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豨莶草_豨莶草有什么功效和作用能治什么病

中药大全 2023-10-03 20:14:11
豨莶草图片_豨莶草有什么功效和作用能治什么病|豨莶草图片_豨莶草有什么功效和作用有什么作用|豨莶草图片_豨莶草有什么功效和作用什么样真假辨别

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下品。

别名:粘糊菜,绿签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豨莶和腺梗豨莶或少毛豨莶的全草。均为野生。

豨莶:一年生草本,茎高达一米,上部分分枝常呈复二歧状,密披短柔毛。叶对生,纸质,三角状卵形,边缘具不规则浅裂或粗齿,两面披柔毛,掌状三脉及网脉明显,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多数于枝端排成具叶的圆锥花序,花梗长2~4厘米,密披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片二层,背面密披顶端球状膨达的腺毛,雌花花冠舌状,两性花花冠管状。瘦果倒卵形,有四棱。

腺梗豨莶:与豨莶区别处:茎部多分枝,具纵棱,紫褐色,被柔毛和糙毛。叶对生,卵形,基部阔楔形,下延成叶柄之翼,边缘有尖头的粗齿,上部叶渐小成披针形,头状花序、花梗较长,密生腺毛。

少毛豨莶:茎较细弱,无腺毛,叶片卵形,边缘具规则锯齿。

产地:全国各地。

性状鉴别:茎直、略呈方形,扁方形或六棱柱状。直径0.3~1.5厘米,表面紫棕色或黄绿色,有纵沟及细顺纹;被有灰白色柔毛或少毛,节明显,略膨大。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或带绿色,叶片多破碎不全,灰绿色。茎顶或叶腋间可见黄色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有点状的腺毛。气微味微苦。以枝嫩,叶多,色青绿,无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豨莶苦味甙、生物硷。

功效与作用:祛风湿,降血压。动物实验证实本品与臭梧桐组成的复方(豨桐丸)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抗炎作用。又前人说本品能益气明目。实际上只是燥血祛湿之品,并没有什么补性。

泡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去风湿,强筋骨。

主治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四肢风湿痹痛,尤其腰膝冷痛,代表方为豨莶丸和豨桐丸。据临床观察,豨莶丸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较好,急性发作合并呼吸道感染、呼吸气候粗、咳嗽、舌苔厚白、唇干有热者用之亦可。但较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之则收效不大。豨桐丸主治一般风湿引起的筋骨酸痛。此处,动物实验发现豨莶的浸液能降低血压。临床上近年来也已试用豨莶治高血压,对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者较适宜,可单用豨莶9~15g前汤代茶;或配夏枯草等制丸服食,方如豨莶丸,此方对肝阳上亢,有头痛、头晕、目眩、脚麻的高血压患者更合适。

用量:6~30g。

处方举例:1、豨莶丸(张咏方):豨莶叶和嫩枝经数次蒸晒后,微焙为末,炼蜜丸,每服9g早、晚用温开水或米汤送服(能饮酒者可用少量酒送)。

2、豨桐丸(成药):每日服2次,每次6~9g或按以下配方:豨莶草240g,臭梧桐50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各9g用米汤(或温开水)送服。

3、豨夏丸:豨莶草90g,夏枯草90g,龙胆草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早晚各9g开水送服。

:1、广东、广西有一同名草药豨莶草,为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秽草,落马衣),与该品及全国习用的豨莶草疗效不同,不得混用。

2、云南(昆明)以唇形科植物糙苏作豨莶草。以上二种,均与正文所述的豨草不同,应注意区别。

豨莶草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豨莶草的别名5来源6产地7性味归经8豨莶草的功效与主治9豨莶草的化学成分10豨莶草的药理作用11豨莶草中毒 11.1不良反应机制11.2豨莶草中毒的症状11.3治疗 12《中药大辞典》:豨莶 12.1出处12.2拼音名12.3豨莶草的别名12.4来源12.5原形态12.6生境分布12.7性状12.8化学成份12.9豨莶草的药理作用12.10炮制12.11性味12.12归经12.13功能主治12.14豨莶草的用法用量12.15注意12.16附方12.17各家论述12.18豨莶草的临床应用12.19备注12.20摘录 13豨莶草的药典标准 13.1拼音名13.2英文名13.3豨莶草的别名13.4来源13.5性状13.6炮制13.7性味13.8归经13.9功能主治13.10豨莶草的用法用量13.11贮藏13.12备注13.13摘录 14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豨莶草的方剂2用到中药豨莶草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豨莶草 1拼音 xī xiān cǎo

