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小时候求学的塾馆同一座道教的道观毗邻。那观内有一个老道士,表面上道貌岸然,其实道德败坏,极为好色,常常偷看漂亮的女人,有时按捺不住,公然盯梢或调戏。在道观旁,有个大水坑,常年积水,是女人们洗衣裳的好地方。由于有了这个恶道士,她们从不敢单身到这里来用水。
有一年大旱,井水枯竭,只有这个大水坑还积有半坑水。村上的女人们,不得不三五成群地结伴来到坑边洗衣服。纪晓岚上学经过庙宇门口,几次发现老道士趴在墙头上,红着双眼,鬼鬼祟祟地朝水坑盯视,觉得这个道士淫心太盛,便想出了一个惩治他的好主意。
一天中午,纪晓岚看见几个妇女又到坑边去洗衣服,便随后跟去,悄悄溜进观门。走到大殿前院的侧屋旁,他用手指蘸了蘸唾液,将菱形窗格上敷贴的窗纸一点,化开一个小洞,眼睛凑上去窥看,只见老道士正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呼呼地睡大觉,道帽放在床旁的小凳上。
晓岚便轻轻推开门,蹑手蹑脚走进去将道帽拿在手里,顶在自己头上,踅回身,将房门轻轻带上。走到院子里,他搬了几块土坯,放在墙头之下。他又捡了几块小石头,脚踩住土坯,刚好能让墙外水坑的女人看见道帽。接着,晓岚将手里的小石子接二连三地朝墙外的水坑方向扔去。
“哎呀呀,哎呀呀,哪个促狭鬼来捣蛋!”
“啊,是老色鬼,老道士!”
“死不要脸的东西!”
一阵吵骂声远远地从墙外传来。原来,晓岚早就计算好距离,用力非常均匀和准确,那石子竟像长了眼睛一个个落在水里,溅得妇女们满身满脸都是水。妇女们朝石子投来方向抬头张望,只见道观墙内的道帽一晃一晃,一会儿却不见了人影。女人们匆匆忙忙捣洗好衣服,端起衣盆边骂边走了。
且说道观内晓岚闻声判断已经得手,便急忙跳下砖坯,又悄悄推开侧屋门,将道帽放回原处,又从原路走到观门边。他先朝门外观望一下,见女人们的身影已走远了,便轻捷地跳出来,把观门虚掩上,飞也似地溜了,躲在竹林里远远地看“戏”。
不大一会儿,只见妇女们带着村里的男人们浩浩荡荡奔向道观。很快,就远远听见道士哀求饶命的声音。
老道士经受了一番皮肉之苦后,再也不敢调戏妇女了。
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都有着特殊的情感,尤其在外漂泊的人,总会不时地流露出对乡情的怀想和对乡土的挚爱,甚至还流露出隐隐的乡愁。而产生这一情感的原因,乃是缘于距离与回味。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便蕴含着这种浓郁的乡恋情结。
纪晓岚出生在河间府献县崔尔庄,今属沧县人。他一生的80多年间,有55年左右的时间都是在外度过的,其中居京师求仕为官的时间长达40余年之久。而其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故乡度过的,其前后断续累计达26年。对人的一生来讲,也许记忆最深、最难忘怀的时光,并非事业蓬勃的壮年,也并非老成持重的暮年,而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活泼可爱的少年和裘马轻扬的青年。这一时期内所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人物、事件和地点,哪怕经历几十年的风雨洗磨,也会清晰地保留在记忆深处,历久不逝,常想弥新。而对纪晓岚这样一位鸥沉宦海几十年的人来讲,这一时段的生活更是难以忘怀。正因如此,他晚年所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才频频地谈到故乡的地名、人物和事件,即使在殁后,他依然归葬于生养他的热土,叶落归根。
《阅微草堂笔记》几乎是纪晓岚对自己近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坦诚的自白。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创作前后的10年间,纪晓岚并未回过故乡,但其乡情却始终萦绕其怀。这从他10年间所作奏疏书札墓志碑文中亦可窥见一斑。纪晓岚66岁时,曾上恭谢恩缓(保定河间府,属十四州县)积欠折子;67岁时曾作祭四叔母文;69岁曾奏言直隶河间等府二麦,歉收命赈灾民书;71岁时直隶水灾并上恭谢恩,免河间天津各属积欠折子;72岁时又上恭谢恩赈民免租等七折;73岁时撰伯兄晴湖公墓志铭等。从他为故乡所做的这些事情中,可见其深厚的亲乡、恋乡、思乡之情,而此情表现得最为深沉浓郁的,还当首推《阅微草堂笔记》五种。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晓岚的乡恋情结主要是通过他对故乡的地名、人物、事件等描述表现出来的。首先,书中记述了沧州大量的地名。比如,在全书中,河间地名出现37次,东光出现20次,青县出现8次,南皮出现8次,交河(今泊头)出现24次,等等。