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中医基础课程笔记图解:方剂学笔记图解

道医 2023-06-24 19:25:18

本文目录

1 编辑推荐2 内容简介3 目录4 前言/序言

编辑推荐

《方剂学笔记图解》是课程学习的必备参考考前准备的应试宝典教学实践的良好借鉴。运用形象直观图表,深度解析教材内容;归纳整理繁杂知识,便于记忆理解掌握。

内容简介

《方剂学笔记图解》根据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并汲取学界同行的研究心得,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按照证、法、方、药贯通一体的方剂临床应用思维模式设计成了简洁的图表,进行形象展示与阐释,特别是对难点、疑点内容作了必要的浓缩提炼,可使初学者更好更快地掌握和记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从而为方剂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奠定基础。《方剂学笔记图解》可作为《方剂学》教学参考材料,便于教师授课;亦可作为学习《方剂学》的入门读物,便于学生学习;也可作为中医师资格、晋升职称的考试参考材料。

目录

绪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三节 常用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方剂配伍的目的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第二节 辛凉解表

第三节 扶正解表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第二节 温下

第三节 润下

第四节 逐水

第三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

第二节 调和肝脾

第三节 调和肠胃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第二节 清营凉血

第三节 清热解毒

第四节 清脏腑热

第五节 清虚热

第五章 祛暑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七章 补益剂

第八章 固涩剂

第九章 安神剂

第十章 开窍剂

第十一章 理气剂

第十二章 理血剂

第十三章 治风剂

第十四章 治燥剂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第十六章 祛痰剂

第十七章 消食剂

第十八章 驱虫剂

第十九章 涌吐剂

参考文献索引

前言/序言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还是申请中医师资格、晋升职称的必考科目。因此,学好《方剂学》,掌握一定数量的、行之有效的方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是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为蓝本,并在总结作者多年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汲取学界同行的研究心得,紧扣教学大纲编写而成。全书对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形象、直观的归纳分析,力争用最简洁的图表形式将方剂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形象展示。全书在强调方剂学重点、难点、疑点的同时,着力突出证、法、方、药贯通一体的方剂临床应用思维模式,从而为深刻理解和正确灵活应用方剂奠定基础。本书可作为《方剂学》教学参考材料,便于教师授课;亦可作为学习《方剂学》的入门读物,便于学生学习。全书按规划教材体例编写,由绪言、上篇、下篇三部分组成,绪言主要介绍方剂学的基本概念,上篇总论主要介绍方剂学的发展简史、方剂与治法,以及方剂的分类、组成和配伍、剂型、服法的基本知识;下篇各论部分以法统方,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19类方剂,共收录正方170多首,每首方剂按组成、主治、功用、方歌、表解、配伍特点、难点提示、应用要点、使用注意等编写。此书是笔者多年来学习、研究、传授《方剂学》的心得体会,因学识所限,管窥之见,难识全貌,难尽人意之处肯定有之,恳请读者、专家予以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改提高。

如何学好中医学

平时我们一旦说到大学里哪个专业最难学,必定有医学的一席之地,可见,这个令众多学习闻风丧胆的专业是有多折磨人。

那到底怎么去学好医学呢?

一、形象思维

首先医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我们把它分为两大类的话,就是基础课与临床课这两个了。形态学课程包括解剖学(系统、局部、断层)、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影像学。

每一块骨头、每一幅切片,要学会识图、识物。在学习这一类的课程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就是想学习地理一样,要把知识放到图中去记忆。同时要积极使用回忆法,就是合上书,把标本图放在那里,自己去写下各部位名称,然后再与标准答案比对。

二、推理思维

在功能学的学习过程中,推理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功能学课程主要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在学习中会遇到大量的调节机制,要学会分析推理。在这部分学习中切忌死记硬背,否则遗忘和张冠李戴的现象会非常频繁。推荐大家使用推导图来辅助记忆。

三、系统与联系思维

在学习临床课程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紧密联系基础课的知识进行学习。临床课程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跟基础知识紧密联系这一点非常容易被大家忽视,又是影响学生学习层次的关键因素。

系统性的学习是大家都非常需要的,在医学中,从解剖、病理、诊断、内科、外科知识串联起来理解、记忆,这样的知识会得到整体的强化与提升,对你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中医方剂学书,除了教材还有更好的吗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它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规律的研究方法。
方剂学于20世纪50年代方剂理论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剂学才逐渐地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基础和临床的双重属性,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
阐明方剂与病证之间治法的关系,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范围主要是以古人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为主线,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治法、组方思路、方剂配伍、服用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方中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功效与主治病证病机相关的配伍原理,方剂适应范围,使用要点,加减变化及剂型选择的规律等。
方剂学研究指导原则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规律的研究方法。
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方剂学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你可以到新华书店去买,但必须是比较大一些的新华书店才会有。如果还买不到,你就只有去中医院校的教材科去买啦!关于方剂教材有很多版本,我感觉比较好的还是五版教材!如果要买五版方剂教材,你也可以去旧书摊去看看!说不定也可以买到!因为我是方剂教师,倒是有好几本各种版本的,如果可能,送给你一本也可以。因为做教师的都喜欢爱学习的学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8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