2英文参考 mon St. Paulswor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Siege *** ecki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Siege *** eck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ege *** eckia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豨莶草原植物

豨莶草药材

豨莶草为中药名,即豨莶,出《新修本草》。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 *** eckia orientalis L. 、腺梗豨莶Siege *** 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莶Siege *** eckia glabrescens Makino 的干燥地上部分[1]。

4豨莶草的别名 豨莶、大接骨[2]。

猪膏莓、黏糊菜、肥猪苗、黏不扎、虾钳草、风湿草、牛人参、四棱麻、大叶草[3]。

5来源 豨莶草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 *** eckia orientalis L. 、腺梗豨莶Siege *** 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莶Siege *** eckia glabrescens Makino 的干燥地上部分[1]。

豨莶草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 *** eckia orientalis L.或腺梗稀莶S. pubescens Mak.等的全草[3]。

6产地 豨莶草主产湖北、湖南、江苏、河北[3]。

7性味归经 豨莶草味辛、苦,性寒;入肝、肾经[3]。

8豨莶草的功效与主治 豨莶草具有祛风湿,利关节,降血压的功效[3]:

豨莶草治风湿痹痛,腰膝无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高血压病,疟疾,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3]。

豨莶草治疗疮肿毒,捣烂敷,风疹湿痒:煎水洗[3]。

9豨莶草的化学成分 两种豨莶均含有效成分豨莶苦味苷(Darutoside)[3]。

腺梗豨莶还含豨莶苦味四醇(Primara8(14)ene6β,15,16,18tetraol)、左旋16,17二羟基16β栲利酸(16,17Dihydroxy16β(1)kauran19oic acid)大花沼兰酸、奇任醇等[3]。

豨莶还含豨莶醛内酯(Orientalide)、豨莶苦味三醇(Darutigenol)、3,7二甲基槲皮素等[3]。

10豨莶草的药理作用 豨莶草水浸剂和稀醇浸剂均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3]。

豨莶草可降低免疫功能[3]。

豨莶草的成分可抗炎[3]。

豨莶草还能抗血栓形成,促进微循环,抗病毒,抗早孕[3]。

11豨莶草中毒 豨莶草又名豨莶、大接骨[2]。为菊科豨莶属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苍的全草。稀莶:主要含萜和甘类、豨莶糖苷、豆固醇、豨莶萜内酯、豨莶萜醛内酯[2]。腺梗豨莶:主要含海松烷型和贝壳烷型二萜及其苷、腺梗豨芬醇酸、腺梗豨莶四醇、腺梗碲莶三醇苷、腺梗豨签萜二酸,亦含豨莶糖苷,并含生物堿[2]。具有祛风湿、利筋骨、和脉络、抗炎、镇静、降血压作用[2]。

豨莶草煎剂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2]。

11.1不良反应机制

豨莶草原生药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45.54g/kg;小鼠腹腔注射最大耐受剂量为人用量的400倍。豨莶草煎剂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孕妇和少年儿童应慎用;豨莶草有抗炎,降压,舒血管,防止血栓形成;对白色念珠菌有轻度抑制作用,抗疟原虫作用;抗生育作用。[4]

