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法则。
1.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关系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治疗方法,则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所以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运用。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的调摄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样。
扶正与祛邪,其方法虽然不同,但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2. 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两方消长盛衰的情况,并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如气虚、阳虚的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的方法治疗;阴虚、血虚的病人,应采取滋阴、补血的方法治疗。
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邪在肠胃下部,如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宜用清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方法;湿证宜化湿、利湿;食积胀满,则宜用消导方法;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等均属祛邪范围。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清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正虚较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而邪实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如某些虫积病人,因正气太虚弱,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之时,然后再驱虫消积。
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对于阴阳的偏盛偏衰,《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1. 损其偏盛
主要是说对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临床即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之。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寒内盛的寒实证,则应“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的方法以温散其阴寒。
但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偏盛的病变中,一方的偏盛,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热亢盛易于耗伤阴液,阴寒偏盛易于损伤阳气,故在调整阴或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阳或阴偏衰情况的存在,若已引起相对一方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2. 补其偏衰
这是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之。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但最终导致肾阴亏,则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最终导致肾阳虚损,则应“益火之源,以消阴思”。若属明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应当指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因此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故《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中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阻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此外,由于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亦均可以阴阳失调加以概括,故凡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和等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泛的意义来讲,诸如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亦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调整脏腑功能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别的脏腑功能。故在治疗脏腑病变时,不能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如肺的病变,既可因本脏受邪而发病,亦可因心、肝、脾、肾及大肠的病变所引起。如因心气不足,心脉瘀阻,而致肺气失降的喘咳,应温心阳为主;因肝火亢盛,气火上逆所致的咳血,则应泻肝火为主;因脾虚湿聚生痰,痰湿塞肺,以致肺失宣肃的咳嗽痰多,应以健脾燥湿为主;因肾阴虚不能滋肺,肺失津润而致干咳、口咽干燥,则应滋肾润肺;因肾虚不能纳气,肺气上逆的气喘,应以温肾纳气为主;若因大肠热结,肺气不降而致的气喘,则宜通腑以泻大肠实热。又如脾脏病变,除本脏病变外,亦可由肝、心、肾及胃等病变引起。肝失疏泄,而致脾失健运者,应疏肝为主;脾土虚,则肝木乘之,治宣扶土抑木;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应补火生土;胃失和降,以致脾失健运,则应着重和胃,以促进脾胃升降功能的协调。同样,其他脏腑的病变,也要根据各脏腑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的道理,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基本理论-防治原则 预防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2.既病防变 是指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治则 治则是指疾病的治疗法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治病求本 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在临床运用这一治则时,必须正确掌握“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等情况。 2.扶正与祛邪 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3.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因此,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4.调整脏腑功能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因此,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5.