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 年(唐肃宗至德二年),朔风正劲,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守将、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公元708—764 年)迎着凛冽寒风,心里急啊:“自己刚派出主力支援朔方,叛将史思明、蔡希德偏偏带领10万大军攻城来了。城内兵力不满一万,如何抵挡呢?
史思明很会用兵,他命令手下在城外建起飞楼,蒙上木板作掩护,临城筑土山,想登上土山后攻入太原城。李光弼见对方筑土山,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让手下将士从城内钻地,将敌军筑的土山下面挖空。这一切,史思明都蒙在鼓里..
这天,史思明在城外设宴、娱乐,边喝边观看歌舞。歌舞杂技轮番上场,如痴如醉。李光弼派来的人却走出地道,悄悄靠拢史思明的戏台,突然钻出地面,猛地捉走了台上的表演者。
史思明见状,大吃一惊,急急离席,将军营搬到别的地方去了。自此,史思明官兵个个如惊弓之鸟,连走路都瞪圆眼睛盯住脚底下。唯恐自己跌入坑中。
李光弼却在悄悄行动。唐军围着史思明军营底下挖好地道,然后搬来木柱一一支撑,防止塌陷。一切准备就绪,死守多日的李光弼派心腹之人求见史思明,“太原城内一片空虚,我们已支撑不住,请求允许投降!”
史思明大喜过望:”对,识时务者为俊杰啊!”
约定的受降之日终于来临,史思明的将士忘了戒备,都涌出来观看。李光弼一面派将领带人出来假降,一面暗暗派人把敌营下面的地道里的撑木迅速抽掉。
吏思明士兵正伸长颈脖看热闹,脚下突然轰地塌陷。一下子死了1000多人。这片刻间,李光弼将士在太原城头击鼓呐喊,派出铁甲骑兵冲向敌营。
一场恶战,俘虏和歼灭敌兵几万人,史思明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走。
755年11月,“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奉唐玄宗诏令东征叛军时,力荐极富军事天才的李光弼担任副手。李光弼不负厚望,出手便收复战略要地常山郡,又配合郭子仪“大破贼党,斩首万计,生擒四千。”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李光弼奉命率军五千奔赴太原,卡住叛军北取灵武的通道。面对十万叛军气势汹汹的围困,李光弼率九千余士卒,采取空中抛石、地面迎战、地道歼敌的立体战术,重创叛军。在敌军丧失斗志后,李光弼果断出击,亲率敢死队反攻叛军,“斩首七万级”,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太原保卫战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此战意义重大,是唐军由守转攻的转捩点,为其后唐军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李光弼也因此受到朝廷表彰,并“进封魏国公”,完成了从战将到公侯的华丽转身。
758年9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名节度使,统帅十万大军讨伐叛军。由于惧怕郭李等人拥兵自重,唐肃宗脑洞大开,创造性发明出不伦不类的怪招:十万大军不设主帅,由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宦官鱼朝恩出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行使元帅权力。李光弼在生命中的克星鱼朝恩进驻军营后,开始噩梦连连。
唐军节节胜利,最后在相州与叛军决战。鱼朝恩不懂装懂瞎指挥,否决李光弼的正确建议,下令与叛军打起消耗战,导致伤亡惨重。一日,两军正在苦战,大风突起,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两军大惊,各自溃退。唯独李光弼所部因军纪严整,完整保存建制全身而退。
鱼朝恩将罪责全部推卸给郭子仪,郭子仪被褫夺兵权,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担任主帅。他在河阳(今河南孟州西)巧施美马计,将叛军的千余匹良马收为己用,又顶住叛军的火船攻势。在战役最关键时刻,李光弼在靴内藏刀以示宁死不降之心,使“三军感动”,拼死杀敌。其后,他趁势收复怀州。
