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一、老年人应如何调治丧偶心态1. 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2. 调治丧偶心态要培养安慰心理3. 改善环境,重新振作二、丧偶之后老人应该如何生活1. 找到生活中的乐趣2. 要加强人际交往,互相交流信息三、怎样让老伴活得更长寿1. 多赞美你的老伴2. 多吃点野菜能长寿老年人应如何调治丧偶心态1、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但这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冷静地劝慰自己,而对已经失去老伴的现实,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自己多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
2、调治丧偶心态要培养安慰心理女人情感比较脆弱。因此,女性失去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配偶的确是一件令人悲痛欲绝的事情,但这又是无法挽回的事实。要坦然面对,不妨理智地提醒自己:每个人都要走向死亡,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自然法则。
如果他(她)不“早走”,而是我“早走”,对他(她)来讲则更残酷。“早走”一步的,一定“希望”我多保重身体,把孩子培养教育成人,愉快、坚强地生活下去。
3、改善环境,重新振作老年人丧偶后切勿过度悲伤,这样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使“老年人意识”更迅速地到来。为了尽快地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应当积极地调整自己 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变更来改变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游、改变居住环境、暂时与儿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积极参加各种老年人社团的活动、发掘自己 的兴趣和爱好等。或住所不再放置配偶生前使用的家具物品,以免见物思情;也可找些自我安慰方法,如不把配偶逝世说成死,而是仙逝,去了另一个世界;还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养花、养鸟、养鱼、钓鱼、练习书法绘画等,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
丧偶之后老人应该如何生活1、找到生活中的乐趣老人生活如果没了乐趣,就会沉浸在以前的快乐中,难以自拔。所以平时老人不要守着自己的小屋子,多出去走走,做一些体育锻炼,亲近大自然,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收拾屋子、做食物、看书、跳舞,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就没有时间去怀旧,而且他们也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对于老年人的怀旧心理,家人需要多一些理解和爱心,平时多跟他们沟通,有时间陪陪他们,也能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减轻怀旧心理。
2、要加强人际交往,互相交流信息如果老年人之间缺乏信息传递,就会感到空虚,抑郁,还会促进脑细胞衰老。因此,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青年人谈心。社会、家庭、子女都应该经常、主动地关心老人,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帮助他们调节、消除过度怀旧及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让他们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怎样让老伴活得更长寿1、多赞美你的老伴早晨睁开眼,对你身边的人大声说,“你真美。”如果你是一个人睡觉,那就睁开眼时想一想外面的云、草地和正等着你happy的一群朋友。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永远在心底里对所有的人和事都抱着一颗感恩的心,都在无时无刻不在赞美着别人的人能把每一天都过得快乐充实,也活得更健康。
2、多吃点野菜能长寿如皋四季分明,气候润温,无霜期长,非常适宜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可以说大自然为如皋人菜吃野菜提供了由于的条件。在如皋人眼中,蓬勃生长的野菜时大自然的精髓,它采集天地间灵气,吸取日月之精华,是保佑生命的珍馐佳肴,所以在长寿之乡的饭桌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碧绿的野菜佐餐。当地民谚说:“如皋人好奇怪,有菜不吃吃野菜。”
野菜的采集和食用在如皋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年董小宛隐居如皋时就采摘藕蒿蒴、桃梅蓉菊等各种鲜花野菜,腌制咸菜,经她手制作的菜肴、糕点等都有一种异香绝味,被认为是难得的长寿佳品。现代如皋人会在春天摘春萶头、枸杞头,夏天挖芦笋和小蒜,秋冬吃胡萝卜缨、荠菜、芜荽。
猿跞斜匾宰约航惺实钡男睦淼鹘凇 一、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置,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 二、学习心态平稳,不要慌乱 有些同学在初三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这些同学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其实,如果我们能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试前剩下的时间,充分复习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这些同学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比如在学习的地方写一些小纸条,如:“塌塌实实复习,不急躁”;“请把注意力从担心转到学习活动上”;“不和别人比,只做自己该做的”等,这些小纸条会帮助你稳定情绪,找回信心。 学习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会了就是会了,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懂装懂,对自己不负责任。 学习上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学习要有耐心。 三、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上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总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按照最后考试的日期向前推算,划分学习计划的时间段。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先复习好基本知识中自己的薄弱环节,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攻破,自己看书做习题还不能掌握的情况下,要勤于张口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总之,一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式,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必须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另外注意一点就是不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难题上,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考试中基本知识就占了80%,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了每个基本知识点,在保证基本知识少丢分的情况下,我想剩下的20%的综合题和难题,你也会拿到一些分数的,这样你的试卷的总分就会很高。所以学习是要讲策略的。 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起著稳定心理的作用。越是无序状态,人就越容易四处出击,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这样反过来就更使我们心理慌乱、焦急,形成恶性回圈。如果我们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就会在学习上有条不紊,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完成,对于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还可以使我们形成学习成就感,会更加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 四、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 尽管我们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到医院进行专门的治疗。他们已经不能再去迎接考试了,他们败在了考试开考之前,败在了和自己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较量之中。“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在初三这个升学的关键时期,调整好心理状态,把握住自己也就把握住了未来。祝同学们好运!