11.2豨莶草中毒的症状

大量服用豨莶草后可出现四肢乏力、懒动,长期服用可致免疫功能抑制状态[5]。

早孕妇女大量服用豨莶草可致流产[5]。

11.3治疗

豨莶草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大量口服者应催吐、洗胃;对症处理。

12《中药大辞典》:豨莶

12.1出处

《唐本草》

12.2拼音名

Xī Xiān

12.3豨莶草的别名

稀莶草(《海上方》),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枚草(《唐本草》),猪膏草(《本草拾遗》),粘糊菜(《救荒本草》),希仙、虎莶(《本草纲目》),黄猪母(《医林纂要》),肥猪苗(《分类草药性》),母猪油(《现代实用中药》),亚婆针(《国药的药理学》),黄花草、猪母菜(《福建民间草药》),棉苍狼、粘强子(《江苏植药志》),粘不扎(《东北药植志》),棉黍棵(《山东中药》),绿莶草(《中药志》),大叶草(《中药材手册》),虾钳草、铜锤草(《广西中药志》),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闽南民间草药》),猪冠麻

12.4来源

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全草。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

12.5原形态

①腺梗豨莶

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常带紫色。枝上部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和紫褐色腺毛,叶对生,有柄;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9~14厘米,宽4~9厘米,基部楔形,下延成翼柄,先端尖,叶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两面均密被长柔毛;通常上部叶逐渐变小,成长椭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成圆锥状;总花梗密被长柔毛和腺毛,分泌粘液;总苞片2层,外层苞片5枚,线状匙形,内层苞片10~12枚,倒卵形兜状,内外层苞片皆有腺毛。花杂性,黄色,边缘为舌状花,雌性,先端3浅裂;柱头2裂;中央为管状花,两性;先端5裂;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倒卵形,微弯,有4棱,黑色,无冠毛。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于山坡或路旁。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

②豨莶

与上种相似,花梗和枝上部密被短柔毛。叶片阔卵状三角形至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浅裂或粗齿。

生山坡、林缘及路旁。分布秦岭及长江以南。

③毛梗豨莶,又名:少毛豨莶。

一年生草本,高35~100厘米。外形与上种很相似,但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灰白色短柔毛,叶片及瘦果也较小。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长于山坡及路边杂草中。分布长江以南及西南等地。

以上三种植物的根(豨莶根)、果实(豨莶果)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12.6生境分布

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北部。以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12.7性状

干燥全草,茎方柱形,略具四棱,侧面下陷成纵沟,灰绿色至灰棕色,有时带紫棕色,被有灰白色柔毛.分校对生,上有叶柄的环形残痕,形成明显的节。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髓部。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色,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纸质而脆。在茎顶或叶腋间有时可见黄色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腺毛。气微,味微苦。以茎粗、叶多、花未开放、灰绿色者为佳。

12.8化学成份

腺梗豨莶含豨莶苦味质及生物堿。

12.9豨莶草的药理作用

①抗炎作用

毛梗豨莶与海州常山以1:2混合之水煎剂10克/公斤给予大鼠,对鸡蛋清性关节肿胀有抑制作用,如单用毛梗豨莶则无明显抑制作用。

②降压作用

豨莶(品种不明)的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12.10炮制

豨莶草:拣去杂质,除去残根与老梗,先抖下叶另放,将梗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制豨莶草:取净豨莶草段,用黄酒拌匀(一法,用蜂蜜加等量的黄酒化烊拌匀),俟酒吸干后,置蒸笼内蒸焖,取出晒至半干,再蒸至黑色为度。(每豨莶草100斤,用黄酒20斤)

12.11性味

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有小毒。"

②《本经逢原》:"苦微辛,寒,有小毒。"

12.12归经

入肝、脾、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肾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足少阳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12.13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病,疔疮肿毒,外伤出血。

①《唐本草》:"主热匿,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

②《本草拾遗》:"主久疟,痰饮,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虫蚕咬,蠼螋溺疮。"

③《开宝本草》:"疗虎及狗咬疮。"

④《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⑤《履巉巖本草》:"医软瘫风疾,筋脉缓弱。为末,酒调服。"

⑥《滇南本草》:"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癜风,须眉脱落等症。"

⑦《本草经疏》:"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

⑧《分类草药性》:"明目,黑发,滋阴养血。"

