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典故

郑板桥治假善人

佚名 2023-06-11 22:34:44

郑板桥治假善人

潍县的张家庄有个张恶霸,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一次想霸占庄西头一个寡妇的女儿,那姑娘被他调戏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县衙里去告状。

张恶霸被传到县衙,县官郑板桥问:“你为何想强占那寡妇的女儿?”

张恶霸悦:“老爷,我这是可怜寡妇娘儿们,早儿晚的好照应她们,真正是好意,怎么能说是强占呢?

郑板桥说:“照这么说,你可是个行‘善’的‘好人’罗?”

那家伙不知道郑板桥说的是反话,还“呵呵”地笑呢。这时,正好来了两桩官司,郑板桥叫张恶霸先跪在一旁,等候发落。

第一桩官司是债主告借钱人欠债不还,被告是个穷人,说他想还钱,只是穷得没有办法。郑板桥微笑道:“有‘善人’在此,这事好办。张善人,你行行好,替欠债人还了钱吧!”

张恶霸没法,只好忍痛为那穷人如数归还银子。第二桩官司是个老人告他的儿子忤逆不幸,可那儿子早已吓跑了。郑板桥故意大怒:“儿子不孝,当重责五十大板。可人不在,打不成;要是不打,老人又难消气。张善人,你再行行善,替那不孝子挨五十大板子,让老人出出气吧!”

衙役举板子就打。张恶霸哭喊道:“老爷,我不是善人呵,以后我再也不敢行‘善’了。”郑板桥怪法惩人

清朝,潍县有个盐店商人捉到一个贩私盐的人,请知县郑板桥惩办。郑板桥见这人很苦,产主了同情心,就对盐商说:“你让我惩办他,枷起来示众如何?”

盐商很同意。于是郑板桥就叫衙役找来一张芦席,中间挖个圆洞当作枷(这样分量较轻,带枷人不吃苦),又拿来十几张纸,用笔画了很多竹子和兰草,贴在这长一丈、阔八尺的“芦枷”上,让这人戴上坐在盐店门口。

这样很多人都来看画,把盐店围得水泄不通,卖盐生意就无法做下去。这人在盐店门口呆了十多天,盐商感到这样损失太大,就恳求郑板桥把那人放了。

小尼姑与小和尚通奸,郑板桥是如何判决该案件的?

小尼姑与小和尚通奸,郑板桥的判决让人大跌眼镜,出乎意料——让他们二人还俗结婚。按照当时的律法,出现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情,别说和尚尼姑,普通人都过不了关。在当时和尚尼姑私通的惩罚,是非常严重的:和尚尼姑严禁私通,一旦给抓到,就要带着枷锁站在寺院或者是尼姑庵门前示众两个月,示众完之后,还要打一百大板。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之一,在画画和诗词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过,他除了在艺术上大名鼎鼎之外,为官期间,他经常不按常理出牌,很有一些趣闻轶事流传下来,为他的传奇增加更多的色彩。其中最出名的一个故事是他巧断僧尼通奸案。

话说当年,郑板桥在做潍县县令,一边搞他的创作,一边断他的案子,日子过得轻松写意。某日,一群乡民在乡绅的带领下,押着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前来县衙,要求父母官郑板桥治他们的罪。他们二人不守清规戒律,暗地里私通,伤风败俗。其时,和尚和尼姑已经给打得脸青鼻肿了。面对汹涌的群情,于是郑板桥开堂问案。

本来这个案子人证物证具有,犯罪事实明了,换做一般的县令,早就直接判决了。但郑板桥观察入微,觉得他们另有隐情,于是细细的问案。原来二人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同村人,两人一起玩泥沙长大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这样从小培养出来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所有两人早早就私定了终身,非对方不娶,非对方不嫁。

每个凄美故事的的背后,都有一个狠心爱财的丈母娘甚至岳父。女方父母要女儿许配给邻村一个老财主做妾。女儿肯定不愿意,就逃离家园削发为尼;男子也一往情深,愤而出家。也许,上天有成人之美,这对苦命鸳鸯因缘巧合之下,竟又相遇了。毕竟一往情深,所有他们经常幽会。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幽会多了,终究让人发现。

听闻这对苦命鸳鸯的故事之后,我们郑板桥郑大县令爷很是同情,动了恻隐之心,直接让判他们还俗,择日成亲。为此,郑板桥还做了一首诗:“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及翻译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我整理的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A(2分)。

