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医学即五运六气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它是古代医家研究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医学理论。这种以阴阳、五行、六气结合天干、地支来推论气候变化与人体疾病的方法,亦被道教医家所运用,成为道医诊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章对道医与运气医学作一简要介绍。
运气医学这种医学气象化的诊治方法究竟始于何年,无从考核,直到唐朝的王冰重注《黄帝内经》一书时,特别强调了运气医学这一部分。它是我国古代医家的一大创造。道医学家们,把医学理论和自然天象的定律相互结合,根据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生理、病理、命理、人理的事实,总结归纳出了一套与实践相结合的生理、病理、命理、-贯化的诊治大纲,称之为气运象学。在内经中特别强调了气运医学这一部分,《素问》中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等多篇经文,成为后来中国医者们遵循的向导,为我国传统医学中,最珍贵的古老文献,至今被广泛应用在道医临床上。
古代名医对运气学说的重视,根源于我们的身心与自然本来就是相互呼应的原故。人们身心健康与大自然、宇宙的关系,与我国传统历法上纪年的关系,与季节的变化、五运六气、经络脏腑、七情六欲的关系,也正是道家所讲的"天人合一〃的关系。
古人将宇宙的上称为天,下称为地,结合天上的星象变化和地下的气候变化,以天干在上,地支在下的数字组合来记年,整理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历法。因此天干、地支就成了中国历法的代名词。历法的本身就是用来记录天地之间的变化,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排列,是按阴、阳单数与双数,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它的规律是阴干配阳支,如:天干中,甲、丙、戍、庚、壬为阳,配的地支是:子、寅、辰、午、申、戌等阳支;乙、丁、己、辛、癸为阴干,配丑、卯、巳、未、酉、亥等阴支,在阴阳之间是不能混淆的。从子时开始,按序组合成六十个数字后正好是一个循环。然后从甲子再从新计算起,因此每六十年称为一个甲子。
五行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分管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由五个方位运作出风、寒、湿、燥、热的各型气候;应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五脏又受气候而濡染生出怒、喜、思、忧、恐的五种不同型态。人生长在天地之中,因五运周而复始地相袭化生,人才能有健康的脏腑和宁静的情绪。因此古代医家将五种元素及各个元素的特性,彼此之间不同的属性,依此对人体、个性、疾病、气候、味道、德行等做了大分类,从人情、病情、医情、生理、病理、命理各方面的比较,客观地诊断疾病。五行之理运用到人体上,把经脉、脏腑、情志等等与阴阳五行相配合的结果,产生了中国传统医学,成为一套独特的医理。
天的五气与十干之气化生为地支五行,再生之六气:风、寒、暑、燥、火、湿。
五行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互感召生化万物。源于地之五行而成有肺、心、肝、脾、肾五脏的人形;有形的五脏化风寒、暑、湿、燥,而生喜、怒、忧、思、恐五情志。五运相袭,周而复始。天之十干支运行地之五行,地之五行又上呈三阴三阳之六气,所以五运和阴阳的天地之道实乃万物的纲记,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所以人体的各项反应、病变与天地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在五行中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存在,然后再推进到地理、气候中,运气医学的基本结构就出现了。
东方生木,木的气为风,风气布于春。
南方生火,火之气为热,热气布于夏。
西方生金,金之气为燥,燥气布于秋。
北方生水,水之气为寒,寒气布于冬。
中央生土,土之气为湿,湿气布于长夏。
我国的地理环境与五行的现象相符,如:东方海滨,易生季候风;南方位居亚热带,气候炎热;西部地区,多高原沙漠,天干气燥;北部高纬区,风寒冰冻;中部多湖川,湿气凝重,加之时序和自然现象的交替变化,也都是与五行极为相吻合的。除此外,五行的推定与自然景观相符,再把夏季分为长夏和盛夏,代以"君火〃,f相火",加入三阴三阳六经,就成了“六气〃。
厥阴风木,主春,初之气,
少阴君火,主夏,二之气,
少阳相火,主盛夏,三之气,
太阳湿土,主长夏,四之气,
阳明燥金,主秋,五之气,
太阳寒水,主冬,终之气。
要把五行之理运用到人体上,就必须知道将经脉、脏腑、情志……与阴阳五行相配合的道理,及天地、阴阳、五行的关系;五运化五行;六气化天地;五行有六质:风、暑、湿、热、燥、寒,六质又为地之阴阳,分火为君火,相火,以配三阴三阳,生长化收藏于地;六质为天之三阴、三阳。天地阴阳合人之五脏六腑,包括十二经脉。因为天干于阴阳合而为五,以主五运的化生关系如下:
甲化阳土合人之胃,乙化阴金合人之肺,丙化阳水合人之膀胱,丁化阴木合人之肝,
戊化阳火合人之小肠,己化阴土合人之脾,庚化阳金合人之大肠,辛化阴水合人之肾,壬化阳木合人之胆,癸化阴火合人之心。
相火属阴者合人之三焦。相火属阳者合人之包络,说明天干合人之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
十二地支以阴阳二分为六,以主六气如下:
子午主少阴君火,丑未主太阴君火,寅申主少阴阳火,卯酉主阳明燥金,辰戊主太阳寒水,巳亥主厥阴风木,合人之心与小肠。合人之脾与胃。合人之三焦包络。合人之肺与大肠。合人之膀胱与胃。合人之肝与胆。
以上为地支合人之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
