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四诊是中医儿科病诊断和治疗用药的基础和依据。所以在儿科常见疾病之前对此作以介绍和叙述,这对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无疑是会有裨益的。
一、闻诊
1、听声音
哭声高实低为虚,躁哭为热惕为惊。哭声尖锐必疼痛,哭胀吐泻是食伤。哭而无泪又无声,症必险重要当心。
2、闻气味
大便酸臭为食伤,无臭而腥症寒虚。小便浊臭为湿热,清长不臭下焦寒。胃热肺痈口臭秽,嗳腐酸臭定食积。
注:闻诊主要是听声音和闻气味。气味主病部分已在看二便中谈及。
二、切诊
1、切脉
小儿二岁可切脉,一息六至视为平。浮沉迟数与滑脉,表里寒热食积知。有力无力定实虚,外感内伤仔细推。
2、按诊
禀赋不足囱低陷,多见泻痢慢惊风。囱门高突称囱填,多为火热上冲候。颈核肿大发热疼,多为毒结蕴热成。颈核无痛久不消,瘰疬痰核病分明。手足背热外感症,手足心热里热虚。四肢厥冷为阳微,肢冷身灼热厥深。
注: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内容。小儿脉搏跳动较成人为快,一息六至被视为平。小儿热症居多,食症居多,所以数、滑脉较为多见。
按诊主病歌括已介绍,不再赘述。
医生运用视、听、嗅、触等感觉功能以及与病人或知情者交谈,全面了解系统掌握疾病各种相关信息,以探求致病原因、病变部位、病势转归和病证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中医方法。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4种方法,称为四诊。
【儿科望诊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望诊包括整体望诊和局部望诊两部分。
1.整体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四部分。
(1)望神:神,是脏腑功能与气血津液的外在表现,也指意识、精神状态和思维活动。神,反映在目光、面色、表情、意识和体态上,故应从局部到整体仔细观察。目为心之使、肝之窍,内通于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察目是望神的重点。
有神:黑睛圆大,目光炯炯,转动灵活,精神充沛,表情活泼,常可逗乐。其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四肢活动自主,此为脏气清灵,气血调和。有神是健康的表现,即使有病,也轻浅易治。
无神:目光呆滞,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疲乏嗜睡,呼吸不匀,肌肉痿软,为有病或病情较重。
(2)望色:小儿面部皮肤薄嫩,故气血盈亏、色泽变化易于显露。色泽即颜色与光泽,皮肤颜色分青、白、黄、赤、黑五种,简称五色。面呈红色,多主热证;面呈白色,多主寒证虚证;面呈黄色,多为体虚、湿盛;面呈青色,主寒、主痛、主惊、主瘀;面呈黑色,主寒证、肾虚、痛证、瘀证、水饮内停。
(3)望形体:应按顺序观察头囟、躯干、四肢、毛发、指甲等部位。凡毛发润泽、皮肤柔韧、肌肉丰满、筋骨强健、神态灵活者,属胎禀充足,营养良好,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毛发萎黄、皮肤干桔、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神态呆滞者,多为禀赋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
头方发少、囟门迟闭,可见于佝偻病。
头大颈缩、前囟宽大、头缝裂开、眼珠下垂者,见于解颅。
皮肤干燥、缺少弹性、伴眼眶凹陷者,为脱水征象。
(4)望姿态:?阳主动,阴主静?。
喜伏卧者,多为内伤乳食;
喜蜷卧者,多为内寒或腹痛;
翻滚不安,呼叫哭吵,双手捧腹,多为腹痛;
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
气促鼻煽,胸肋凹陷,常为肺炎喘嗽。
2.局部望诊 包括头面、苗窍、指纹、二便及斑、疹、痧、痘。
(1)舌象:小儿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望诊包括望舌质和舌苔。
舌质:正常舌质呈淡红,不胖不瘦,润泽柔软,活动自如。舌质淡白为气血亏虚。
舌苔:外感初起,病在卫表,舌苔薄白;薄白而干,或嫩黄者,为外感风热;薄白而润者,为外感风寒。
(2)察目:首先观察眼神,若黑睛圆大、光亮灵活,为肝肾气血充沛;眼无光彩,二目无神,为病态;两目凝视,或直或斜,多为肝风内动;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病多危重;瞳孔缩小,多为热毒内闭,见于中毒(有机磷、毒蕈或某些药物)。注意眼窝有无凹陷,眼睑有无浮肿、下垂,结膜有是否充血、巩膜是否黄染。
(3)望鼻:鼻塞,流清涕,伴有喷嚏,为风寒感冒;鼻流黄浊涕者,多为风热客肺;鼻流浊涕,有腥臭而反复难愈者,多为肺经郁热,常见于鼻渊;鼻衄为肺经有热,血热妄行;鼻孔干燥,为肺热伤津,或燥邪犯肺;鼻翼煽动,兼有高热者,多为邪热壅肺。
(4)望口:依次观察口唇、口腔黏膜、齿龈及咽喉。
唇干樱红,多为暴泻伤阴;
上下唇紧闭者,多为风邪入络或肝风内动。
口腔、舌部黏膜破溃糜烂,满口白屑,状如雪花,为脾经郁热,多见于鹅口疮;
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牙龈红肿多属胃火上炎;咽红乳蛾肿大,为外感风热或胃热之火上炎;
咽部有灰白色假膜,轻拭不去,重擦出血,白膜复生,常为白喉。
(5)察耳:耳内流脓,牵耳作痛者,为肝胆火盛,见于化脓性中耳炎。
若以耳垂为中心的弥漫肿胀疼痛,则为流行性腮腺炎。
(6)望二阴:女孩前阴红赤而潮湿者,多为湿热下注,兼有瘙痒者,应注意有无滴虫。肛门潮湿有红疹,多为尿布皮炎,肛门瘙痒,入夜尤甚,多为蛲虫侵扰;便后直肠脱出,多属中气亏虚,见于脱肛。
(7)辨斑疹:应注意辨别斑疹形态、出疹部位、时间、顺序、按之有无退色、并发症状、发热与出疹的关系及恢复期表现。
(8)察二便:乳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哭吵,常为肠套叠所致;大便呈灰白色者,可见于胆道闭锁。
【指纹诊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1.方法 观察3岁以下小儿食指桡侧前缘的浅表静脉。指纹可分为风、气、命三关。诊察时用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在自然光下观察。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2.意义
(1)部位:指纹在风关者,病邪初入,邪浅病轻;达气关者,邪已深入,病情较重;透命关者,病情危重;透关射甲,病情凶险。
(2)浮沉:浮主表,沉主里。外感初起,脉纹浮现;病邪在里,沉而不显。
(3)色泽:纹色鲜红,为外感风寒;暗紫,为邪热郁滞;紫黑,为热邪深重或气滞血瘀;色青黑者,多为血络郁闭;指纹细淡、推之流畅者,多为正气不足。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侧轻重
【小儿啼哭声的诊断意义】