⑨《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

⑩《广西中药志》:"其叶外敷虾钳疮(生两指隙间)。"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降压,祛风止痛。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风湿痹痛;蛇虫咬伤。"

12.14豨莶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大剂1~2两);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12.15注意

阴血不足者忌服。

①《唐本草》:"多则令人吐。"

②《本草经疏》:"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肿、肾两亏,阴血不足,不因风湿所中而得者,不宜服之。"

③《本草述》:"忌铁。"

12.16附方

①治风、寒、湿三气著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预防中风痿痹之病:豨莶草不拘多寡,去梗取叶,晒干,陈酒拌透,蒸过晒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晒燥,为细末,贮听用,蜜丸,早空心温酒吞服四、五钱。(《活人方汇编》豨莶散)

②治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内湿外邪,传于四肢脉络,壅塞不舒,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凡辛劳之人,常患此症,状似风瘫: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切碎晒干,炒,磨末子)一斤,豨莶草(炒,磨末子)八两。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其痛即瘥,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忌食猪肝、羊血、番茄等物。(《养生经验合集》豨桐丸)

③治疠风脚弱:豨莶草(五月取赤茎者,阴干,以净叶蜜酒九蒸九晒)一斤,当归、芍药、热地各一两,川乌(黑豆制净)六钱,羌活、防风各一两。为末,蜜丸。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张氏医通》豨莶丸)

④治中风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筋骨挛强,腰脚无力等证:豨莶(酒蒸,晒九次)三斤,蕲蛇二条,人参、黄耆、枸杞子、川萆薢、于白术、当归身各八两,苍耳子、川芎、葳灵仙、半夏曲各四两(以上诸药,但用酒拌炒),沉香二两(不见火)。共十三味,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送下。(《方脉正宗》)

⑤治疟疾:豨莶草(干品)一两。每天一剂,两次煎服,连服三天。(《全展选编·传染病》)

⑥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黄花草五钱,山栀子一钱,铁锈钉二枚。按病情可加三叉枪(三叶鬼针草)适量。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每天一剂,两次煎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⑦治发背丁疮:豨莶草、五叶草(即五爪龙)、野红花(即小蓟)、大蒜等分。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效。(《乾坤生意秘韫》)

⑧治痈疽肿毒,一切恶疮:豨莶草(端午采者)一两,乳香一两,白矾(烧)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毒重者连进三服,得汗妙。(《乾坤生意秘韫》)

⑨治蜘蛛咬伤及狗咬、其它虫咬:豨莶草,捣烂敷患处。(《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⑩治风气行于肠胃泄泻:火枚草,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世医得效方》火坎丸)

⑾治翻胃及脾间诸疾,腹痛泄泻:皱面地葱花(即火枚草花),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蜜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是斋百一选方》)

⑿治肠风下血:豨莶叶,酒蒸为末,炼蜜丸。每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12.17各家论述

①《本草纲目》:"豨莶,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云热者非也。"

②《本草通玄》:"豨莶,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热补,未敢尽言,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蒸煮,便有补益之功耶?世俗以慎微《本草》誉之太过,遂误认为风家至宝,余少时亦信之,及恪诚修亭,久用无功,始知方书未可尽凭也。古人所谓补者,盖以邪气去则正气昌,非谓其本性能补耳。"

③《本草正》:"豨莶,气味颇峻,兽逐风湿诸毒,用蜜酒层层和洒,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随宜。善治中风口眼歪斜,除湿痹,腰脚痿痛麻木。生者酒煎逐破伤风危急,散撤麻疔,恶毒恶疮,浮肿,虎伤狗咬,蜘蛛虫毒,或捣烂封之,或煎汤,或散敷并良。其扫荡功力若此,似于元气虚者非利。"

