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五脏之间的关系

道医 2023-06-24 19:20:49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独立的,而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而且还以经络为联系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情况下,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五脏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是以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的。但是,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已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1 心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主血和肺主气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的作用,因此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符合于“气为血帅”的一般规律。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环,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故又有“呼出心于肺”之说,这也符合于气舍于血的一般规律。但是,联接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强化了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无论是肺的气虚或肺失肃降,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导致血液的运行失常,涩迟,而出现胸闷,心率改变,甚则唇青、舌紫等血瘀之病理现象。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等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出现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这就是心肺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1.2 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因此,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化生和运行方面。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也常常相互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若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则也会造成心血不足。以上种种,均可形成以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未主要表现的“心脾两虚”的病理变化。

1.3 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人体的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以运行全身。心的行血功能正常,则血运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然会失常。正是由于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关,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也常常出现。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有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也密切相关。由于情志所伤,多化火伤阴,因而在临床上心肝阴虚、心肝火旺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

1.4 心与肾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于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素问六微旨大论》),就是丛宇宙地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地升降。所以,在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地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就是“水火既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现象,称为“心肾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济”。例如:在临床上出现的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此外,由于心肾阴阳之间也有密切关系,在心或肾的病变时,也能相互影响。例如:肾的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等“水气凌心”的征候;心的阴虚,也能下汲肾阴,而出现阴虚火旺之证。

1.5 肺与脾

肺与脾的密切关系,主要必须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机体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则主要是由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所构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从而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实际上也为肺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因此,二者之间在津液的输布代谢中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

肺脾两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也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例如脾气虚损时,常可导致肺气的不足;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可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当然,肺病日久,也可影响到脾,而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使脾气虚,从而出现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甚则水肿等病理现象,称之为“上病及中”,也是“培土生金”治法的理论依据。

1.6 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理表现,称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也可影响到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1.7 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反之,肾的主水功能,也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至尿少,甚则水肿;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素问水热穴论》)。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功能来协助。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

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所以肺阴虚可损及肾阴。反之,肾阴虚也不能上滋肺阴。故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1.8 肝与脾

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引起“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现,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

其次,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也有密切的关系。脾运健忘,生血有源,且血不逸出脉外,则肝有所藏。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此外,如脾胃湿热郁蒸,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可见,在病理上肝病可以传脾,脾病也可以及肝,肝脾两脏在病变上常常是互为影响的。

1.9 肝与肾

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也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为“精血同源”。在病理上,精与血的病变也常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有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的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由于肝肾同源,所以肝肾阴阳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故在病理上也常常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如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的亏虚,而致相火上亢。反之,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的病理变化。

1.10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也有赖于水谷精微和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因此,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也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形成脾肾阳虚之病证。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有哪些

命理学是一门十分古老且玄幻的学问,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对于五脏与五行的关系都有哪些呢?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五脏与五行的关系都有哪些,通过对于命理学知识的学习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使之应用于生活中,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五行属性与人体五脏的对应关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关系。“人分五脏,和于五行”,五脏具有与木、火、金、土、水五行相似的属性,具体说来就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同时,五行之间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在五脏中也有所体现

五行属性与人体五脏在五行的相生关系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肺的清肃以助肾水的下行)、水生木,与之相应的,

肝木可济心,心热可养脾,脾土可养肺,肺金助肾水,肾水滋肝木。

在五行属相的相克关系中,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所以,在五脏的关系中,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

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

在五行学说中,

相生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人体五脏之间也存在一定相生与相克关系,具体如下: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肺克肝,肝克土,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

五行对应的五脏

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

火-温热、升腾、明亮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清洁、清肃、收敛

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情绪 五官 五味 形体

木 肝 胆 春 怒 目 酸 筋

火 心 小肠 夏 喜 舌 苦 脉

土 脾 胃 长夏 思 口 甘 肉

金 肺 大肠 秋 悲 鼻 辛 皮毛

水 肾 膀胱 冬 恐 耳 咸 骨

五脏六腑之间有什么关系?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中心,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小肠主要是受盛和化物的。…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舌为心之苗,又为心气的外候,故心气旺则舌得血而红,舌得血而活,舌体灵活自如。…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小肠主要是受盛和化物的。肝与胆的关系:肝藏血,血舍魂。… 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主藏血,胆贮藏胆汁,肝的经脉绕阴器与卵巢、子宫、前阴相通,肝气的舒畅可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肝气郁结,可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肝与胆互为表里。

五脏与身体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脏,古称藏。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 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五脏与六腑】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 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五脏六腑表里对应关系是怎么样的?

1、肝为“将军之官”。

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于春天,象征着一股阳气向上冲破阴气的束缚,这就是肝的性格。肝能使气机畅通,表现在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等方面。

2、心为“君主之官”。

心像君主一样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赖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供应。另外,心还统摄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3、脾为“谏议之官”。

脾在身体的中央,负责机体的运化,布散精气。人体哪里出现问题,脾就会把信息传递出去。另外,脾秉性缓和、中正,不偏不倚,所以能公正地反映问题。

4、肺为“相傅之官”。

肺主呼吸,它的特点是节律性很强,能够把心脏泵出的能量有尺度地布洒到全身,这种性格就像造律的宰相萧何一样,因此把肺称作“相傅之官”。

5、肾为“作强之官”。

是说肾内部储藏的精气能够发挥起强大的作用,就像一个大力士。肾脏表面看起来静止不动,但里面蕴藏着生机,肾精充盛则人筋骨强健,精力充沛。

中医核心理论是关于五脏六腑的。

所谓五脏,是肝、心、脾、肺、肾的总称;而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有意思的是,古代中医就把五脏六腑分配了“官职”,用社会现象来比喻人体。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以上内容参考:

—五脏六腑,人民网-中医养生:中医讲五脏六腑各有“官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8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