而出现频率最高者,当首推纪晓岚故里——沧县,其中以景城崔庄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其次则是沧州市区及郊区和献县。纪晓岚儿时常留连于这些地方,因此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提到很多故乡中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多是故事的讲述者,但这些讲述者有的也是故事的主人公。在《阅微草堂笔记》涉及到的有关发生于沧州的420多则故事中,有名姓者达340余人。这些人物,既有纪晓岚的亲人、朋友、师长,又有地方上的贤达名士、恶少豪强,最多的则是那些生活于社会最下层的仆妇乳媪、僧尼老农、卖面妇、卖花媪等。这些人物出自三百六十行,以闪电式剪影式和浮雕式的形象,组成了
一幅青葱葳蕤的巨幅长卷,给我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也正是他恋乡情结中最真挚、最深醇的情感。
纪晓岚所记述的这些人物,或善或恶,或庄或谐,但体现的基本都是他惩恶扬善、改变世道人心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他热爱乡土、系念乡土的情怀。这些人物所组成的绚烂画廊,给纪晓岚的记忆是深远的,这其中有他的亲情、友情,甚至也可以说有他那个时代特殊的爱情,而这一切又扭结在一起,形成了纪晓岚扯不断的故乡情结,构成了“思乡即是思人,思人即是思乡”的思念模式。这一思念模式是贯穿纪晓岚终生而至老弥显、至死弥坚的。 再次,作品中还记述了很多故乡的情事。虽然从整体上看,《阅微草堂笔记》旨在以神道设教证明神道之不诬,最根本的目的是救治社会的病态,解决社会问题,以整合社会。书中作品所记述有关沧州的故事中,虽不乏托狐鬼以抒己见的内容,但也有许多是反映故乡风土人情的小故事,正反互参,抑扬不一,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纪晓岚正是这样从众多的侧面反映了故乡的可爱,同时也将自己的浓郁的乡情体现在里边。
《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记述纪晓岚故乡的情事林林总总,这些足以反映出他对这片土地的关注怀想,也足以体现他那份心系桑梓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尽管纪晓岚多年在仕途上打拼,但其自30余岁离开故乡沧州以后,却始终没有忘记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他的恋乡、思乡之情,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益发真切而深沉。这一心理在他晚年所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更是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通过对故乡地名、人物、事件的记述,纪晓岚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故乡浓郁的感情。
河中石兽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jǐ yún)(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编加的)。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和其他人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1]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河中石兽正文
作者:纪昀(jǐyún)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2]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字词解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白话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含义,不知道深入含义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3]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语文备课大师[引用日期 2014-12-28].