调理气血关系 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调理气血是以“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为原则,使它们的关系恢复协调。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中医看舌头的道理舌诊中医看病,无论是谁,都要看看舌头,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舌头和人体脏腑关系密切,观察舌头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脏腑病变的寒热虚实,可以测知病情的深浅轻重,所以中医特别重视望舌,称为舌诊。 正常人的舌体柔软灵活,颜色淡红,富有生气,称为淡红舌。如果舌体变得转动不灵,表示病情严重;舌体的红色变浅,反映气血不足;舌体的红色加深,是热证的表现;舌体出现瘀点,瘀斑、又是瘀血证的常见征象;舌体淡白而肿胀,并出现齿印,反映病证属于虚寒性质;舌体瘦小、深红而开裂,则是阴虚有热的表现。 正常人的舌体表面铺有一层薄薄的苔垢,呈白色,干湿适度,中医称为正常舌苔,也叫薄白苔。外感疾病初起阶段的表证,舌苔较薄,涉及脏腑病变的里证,舌苔可以增厚。寒性病证的舌苔多呈白色,热性病证的舌苔多呈黄色,也有出现黑色的。舌苔干燥表示津液亏损,舌苔滑润表示湿浊不化。 现代医学的临床观察也表明,在许多疾病中,舌头确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脑溢血引起的偏瘫以及舌下神经麻痹的病人,舌头伸出来总是歪在一边。脑炎、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某些神经官能症的病人,伸舌时常常出现颤抖。猩红热的病人,红肿的舌刺突出于光洁的舌面,状如草莓。恶性贫血的病人,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缺乏维生素B1的病人,肿胀的舌头被牙齿挤压而出现齿印。缺乏维生素B2的病人,舌乳头消失,舌尖和舌边往往会出现溃汤或开裂。淡白舌多见于各种贫血、慢性肾炎及慢性腹泻等;红绛舌多见于各种炎症感染;青紫舌多见于肝脏病、心脏病和各种癌症。 近年来,国外也很重视研究舌头与疾病的关系。例如德国有位学者发现肝硬化的患者常可见到舌头充血肿胀,呈蓝红色,称为“肝舌”。还有白血病常见舌溃疡,甲状腺机能减退者多见舌胖大,先天性心脏病人舌呈紫绀色,严重的阻塞性黄疸病人舌边有时可见黄色素沉着,尿毒症晚期病人的舌上有时可见白霜样的尿素结晶,等等。 由此可知,无论古今中外,都发现舌头与疾病的密切关系,体内许多疾病都可通过舌头反映出来,舌头是人体的一面镜子。 中医诊脉中医看病,总要摸脉,因为通过脉象的变化,既可以搜集病情资料,又可以了解正气的强弱,还有助于预测病情是趋于好转或是趋向恶化。 感冒了,将手轻轻按在桡动脉上,常能明显地觉察到脉搏的跳动,称为浮脉,中医形容它好象是木头漂在水面上一样,所谓浮脉如“水中漂木”。浮脉在其他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也常见到,表示病变部位较浅。如果必须用力按压,才能触知脉搏的跳动,称为沉脉,常见于不少慢性病,表示病变部位较深,已经涉及脏腑。脉搏跳动增快,称为数脉,大多是热性病证的反映。脉搏跳动减慢,称为迟脉,含有姗姗来迟的意思,是寒性病症的表现。脉搏跳动无力,称为虚脉,说明正气不足。如果病人气阴两虚,常常出现一种细弱的脉象,中医形容它是“细如丝线”。脉搏跳动有力,称为实脉,表示正气尚强。如果病人正气旺盛,而邪热也盛,往往出现一种洪大的脉象,好象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有些脉象,对于某些疾病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脉象不柔和,绷得较紧,好象按在弓弦上一样,称为弦脉,往往提示病人可能患有动脉硬化症或高血压病。脉搏跳动不规则,常有停顿,或时强时弱,称为结代脉,大多见于心脏病人。脉搏往来流利,称为滑脉,中医形容它是“如珠走盘”,一般多见于痰饮病人,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弦脉也常见于一般痛症或外感病证,偶尔的结代脉有时心脏并无疾病,至于滑脉在正常的妊娠妇女中更是常见。 脉象还有助于判断预后,病情虽然沉重,但脉象和缓和力,仍有转机;如果脉象细微欲绝,简直摸不清楚,则是预后不良的象征。 总而言之,摸脉是一种重要的诊病手段,也是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是四诊中的重要环节。中医经过长期体验,对脉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不少脉学专著,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等。现代对脉象也进行了不少研究,有人用脉象仪初步描出了各种不同的脉象;有人用心电图研究脉象产生的原理。 中医治疗中的辨证观 标本缓急:所谓疾病的标本反映了疾病的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原生与派生等各方面的矛盾关系。中医学在“标本缓急”理论中,已经触及到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本”,类似疾病的根本矛盾;标,类似被根本矛盾所规定和影响着的其他矛盾。在疾病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其根本矛盾,即“本”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由根本矛盾所派生的其它矛盾,即“标”,却有的产生了,有的激化了,有的发展了。但是,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有名医学古话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正治反治:在区分了疾病的标本,确定了治疗的主次先后之后,就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使阴阳的相对平衡得以恢复。总的治疗原则就是一个,即针锋相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状况,我们就利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状况的治疗方法。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塞因塞用等,借以帮助机体恢复平衡状态。中医学关于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的原则,正是自发地利用了矛盾对立双方既斗争、又统一的辩证法原理。正治反治不仅运用了矛盾的斗争性,也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 异法方宜:中医学认为疾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同一种疾病的分型和病人的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同一种疾病,由于地域、气候、季节、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不同。治疗疾病既要考虑矛盾的普遍性,又要考虑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医门法律.早明内经法律》指出,“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中医“异法方宜”的治疗原则,确实蕴含着把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 病治异同:所谓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这是中医治疗上的灵活性。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而治法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谓之“同病异治”。