在一片哀乐声中,众人泣不成声,陈晓旭父亲作为亲属代表发言,在提到女儿时痛哭不已,嘴中不停地说到“孩子,你真的走了吗?”母亲在观看遗容后,悲痛至极,瘫倒在地,在几名亲属的搀扶下才离开告别厅。这是人们缅怀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现场的真实一幕。这一幕所迸发出的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感之痛极其令人动容。逝人已去,在另一世界平静地安息,然而留给现实生活中亲人和好友的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伤痛与无限的思念。我们缅怀逝者的同时,更不要忘记那些由此而受到情感创伤的生存者,因为他们最需要情感的抚慰与帮助。那么老年人痛失爱子后如何调整心态或如何帮助老人平稳摆脱丧失亲人之痛呢? 1.要及时互通信息,让老人心理上早有准备。子女患重病,要把情况如实的反映给老人,对于可预见的严重后果或随之而来的可能亡故要给予预示。对于那些如交通事故、工伤、自然灾害导致的突然死亡要及时告知,不要因恐怕老人情感受创伤而隐瞒,因为情感的伤害是必然的,无论何时总是会发生的。 2.在忧伤阶段,家里人要让老人的悲伤情绪得以倾诉和宣泄,并给以劝慰和开导。老人的思念哀情不会因逝者物品、遗物的转移而转移,因此,对于死者的物品、遗物要听取老人的意见,妥善处理。对于是否参加如追悼会、告别等令人伤感的仪式活动要尊重老人的想法与决定。 3.要关注老人的躯体情况,更应防范既往有严重躯体疾病的老人由于过度悲伤、难以接受已有事实而出现意外。 4.子女后辈要主动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和关怀,多使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称呼,让老人意识到支持和关照自己后继有人。要充分应用隔代辈分的影响力。祖孙间的交流更能冲淡悲伤的哀情。“少年夫妻老来伴”,平抑、减弱中老年丧失亲人尤其丧子的悲哀,配偶相互支持的作用是巨大的。 5.老人要慢慢调整自己的悲哀情绪,尽早从悲哀中走出来。老人要多与人交往,多与亲朋好友走动。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在家里看看书、种花养鸟,多关心国家或周围发生的事情。出去多参与一些群体活动,如和他人一起打牌、下棋、聊天等。 独子丧失的老人受到的打击更重,面对孤独与无奈要多利用社会资源包括参与某些支持小组如老年丧子支持小组等活动,共同寻求心理上的支持与抚慰。这样一来,通过获得家人帮助或感受到社会支持而渐渐排解、减弱悲伤情感。 6.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许多老人通过家人的关怀、个人心理的调整,平稳度过老年丧子这一“坎”,重新自己生活、享受着自己快乐的晚年,然而,仍有一些老人抑郁情绪过于强烈、丧子痛苦体验过重或总沉浸于丧失的痛苦中,甚至有明显的无助、无望、厌世感等,若这种状况持续较长时间,无疑要得到精神、心理医学的帮助。 自然规律的作用使我们摆脱不了死亡或亲人的离逝。化悲痛为力量,重新审视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这才是人们包括逝者所期盼的。
暮年丧偶,可谓老年人的一大不幸。虽然人们都明白“老夫老妻不可能同日走”的道理,但是,当相依为命数十载的老伴撒手而去的时候,生者的悲痛之情依然难以自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姐刚刚退休,与她共同生活了36年的老伴,竟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老大姐的精神当即崩溃了,她和丈夫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如今人去屋空,使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她原有多种慢性疾病,以前总害怕治不好,现在却企盼病情急剧恶化,好早日到另一个世界与老伴重新团聚。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两个人正应心手相携,安度幸福晚年的时候,倘若有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会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据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自责。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怀念。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凄凉和孤寂。 恢复。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痛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首先,欲使自己尽快地从悲痛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眷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但是,无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到亲朋处小住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要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
1、子女多关心老人 子女应尽自己赡养、孝顺老人的责任,身在外地时更要多加关心,从而让老人享受到儿孙绕膝、晚辈嘘寒问暖的天伦之乐,而不至产生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2、支持老人再婚 子女对老人再好,有些感情却是子女无法替代的,老人的某些感情需要,是当子女的也满足不了的。因此,对于丧偶老人,子女应该热心,成全他们的。3、培养个人兴趣 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这些均有助于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了。4、每天坚持适量运动 每天必须坚持体育锻炼一个小时左右,结伴散步,简单易行,效果不错。运动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医学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运动锻炼已经成为一个促进老年人心理适应能力的良好形式。
5、家人常与老人谈心 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又年老、体弱多病,加上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往日好友的思念,内心常常不平静。精神上的这些苦恼、烦闷、忧虑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诉说。小辈如能抽时间常和老人谈心聊家常,能使老人的心理满足,同时也利于家庭气氛的和睦。婚姻,不应充当不光彩的干涉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88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如何看待老年人的再婚心理
下一篇: 治疗精神分裂的中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