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是中医治疗气虚证的方法。又称益气。属补法。气虚证常因饮食失调,年老体弱,久病所致,临床表现出脏腑功能衰退的证候。
根据不同脏腑的气虚证临床表现的特点,可采用不同的补气法,如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肾气等。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肺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等。
最简单的补气法:清晨拍手
拍手很简单,效果却不简单。
拍手是一种至刚至阳的养生方法,其主要功能就是补气。手是阳气的大本营,脚是阴气的大本营。手穴共有39个,拍手可以震动阳气,推动全身气的运行。
为什么要早上拍呢?
因为早上太阳刚刚升起,天地间的阳气开始慢慢积累,人体内的阳气也随着旭日开始升发,以人配天,此时拍手可以促进阳气的升发,利于全身之气的运行。
乾隆皇帝活得很长,诗也写得很多,不过好诗却很少,他有一首诗是写手与气血的关系的:“掌上旋日月,时光欲倒流,周身气血清,何年是白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乾隆爷的这首诗不足称道,但从养生的角度看,这首诗却很有价值。他说人的手掌上藏着健康长寿的秘密,掌握了这个秘密,岁月就会倒流。这个秘密是什么呢?那就是拍手。拍手能疏通全身气血,周身的气血清了,什么时候才会有白头发呢?乾隆爷的诗虽有些夸张,但拍手的确有不凡的补气效果。
人身上有十二条经络,与手掌相连的就有六条,它们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经络是气的管道,连接着五脏六腑,经络被堵塞了,气的运行就不通畅,人就会生病。拍手可以同时疏通六大经络,其作用不可小视。
为什么要一边拍手,一边大喊大叫呢?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的精神可分为三个层次,精神的第一个层次藏在人的大脑里,被称为意识,人们常常用它来思考金钱、美女和权力;精神的第二个层次藏在人心里,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常常会产生宁静、忧虑和恐惧等情绪。精神的第三个层次藏在人的肝里,中医称为魂,《黄帝内经》说“心藏神、肝藏魂”。
用西方术语来说,神和魂就相当于人的潜意识。在意识的世界中,人们需要的是思考,在潜意识的世界中,人们需要宁静、爱和感恩。意识能给我们财富,潜意识则能给我们带来健康。譬如,人睡觉了,大脑中的意识休息了,但心和肝中的潜意识仍在工作,它指挥你的肠胃仍在消化,指挥你的血液仍在流动。
所以,身体要想健康,就要让潜意识的工作正常。同时,人的意识也可以影响潜意识,意识影响潜意识的方法之一就是暗示。譬如你不断重复某一句话,给身体以暗示,久而久之,这句话就会由意识转化成潜意识,直接进入心和肝,从而影响我们的身体。公园里的人不停地高喊“浑身通畅,百病不生”,这就是暗示,时间一长,这种意识就会转化为潜意识,影响我们的全身。所以,人的意念有时比最好的药还管用。
基本拍手补气法
十指分开,手掌对手掌,手指对手指,均匀拍击,切记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以免拍手过度造成淤血。开始可以轻拍,以后逐渐加重。以自己的双手能承受为度,但不能太轻。否则起不到刺激手掌穴位和反射区的作用。
拍手最好在清晨进行,如果觉得拍手时发出的噪音太大难以接受,也可以拍“空心掌”。手掌弓起,手指张开,拍下去时,能拍到手指尖及手掌的边缘部分。但是这种方法的打击面缩小了,所以效果会差一些,因此拍打的时间要相对加长。
除了最基本的手掌相拍外,还可以左右掌背互拍,左右手虎口对拍,两手掌弯曲互拍,以一手的手刀击另一手的掌心,以掌心击虎口,两手握拳对拍。不要小看这些小动作,这些都是大有讲究的。只要你细心阅读那张手掌穴位和反射区的图,就会明白,每一个小动作都对准了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穴位和反射区。刺激它们,就能打通经络,保证气血的通畅。
如果一个人的气血不足,脸色就会显得憔悴黝黑,病人自己也会感到虚弱,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如果他/她不及时护理和治疗,他/她的身体会比其他人衰老得更快。气虚血虚患者应遵循益气养血的原则。为了尽快达到气血充足的效果,应采取综合方法。
调节气血两虚的有效方法如下:
1改变饮食习惯
有些人气血不足与饮食过量有关,喜欢吃一些冷饮等因素,所以改变饮食结构也是调节气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调理气血的最好方法是远离气血。不要吃一些难以消化吸收的食物。平时尽量保证饮食营养丰富。可以多吃一些有补血益气作用的食物,如红枣、乌骨鸡、黑枣、鸡蛋、牛奶、豆类及豆制品、胡萝卜、阿胶等,同时脾胃虚弱也是导致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的间接因素。因此,平时也要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山药、小米、薏苡仁等。
2坚持适度运动
运动是促进全身气血运行的有效途径,也能帮助体内积存的毒素排出体外。但是,气血不足的人要避免大量运动,不能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的运动和大量的运动会导致身体的能量消耗过多,但会对身体有害,甚至更严重。相对而言,最适合气血不足的患者,如散步、慢跑、散步、瑜伽、健美操、太极拳等。
三。按摩穴位,补气养血
中医认为,刺激人体多个穴位,可促进血气运动,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因此,平时可以通过贴敷按摩、刺激穴位来治疗。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肾俞穴、足三里穴、涌泉穴、三阴交穴、耀岩穴。
4中医滋补气血
如果气虚血虚症状很严重,应在中医指导下使用一些益气养血的药物,如大枣、何首乌、莲子、当归、党参、山药、核桃、枸杞等。
除了上述治疗气血两虚的方法外,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睡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通过有效的方法缓解精神压力,养成良好的工作和休息习惯。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活中有不少人因气血不足而烦恼,那么,如何补气血最快、最有效?我将以我所了解的中医知识来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这个问题。# 健康 热力计划#
中医学上认为气是 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及其细微物质,是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认为人体内的气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后天饮食物的水谷精气以及自然界的清气,并且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的综合作用而生成。虽然气的生成与全身各脏腑都有关,但是与 肾、脾胃和肺 三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由于肾藏精,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的根本,故肾被称为“生气之根”;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我们人所食用的食物要通过脾胃的运化、受纳以及腐熟的作用下才能化生成细小的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化生成水谷之精气散布全身,从而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因此 脾胃被称为“生气之源 ”;而肺具有主气、司呼吸的作用,一方面肺通过吸清呼浊将自然界的清气不断的吸入体内,同时呼出浊气,这样就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与排出,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的水谷之气相结合生产宗气,宗气走息道、贯心脉以行气血,并下储丹田以资元气,所以肺又被称为“生气之主”。
