能是轻度中暑,需要及时处理,并休息几个小时。

重度中暑时,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重症中暑症状,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中暑者,形同而病别,延医亦各不同。暑之为气,时应乎夏。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暑伤人,先着于心,治以清凉。也可以通过穴位急救法和刮痧法治疗中暑。

穴位急救法

取温开水(或用糖开水)一杯给病人饮下,并扶到空气清新阴凉的地方,当患者出现热昏厥情况,可用一茶匙食盐混合600毫升水慢慢饮下。

取穴:按摩太阳穴(有药油更佳);如晕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间上1/3处);舒缓胸口不适,可加按内关穴(腕纹上二寸)。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会穴(头顶部两耳尖边线之中点)、涌泉穴(足底心前1/3处),可令病人尽快苏醒。可用西瓜皮或湿毛巾为患者抹身,加速体温下降。

1.轻症

主证:头痛头晕,汗多,皮肤灼热,气粗,舌燥,口干烦渴,脉浮大而数。

治法:取督脉、手厥阴经、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泄热祛暑。

处方:大椎、内关、曲池、委中。

大椎泻全身之热;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热;曲池清热要穴;内关清热泄三焦火。

2.重症

主证:先头痛,烦渴,呼吸喘息,继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汗出,脉沉而无力。

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开窍、泄热、祛暑。

处方:水沟、百会、十宣、曲泽、委中。

神志昏迷,取水沟、百会以开窍醒神;曲泽为心包经合穴,配委中刺血以清血热;十宣放血以开窍苏厥。

刮痧疗法

在发病初期,病人大都有腹痛、脘腹胀闷及头部昏沉的`感觉,十分难受,中医谓之痧症。此时必须尽快进行刮痧治疗。

中医认为,五脏之系皆附于背(即后背正中线及中线两侧),凡邪气上行则逆,下则顺。通过向下刮痧,使邪气下降,经络中的气机得到通畅而正常运行,所以痧症得以痊愈。

在进行刮痧之前,先用热水一碗,加入香油两匙,取光滑的羹匙、铜币或铜钱一个,蘸油水,从病人的背心开始,轻轻地向下顺刮(切忌倒刮),并逐渐着力。如果羹匙干了,可以再蘸再刮。直到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病人苏醒并感觉轻快为止。

若病势急重,出现剧烈腹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泻,可去中药店买点痧疫回春丹。每次0.2克,温开水吞服,以开窍逐秽。

饮食以清淡为主

中医称中暑为暑厥或中暍,多发生于身体素质较差的人,在饮食上应采用防暑降温、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利尿利便和益气养阴的原则进行预防和食疗,可多吃一些含水量多的寒凉性清淡食品。

为了防暑,应选择清淡爽口、易于消化的食物,做成绿豆汤、绿豆粥、赤小豆粳米粥、荷叶粥、莲子百合粥或薄荷粥等。夏季瓜果较多,既富于营养,又清淡无腻味,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如西瓜、柠檬、葡萄、菠萝、山楂、水蜜桃和杏子等。如果已经中暑,可将上述水果榨成果汁,在冰箱中稍降温后给病人服用。

在调味品方面,可用些米醋、大蒜、生姜、芥末、荆芥等酸、辛、香佐料,以起到清暑、杀菌、解毒和增强食欲的作用。

在对动物性食物的选择上,可选用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品进行清补,如海参、兔肉、黑鱼、泥鳅、甲鱼、龟肉、鲫鱼、鸭肉、鸭蛋等。用这些食物作为原料,可做全鸭冬瓜汤、解暑益气汤、砂仁鲫鱼汤等多种药膳。

炎热的夏季不宜食用热性食品,如牛肉、羊肉、狗肉、鹿肉、雀肉、辣椒、花椒、白酒等。不宜食用油腻食品,如花生、芝麻、核桃、年糕、糯米、粽子、油条、和奶油蛋糕等。冰镇汽水、浓茶、咖啡等也不宜饮用过量,以免妨碍脾胃功能。吃生冷瓜果和凉菜时,要注意卫生,以防食物中毒。

;

中暑后按哪些穴位可以起到改善效果

夏天的天气非常炎热,很多人长时间呆在室外,就有可能出现中暑反应,想要缓解中暑出现的症状,大家就可以采用穴位按揉方式,正确的穴位按揉可以很快缓解不良症状,可以让身体迅速恢复,大家应该掌握穴位的正确位置以及正确的按揉方法。

在按揉穴位之前大家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患者出现中毒中暑反应那么就应该立刻把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把头部抬高,衣扣解开,用拇指用力的掐人中部位,一般昏迷的患者就可以清醒过来。

出现头晕恶心症状就应该按揉足三里穴,手指尖血,两侧内关穴,每一个穴位需要持续按揉半分钟,一直感觉到有酸胀感觉就可以停止了。内关穴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足三里穴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中暑以后出现腓肠肌痉挛症状,那么就需要按揉阴陵泉穴,涌泉穴,承山穴,持续按揉几分钟,等到症状有所缓解或者消失以后就可以了。承山穴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和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凹陷处。涌泉穴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阴陵泉穴位置: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中暑以后按揉哪些穴位可以达到改善效果,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中暑以后每一个人会出现的症状都不一样,就应该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不一样的穴位按揉方式治疗,这样才能达到好的作用,中暑发作非常急,如果抢救没有效果应该及时送到医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35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