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脾胃虚寒型胃痛中药调理

中医世家 2023-06-24 20:02:24

1、炙甘草汤

人参、青皮、陈皮、丁香各7克,白术5克,炮附子、苹果仁、炮干姜各4克,姜制厚朴、炙甘草各2克,生姜3片,红枣2枚。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温中祛寒,适用于胃脘胀满疼痛。

2、陈皮鸡

陈皮20克,葱白10茎,香附子15克,生姜6克,鸡肉。将鸡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丁,备用,再将陈皮洗净,香附醋炒,放入砂锅中煎取药汁200毫升,把生姜切成粒,葱切成丝,再把鸡肉,药汁同放入铁锅闷煮。以先武火烧沸,酌加料酒、味精、酱油炒拌即成。吃时,以沸米酒50毫升,边饮酒,边吃鸡了。须开怀食饮。

本方适用于肝气郁滞之胃疼。

3、高梁甘蔗汁

甘蔗500克,高梁米30克。将甘蔗榨取汁,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本方适用于胃热疼痛。

4、肉桂红糖汁

丁香1.5克,肉桂1克,红糖适量。丁香、肉桂用温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钟,取汁,调人红糖,每服5—10毫升,日3次。

本方温胃散寒,适用于感寒腹痛。

5、小茴胡椒酒

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两者共为细面,酒糊为丸,每服3--6克,温酒送下。

本方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胃寒疼痛。

6、猪肚粥

猪肚(狗肚更佳)1具,粳米100--150克,丁香、肉桂、茴香各适量。将前述各味一齐放入锅中,再加入一些调料,如姜、葱、盐、酒、酱,文火炖至极烂,粳米煮粥兑入,空腹服,日3次。

本方健脾温中,适用于胃部疼痛。

7、鲫鱼汤

鲫鱼250克,生姜30克,橘皮加克,胡椒3克。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生姜洗净,切片,与橘皮、胡椒同包扎在纱布袋中,填人鱼肚,置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煨熟,加盐少许,空腹饮汤食鱼,日2次。

本方适用于感寒后之胃部疼痛。

8、麦芽山楂汁

炒麦芽、炒谷芽、焦山楂,白糖30克。前三味水煎15分钟取汁,用纱布过滤调入白糖,趁热服,日2--3次。

本方消食化滞,适用于食积停滞所致腹痛。

9、槟榔

槟榔200克,陈皮,丁香、豆蔻、砂仁各10克,盐100克。诸味同置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煎熬至药液干涸,停火持冷将槟榔用刀剥成黄豆大小的碎块,饭后口含少许。

本方适用于食积胃疼。

10、高粱粥

高粱姜30克,粳米50克。先用高良姜加适量的水,在沙罐内煎取药汁;再用药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1日1次,连服3--7天。

本方适用于胃寒性胃疼。

如果你有脾胃虚寒的症状,只要对症下药,很快就会调节好自己的身体,不过在饮食上也要特别注意,凡是有伤脾胃的食品都不能吃,要不然吃了治疗脾胃虚寒的中成药也是无济于事。

脾胃虚寒型胃痛中药调理

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大便稀溏或虚秘、或初硬后溏,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舌质淡,脉沉细。

病机

脾胃阳虚,寒自内生。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剂

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处方

黄芪15 g,党参10 g,桂枝10 g,干姜6g,白芍30 g,元胡10 g,甘草6g。

如泛吐清水痰涎者,加陈皮、白术、茯苓、姜半夏,以健脾化痰;如嘈杂泛酸者,加乌贼骨、吴茱萸,以暖肝制酸;如中寒偏盛者,加附子、蜀椒,去桂枝改用肉桂,以加强温中散寒之力;如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巴戟天、仙茅等,助肾阳以温脾和胃。

对本型胃痛,也可选用吴茱萸汤、厚朴温中汤(厚朴、茯苓、陈皮、甘草、草豆蔻仁、木香、干姜)等方加减。

对于脾胃虚寒型胃痛治宜,通常我们可以利用中医的方式来进行调理,加以中药,进行滋补慢慢的自然而然可以起到很好的功效,同时还可以缓解肠胃胀痛的现象发生。

治疗中焦虚寒(胃炎、胃溃疡)的中成药推荐

01

复方春砂颗粒

【处方组成】砂仁叶油、白术、化橘红、枳壳。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行气开胃、止痛消胀。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凉痛、喜温喜按、消化不良、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具有调节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口淡乏味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中行气,兼能燥湿健脾、消胀开胃。用药偏于温燥,兼以甘温补益,具有温中行气兼顾的特点。适用于虚寒气滞型胃痛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

【使用注意】孕妇、糖尿病患者慎用。阴虚火旺胃脘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规格贮藏】10g/袋。密封。

02

小建中合剂(胶囊、颗粒、片)