依据运气学说,道医还根据人的出生日、时来推论人体的健康。人体与天地宇宙是相通的,按“天人合一〃的理论,大宇宙天地的运行周转与人体小宇宙的运转原理是相应的。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时辰,人体亦有十二经脉,十二脏腑,是互相对应的。如人体的营卫诸气起于肺经,必行于寅时;肺经下接大肠经,行于卯时;大肠经接胃经,行于辰时;胃肾二经相接,脾经行于巳时;心主经脉行于午时,小肠经脉行于未时,膀胱经脉行于申时,肾经脉行于酉时;包络经脉行于戊时,三焦经脉行于亥时;肝经行于子时,下接脾经脉行于丑时,再接肺经行于寅时。
如此周而复始的营运,使人气得到运转,为人创造生机而孳生不息。经脉与脏腑里外是一致的,它的运行又有主时的时辰,将它引申到生辰上来说,如:
子时出生的人,要注意胆方面的保养。
丑时出生的人,要注意肝方面的保护。
寅时出生的人,呼吸器官较弱,易受感染。
卯时出生的人,大肠排泄功能较差。
辰时巳时出生的人,消化系统方面较滞碍。
午时出生的人,心脏血管方面要多加小心。
未时出生的人,小肠的运行功能较弱。
申时酉时出生的人,肾功能较弱。
戊时出生的人,心血管方面易生病。
亥时出生的人,在免疫系统和淋巴系统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护。当然这些都是属于先天体质上的差异,如果后天在养生保健上做得好,先天的不足并无多大的妨碍;如果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调,这样就会大大地影响人体的健康了。
我国劳动人民经过数千年的生活、生产的体验和积累,总结和归纳了自然界的变化,同时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把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分定为二十四个节气。人体内部的各种人气,如营气、卫气等不论昼夜,都有规律地运行;彼此互为表里相生,达成协调的有机运动,促进脏腑的新陈代谢,有效地发挥人体各种功能,使生理、心理趋于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因为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肌能也随着发生变化;四季气候的不同,也容易引起人体患各种不同的疾病。
人体有十二经脉,阳经脉属阴脏络阳腑,阴经脉属阳腑络的阴脏;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的联结正好与自然界的二十四节气是一致的,人的脏腑和经脉,不但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有其运行最旺盛的时候,而且在一个月中,手的阴阳经脉有各自最旺盛的日子,足的阴阳经脉也有各自最旺盛的月份。依照手足各经脉之相属五行的差别,在一年中更有各自的旺盛季节。如:胆足少阳经脉和肝足厥阴经脉属木,木旺于春季;心经手少阴经脉和小肠手太阳经脉属火,火旺于夏季;胃足阳明经脉和脾足太阳经脉属土,土旺于夏;肺手太阴经脉和大肠手阳明经脉属金,金旺于秋季;膀胱足太阳经脉和肾足少阳经脉属水,水旺于冬;心主手厥阴经和三焦手少阳经脉,统于胆足少阳经脉和足厥阴经脉。在一年四季中,它们有规律地运行着阳腑,阴脏又藉着阴阳经脉的相互流通,相互调剂。到了春天,天气渐渐暖和,肝经脉旺行,人体内新陈代谢作用加快,春寒未消,起伏无常,寒气容易侵入肺部,除注意冷热变化外,还应注意饮食的摄取,更要当心旧病复发。到了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因为夏与长夏是心经脉和脾脉最旺盛的季节,少食过苦和甘味的食物,一旦失调,精神状况和饮食消化都会受到影响。为维持人体内阴阳之气的平衡,要多着重于阳气的积累,并为冬天的阴盛做好补阳的工作,因为阴盛阳衰,易感寒邪之症,总之春夏是养人体阳气最好的季节。
到了秋天,阳渐隐,阴气上升,秋天是肺和大肠经脉旺行的季节,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疲劳,避免激动,情绪应稳定安宁,保持肺气的匀和和大肠的运化通畅,因为经夏天的湿气、热气的侵袭,秋天来后胃肠呈内虚状态,抵抗力减弱,少食剌激性大的食物,以免伤肺和大肠的机能。
到了冬天,阴盛阳衰,寒风剌骨,藏尽了万物的生机,冬天是肾经脉和膀胱经脉旺盛的季节,肾的好坏是关系着人命的盛衰,补肾生阳对身体虚弱的人是非常需要的。
原文注释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1],姓朱氏,讳震亨[2],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3]。稍长,从乡先生治经[4],为举子业[5]。後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6],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7],宏深粹密[8],遂为专门。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於医者,不能以起之[9]。
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於医乎[10]?”翁以母病脾,於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卽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11],虽不仕於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於医致力焉[12]。
[1] 婺(wù务):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 义乌:地名,今属浙江。
[2] 讳:名讳。参见《东垣老人传》第1段注[1]。
[3] 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言:字。“千言”指一千字的文章。
[4] 治经:研习儒经。经,指儒经8参见《华佗传》第1段注[4]。
[5] 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学业。
