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干姜,现商品分为鲜姜和干姜两种。
1、鲜姜
别名:生姜。
产地:除东北外,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根茎呈扁平的不规则块状,并有指状分歧,各分歧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具光泽,有浅棕色环节。折断后有汁渗出。气芳香,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老者为佳。
炮制:用时切片。捣汁称鲜姜汁,煨用称煨姜。
性味:辛、微温。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能:解表散寒、止呕、除痰、解毒。
主治:感冒风寒,呕吐,痰多喘咳;解半夏、南星、鱼蟹毒。
2、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
产地:主产于四川犍为,贵州长顺、兴仁,此外浙江、陕西、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均有生产,均为栽培。
性状鉴别:形态同鲜姜,但表皮皱缩,顶端均有下凹的茎痕,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皱纹或粗糙,也有明显的环节,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小油点。质坚的多粉质,有少数纤维;质松的纤维多,粉质少,气味同鲜姜。以质坚体重,断面白色,粉质足,味香浓而辣者为佳。
主要成分:同生姜,含挥发油及姜辣素等。
功效与作用:1、促进血液循环,服后胃肠有温暖感,即所谓“温中散寒”;2、健胃止呕;3、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上升。辛辣剌激确能使健康人的血压升高。
炮制:切片或切块。片生用;块炒炭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能: 祛寒温中,回阳。
主治:吐泻腹痛,肢冷脉微,寒饮咳嗽,胃脘冷痛,寒湿痹痛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中焦虚寒(即脾胃虚寒)。凡有恶心、呕吐或呃逆、口泛清涎,或腹痛、腹泻,舌淡苔白、脉迟缓者(多见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可配党参、白术,方如理中汤。
2、用于温化痰饮。凡寒咳多痰,呼吸短促(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用干姜,并配细辛、五味子等,更可加桂枝,方如温肺化饮汤和苓桂五味姜辛汤,或在理中汤基础上,再加陈皮、茯苓、半夏。
3、用于温经止血,治崩漏、吐血、便血而证属虚寒者。在妇科尤为多用。治妇女虚寒崩漏,子宫出血(病程较长,血出瘀黑成块,脉象沉迟者适用),常配附子和其它补气止血药,方如姜附固冲汤。又可用于经后期血色黑而有小腹痛(由血气虚寒所致),方如姜附四物汤(干姜、附子、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4、用于回阳救逆,治疗亡阳症。辅助附子,加强祛寒作用,方如四逆汤。
使用注意:1、孕妇慎用。阴虚内热咽喉疼痛,或多汗者,均不宜用干姜。
2、干姜与生姜比较:干姜善于温中而祛里寒,生姜长于发汗而散外寒。
3、干姜与附子比较:干姜温中散寒,主要作用于肠胃(但亦能促进全身血循环),其效力较强劲而持久,附子大热回阳,强心作用较显著,作用于全身,其力较迅速而不久留。故前人的经验说:附子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按:“走”即作用部位广泛的意思,“守”即作用部位较局限但较持久)。干姜、附子配合能加强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相得益彰,故前人说:“干姜无附子不热”,而附子得干姜其毒性亦稍减。
4、干姜对胃有刺激性,故入补剂时常须配甘草、大枣以缓合其刺激性。
5、淡干姜是由原药泡淡后切片晒干而成,气味没有那么峻热,散寒力稍弱些,但长于止呕、行气。
用量:3~9g,稍大量可用至12~15g。
处方举例:1、理中汤(《伤寒论》):党参12g,干姜9g,白术12g,炙甘草6g,水煎服。
2、苓桂五味姜辛汤:茯苓15g,桂枝4.5g,五味子9g,干姜3g,细辛1.5g,水煎服。
3、姜附固冲汤:干姜6g,熟附片6g,白术12g,黄芪12g,山萸肉15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茜草9g,陈棕炭9g,水煎服。
注:1、药用干姜以四川犍为主要产区,产量大,质量优。但因姜种和栽培地区不同,好次亦有差异。例如龙华场产的体瘦皮粗多筋,色带黄;建版场的产品块大肥实,皮细,粉质足,内色白。其它各省虽亦有产,但多体瘦纤维多,粉质少,辛辣味较淡,质次。
2、植物学上说姜的原植物仅有一种,实际也有变种,与菊花情况相似(如毫菊、杭菊、滁菊等)。
3、姜是用根茎繁殖的,作种的根茎叫做“种姜”。四川有“黄口”(芽尖齐呈樱桃嘴)“铁白口”(芽尖略弯)和“白口”之分,药用以黄口最好,铁白口次之,白口最次。黄口姜的优点:块大而结实,粉性大,味辣,水分较少,炕制干姜成品率高。它与一般食用鲜姜不同。食用鲜姜的老姜干燥后,体形瘪瘦,纤维多,无粉性。
附:姜皮,来源:与姜同,是将鲜姜浸于水中过夜,用刀剥取外皮晒干而成,多为加工糖姜片的副产品。效用:味辛性晾,功能和中行水,主治皮肤水肿。
很多的朋友们可能只是知道生姜是一种调味品,其实生姜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材,生姜的药用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并且具有非常不错的药用功效的,那么生姜的药用功效有哪些?相信我们大家也是非常的关注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防暑、降温、提神