  【小题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2分)。

  【小题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牍”在语境中应译为“公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词语要根据语境去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去任”。“去”是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在语境中应译为离开。“去任”即为离任。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体现了他有才华。从“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中可以体会到他勤政、爱民、清廉。从““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中的侧面描写、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翻译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书放鹿画文言文翻译

1. 书放鹿画的寓意文言文 这是原文

家畜一鹿,医云可用合①药。或曰:“此山麋也,无益。”予亦不忍,誓不杀。刍粟之者数月,肥且驯矣。将之都,虑其失养也。命童子放之野,又惧其复为人所得,择山中去家三十里者放焉。始驱之去,不肯去。途中眠而起,起而眠者无数。至山中,命惊趋之,令疾走,度不及者,久之乃已。

其夕,童子止宿村舍。明旦将反命,则向者所放之鹿,在其前焉。尾童子之后也以归。

钟子曰:“予于放鹿事,惕然悟感应之几②

焉。盖鹿之还也,生于放也。夫其畜于家也,食其食,安其处,可以不求放。可以不求放而必欲放焉者,知其将杀己也。人之能为放己者,必不能为杀己者也。如知其必不己杀,而又食其食,安其处,无自养之劳,无索群之苦,则亦何必求放焉。集颡③之鸥,狎而复惊之,生而之杀也。入山之鹿,去而复还之,杀而之生也。生杀之念转于中,而去还之变应于物。感应之几,岂不微乎,显乎?”

然予入都,终虑其失养也。将必求一必不杀者而与之,是予所以放之之意也。

译文:

家里养着一只鹿,医生说可以用它来配制药材。有的人说:“这是山中的驼鹿,这样做没有好处。”我也不忍心,发誓不杀它。用草料和粟米喂养了鹿几个月后,鹿变得肥壮而且温驯。我将要去都城,考虑到鹿无人喂养,于是命令童子到野外放生鹿,又怕它再次被别人捕获,选择了山中距离我家三十里的地方将它放生。开始时赶它走,它不愿离开。在途中它多次睡着了又起来,起来后又重新睡去。到了山中,命令童子用惊吓来赶跑它,然后童子马上跑开,估计它已经追不上了,这样久了之后才停止。

那天晚上,童子在村舍中住宿。第二天准备回去复命,却看到他放生的鹿竟在自己面前。鹿跟着童子回到了家中。

钟子说:“我对于放生鹿这件事,担心会是自己感应的事情将发生的先兆。大概鹿回来了,比放生野外更舒适。它被养在家中,吃人喂的食物,安于自己的住处,可以不求被放生。可以不求被放生却一定想要被放生,是因为它知道别人将要杀掉自己。能放生自己的人,肯定不会是要杀掉自己的人。假如知道那人肯定不会杀掉自己,而且又吃他喂的食物,安于他给自己的住处,没有供养自己的辛劳,没有独处的辛苦,那么又何必求被放生呢。额头受伤的鸥鸟,接近而使它再次受惊吓,想让它生存却无意中害死了它。放生入山林的鹿,离开了又回来,本来有生命危险却得以生存。生和杀的念头在这之中转化,而来去的变数可以从事物中感应。对于事物的感应的先兆,难道不微妙,不明显吗?”

然而我将入都城,始终担心它无人喂养。肯定要请求一位必定不会杀掉它的人,把鹿交给他。这是我将它放生的本意。

2. 求 的翻译 译者按:水平有限,有译得不当之处,望LZ见谅。

译文:

家里养着一只鹿,医生说可以用它来配制药材。有的人说:“这是山中的驼鹿,这样做没有好处。”我也不忍心,发誓不杀它。用草料和粟米喂养了鹿几个月后,鹿变得肥壮而且温驯。我将要去都城,考虑到鹿无人喂养,于是命令童子到野外放生鹿,又怕它再次被别人捕获,选择了山中距离我家三十里的地方将它放生。开始时赶它走,它不愿离开。在途中它多次睡着了又起来,起来后又重新睡去。到了山中,命令童子用惊吓来赶跑它,然后童子马上跑开,估计它已经追不上了,这样久了之后才停止。

那天晚上,童子在村舍中住宿。第二天准备回去复命,却看到他放生的鹿竟在自己面前。鹿跟着童子回到了家中。

钟子说:“我对于放生鹿这件事,担心会是自己感应的事情将发生的先兆。大概鹿回来了,比放生野外更舒适。它被养在家中,吃人喂的食物,安于自己的住处,可以不求被放生。可以不求被放生却一定想要被放生,是因为它知道别人将要杀掉自己。能放生自己的人,肯定不会是要杀掉自己的人。假如知道那人肯定不会杀掉自己,而且又吃他喂的食物,安于他给自己的住处,没有供养自己的辛劳,没有独处的辛苦,那么又何必求被放生呢。额头受伤的鸥鸟,接近而使它再次受惊吓,想让它生存却无意中害死了它。放生入山林的鹿,离开了又回来,本来有生命危险却得以生存。生和杀的念头在这之中转化,而来去的变数可以从事物中感应。对于事物的感应的先兆,难道不微妙,不明显吗?”