哭而有泪,哭声洪亮,是为常态。婴儿可因饥饿、口渴、针刺、虫咬、困睡或尿布潮湿引起不适而哭。哭声绵长,口作吮乳状,多为饥饿;突然大哭,声高而急,时或尖叫,时作时止者,多为腹痛;哭声嘶哑,伴呼吸不利,多为咽喉水肿;哭叫拒食,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
【儿科问个人史、预防接种史的内容】
1.问个人史
(1)出生史:包括胎次、产次、是否足月,母亲孕期健康状况,顺产或难产,接生技术,有无窒息、出血、感染,出生时体重和出生后评分等。
(2)喂养史:包括喂养方式,代乳品种类,体重增长,添加辅食情况等。
(3)生长发育史:身长、体重随年龄增长情况,动作发育、语言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
2.问预防接种史 了解实行计划免疫及免疫反应等情况。
【小儿基本脉象】
小儿脉象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浮沉分表里,迟数辨寒热,有力、无力定虚实。轻按能及为浮脉,多见于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重按才能触及的为沉脉,多见于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脉搏频速,一息六七次以上的数脉,多见于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肝病、惊风可见弦脉;痰涎壅盛或积滞内蕴,常有滑脉。
【小儿按诊(皮肤、头颅、胸腹、四肢)】
1.按皮肤 肤肿,按之凹陷不起者,多为脾肾阳虚;按之凹陷即起者,多为风水相搏;皮肤弹性差,多为伤津失水。肤冷有汗者,多为阳气不足;手足心灼热者,多为阴虚内伤或食积郁热。
2.按头颅 前囟早闭者,多为头小畸形;逾期不闭,多为佝偻病;囟门凹陷者,多为阴液脱失;囟门突起者,多为热邪炽盛,或颅内压增高。小儿颈项两侧有结节肿大,多为痰毒蕴结,伴发热、咽痛、肝脾肿大者,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若连珠成串,质地较硬伴盗汗者,应疑为结核病。
3.按胸胁 胸骨凸出,前后径增大,称鸡胸;胸骨凹陷,呈漏斗状,称漏斗胸;肋骨软化被膈肌牵拉内陷成沟,称郝氏沟;胸肋触及串珠,肋缘外翻,均为佝偻病表现。正常肝下界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婴儿不超过2cm,学龄期儿童肋缘下一般不应触及肝。正常新生儿脾脏在左肋缘下1~2cm处可扪及,1岁以后不应触及。正常肝脾质地软,无压痛。
4.按腹部 正常小儿腹部柔软、温和,按之不胀不痛。腹痛喜按、按之痛减,多属虚属寒;腹痛拒按、按之痛剧者,多为实邪内阻,或虫积、食积;腹部胀满、叩之如鼓声者,多为气滞;叩之浊音、有波动感者,多为腹水。
5.按四肢 四肢厥冷,多属阳虚;四肢挛急抽动,为惊风之征;一侧或两侧肢体细弱,活动受限,可见于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
1、中医“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2、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神”是精神、神气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态”是动态的灵活呆滞的表现。这就是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扁鹊很重视也很善于望诊,把它列为四诊之首。
3、所谓“闻诊”,是指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
4、所谓问诊就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
5、扁鹊在总结前人诊法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了“切诊法”。《史记》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司马迁为名医立传,扁鹊居首,可见司马迁对扁鹊的尊敬和对切诊法的重视。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触诊。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触诊,就是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颁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
望、闻、问、切
是四种中医诊察疾病基本方法,也叫
四诊
望诊
,是中医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闻诊
,是中医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问诊
,是中医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一环,它对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提供重要的依据。
切诊
,是中医通过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中医四诊是指:
一、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的表现。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1、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① 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②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2、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① 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② 病室内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三、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我们仅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行研讨,余未备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四、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3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如何调脾胃补气血
下一篇: 老人能吃西洋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