【处方组成】饴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现代药理】具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肠运动、镇痛、抗炎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结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以脘腹隐痛、暖则痛减、嘈杂吞酸、食少纳呆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为桂枝汤加饴糖而成,重在补虚缓急,柔肝益脾和营,用药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并用。适用于胃脘疼痛属于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合剂:口服。一次20 3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胶囊:口服。一次2 3粒,一日3次。颗粒:口服。一次15g,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2 3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合剂:180ml/瓶。密封,遮光。胶囊:0.4g/粒。密封。颗粒:15g/袋。密封。片:0.4g/片。密封。


03

理中丸(片)

【处方组成】炮姜、党参、白术(土炒)、炙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畏寒肢凉、喜热饮食、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口淡乏味、纳少脘胀、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具有抗消化性溃疡、改善胃肠运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以胃脘冷痛、温则痛减、呕吐泄泻、胸满腹痛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健脾温中。用药甘温补益,具有健脾与温中并用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小蜜丸:口服。一次9g,一日2次。水蜜丸:口服。一次1袋,一日2 3次。浓缩丸: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5 6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泄泻时腹部热胀痛者忌服。阴虚内热,感冒发热忌用。湿热中阻所致胃痛、呕吐、泄泻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不宜消化的食物。

【规格贮藏】大蜜丸:9g丸;密封。小蜜丸:6g/100丸。密封。水蜜丸:6g/袋。密封。浓缩丸:3g/8丸。密封。片:0.3g/片。密封。

04

香砂理中丸

【处方组成】干姜(炮)、党参、白术(土炒)、木香、砂仁、炙甘草。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温中理气。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腹冷痛、或胀痛、喜按喜暖、不思饮食、反胃泄泻、泛吐清水、纳差神疲、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或弦细。

【现代药理】具有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慢性肠炎。临床以胃脘冷痛、反胃泄泻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补脾胃,兼有理气止痛,化湿和胃。用药健脾、温中、行气并重,重在温补,兼有辛温。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气滞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胃阴不足,内热壅盛者慎用。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服用藜芦及其制剂。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

【规格贮藏】9g/丸。密封。

05

附子理中丸(片)

【处方组成】附子(制)、干姜、党参、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畏寒肢凉、喜热饮食、呕吐清水、或大便稀溏、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弦。

【现代药理】具有增强抗寒能力、镇痛、调节肠运动等作用。

【临床应用】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临床以脘腹冷痛、暖则痛减、呕吐清水、手足不温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中,兼能健脾益气。用药辛甘温阳与甘温健脾同用,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以寒为主者。

【用法用量】水蜜丸:口服。一次6g,一日2 3次。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 3次。小蜜丸:口服。一次9g(相当于45丸)。浓缩丸:口服。一次8 12丸,一日3次。片:口服。一次6 8片,一日1 3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不适用于急性肠胃炎、泄泻兼有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者。不宜大量、久服。忌不易消化食物。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可见大便干结,口干、口腔溃疡;极个别患者可见心悸、甚至偶发心律失常。

【规格贮藏】水蜜丸:6g/袋。密封。小蜜丸:20g/100丸。密封。大蜜丸:9g/丸。密封。浓缩丸:3g/8丸。密封。片:0.25g/片,密封。


06

参桂理中丸

【处方组成】附子(制)、干姜、人参、肉桂、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湿定痛。主治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证。症见腹痛泄泻、手足厥冷、胃寒呕吐、寒湿疝气、妇女虚寒痛经、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现代药理】具有抗炎、镇痛、提高肾上腺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功能性呕吐、腹股沟斜疝、原发性痛经。临床以脘腹冷痛、寒则加重、腹泻厥冷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中益气、散寒止痛,兼能健脾燥湿。用药甘温为主,具有脾肾同治的特点。适用于阳虚寒凝所致的胃脘痛、泄泻、痛经、疝气等。

【用法用量】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 2丸,一日1 2次。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实热证慎用。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6g/丸。密封。

07

桂附理中丸

【处方组成】肉桂、附片、党参、炮姜、白术(炒)、炙甘草。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温中健脾。主治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四肢厥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现代药理】具有抗消化性溃疡、调整肾上腺皮质功能、抗炎、镇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临床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水谷不化、畏寒肢冷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温补脾肾,兼能健脾燥湿。用药具有脾肾同治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疼痛属于脾肾阳虚者。

【用法用量】水蜜丸:口服。一次5g,一日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慎用。肝胃郁热所致胃脘痛者慎用。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咳喘、浮肿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不宜长期服用。忌不易消化食物。

【规格贮藏】水蜜丸:0.24g/10丸。密封。大蜜丸:9g/丸。密封。

08

黄芪建中丸

【处方组成】黄芪、肉桂(去粗皮)、白芍、甘草(蜜制)、大枣。

【功能主治】补气散寒、健胃和中。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恶寒腹痛、心慌气短、身体衰弱、或虚寒泄泻或虚劳心悸或虚劳阳虚发热、面色无华、舌淡嫩,脉细弱。

【现代药理】具有抗溃疡、解痉、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增强免疫功能、镇静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临床以胃脘隐痛、恶寒腹痛、心慌气短、身体衰弱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补中气,兼能散寒健胃,和中缓急。用药重在甘温补益,具有寒热并有,以温热为主的特点。适用于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所致的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阴虚火旺者忌用。呕吐、中满、吐蛔者不可用。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宜饭前服用。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9g/丸。密封。