然而我将入都城,始终担心它无人喂养。肯定要请求一位必定不会杀掉它的人,把鹿交给他。这是我将它放生的本意。

3. 求《献珥》《书放鹿画》《记与欧公言》《树怨》《文章穷而后工》翻 1) 齐王的夫人死了,有七位贵妾都是齐王所喜欢的。薛公想知道齐王要立(七个孺子中的)哪一个做新夫人,于是献给齐王七对(副)珠玉耳饰,并且有意使其中的一对特别漂亮。第二天看最美的耳环给了哪位贵妾,便劝齐王立她为新夫人

2) 家中饲养了一头鹿,医者说可以用它来配制成药。有人说:“这是山间的麋鹿,没有好的用处。”我也不忍心,发誓不杀它。用粟喂养了它几个月,鹿变得肥壮并且非常听话。我将到都城任职,考虑到它将无人喂养。我就命令童子把它放生到野外,又害怕它再一次被人们所抓到,挑选山中间距离家三十里的地方放了它。童子刚开始驱赶它离开,它不肯走。中途一会睡,一会儿起,反复了几次。到了山里,童子按我的命令使它受惊吓来赶走它,又按照我的指令快速跑开,直到估计它赶不及了,过了很久才罢了。

这天傍晚,童子在村舍里停留住宿。第二天一早将要返回复命,而先前所放走的鹿,正在他面前那里。尾随童子身后也一同归来。

钟子说:“我对于放鹿这件事有些想法。盖鹿之还也,生于放也。它先前饲养在你家,使它有食物吃,使它有地方安顿,因此不要求放生。可以不要求放生而一定要放生的鹿,是知道它不久将被杀了。人能成为放生自己的人,一定不会成为杀死自己的人。如果知道主人肯定不会杀自己,而且又给自己吃粮草,让自己安然地住在他家里,没有为了养活自己的辛劳,也没有离开同类的孤苦。集颡的鸥,安静后又惊叫,是因为人们为了伤害而让它活着。入山的鹿,离开后又回来,是因为人们为了让它活而伤害它。生杀的想法在它脑中旋转,而离开后回来是想法的应征。些许的感谢回应,难度不细微有明显吗?”

之后我到了都城,一直担心它无人照养。将来一定找一个一定不杀它的人,把鹿给它,这是我所以放生它的用意。

3) 欧阳修曾经说过:“有一个患有出冷汗毛病的人,医生问他患病的原因,他说 :‘乘船时遇到风浪,偶然而患上此病。’医把多年的船舵把手放在柂工手出冷汗的地方,刮成末,搀合丹砂、茯神这一类东西,柂工喝了这药就痊愈了。如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于是说:“医生凭想当然来用药的都跟这是一样的,乍看好像儿戏,但是偶尔有点疗效,几乎不容易对他质疑了。”我于是对他说 : 把毛笔和墨烧成灰和上水让学生喝下去,就能够治好他的糊涂和懒惰了吗?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吃比干的剩菜剩饭,就能够治好奸伪;舔樊哙的盾牌,就能够治好胆怯;闻西施的耳环,就能够治好容貌丑恶。”欧阳修听后就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乘船到了颖州界,正好想起二十年前在此地见到欧阳修,偶尔想起一时谈笑的话语,就如同在一次认识他。

4)郁离子说:“树立天下怨敌的人,是因为他只看重自己而轻视别人。所看重的在这里,所轻视的在那里,所以常常把自己放在有利的位置,而把不利留给别人;用贬低别人的能力的办法来提高自己的智慧,而无所顾忌地重已轻人,这是人情相同的地方。我要这样,他也要这样,寻求他们的欲望不能得到,就争夺。因此不能争到的,就心甘情愿地把它让给别人的原因,是威势有达不到的地方,力量有不足的地方,并非出自本心。威势能达到并且力量也充足却有所不为,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了,虽然不求被人看重,但天下的人也没有轻视他的,叫做不求自来。今人有的自找怨恨,自恃他的才能而骄傲,只要有不是自己发出的,就不问是非都认为不当,发言满庭,就使害怕他的人唯唯喏喏,对他见外的人就默默不语了。然后满脸喜气自以为得意,而不知道因此他自身成为怨海,这又有什么好处呢?从前晋国智伯的灭亡,是由于他凭着五贤欺侮人。人们只知道讥笑智伯,却不知道检点自身,使亡国败家的悲剧接连发生,又是为了什么呢?”

