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中医淋证的分型与辨证论治

道医 2023-06-24 18:00:30

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尿道涩痛淋漓不尽者为淋病。

嗜食肥甘酒热之品,湿热蕴积下焦,煎熬尿液,日久成石而成石淋。

若湿热聚于膀胱或心火移于膀胱,热伤血络;或肾阴虚而相火旺,扰动阴血则成血淋。

肾虚火动,煎熬水液或湿热蕴结气化不利,脂液失约,小便如脂膏,称为膏淋。

若气郁化火,滞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余沥不尽而成气淋。

亦有因房劳过度,肾气不固或中气下陷引起小便余沥涩痛,遇劳即发者是为劳淋。

五淋之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以湿热或郁火聚于膀胱及肾阴虚火旺者居多。其病变部位虽以膀胱为中心,但与心肝肾脾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中的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乳糜尿等疾病类似中医之淋证,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淋证之治,宜先分虚实。虚者少,多见于劳淋,起于脾肾亏虚;实者名,多见其它四淋,多由心火、肝郁化火,膀胱湿热所致。前者重在补益脾肾;后者则以清利湿热,解郁泄火,兼以凉血、清石通利小便等法。热入膀胱之血淋,选小蓟饮子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再据兼证进行加减。药证相符,仅服数剂可获痊愈。

淋证的历史沿革

1.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
2. 《金匮要略》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3. 汉代华佗《中藏经》根据淋证临床表现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4. 《诸病源候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5.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五淋;
6. 宋代《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明清时期,其辨证沦治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7. 《景岳全书》提出:淋证初起,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为寒、热、虚等不同证型,从而倡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原则。
8. 清·尤在泾在《金匮翼·诸淋》中说:“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说明各种淋证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同时他提出“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治疗石淋的原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4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