叛军为迷惑官兵,到处宣传驻守东都洛阳的军士全是幽州与朔方人,思乡厌战,毫无斗志。鱼朝恩信以为真,多次撺掇唐肃宗趁机出兵。唐肃宗偏听偏信,令李光弼收复洛阳。李光弼反复劝谏“贼方锐,未可轻动。”唐肃宗求胜心切,令其不惜代价收复洛阳。李光弼无奈,率副将仆固怀恩跟随鱼朝恩进攻洛阳。
仆固怀恩贪功冒进,在洛阳城北邙山遇伏大败。鱼朝恩不检讨自己误中奸计,反而对李光弼恨之入骨。李光弼再次身处险境,所幸唐肃宗将罪责全部推到仆固怀恩身上,李光弼总算安全上岸。
后来,李光弼进封临淮郡王,以朝廷安危为己任,克许州、援宋州、入徐州。最终,逼得史思明长子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结束了安史之乱。
李光弼戎马生涯中的两次败仗,都与鱼朝恩的瞎指挥有关。因此,鱼朝恩一直“深忌光弼切骨。”程元振也因李光弼未满足自己的个人私欲,而对他恨之入骨。两个宦官臭味相投,经常凑在一起商量如何铲除政敌。
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来瑱官居兵部尚书,因被部下陷害而遭唐代宗冷落,最后被程元振进谗言赐死。李光弼因“与程元振不协”,又得罪过鱼朝恩,得知来瑱被杀后,“光弼愈恐”,索性留驻徐州。
可是,李光弼不找事儿,事儿却偏偏找上他。唐代宗仓皇出逃至陕州行在后,因李光弼不遵诏令拥兵勤王而恼羞成怒,又不敢撕破脸逼反李光弼。不知是鱼程献计还是唐代宗无师自通,居然找到李光弼软肋加以痛击。
唐代宗知道李光弼是个大孝子,于是多次别有用心派人询问李母的健康状况来敲打李光弼。李光弼不相信朝廷能卑鄙到以其母亲为人质的地步,始终不发兵勤王。唐代宗重返郭子仪收回的京师之后,试探性地任命李光弼担任东都留守。李光弼担心中了调虎离山之计,借口诏书未至再三推辞。唐代宗终于原形毕露,诏令郭子仪到河中,以保护为名,把李母用车辇接至长安为人质。
李光弼一生戎马倥偬,竟因得罪奸佞而不能尽孝,怒火攻心,“愧恨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把所有赏赐分赏部下,长叹:“我戎马一生,不能尽孝。母亲在京,不能相见。我就是个不孝之子!”
唐代宗得知李光弼死讯后,假惺惺派特殊慰问被软禁在京城的李母。追赠李光弼为“太保,谥曰武穆。”
李光弼功高盖世,但智商堪忧。鱼朝恩和程元振固然权焰熏天,残害忠良,但是李光弼与他们,毕竟纯属个人恩怨。何况,李光弼曾经三次入朝,完全有机会在唐代宗面前自我辩护。但他心高气傲,不仅不辩解,反而错误地采取鸵鸟战术,固守徐州不出。
吐蕃兵临城下,唐代宗诏令勤王,李光弼竟然唯恐入朝后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眼睁睁坐视异族入侵占据京师。如果他知错能改,率部赴行在勤王,也算是将功补过。唐代宗回京后既往不咎,任命他出任东都留守,他依然千方百计拒绝。他一步错,步步错,坐实了拥兵自重的证据,最终失去朝廷的信任和部将的尊重。
李光弼与郭子仪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但郭子仪低调谦逊,明哲保身,得以善终,造福子孙;李光弼却缺乏起码的大局观,一心只顾虑自身安危,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实属大节有亏。事实证明:只有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谈起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肯定是首当其冲被提起的,但事实上中唐的第一名将非李光弼莫属!
下面分享李光弼生涯最辉煌一一战。
李光弼太原之战,巧用地道战,以一万老弱病残大败史思明十万大军,斩首七万。是安史之乱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战争中李光弼运用了三个站术。
1.用地道战打心理战,从心理上压制对手,为胜利买下种子。
2.运用地道战和城池防守打消耗战,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3.抓住战机,大举进攻。
以上三点才使太原之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正是有了这些作战技巧,才有了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功绩,而李光弼的作战技巧也成为战争史上的成功经验,被无数后人学习和运用。
我们国家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我们用地道战打击敌人,消耗敌人,就是最成功的案例。
古人的许多战争智慧即便放在现代军事战争中也永远不会过时!