生姜这种药材的药用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当然,生姜的药用功效也是很不错的,适当的服用一些生姜,更是可以起到非常不错的防暑,降温以及提神的功效,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非常有好处。在炎热的气温下吃一些生姜能起到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的作用。对于有一般暑热表现,如头昏、心悸、胸闷、恶心等情况的病人,适当喝点姜汤是大有裨益的。
杀菌解毒,消肿止痛
另外,生姜还具有非常好的杀菌解毒以及消肿止痛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经常服用一些生姜,可以有效的预防很多的病菌性的疾病,当然,还可以帮助大家预防一些炎症。科学研究发现,生姜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是对沙门氏菌效果更好。在炎热的气温下,食品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而且生长繁殖快,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适量吃些生姜可起到防治作用。
上面我们大家详细的了解了生姜的一些药用功效了,我们可以知道,生姜的药用功效是非常多的,生姜不仅具有非常不错的防暑,降温,提神的作用,并且对于帮助我们大家杀菌消毒和消肿止痛的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可以促进我们大家的健康。
一、姜片性味及作用x0dx0a1、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x0dx0a2、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x0dx0a3、主治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中鱼蟹毒等病症。x0dx0a(但值得注意的是,生姜不宜在夜间食用,其姜酚刺激肠道蠕动白天可以增强脾胃作用,夜晚不一定成了影响睡眠伤及肠道的一大问题,故夜晚不宜大量食用,民间俗语云: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大量吃姜,不一定等于吃砒霜,但少量却是有益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姜含有丰富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钙、铁、磷等。姜中所含的姜辣素进入体内后,有很强的抗氧化效果,可防止或减少脂褐素的沉积,预防老年斑。姜还能抑制癌细胞活性。喝姜茶还能治疗轻微感冒。x0dx0a二、注意事项x0dx0ax0dx0a1、吃姜要不要去皮x0dx0a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一般的鲜姜洗干净后就可以切丝切片。x0dx0a2、不要吃烂姜x0dx0a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它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食道癌等。那种“烂姜不烂味”的说法是错误的。x0dx0a3、吃姜多多益善吗x0dx0a夏天天气炎热时,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不宜多吃。可以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适量即可。x0dx0a4、某些疾病患者不适宜食用生姜x0dx0a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x0dx0a5、生姜红糖水什么时候都可以喝吗x0dx0a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但不能用于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x0dx0a6、晚上可以吃姜吗x0dx0a生姜味辛性温,含有挥发油、姜辣素、树脂及淀粉等。姜能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胃,促进消化,还有抗菌作用。早上吃一点姜,对健康有利。但晚上吃,因为姜本来属热,会让人上火,劳命伤身,所以不宜吃。
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
有较佳的健脑抗衰功能
用于消化不良,有理气的作用
明目 提高机体免疫力 保护肝脏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是怎样的
生姜是非常好的食物,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姜也是比较常见的,它不仅可以去除食物的腥味,还可以制作成各种食物。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姜有哪些功效作用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
1.祛除风寒
冬季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风寒感冒是必不可少的症状。生姜也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驱寒良药。身体一旦沾惹上寒气,喝点姜糖水,就能够驱除体内风寒,还能够温暖身体,防治冬季出现感冒的现象;
2.排汗降温
生姜当中的姜辣对于心脏和血管能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食用生姜还能够加快血液的循坏,使毛孔张开,排汗量增大。汗液还能够带走我们体内的余热,具有一定的防暑作用;
3.健脾胃
夏季经常吃寒凉的食物,虽然有散热解暑的功效,但是同时也会导致脾胃寒凉之气过盛的现象,会出现心悸,恶心等症状。食用生姜还有助于温和脾胃,以防出现病症恶化的严重后果;
4.防治肠胃炎
夏季细菌的生长是非常活跃的,很容易出现污染食物,引起急性肠胃炎的现象。适当的吃一些生姜或者是干姜加沸水冲泡进行饮用。能够起到防治肠胃炎的主要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90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