[6] 许文懿:许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浙江金华人,元代著名理学家。 朱子:指南宋大理学家朱熹。
[7] 益:进一步。 道德性命之说:指程朱理学。因其强调道德,注重“性”、“命”即人性与天命的关系,讲求顺应天理,故云。
[8] 粹密:纯正而周密。
[9] 起:使动用法,使……痊愈、康复。 之:代词,我。
[10] 游艺:从事某种技艺。语出《论语·述而》。
[11] 推:推广。 及物:“推己及物”之省。
[12] 一:专一;专心。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1],翁穷昼夜是习[2]。旣而悟曰[3]:“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4],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5]。”遂治装出游[6],求他师而叩之[7]。
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8],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於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9]。然性褊甚[10],恃能厌事[11],难得意[12]。
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求见愈笃[13],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旣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14],受其所敎。
罗遇翁亦甚懽[15],卽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16],而一断於经[17],且曰:“尽去而旧学[18],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於胸臆[19]。居无何[20],尽得其学以归。
[1] 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指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官修医方书《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因系大观年间所修,内载二百九十七方,故云。编修人即太医陈师文、裴宗元等。
[2] 是习:宾语前置,即“习是”。是,代词,这,指《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3] 既而:不久。
[4]“起度量”三句:语出《史记·仓公列传》。谓建立法度、制订规则、宣示准则。度量、规矩、权衡:皆为法度、规则、准则之义。称,称说,这里义为“宣示”或“颁布”。
[5] 鲜(xiǎn显):少。 克:能够。
[6] 治装:整理行装。 游:游学。
[7] 叩:请教。
[8] 武林:杭州灵隐山的别名,后多用以代指杭州。
[9] 旁:广泛。
[10] 褊(biǎn匾):原指衣服狭小,引申指心胸狭隘。
[11] 恃能厌事:语本《三国志·华佗传》,谓依仗才能,厌恶事奉他人。事,事奉。
[12] 难得意:语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世人都难以合乎自己的心意,即自视甚高。得意,合意。
[13] 已而:随后,紧接着。 笃:诚恳。
[14] 北面:面向北。古代正式行礼时,卑者面向北,尊重面向南。 再拜:跪拜两次,是古代拜师之礼。
[15] 懽:“欢”的异体字。
[16] 敷扬:阐发。
[17] 一断于经:谓关于“三家”的是非高低一概取决于《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一,一概。
[18] “尽去而旧学”二句:谓完全舍弃你原先所学的医术,因为它不是正道的医术。 而:通“尔”,你。 非是:不正确,不是正道的东西。其主语是“旧学”。
[19] 涣焉:消散的样子。 凝滞:阻滞不通,指疑难问题。
[20] 居无何:过了不久。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1],闻翁言,卽大惊而笑且排[2],独文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3]!”文懿得末疾[4],医不能疗者十馀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验,於是诸医之笑且排者[5],始皆心服口誉[6]。数年之间,声闻顿著[7]。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
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8],而於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9]。谓李之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以升举,幷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
然天不足於西北[10],地不满於东南。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於降;东南之人,阴火易於升[11]。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12],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於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13],《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14],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15]。