4. 冯宿,东阳人文言文翻译 新唐书·冯宿传翻译

冯宿的字叫拱之,婺州东阳县人。

他父亲冯子华,在父母墓边搭棚守丧时,有灵芝、白兔出现,人称他家为“行孝的冯家”。

冯宿在贞元年间和弟弟冯定、叔伯弟弟冯审和冯宽一起考中了进士,徐州节度使张建封任命他为掌书记。张建封去世了,他儿子张忄音被军人胁迫主管留守事务。李师古想趁丧期收复原属自己的土地,张忄音很担心。当时,王武俊集结军队想利用矛盾,冯宿写信劝王武俊说:“张元帅和您结为兄弟,想一起努力使河南、河北归顺皇帝,全国人没有不知道的。现张元帅去世,年幼的儿子被骚乱的军人胁迫,国内不能受朝廷信任,境外有强敌威逼,您怎么能袖手旁观呢?您如果能启奏皇帝不忘张元帅过去的功劳,赦免张忄音的罪,让他到朝廷请罪,那么您就有平定祸乱的功劳,挽救张家的恩德了。”王武俊高兴了,就奏报皇帝,任命张忄音为留后。冯宿不想辅佐张忄音,跑到浙东观察使贾全府中效力,张忄音讨厌他离开自己,上奏贬他为泉州司户参军。

后皇帝召他任太常博士。王士真去世了,他儿子王承宗不服从朝廷命令,朝廷就没给他赐谥号,冯宿认为他生前的功劳不能忘记,就呈报了好谥号,表示不忘他的忠心。冯宿两次升官后任都官员外郎。裴度任彰义军节度使时,任命他为判官。淮西平定后,他被任命为比部郎中。长庆年间,升任知制诰。牛元翼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因被王廷凑包围,就任命冯宿主持留守事务。他回京后,升任中书舍人,后派他出京任华州刺史,他为避父亲的讳不愿上任,改任左散骑常侍、兼集贤殿学士。后又任河南府尹。

洛阳宫苑使姚文寿放纵部下抢夺百姓的田地,后藏到军营里,官吏不敢去抓。河南府大集会,那部下和姚文寿一起来了,冯宿把他抓住用杖刑打死了。冯宿后任过工部和刑部侍郎。撰有《格后敕》三十篇,在当时流传。他多次晋爵后被封为长乐县公。

后升任东川节度使,他修好了城墙,添置军械十多万件,有诏命将多余的铠甲送给黔巫道。涪水多次冲毁人民房屋,冯宿修筑堤防,当地百姓都受了益。

他病重了,遇上要判罪人重刑,他家里人请求宽恕罪人,他说:“寿命长短由上天决定,违法来求神保佑,我不敢做。”后去世了,享年七十岁,赠官为吏部尚书,赐谥号叫懿。他头脑清醒时说不要厚葬,将生前写的书放在坟墓里。

他儿子冯图的字叫昌元,连续考中了进士和博学宏辞科。大中年间,官当到户部侍郎、判度支。

冯宽曾任起居郎。

冯定的字叫介夫,身材魁梧。和冯宿名声一样大,人们把他们比作汉代的冯野王和冯立两兄弟。于由页在襄阳时,冯定步行去拜见他,他手下官吏不肯通报,冯定掉头就走。他听说后,斥责了官吏,送给冯定五十万文钱,在辖区边境上追上了冯定,冯定退还他送的钱,写信责备他不礼敬士人,他很惭愧。

冯定以优等考中了进士,被浙西节度使薛草用为幕僚,后任户县尉和集贤殿校理。开始,冯定因为守丧时,哭坏了身体,多次请病假,大学士怀疑他不敬懒惰,免去了他的职务。后多次升官后任祠部员外郎,又出京任郢州刺史。有官吏告他强夺百姓妻子,侵吞仓库钱财,御史审讯无罪。但被判游玩饮宴不节制被免职。后又被任用为国子司业,两次升官后任太常少卿。唐文宗曾命排练开元年间的《霓裳羽衣舞》,M.233mR.cOm用《云韶》乐伴奏,在朝廷上检查。冯定率乐师站在宫殿上,神色庄重像雕塑一样。皇帝对他感到惊奇,问学士李珏是谁,李珏说是冯定。皇帝高兴地说“:难道是能写古诗的那人吗?”又亲自吟诵他的《送客西江》诗,召他上殿,赏给他宫中上好的锦缎,并命献上他所有的作品。后又升任谏议大夫。