09

复方田七胃痛胶囊

【处方组成】三七、延胡索、香附(醋制)、川楝子、吴茱萸(醋制)、白芍、甘草、白及、枯矾、瓦楞子(煅)、氧化镁、碳酸氢钠、颠茄流浸膏。

【功能主治】制酸止痛、理气化瘀、温中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痛处不移、喜温喜按、泛酸嘈杂、或有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现代药理】具有抗胃溃疡、镇痛、抗炎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以胃脘冷痛、痛有定处、胃酸过多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重在制酸止痛,兼能理气化瘀,温中健脾。用药辛香苦温并用,适用于脾胃虚寒、兼有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 4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患者禁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哺乳期妇女禁用。高血压、心脏病、返流性食管炎、胃肠道阻塞性疾患、甲状腺机能亢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慎用。胃阴不足胃痛者慎用。忌情绪激动及生闷气。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不良反应】服药后可见口干、便秘、出汗减少、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视力模糊、排尿困难(老人)。

【规格贮藏】0.5g/粒。密封。

10

安中片

【处方组成】高良姜、桂枝、小茴香、砂仁、延胡索(醋制)、牡蛎(煅)、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和胃止呕。主治阳虚胃寒证。症见胃脘冷痛、畏寒喜暖、胃痛绵绵、泛吐清水、或嘈杂反酸、脘胁胀痛、神疲肢冷、舌淡红苔白、脉滑。

【现代药理】具有镇痛、抗炎、抗菌、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以胃痛绵绵、畏寒喜暖、泛吐清水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胃散寒,兼能行气止痛、制酸和胃。用药偏于温燥,具有温中与酸敛并用、散寒与行气兼顾的特点。适用于胃痛属于阳虚胃寒兼有气滞血瘀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 6片,儿童一次2 3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急性胃炎、出血性溃疡禁用。胃脘热痛者不宜使用。忌食生冷寒滑、酸性及不易消化食物。

【规格贮藏】0.2g/片。密封。

11

温胃舒胶囊(颗粒、泡腾片)

【处方组成】党参、附子(制)、炙黄芪、白术(炒)、山药、肉桂、肉苁蓉(制)、补骨脂、砂仁、乌梅、山楂(炒)、陈皮。

【功能主治】温中养胃、行气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食少、畏寒无力、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尚未检索到本成药相关的药理资料。

【临床应用】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临床以胃脘冷痛、受寒痛甚腹胀纳差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补脾胃,兼能燥湿行气,消食止痛。用药具有温补兼顾,阳中求阴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痛属于中焦虚寒者。

【用法用量】胶囊: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颗粒:开水冲服。一次10 20g,一日2次。泡腾片:开水冲服。一次2 4片。一日2次。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胃大出血时忌用。湿热中阻胃痛者慎用。胃脘灼热痛证、重度胃痛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不良反应】偶见皮肤瘙痒、红肿、皮疹。

【规格贮藏】胶囊:0.4g/粒。密封。颗粒:10g/袋。密封。泡腾片:1.8g/片。密封。

12

仲景胃灵丸

【处方组成】肉桂、高良姜、砂仁、延胡索、白芍、小茴香、牡蛎、炙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食欲不振、胃脘凉痛、脘腹胀满、呕吐酸水或清水、畏寒无力、口淡乏味、舌淡苔白、脉细弦或沉细。

【现代药理】具有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

【临床应用】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临床以胃脘冷痛、温则痛减、呕吐清水为特征症状。

【用药特征】本成药长于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兼能行气制酸。用药温燥,具有温中与收敛合用,行气与活血并用的特点。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g,一日3次;儿童酌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阴虚火旺胃痛者慎用。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规格贮藏】1.2g/袋。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上述内容摘取自《实用临床药物学--中成药卷》。

脾虚胃寒如何调理

脾虚胃寒的人可通过食物、茶疗、及酵素三方面进行调理:
1、食物调理:脾胃虚寒者应多吃温胃散寒的食物,如胡椒、大枣、黑豆、老姜、狗肉、猪肚等。而且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合理的膳食,定时定量,多食清淡、少刺激性食物,谨防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过热、过凉的食物。
2、茶疗调理:可选用生姜红茶,生姜红茶不仅有治疗胃寒的效果,对患者体质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生姜发暖,红茶也是发暖之物,长期服用可以驱散体内寒气,从而使胃寒症状缓解。
3、酵素调理:脾虚胃寒一般以脾阳虚为主,因此要治疗脾虚胃寒还要从调理脾、胃开始,食物调理和茶疗不仅可以治疗胃寒,对患者体质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蛋白酵素,可以补脾养胃,促进细胞循环,对驱散体内寒气,增加体内气血,从而缓解缓解脾虚胃寒症状,俗话说"冬病夏治",因此夏季是治疗脾虚胃寒的好时机,注意食物的进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9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