而谓《内经》之言火,盖与太极动而生阳、五性感动之说有合[16];其言阴道虚[17],则又与《礼记》之养阴意同[18]。因作《相火》及《阳有馀阴不足》二论,以发挥之。
[1] 诸医泥陈、裴之学者:定语后置,即“泥陈、裴之学的诸医”。泥,拘泥。
[2] 而……且……:又是……,又是……。 排:排斥。
[3] 其:副词,表揣测,大概。 瘳:痊愈。
[4] 末疾:四肢之病,指半身不遂。
[5] 诸医之笑且排者:定语后置,即“笑且排之诸医”。
[6] 心、口:名词活用作状语。心,从心里。口,在口上。
[7] 声闻(wèn问):声誉;名望。
[8] 脏腑气化有六:谓脏腑之气发生异常变化而发病的因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此谓气机发生异常变化。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依据并运用五运六气的学说,认为脏腑经络因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互相侵扰而发病的情况最为常见,后来张从正也遵从这一学说,并进一步将其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门。
[9] 消息:斟酌。
[10] “天不足于西北”二句:语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源于《列子·汤问》。谓因地理气候之故,西北之人阳气不足,东南之人阴气不足。天,指天之气,即阳气。地,指地之气,即阴气。
[11] 阴火:指心火。
[12] 徒:副词,只,仅仅。
[13] 太极: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指天地万物的本源。
[14] 通书:指《周子通书》,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著。 正蒙:北宋理学家张载著。
[15] 寻:探求。 指归:主旨。
[16] 五性感动: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原谓五行各有其性,相感则动而衍生万物。
[17] 阴道虚:语见《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阴气易虚。
[18] 与《礼记》之养阴意同:朱震亨《阳有馀阴不足论》:“《礼记》注云:‘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
於是[1],翁之医益闻。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凑於道[2],翁咸往赴之。其所治病凡几[3],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得诸见闻[4],班班可纪[5]。
浦江郑义士病滞下[6],一夕忽昏仆[7],目上视,溲注而汗泄[8]。翁诊之,脉大无伦[9],卽告曰:“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盖得之病後酒且内[10],然吾能愈之[11]。”卽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顷之手动[12],又顷而脣动。及参膏成,三饮之苏矣[13]。其後服参膏尽数斤,病已。
天台周进士病恶寒[14],虽暑亦必以绵蒙其首,服附子数百[15],增剧。翁诊之,脉滑而数,卽告曰:“此热甚而反寒也。”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绵减半;仍用防风通圣饮之[16],愈。周固喜甚,翁曰:“病愈後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17],则水可生,火可降;否则,附毒必发,殆不可救[18]。”彼不能然,後告疽发背死。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医治以利药,益甚。翁诊之,右寸颇弦滑[19],曰:“此积痰病也,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辟如滴水之器[20],必上窍通而後下窍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21],吐已,病如失。
一妇人产後有物不上如衣裾[22],医不能喻。翁曰:“此子宫也,气血虚,故随子而下。”卽与黄芪当归之剂,而加升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23],以五倍子作汤洗濯[24],皱其皮[25]。少选[26],子宫上,翁慰之曰:“三年後可再生儿,无忧也。”如之。
一贫妇寡居病癞,翁见之恻然,乃曰:“是疾世号难治者,不守禁忌耳。是妇贫而无厚味,寡而无欲,庶几可疗也[27]。”卽自具药疗之,病愈。後复投四物汤数百[28],遂不发动[29]。
[1] 于是:从此。
[2] 辐凑:常作“辐辏”。车辐集中于车毂。喻人群从四面八方聚集于某地。
[3] 凡:总共。 几:多少。
[4] 诸:兼词,兼“之于”二字的音义。“之”,指“凡几,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等;“于”,从。
[5] 班班:亦作“斑斑”,清楚明白的样子。 纪:通“记”。记载。
[6] 浦江:县名,今属浙江。 滞下:古病名,即痢疾。
[7] 仆(pū扑。又读fù 副):向前跌倒。
[8] 溲注:指小便失禁。溲,小便。
[9] 无伦:无序。伦,条理,秩序。
[10] 酒、内:均名次活用作动词,分别义为“饮酒”、“行房事”。
[11] 愈;使动用法,使……痊愈。
[12] 顷:一会儿,过了一会儿。
[13] 苏:“苏”的异体字,苏醒。
[14] 天台:县名,今属浙江。
[15] 百:朱震亨《格致馀论》作“日”。
[16] 仍:接着。 防风通圣:指防风通圣散,刘完素所创方剂,见《宣明论方》。
[17] 内观:谓排除杂念。
[18] 殆:恐怕。
[19] 右寸:指右手寸部的脉象。
[20] 辟:通“譬”。 滴水之器:即漏壶,又称漏刻,古代用滴水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21] 吐:使动用法,使……呕吐。
[22] 衣裾:衣服的前襟。