④《本草述》:"有云,豨莶制如法,大益气血,四肢不遂,大有功。又曰,古方愈风汤、四白丹,药多辛散,恐非类中所宜。半身不遂病久,补气血、化痰药外,更常服豨莶丸佳。又云,口眼歪势缓者,豨莶尤佳。合而参之,则此味止宜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证,似不能疗中藏奄忽之证也。盖中藏证是阴不能御阳,风火相煽,致阴已离阳,所谓升降息而气立孤危者也,至是以索益元气之剂,以求生于万一,毋亦后时而济于存亡之数乎,固不得责其效于兹药也。""凡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外因风湿者,生用,不宜熟;若内因属肝肾两虚,阴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⑤《本草新编》:"豨莶入肾。然散人真气,最不宜服。不宜用而入之兹编者何也?盖肾经之药,药品中最少,肾犯风邪湿气,又最难治,姑存之以治肾中风湿之病。中风之症,必问其腰间素有水湿之癣否?有水湿之癣,又必问其肾囊之干湿若何。肾中有风,其人必然腰痛而重,肾中有湿,其人必然囊破而痒。即用豨莶,亦必与人参、白术大剂共用。至于湿痹腰脚酸疼之症,又必加入苡仁、茯苓、黄芪、芡实同施,始万全也。""夫豨莶未尝无功,余虑人误认补味而常用之耳。风入肾者最难治,存豨莶而不删去者,正备妙用耳。不然,防己可祛肾内之风湿,存防己何必复取豨莶?正以豨莶功用胜于防己,其耗散精血亦逊于防己,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莶。盖防己治肾内之风湿,止可一用以出奇,不可再用以贻害,若豨莶则不妨一用而至于再用,但不可久用耳。"

⑥《本草正义》:"豨莶,生时气臭味涩,多服引吐,盖性本寒凉,而气猛烈,长于走窜开泄,故能治热烦痈毒而吐痰疟;及其九次蜜酒蒸晒,和蜜为丸,则气味已驯,而通利机关,和调血脉,尤为纯粹,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

12.18豨莶草的临床应用

治疗疟疾:取干豨莶草1~1.5两,每日2次煎服,连服2~3天。小儿递减。临床观察63例,结果症状控制者55例(当天控制23例,隔天控制24例,第3天控制8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87.3%。但有5例复发。

12.19备注

此外,在广东、广西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参见"防风草"条。云南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苏(又名香苏)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

12.20摘录

《*辞典》

13豨莶草的药典标准

13.1拼音名

Xī Xiān Cǎo

13.2英文名

HERBA SIEGESBECKIAE

13.3豨莶草的别名

肥猪草、肥猪菜、粘苍子、粘糊菜、黄花仔、粘不扎

13.4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 *** 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莶Siege *** 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莶Siege *** 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前及花期均可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13.5性状

本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长30~110cm,直径0.3~1cm;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及细纵纹,被灰色柔毛;节明显,略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带绿色,髓部宽广,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形,灰绿色,边缘有钝锯齿,两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脉3出。有的可见黄色头状花序,总苞片匙形。气微,味微苦。

13.6炮制

豨莶草: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酒豨莶草:取净豨莶草段,照酒蒸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蒸透。每100kg豨莶草,用黄酒20kg。

13.7性味

辛、苦,寒。

13.8归经

归肝、肾经。

13.9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13.10豨莶草的用法用量

9~12g。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3.11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3.12备注

(1)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等症,常与臭梧桐同用。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湿热作用,故痹痛偏于湿热的病症尤为适宜。

13.13摘录

豨莶草有哪些特性?

【性味归经】苦,寒。入肝、肾经。

【功效主治】

1.祛风湿,通经络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脚弱无力,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常配伍五加皮、防风、当归等,方如豨莶散。

2.清热解毒用于疮痈肿毒,常配伍野菊花、地丁、公英等;用于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常配伍白鲜皮、白蒺藜等。

此外,尚可用治高血压病。

【用量用法】10~15克,水煎服。治风湿痹证宜制用,治痈肿、湿疹宜生用。

【按语】豨莶草生用苦寒,善化湿热,并除风痒,适用于痹痛偏于湿热之证及风疹、湿痒等证;熟用性温,于祛风湿之中,寓补肝肾、强筋骨之功,适用于四肢麻木,腰膝酸软及半身不遂等证。唯作用缓慢,久服始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89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