不同的病证,在其发展过种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时,也可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谓之“异病同治 " 学医要善体物性 祖国医学最讲援物比类,从物象中寻求医药的道理。因为中医学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相应。用物理来解释医理,在祖国医学中时常见到。 例如,一般用于药物和诊断治疗的五行归类。肾主水,色黑,凡药物色黑而多汁者,如玄参、补骨脂等,认为属肾家药,可以治肾。如病人面青,可以诊断为肝病等等。但是,从物理体会医理,更是学医者应当时时、事事留意的地方。古时候有名的医家,讲究此道,对医术的提高很有帮助。例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关于桑叶理肺的论述,从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体察出它能够走肺而宣肺气,用以创制桑菊饮,治疗风温轻证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颇效,即是善从物性学医者。这些地方值行我们认真加以总结。 余晚年治病主张认病在治疗之行,医贵中正,药法自然,这点认识,正得之于对物性的体认。 譬如弈道,可以适于医道。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有个叫粱魏今的人,是下围棋的国手,施定庵拜在他门下,跟他学棋,只争(差)一先。有一天,他与定庵共游岘山,见山下出泉潆漾纡徐,非常高兴,就对施说:“子之艺工矣!动究心于此乎?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任其自然,而与物无竞,乃弈之道也。子锐意深求,则过犹不及,故三载未脱一先耳。”从此定庵乃悟化机之流行无迹象,百工造极,咸出自然,则棋之止于中正,犹琴之止于淡雅。于是益穷向背之由于未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而技大进,终成国手。 这些故事说明弈棋的道理可以从泉水悟得,弈之道如此,医之道亦如此。布局在弈棋之先,苟穷理辨证之不足,虽有奇方妙药,亦无所措手。病不能识,何以言治。另外弈随棋转,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与泉水之出一样,必顺其势而利导之。用药也是如此,药随证转,过与不及皆非其治。懂得了这个道理,医术自可精进。这些地方正是物性给人的启示,是一般书本中没有的。可见善学医者,还应善体物性。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说明人是每天离不开饮食的。但是,若无一副健全的胃肠消化器官,纵然有满桌的美味佳肴,确也有点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后,有得不偿失之感,甚至会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因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是指吃到嘴里的食物,首先要经过牙齿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纳。然后经胃之腐熟,分解混匀成食糜,通过“胃气主降”的作用,将食糜运送至十二指肠、空肠,这就是中医所指的“脾运”功能。食物在胃、胰等胃肠激素的作用下,促进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的大量分泌,将“水谷精微”中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依赖“脾气主升”的作用,经气、血、津液的运行而输布到全身。这个过程,则可以理解为脾所主“化”的生理作用,由此可见,所谓“脾主运化”,“运”指机械性消化,“化”指化学性消化及其代谢过程而已。 但是,脾胃虽为人体的消化器官,运化水谷精微之枢纽,若要完成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合成新的气、血、精、津液的全过程,还必须得依赖心、肝、胆、胰、肺等其他脏腑的相互配合。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既泛指脐周腹部小肠的消化吸收,又概括了胃、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健全,则体丰肤泽,面色红润,四肢强劲,精力充沛;反之则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神疲力乏。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也就是说人在生病时,只要还能吃饭,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谓之“有胃气则生”,病势可望由重转轻,预后良好。若病到已不能进食,标志胃气已绝,气血生化无源,便是“无胃气则死”,病热将由轻转重,逐渐恶化,危及生命。所以中医古书《内经》说“安谷者昌,约谷者亡。”例如三国时代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之所以活了54岁就死了,主要在于他平日政事烦多,操心费力,又长期进食甚少,导致思虑伤脾、营养不足、胃气衰败的缘故。这就告诫人们:若不注意日常的饮食起居,不护养胃气,就有可能损害健康,缩短寿命。中医认为,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或情志郁闷、忧思困脾等因素,因此预防上亦要从节饮食、适寒热、畅情志这三方面做起。《脾胃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这不仅使我们对脾胃认识有所启发,同时对我们临床治疗脾胃疾病亦有所借鉴。 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历来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因此,我们说“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中医疾病的防治原则
采用一定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与发展称为预防。疾病法则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疗规律(扶正祛邪作为一种治疗原则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疾病的防治原则的知识,欢迎阅读。
1预防 未病先防:
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发生。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而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预防疾病既要提高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又要避免邪气侵害。提高抗邪能力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调养正气提高抗邪能力的关键。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防病于未然是最理想的,但若疾病已然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发展与传变。不同疾病有不同发展规律和传变途径,就可防止疾病传变(如肝病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血旺盛卫外固密,病邪不容易侵害体内。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絮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治疗 治病求本:
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把握疾病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治疗。抓住疾病本质方能治愈疾病,标本缓急,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有主次、轻重、先后、缓急等多种含义概括病变过程,各种矛盾相互关系(正气本、邪气标、病因本、症状标)。治病必求于本,这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疾病千变万化在治疗上掌握标本主次才可取得好的疗效。