[23] 皮工之法:制皮的工匠所用的办法。其法以五倍子熬汤,用来浸泡生皮使之柔韧,然后再制皮革用品。
[24] 濯(zhuó灼):洗。
[25] 皱:使动用法,使……收缩。
[26] 少选:一会儿。
[27] 庶几:差不多。
[28] 四物汤数百:定语后置,即“数百四物汤”。百,当作“日”。
[29] 遂:终于。 发动:发作。
翁之为医,皆此类也。盖其遇病施治[1],不胶於古方[2],而所疗则中[3];然於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4]。他人靳靳守古[5],翁则操纵取舍[6],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7],翁敎之亹亹忘疲[8]。
翁春秋旣高[9],乃徇张翼等所请[10],而著《格致馀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诸书,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
翁简悫贞良[11],刚严介特[12],执心以正,立身以诚,而孝友之行[13],实本乎天质。奉时祀也[14],订其礼文而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15]。宁歉於己,而必致丰於兄弟;宁薄於己子,而必施厚於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16],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
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17],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而起[18]。与人交,一以三纲五纪为去就[19]。尝曰:天下有道[20],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21],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22]。
翁之卓卓如是[23],则医特一事而已。然翁讲学行事之大方[24],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为翁墓志[25],兹故不录,而窃录其医之可传者为翁传[26],庶使後之君子得以互考焉[27]。
[1] 盖:副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因为”。
[2] 胶:拘泥。
[3] 中(zhòng众):符合,有效。
[4] 靡:代词,无,没有什么。
[5] 靳(jìn近)靳:固执、拘泥的样子。 守古:谓死守《局方》中的古方。
[6] 操纵:谓灵活运用。
[7] 声、影:均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8] 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9] 春秋:年龄;年事。 既:已经,……之后。
[10] 徇:依从。
[11] 简悫(què却)贞良:谓为人简朴、诚实谨慎、品行坚贞、待人温和。
[12] 刚严介特:刚毅、庄严、清高不俗。
[13] 孝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14] 时祀:指一年四季的常规祭祀。
[15] 时:名次活用作动词,按时调节。 节宣:指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
[16] 后“友”:名次活用作动词,结交。
[17] 折节:降低身份,谓虚心。 下:名次活用作动词,下问,请教。
[18] 拂衣:即“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愤怒。
[19] 三纲五纪:即“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大上下关系原则。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五大永恒的做人准则。 去就:谓断交与亲近(的标准)。
[20] “天下有道”四句:语出《礼记·表记》,谓天下仁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品行就很高尚;天下不仁之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言论就华而不实。 有枝叶:比喻表现突出。于品行则比喻高尚,于言辞则比喻浮华。
[21] 末是务:宾语前置,即“务末”,谓追求名利。末,末节,指名利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复指并强调前置的宾语,本身无实义。
[22] 浼(měi美):玷污。
[23] 卓卓:超群出众。
[24] 学:指理学。 大方:大道,大家风范。
[25] 宋太史濂:明初宋濂曾任《元史》总裁官,故称“宋太史”。
[26] 医之可传者:定语后置,即“可传之医”,能够流传的医学事迹。
[27] 庶:副词,表示期望,译为“希望”。
论曰:昔汉严君平[1],博学无不通,卖卜成都[2]。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3]。与人子言,依於孝;与人弟言,依於顺;与人臣言,依於忠。史称其风声气节[4],足以激贪而厉俗[5]。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6],而混迹於医[7]。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8]。
至於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於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9]。左丘明有云[10]:“仁人之言,其利溥哉[11]!”信矣[12]。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13],又可以医师少之哉[14] ?