血就是我们人体内的血液,是行于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并且具有 营养和滋润 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中医认为水谷精微和肾精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它的生成与 脾胃、肾、心肺 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人体的脾胃收纳、运化饮食水谷,吸收水谷之精微物质,而这水谷之精微物质包含了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进入脉中变化而成为血液,所以由水谷精微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枸成成分。同时,肾藏精,精生髓,髄化血,肾精充足则血液化生就有源,而肝具有藏血的功能,精血又同源,因此肝与血液的化生也具有密切的关系。再者,心脏的一大生理功能就是主血脉,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脾气上输于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为红色的血液。此外中医认为血的生成还与肺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产生于中焦脾胃的水谷精气,上注于肺脉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进而化生为血液。
气与血是人体的生命物质 ,对生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都同 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和肾中的精气 ,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同时,两者相对而言气属于阳,具有对血进行化生、推动、统摄血液的作用;而血属阴,血为气的物质基础,血能化气,并作为气运行的载体,在中医学上我们把气与血的这种关系称为“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
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三个方面。气能生血主要是因为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具体来说就是在脾胃、肝肾、心肺等的气化作用下促进饮食水谷转化为营气、津液而华为血,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能行血,就是气具有对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具有推动的作用,或者说是血液的运行必须要依赖气的推动才能运行不息,流布周身。气能摄血就是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这个功能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为气之母,具体主要体现在 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两个方面。血能养气是指血对气具有濡养的作用,气的生成离不开血液的化生与濡养。血能载气就是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液而不致散失,依靠血的运载而布于周身,比如大出血的患者在血液流失时出现了气短等气虚症,这是由于血液流失,气无所依附气随血脱。
在上面我们了解了中医上气血的生成、气与血之间的关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 脾胃损伤 是导致气血不足的重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导致脾胃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饮食不节制如暴饮暴食、喜食生冷食物等都会造成脾胃的损伤,导致气血不足。还有就是 思虑过度 ,由于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等往往思虑过度,思伤脾,思虑过度还会造成脾的运化失常,时间长了,脾气虚弱,运化失司,从而导致气血化生就会不足了。
再者就是 肾中精气的不足 ,由于肾是先天之本,气与血的生成都肾中的精气有关,如果过度放纵、劳累过度、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等都会造成肾中的精气损耗,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此外还有,由于肝肾同源,肝主疏泄、藏血,如果肝的功能失司如情绪不佳、生气、精神紧张等导致 肝疏泻功能失调 ,肝不能藏血,使肝血不足,而肝肾同源,肝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从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又因为肝属木,脾胃属土,如果肝属性失调,也会造成肝木侮脾土,影响脾胃的功能,从而也会造成脾胃生化乏源。
一是重视调理脾胃是最快、最有效补气血的关键,同时也要兼顾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首先由于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通过脾胃的运化化生而生成,所以补气血必须要重视脾胃的调理。如李东垣其在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的气血亏虚时运用归脾汤,方中使用大量益气健脾药如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以复中焦运化之功,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又配伍当归、龙眼肉补血,方中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在中医临床上对于补气血,气血双补的代表方还有就是八珍汤了,次方是由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其主要功能是补气补血,在本方中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以补血,全方益气与养血并重,再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气血,即兼顾了气与血之间的关系,又兼顾了脾胃,为补气血之典型代表,在临床中用来治疗气血不足具有十分满意的疗效。
二是要补气血还要顾护肾中之精气。 在临床中对于一些慢性虚损性疾病,往往气血亏虚的比较严重,耗损了肾中的精气,在治疗中除了调理脾胃,还有兼顾气与血之间的关系外,还应要兼顾肾中的精气,比如加一些补肾填精的药物如菟丝子、桑椹、女贞子等药物其目的是为了补充精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同时,在补气血的过程中还要自我做好调整,避免过度放纵、过度劳累,避免长期熬夜等有损伤肾中精气的行为。
三是要补气血还要注意调畅情志 。我们在上面说过肝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肝不藏血,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也会造成肾中精气的不足,因此我们在补气血的过程中应要畅情诸,避免情绪紧张,避免生气、发怒等不利于肝疏泻的行为。
除此,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食用一些 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 等食物如枸杞、黑芝麻、枸杞、大枣、龙眼肉、核桃、乌鸡等食物, 积极的进行适度运动 如慢跑、游泳、练太极拳等有助于帮助脾胃把水果精微化生为气血,也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
气血是人体内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对人体至关重要,气血的生成与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它们都同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和肾中的精气,因此当气血不足补气血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调理脾胃,也要兼顾气与血之间的关系以及要兼顾肾中的精气,注意畅调情志,除此还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方法进行综合补气血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64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浑身大汗淋漓是怎么回事呢
下一篇: 肝肾亏的症状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