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阴虚
肾虚的一种类型,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由于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中医临床称为肾阴虚证。多由久病耗伤,或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证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早泄,咽干颧红,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
症状表现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两腿无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或阳痿、遗精,妇女经少经闭肾阴虚;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少年白发、梦呓磨牙,尿频,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中阴精,是一身阴液的总源。阴精亏损会引发各种疾病,如: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消渴(糖尿病)等。
药物治疗
肾虚的药物治疗应用滋阴补肾的药物。此类药物既有温和药又有甘寒药,如枸杞子、制首乌、熟地黄、五味子、黄精、墨旱莲、女贞子、龟甲胶、石斛、玉竹、山茱萸、西洋参等。不少人视“六味地黄丸”为“补肾阴秘方”,长期食用,却感觉越补越虚———原有的一些症状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补出”胃肠不适的毛病。据了解,医院“投诉”六味地黄丸者,多数是自己在药店购买作为家庭补品的。六味地黄丸对肾阴虚有效,但对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则不能兼顾,很多人反映吃了六味地黄丸上火,因此不能“瞎吃”。另外中成药对药材的药效会有减损,大大降低效果。建议可以用乾[qián]元汤调理,乾[qián]元汤可以滋肾阴同时祛肝火,起到很好的调治效果,亦可磨粉后做茶泡饮,避免药材的药效减损。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肓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治疗肾阴虚的办法是有很多种的,拔罐的方法是其中一种,及时的按照正规方法拔罐治疗,是能有效的让肾阳虚症状得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让病人的肾阴虚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对于预防一些其他的身体疾病,也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拔罐是现在很时兴的一种养生方式!至于拔罐补泻呢?下面我就给大家科普一下拔罐补泻的方法,欢迎大家的阅读!
拔罐补泻的方法
1、罐法补泻源流
罐法,古称?角法?,最早记载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方:以小角角之?。后世医家对此疗法的功效、适应证、临床应用多有论述。随着罐具制作方法不断改进,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罐法已成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方法之一。
罐法的补泻,古籍中论述不多。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患歹奄等病必瘦,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此乃言泻。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述:?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罐中有水气出,风寒尽出,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此乃言补。
2、罐法作用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疗法具有机械刺激和温热效应等作用。治疗时,罐内形成负压,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甚至破裂。由于红细胞破裂,出现自身溶血现象,使表皮紫黑,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机械刺激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其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加强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控制力,使患者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白细胞吞噬作用增强,机体功能恢复,疾病逐渐痊愈。
3、罐法补泻的操作方法
罐法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灵枢?经脉》篇中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乃其补泻的基本原则。笔者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火罐疗法补泻操作手法如下。
(1)罐大火猛快扣,病人自觉气被吸出为泻;罐小火弱缓扣,病人可感暖气透入为补。
(2)多罐久留局部青紫为泻;闪罐频拔局部潮红为补。
(3)刺络拔罐为泻;循经走罐为补。
4 病案举例
例1:魏某,女,3岁,初诊时间:1994年4月3日。
家长代诉:左侧口眼斜1天。伴额纹消失,露睛,口角流涎。患儿平素易感冒,此次为感受风寒所致。中医诊断:面瘫,证属风寒阻络。西医诊断:左侧面神经麻痹。
小儿为纯阳之体,禀赋不足,形体未实,气血不充以致卫外不固,外邪侵袭,络脉失养而发病。病位在经络,治以扶正祛邪通络为法。复因患儿年幼畏针,故在患侧施以闪罐疗法,随拔随取,每次治疗15分钟,其间休息2分钟~3分钟,拔至患侧面部潮红而不紫为度。每日上、下午各治疗1次,闪罐治疗后辅以轻柔按摩。7天后患儿不针而愈。
例2:谢某,男,42岁。初诊时间:1995年11月22日。
主诉:腰部强痛,难以站立半天。因天气突变患者未能及时加盖棉被,晨起即感腰部强痛,局部发冷,难以站立且逐渐加重,家属用车载至我院求诊。视患者正值壮年,既往无腰痛病史。诊断为腰痛。辨证为寒邪外束,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所致。
治以祛邪通络为法:选4.5cm口径竹罐,取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穴,猛火带扣。5分钟后患者矢气频频,7分钟后火罐脱落,患者已能扶椅站立,但左右转侧不利。休息15分钟后再以原法拔罐,取罐后患者即可自行离去。
5 讨论
罐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主要用于治疗经络系统的疾病。罐法临床治疗效果与罐法火力大小的关系密切,因为火力大小所造成的负压程度是影响或补或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掌握熟练的操作手法至关重要。
罐法的补泻操作手法应遵循中医?因人而异?的治则,体壮气盛者,宜用大罐猛火快扣,留罐时间长的方法;如达到泻的目的,但未获得治疗效果者,须借助其它治疗手段;体弱体虚者,宜用小罐弱火缓扣的手法,以达到补的目的。总之,准确辨证,细心领悟,方能得心应手,为患者解除疾苦。
拔罐的作用机理
1、负压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 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 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温热作用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使热寒得以交换。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3、调节作用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此外,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54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关于补脾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