这年,因李训、郑注起事失败,杀死了很多大臣,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到改年号后,皇帝到前殿上朝,仇士良请求派神策军持兵器守卫宫殿大门,冯定极力争论才否定了。他又请求准许左右史跟随宰相到延英殿去记载他们的谈话,宰相不高兴了,调他任太子詹事。郑覃兼任太子太师时,想在尚书省聚会,冯定根据礼书认为应当在詹事府聚会,有诏同意冯定的意见。议论的人认为他很正直。后调任卫尉卿,在左散骑常侍任上退休。此后去世了,赠官工部尚书,赐谥号为节。

当初,源寂出使新罗,看到那个国家的人流传冯定的《黑水碑》、《画鹤记》;韦休符出使吐蕃,住处屏风上写有冯定的《商山记》。由此可见他的名声已在异族传开了。

冯审的字叫退思,开成年间,任谏议大夫,后任桂管观察使,又当过国子祭酒。国子监有孔子碑,武则天时树的,唐睿宗写的标题。冯审请求铲去“周”字改为“唐”字。后他官当到秘书监。

他儿子冯缄的字叫宗之,乾符初年,任过京兆尹和河南尹。

5. 文言文 鲍君 翻译 鲍君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设绳,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乃以一头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钟鼓不绝。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至祠焉。积七八年,鲍鱼主后行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出《抱朴子》)

【译文】

从前汝南有个人在田野里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猎禽兽。一天,网里套住了一头獐子,本主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够意思,就把带着的鲍鱼放一只在网里。本主来后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庄里的人们知道后就在得鱼的地方建了个祠庙,叫"鲍君"神,传说开来,祭祀的人很多。庙的柱子漆成红色,屋梁也画了花纹,日日钟鼓声不断。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走路人过庙门也都进去祈祷。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放在网里的鲍鱼呀!"从此人们才不再敬奉"鲍君"了。

还有一个

从前有人设捕兽夹捕獐鹿,那天逮到了一只他自己却不知道。有个过路人发现了獐鹿并把它给拿走了,但感觉不太好意思,就把自己的鲍鱼放在捕兽夹中离开了。那个设捕兽夹的猎人来到后看到鲍鱼,觉得非常奇怪,以为是神仙降临,不敢把鲍鱼带到家里,便在此地盖庙,称为鲍君。后来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其中得病的人偶然好了,便以为是鲍君在降福,就感加神奇了。

过了七八年,放鲍鱼的那个人经过这个庙,询问原因,有人告诉他这些事情。他说:“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于是非常慨叹。

6. 【常羊学射文言文答案原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 译文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进言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1.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2.国王拉弓准备射3.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必然会落得一事无成.。

7. 文言文【题竹】 郑板桥 翻译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注释

①篁:竹子。 ②棂:窗格子。用围屏骨架改作为窗棂比一般窗格宽大,可以映出完整的画面。

译文

我家有茅屋两间,屋子的南面种了竹子,夏天刚刚长出的竹子,十分的绿,绿荫照着人,放一个椅子在绿荫中,十分凉快。在秋冬季节,拿来围屏的骨架,把两头砍去。横着放当作窗格子,用一样薄的白纸糊在上面。感觉风也温和了天也暖和了,冻僵的蝇虫撞在窗纸上,发出冬冬的声音。那个时候,一片竹影十分凌乱,难道不是一副天然的图画吗!所有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拜师学艺过,都是在纸窗,墙壁上所见到的竹子和白天与晚上所望见得画出来的。

8. 秦西巴纵麑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另一版本 鲁之贵人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

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

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

居一年,召以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 译文 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

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

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另一版本】鲁国贵人孟孙君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便让秦西巴先带回去,准备杀了吃掉。结果秦西巴走在回去的路上,一只母鹿一直跟随着他,并且啼叫。

秦西巴不忍心,于是把小鹿放了,还给了它的母亲。小鹿跟随着母亲离开了。

孟孙君很生气地说:“我打猎获得的小鹿,你放了它,为什么?”秦西巴说:“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过了一年,孟孙君又把他召回来担任太子的老师。

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我的儿子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0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