急则治其标:
标病标证甚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
缓则治其本:
在一般情况下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解决其根本矛盾,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如肺阴虚所至咳嗽,咳嗽为标,肺阴虚为本)。
标本兼治:
标病与本病重时所采取一种治疗原则。
正治反治:
正治:逆证候的表象而治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表象与 本质相一致病证,正治又称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反治:疾病某些假象而治的一种特殊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表象 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相反病症反治又称从治(热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
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病证,适用于阳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真寒假热证,里寒祛除则假热自消。
寒因寒用:
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真热假寒证,故用寒凉药从其假寒治其真热。
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阻滞所致的真实假虚证。
扶正祛邪:
疾病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正胜于邪则病退,邪胜于正则病进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向有利于疾病痊愈方向转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扶正:运用药物营养疗法功能锻炼等各种治疗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及康复能力,正复邪自去。
祛邪:医用药物消除致病因素对人体损害使邪去正安 。
扶正与祛邪: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证,分正邪主次之分。
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适用于邪气虽盛,正气以衰,不 能耐受攻伐病证。
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适用于病邪盛实,正气虽虚但尚耐攻代病证。
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既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损其有余:针对阴阳偏盛所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即阴或阳一方过亢,所以治疗上应采用损其有余原则,阴阳偏盛表现实证,实则泻之。
补其不足:针对阴阳偏盛所确定治疗原则,阴盛偏衰,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临床可采用补其不足,阴液阴阳偏衰主要表现为虚证,虚则补之。
调整气血:
补气:用于脏腑之气虚衰,功能下降的病证(由于气的生成主要源于肾,所藏先天之精气,肺的清气,脾的运化精气)。
调理:调理气机用于气机失调的病证,气机失调的病变主要有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治疗时气逆者宜降,气陷者宜升、气闭者宜开,气脱者宜固。
补血:用于血液不足或濡养功能减退的病证。由心主血,肝藏血,补血主要考虑心肝两脏,而血源于水谷,脾胃为气血。
血行:血行用于血行失常病证(主要血瘀、出血、血寒、血热等)。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者宜温经行血,血热者宜清热凉血,出血者宜根据不同病机止血。
气血关系:用于气病及血,血病及气,或气血同病者,气虚生血不足而致血虚者,宜补气为主,辅以补血或气血双补。
;
中医的基本治则,主要有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
1、首先是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两个方面,这也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2、正治法是逆其疾病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正治法是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比如寒者热之,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表现寒象的病证;热者寒之,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热性病证;虚则补之,用补益性质的方药来治疗虚证;实则泻之,用攻邪泄实的方法治疗实证。
3、反治法是顺从疾病假象而用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法,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常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用通用等。
4、在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及标本兼治等。
5、调整阴阳。包括损其偏盛,补其偏衰。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的一方过盛有余,采取损其有余的治法。
比如,对于实热证,采用清泻阳热的方法治疗;补气偏衰,又称补气不足,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包括滋阴制阳,扶阳抑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等等。
6、扶正与祛邪。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种疾病可能有不同的证候,所以采用同病异治;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病机,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
7、中医治病要考虑到气候,地理环境,情绪,饮食等条件的影响,患者的体质等等,所以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称为“三因制宜”。
【答案】:扶正与祛邪兼用是指扶正方法和祛邪方法同时合并相兼应用的一种治疗法则。它适用于正虚与邪实同时存在的病证。由于是相兼,所以要分清病证中正虚与邪实的主次,正虚为主的,则应扶正为主,祛邪为辅;邪实为主的,则应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例如慢性肾炎后期,身体极度虚弱,但又伴全身浮肿、少尿,此时虽有水气泛滥,但以脾肾阳虚为主,用温阳利水的真武汤,就属扶正与祛邪兼用,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的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8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冬季艾灸可以去湿气吗
下一篇: 最快去火方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