古今异义
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
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如:古义:像这样。例句:如是再啮。今义:如果。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词性活用
1 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例句:棹数小舟。
2 暴: 动词用为名词,这里指突然。例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 焉: 兼词,这里指于此,在那里。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特殊句式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句)“设帐”后面省略了“于”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为:一讲学家(于)寺中设帐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运使朱子颖言:驻守泰安的时候,听说这样一件事。有士人在泰山深处听到石壁中有人语声,曰:
“哪里来的书香,难道是转世人来此?”轰然震响,石壁洞开,见有琼楼玉宇,星罗棋布于峰
顶,有一老儒生长衣飘飘下来迎接。
士人惊愕,问此为何地。老儒曰: “此处是经香阁也。”士人拜问经香的含义。儒曰: “说来话长,请坐,容我慢慢细说。昔日孔子在尼山删定《诗经》、《尚书》,流传万年,微言大义,传延不绝。汉代诸位大儒,距离孔子年代不远,对圣人言论的解注符合先圣的本意;他们又天性淳朴,尚未养成结党营私,争名夺利的之恶习,他们各自传授圣人之说,忠实秉持圣人本意。传至唐代,风气也未改变。到北宋年间,整理为注疏十三部,先圣也很高兴啊。诸位大儒担心近年各种新理论日益兴起,传统注疏渐渐成为绝学,就建此阁以藏书。藏书都为最初的版本,以五色玉为书匣,以示对儒教的尊敬。还配以历代官方刊刻之本,以白玉为书匣,昭示帝王表章的功劳。以上藏书阁都朝南。左右两侧藏书阁则是各藏书家私人刊刻之本,每一部新书出来,我们必挑选首版印刷精良的书本,按照其次序和出版时间,摆放在书架上,以苍玉为书匣,以示对勤学古文的彰扬。这类藏书阁都东西向。书阁中以珊瑚为书签,黄金作锁钥。东西两殿以沉香檀木为书几,以锦锈华衣为席。诸位大儒之神灵每年前来来检视,列坐于藏书阁上。后三列书阁则存放唐以前诸儒经义,以赤色绶带为封套,收为一库。除此以外,即使是著述等身,名冠一时的人,只能任其自己珍藏,不能入此门一步啊,这是先圣的本意也。藏书到子时和午时,一字一句都发出浓香,故题名此藏书阁曰“经香”。这大概是一元旋转运行,阴阳二气交融,阴起于正午,阳生于子夜。圣人之心,与天地相通。诸位大儒阐发圣人之理,其精奥亦与天地相通,故互相感应啊。但必定是学者才能感知到,其他人则不能。世上儒生得到这十三部经书,有的夜以继日,钻研终生;有的却质疑苛求,百端抨击,这是他们的天性和见识所决定的。君四世前是一个刻工,曾亲手刊刻《周礼》半部,所以余香尚在,我因此得以知君的到来。”老儒引领士人遍览书阁,以名贵水果款待。送别时曰:“君要做到自爱,此地不易来到啊。”士人回头望去,只见万峰插天,杳无人迹。
推究此事甚为荒诞,大概是尊崇汉学者的寓言。汉代儒者擅长注解经书,宋代儒者推崇义理。貌似汉学粗而宋学精,但不会注解,义理从何而知?听信了诋毁诽谤的话,就会将精华视为糟粕,未免类似无视大车,却去指责车轮;渡过迷河,就烧毁了宝筏。于是攻击宋儒者又纷纷而起。因此我编撰了《四库全书·诗部总叙》。有人曰,宋儒攻击汉儒,并非为了说经,只是为求胜过汉儒而已。后人攻击宋儒,也不是为了说经,只是为汉儒被宋儒诋毁而鸣不平而已。韦苏州诗曰:“水性自云静,石中亦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平心而论,《周易》自王弼开始开创新说,成为宋学之萌芽。宋儒不攻《孝经》,是因为词义明显。宋儒所争论的,只是今文古文字句差异,也无关宏旨,均姑置弗议。至《尚书》、《三礼》、《三传》、《毛诗》、《尔雅》的各种注解,都根据古义,一定不是宋儒所写。《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
酌,也定不是汉儒所能及。一般说来汉儒重视师徒相传,追根溯源。宋儒崇尚悟性,研究较深。汉儒或许拘泥于古文,过于看重传承。宋儒或许凭借臆断,勇于修改经文之意。权衡其得失,两者相当。汉儒之学,若不读书考据古文,不能轻易下一断语。而宋儒之学,则人人都可以空谈。其间兰花野草同生,确实有些不能令人心悦诚服的言论,这是令人嗤之的原因。
此种虚构之寓言,也不是无缘无故写的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0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纪昀巧辩乾隆帝
下一篇: 纪昀幼时写状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