[1] 严君平: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今四川成都)人,专在成都街头以占卜为生,终身不仕,但却能以忠孝仁义等随卜劝人,是古代著名的逸民。
[2] 卖卜:以占卜为生。
[3] 蓍(shī诗)龟:蓍草和龟甲,古代用以占卜的工具。
[4] 风声气节:风范、声望、气象、操守。
[5] 激贪而厉俗:使贪婪之人感动,使风俗得到劝勉。激、厉,均使动用法,使……感动,使……得到劝勉。厉,又通“励”。
[6] 源委:指事物的源流本末。
[7] 混迹:置身。
[8] 葆精毓神:保养精神。葆,通“保”。毓,养育。
[9] 之: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今天的补语标志词“得”。 不暇:来不及。形容心情迫切。
[10]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左传》的作者。
[11] “仁人”二句:语出《左传·昭公三年》。 溥:广大。
[12] 信:确实。
[13] 直谅多闻之益友: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谅,诚实。多闻,博学。
[14] 少:轻视。
【题解】 本文选自《九灵山房集》卷十,据《四部丛刊初编》本排印。戴良(公元1317~1383年),字叔能,因家世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学者,通经史百家之说,爱好医学,善为诗文。著有《九灵山房集》等,记载了当时浙江的名医事迹及有关医学方面的论著。
扩展资料
丹溪,读音dān xī ,汉语词语,亦作“ 丹溪 ”。谓仙人居住的地方。 出自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却俭等事》。
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论著,全书大概在宋代亡佚,今仅存《自叙》、《论文》两篇较为完整。《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篇文学专论,也是汉魏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它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分、文学的价值等颇为重要的问题。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它对文学的价值的重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儒家古有“三不朽”之说,其一为“立言”(见《左传》)。但这主要指政治与伦理方面的论著,与文学并无多少关系。
曹丕所说“文章”,则包括诗、赋在内。其实,文学——特别是偏重抒情的文学,很难说是什么“经国之大业”,但曹丕这样说,就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当然是有意义的。
-丹溪
-丹溪翁传
-典论
8203;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伏羲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同时也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伏羲文化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在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结合中,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纽带,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天水太昊伏羲祭典荣列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人文始祖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始繁_人类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伏羲女娲两兄妹。《太平御览诗含神雾)载,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俱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于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雷泽中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这雷神在《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译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人首的龙种。他也是人祖女娲的哥哥。在清梁玉绳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人人们的生活,帮助,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将其统治地城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供借鉴。创制古代历法。
二、东方帝君
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是一个统治一方的帝君。在位15年。据《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地,青土树木之野,太嗥、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嗥,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
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此即其神职。一说伏羲太昊,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神话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辽宁工业大学一卡通牧。始画八卦,取火种、都陈。我国古代多以圣人为神,传说伏羲能缘天梯一一建木以登天。《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过,黄帝所归。太白皋爰过,即伏羲上下于建木之意。《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白皋、伏装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享为东方天帝,这就是他的神职。
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遁甲开山图》、《通鉴外记》说在太昊伏羲之后天下的15个部落联盟,都承继了伏羲的称号,他们分别是: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易纬稽览图》说由甲寅伏羲氏到无怀氏,一共是57882年。