大唐时期的名将可真是太多了,即便不算《隋唐演义》等书里渲染的众多英雄好汉,在盛唐的和平时期也是名将辈出,只是许多都被历史的尘埃淹没而已。“幸亏”来了个安史之乱,于是那些不堪平庸的将士们又爆了出来。众所周知,郭子仪向来被认为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他也因此被赞为对大唐有再造之功。不过,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还有另外一位名将,也是战功赫赫,被后世评价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那么,这位居然力压郭子仪,成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究竟是谁?他凭的是什么?他究竟有什么骄人的战绩?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一、被四大名将激赏的李光弼。
这位被称为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的就是名声赫赫的李光弼。跟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一样,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也不是汉人,而是契丹人,他的父亲叫李楷洛,还曾是一位契丹的酋长,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归附大唐(严格来说是归周),累官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李父也是以骁勇善战出名,后在反击突厥的战争中殉国。
老子英雄儿好汉,李光弼自小就习武练功,擅长骑射,但他并非一介武夫,也是饱读史书兵书。比如他对《汉书》就很有兴趣。史载李光弼性格深沉而刚毅,为人处世比较严肃,人品端正。他少年即入军旅,曾任左卫亲府左郎将。他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谋略。我们知道,李光弼也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成名的,但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有相当优秀的战绩,比如曾在对吐蕃、吐谷浑的战斗中屡立战功,被称云麾将军。他曾被当时的四大名将所欣赏。这四大名将是赫赫有名的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和郭子仪。
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假子(相当于养子或义子),其人以勇猛忠义被皇帝赏识,曾任朔方、河西、陇右等地节度使。李光弼曾在其麾下任兵马使,他对李光弼十分器重,给予很高的礼遇。王忠嗣曾说:“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第二位欣赏李光弼的是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他也是以治军能力和忠义被朝廷重用的国家干臣,他对李光弼十分器重和喜爱,曾上表朝廷,提拔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也就是实际上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还因喜爱李光弼的才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被李光弼婉拒。
第三位欣赏李光弼的便是战神哥舒翰。他对李光弼拒绝安思顺嫁女的事情颇感遗憾,曾奏请唐玄宗将李光弼召回朝廷重用。第四位当然了郭子仪。事实上,正是郭子仪的推荐,才在安史之乱之初,李光弼就被重用。公元756年,在郭子仪的推荐下,唐玄宗任命李光弼摄御史大夫、河东节度副大使等职,率兵抵御安史叛军。受到这么多名将的欣赏,李光弼自然不是寻常之辈。那么他在平叛安史中究竟有什么辉煌的成就呢?下面咱们就来看看李光弼的神奇之处吧。
二、李光弼善待降将,出奇制胜,首战告捷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第一功是收复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的常山之战。该郡地处安史叛军根据地的南北咽喉位置,战略位置十分重要。756年二月初二,李光弼率领朔方军五千人进攻常山郡。大兵压境,守军畏惧,看看难以抵抗,郡中的团练兵干脆将自己的将领史思义绑来投降唐军。李光弼见史思义是个人才,对他很礼遇,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
次日,史思明率20000骑兵直逼常山城下,史思义提出“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的策略,李光弼虚心接受。他按兵不出,只以弓箭连番射敌,叛军死伤惨重,只得退兵。史思明一退,李光弼立刻命令步兵出城,用长枪摆成方阵,弓箭兵掩护其后,使得史思明无法进攻,只得继续后退。这被认为是典型的步兵对付骑兵的阵法。
这时,李光弼闻报有叛军5000步兵自饶阳赶来救援,因一昼夜行了170里,非常疲累,此时正在常山东南的逢壁休息。李光弼当即派步骑各2000人,偃旗息鼓,沿河潜行。至逢壁时,趁叛军士兵正在吃饭,唐军乘机掩杀过去,5千敌军被斩杀殆尽。
此战,李光弼以5000人对史思明25000人以上,胜得精彩,唐军以此收复常山郡九县中的七县,平定安史中首战告捷。此后,李光弼就开始了他的辉煌历程。
不久,李光弼与郭子仪合作,率领唐军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大战,斩首四万级。在此战影响下,投降叛军的河北十余郡就纷纷重新归顺了唐军。
三:太原之战,创造辉煌
公元756年七月,在宁夏灵武的唐肃宗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仍任节度使之职,并特加其为北都太原留守。此后,李光弼奉命率军五千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
757年正月,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宁夏灵武,威胁皇帝。当时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调往朔方,其手中只有5000兵力,加上太原地方武装,总共不满1万人。将士们猛听闻史思明10万大军即将来到,都非常害怕,想要修筑城墙抗敌。但李光弼认为,太原城方圆40里,叛军将到而动工修城,不但来不及,而且易使自己陷于困境,所以他拒绝修城,而是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并做了几十万个土砖坯。等到史思明的大军来攻时,他命令将士用土坯修筑营垒以对敌。
此战中,李光弼精彩地采用了挖地道战术,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向城外,多次把敌人拖入地道杀死,对叛军形成很大威胁。他还在城上安装石炮(抛石器),发射巨石,一发可击毙叛军20余人,以此击毙了大量叛军。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优秀军事将领。例如谦虚内敛的军事鼻祖孙武、以及拥有儒家风范的名将周瑜、睿智多谋的兵家奇才诸葛亮等等。但是古往今来这些军事名家们都各有特点,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同时拥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非比常人的智慧和远见。例如接下来我们即将描述的一位将军一样,凭借标新立异的军事才能屡破强敌,保家卫国最终赢得青史留名!
他就是被历史上称之为“与郭子仪齐名的”中唐名将李光弼,是平定安禄山“安史之乱”的主要战将之一。史书记载李光弼此人内敛、谨慎颇具大将之风,在《新唐书·李光弼传》中记载,李光弼此人虽然名气稍逊与同时代的郭子仪,但是军事才能远在郭子仪之上。李光弼此人领兵征战多出奇计,以少胜多,尤其是他著名的“河阳之战”更是被美国的著名的西点军校奉为中国极少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公元759年,唐肃宗由于个别原因罢免了功高震主的郭子仪兵权,委任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并总督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临危受命的的李光弼立刻率军感到洛阳,经过一番实地考察深思熟虑之后,李光弼却命令大家撤出无险可守的洛阳,移师河阳凭借天然的山川地势阻击史思明的数十万大军。
由于史思明率领的军队多为北方游牧民族,胡人骑兵彪悍的作战风格让李光弼甚为头疼,如何能够想出一条奇思妙计挫败敌人的骑兵的。一日闲来无事的李光弼和众将领来到黄河边巡视战地工事,无意中看到河对岸敌军有众多的战马饮水,李光弼顿时心生妙计,于是李光弼吩咐麾下诸将,立刻从军中挑选风姿优美的母马500匹,并将它们的小马驹留在营中。第二日等到史思明士兵在将战马放到黄河南岸饮水的时候,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五百母马放出,母马思驹心切不断的仰天嘶鸣并朝自己的军营跑,这样一来,史思明的公战马均纷纷随着母马跑到了李光弼的军营,就这样李光弼兵不血刃的夺得了上千西凉战马。
李光弼的军事才能还表现在他能够准确分析敌将,料敌先知防患未然。敌将史思明得知战马被偷之后恼羞成怒,立刻下令攻打河阳城,不料却被早有防备的李光弼以火攻打败,史思明盲目出战损失了数百战船和上万士兵。最后接受了手下谋士建议袭取李光弼的粮道,让李光弼带领的唐军困守河阳孤城。然而此时的李光弼早已识破史思明诡计,于是安排一支奇兵埋伏在野水渡,并交代守将雍希颢说,今夜必有敌将来降,你只需将他们带回城中见我即可,雍希颢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般,自言自语道:有敌将来降,将军莫非是喝多了吧!但奈何军命难为,也只好遵命从事了。
酒过三巡、夜已过半,没成想敌军将领李日越果然带领500骑兵前来相投,担心敌军诈降的雍希颢将军正要起兵抗击,忽然想起了李光弼和他说过有敌将来投便可引荐的话,于是便将李日越带到了李光弼面前。从李日越哪里得知,他本是受史思明军令前来擒拿李光弼,只是临行前史思明告诉他如果抓不到李光弼就要杀他全家,自知不是李光弼对手的李日越权衡利弊之后只好投降,至此雍希颢不得不佩服李光弼的料敌先知之能。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史思明感到离奇的愤怒,他没有想到李光弼会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自己,于是恼羞成怒的史思明决定率领自己的主力同李光弼决战,大举进攻河阳城。面对史思明数十万大军近乎疯狂的攻城,属下将军都劝李光弼弃城突围。然而此时的,李光弼却不慌不忙的将一把尺寸的短刀放入自己的靴内,众将不解问是何意?李光弼整了整衣袖之后说道:“战,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于贼。万有不捷,当自刎以谢天子。”意思就是我宁愿壮烈战死,也绝不受辱于敌酋。麾下诸将及三军将士闻言无不痛哭流涕备受鼓舞,犹如打了鸡血一般,疯狂的杀向敌人。战争结果居然打败史思明,李光弼率领的部队斩敌数万,俘虏上千的辉煌战绩,不但保存了河阳这个战略要地,而且为以后的大唐中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李光弼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深受后代兵家学者的大力追捧,当然在李光弼的一生之中堪称经典的战例还有很多。例如我们抗战时期著名的地道战,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用过了。李光弼被公认为是中唐时期最出列拔萃的军事统帅,被后世史学家誉为:名副其实的唐代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之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3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光弼母马引马
下一篇: 张巡马匹换城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