三、医易之宗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始画八封。人类的始祖伏羲氏,数千年来被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鼻祖。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尝百草而制九针,他始创了八卦理论,把人体百病之理与天地自然说进行了表象的联系,丰富了对人体的认识同时,也使得巫医成为蒙昧时代人们精神寄托和病体托附的特殊群体。
宋代陆游《读易》诗: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清代王筠《说文释例》卷一:一之所以为数首者,非曰此字低一面,即可见一之意也此即挂卦画之单,乃一画开天之意,故平置之。是说人间的一切忧患恩怨其实都是源自圣人创世之始那第一手笔。伏羲画出一个最简单的符号一,来代表他的想法。这一最简单不过的符号,乃是我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放射出来的第一道曙光,由此发展成为枝繁叶茂的易学。清朝焦循提醒我们:学易者,必知伏羲未作八卦之前,是何世界。
王船山也认为:画前有易,非无易也。画前有易,故画生焉,画者西北面前之易也。近代国学大师方东美先生也说过:学术界有两种东西,引起普遍的注意。这两种东西,同样有趣,又同样困难。一是《易经》,二是甲骨文。他认为:《易经》和甲骨文,所遗留给我们的仅符号而已矣。许多人都在推敲,所用的方法不同。一种方法不能通,再用别种方法。有些人把许多人的方法聚在一起求通,于是矛盾互见,徒劳无功。上述引言都都在告诉我们,伏羲画八卦,主要是依据当时的自然景象。将宇宙永恒存在的哲理,通过简单的符号象征来表示。
现代的景象,当然和伏羲氏那时候的情况不一样。我们读《易经》必须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景象来体会。周易的基本思想是阴阳转化与天人感应。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是生命运动的规律,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同样也不例外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太阳、地球及其形成的气象变化,都能在生物体内引起反应。受自然界周期节律的影响,人类发现了生物钟、发现了药物在不同季节的药性,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医易同源。人体也是由阴阳组成,阳为动,阴为静,阳主生,阴主死,阳为升,阴为降,扶阳抑阴是中医的基本手段。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升降出人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天人合一法则是通过天人相应来体现的。现代科学也承认它的存在。美国人类学家沃森在《生命潮流》一书中指出:每个人体内的液体是古代海洋的完美再现,我们血液中的钠、钾、镁和原始海洋里的是相同的。妇女月经期大多数与月亮的节律同步,即行经期较多集中在月消期前后,排卵期较多靠近月满期,美国罗斯马瑞斯教授也提出类似理论,指出满月的新月期间,人的血管比其它时间容易破裂,心脏病的发作频率增高,谋杀案件也较平时多,这说明天人相应的理论是科学的,不是毫无根据的。中药材有植物、动物、矿物三大部份,受各种不同自然环境的条件影响,药物形成四气五味,天为阴,气生于天,故亦为阳,随季节气候变化,药物有了寒热温凉之分;地为阴,味生于地,故亦为阴,随地气五行及方位所属,于是药物有了酸甜苦甘咸淡。五运六气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古代医家不失时机地根据当年的司天之气储备相应的药物,这种药材得专气,效力专注。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五月开花前采摘的臭梧桐叶,降压作用强,开花后作用弱,八月左右含量最高。一日之内,中药的有效成份亦有不同,以水仙为例,有效成份最低的时间是上午十点及晚上十点,含量最高的时间是清晨六点及下午十四点。因此医中高手按季节掐着点采药是得中医至理的。地域有东西南北中之分,由于每个地区的特定条件,五味亦随之偏属,所以古代医家讲究道地药材,这一点亦为当代研究所证明,如当归挥发油含量甘肃岷县出产的含0.4%,四川汶县出产的含0.7%。用药取象类比是医易互通的另一个要点。凡药各有形、性、气、质其人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人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有因性相从者,如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乎天者亲上,本平地者亲下:有因气相求者,如香气入脾,气焦入心,有因质相同者,如头入头、千入身、枝人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哪儿补哪儿: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人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有的中药材还运用河图洛书后天八卦之数和卦象来解释其性味功效,如人参。三五叶,阳数,离封中之阴也,属坎水:阿胶、生地以水济火,正是以坎填离。每味中药,虽有特定的性能功效,即得一气之偏,但用易经理论看,它仍是一个阴阳复合体。一味中药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小复方,具有多种功能。如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减慢心率,增强收缩力。缩短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一味中药,在用水煎煮时,一些有效和看似无用的无效成份都能溶解到汤液中,往往无效成份对有效成份的活性有重要意义。还有的药物本身同时具备有毒和解毒两种有效成份互相和解互为利用。少了谁都不合适。这就是中医的对立统一。因此。现代很多药厂将中药材中的所谓有效成份析出,认为可浓缩加强药效,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可取,是一种没有完全弄懂中医理论的做法。生死反掌,千里毫厘,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察隐、回天、通变、万全是道医的立身之本,穷理尽性、格物致知是道医分内之事。只有上晓天文,下知地纪,方能中悉人事。延年治病的目的及原则就是调和阴阳。张景岳说: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唐代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在他的《类经图翼医易》中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莱布尼兹说:易是科学之祖。
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阴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医易同源不仅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骄傲,更是人类医学前进的方向,光明的道路,奋斗的指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54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身体湿气如何去除呢
下一篇: 什么是和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