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31 年,南朝的宋文帝派遣征南大将军檀道济(?—436 年)攻打北魏。大半年来,大小战斗30余次,宋军屡屡取胜。只是劳师远征,后方粮草一时难以供应。进军至历城(今山东济南市郊)时,粮食已尽,军心不定。擅道济只得领兵甫撤。但有些士兵在路上投降了魏军,把宋军缺粮的情况报告了他们。魏军于是紧紧追击,宋军处于险境之中。这天晚上,擅道济在军营巡视一圈,见士兵因为吃不饱肚子,怨声载道,他心里也很着急。是啊,眼看就要断粮,魏军又步步紧逼,总得想个退兵之计呀!他找来一些心腹商议了一阵,最后想出了一条妙计。
一会儿,营帐之外燃起无数火把,征南大将军指挥数千名士兵往空米袋里装进沙子,一边装,士兵们一边高声数着:“一斗,二斗,三斗..”另有一群士兵来来往往,把沙袋搬到东,运到西,看上去像是在分粮食。就这样忙乎了大半夜。
天快亮了,檀道济命令士兵把一袋袋沙陈列在帐外,袋口故意敞开着,上面覆盖少量的米,看上去好像是一袋袋粮食。
此时,魏军中早有人把宋军半夜里分粮食的事报告主帅。主帅很是疑惑,忙吩咐探子去查个明白。天蒙蒙亮时,几个探子打扮成老百姓,来到未军营帐前,看到一袋袋的粮食摆在那里,几个伙夫从上面挖出来做早饭。慌得他们连滚带爬地回到主帅那儿报告。主帅一听,心里暗想道:“檀道济一向诡计多端,分明是军粮足够,却叫士兵来诈降,谎报粮草已绝,让我们紧紧追赶他们,到时候他再突然来个回马枪。我得提防着点。”想毕,喝道:“来人啊,把那些来诈降、谎报军情的宋兵给杀了!”
且说檀道济因为兵力薄弱,很难摆脱势众的魏军,他就命令士兵都穿上整齐的铠甲,自己穿着雪白的衣服高坐在兵车上,带着队伍慢慢地突出包围圈。魏军主帅得知宋军威武雄壮,从容不迫,恐怕宋军有伏兵,不敢再靠上去,反而向后退了几十里。檀道济趁机迅即指挥全军加紧撒退,安全地向南撤回大本营。
檀道济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著名的将领。他曾用一袋沙子便吓退了敌军。不可否认他的才能才干十分的优秀。但因为檀道济的儿子太过于锋芒毕露,导致檀道济被君王猜忌,并且他还手握重兵,这就让君王不得不做出一些措施来限制他。至于他被冤杀的事情,估计是君王寻了个由头,借机除死檀道济,来保证君王的权利不被削弱。
其一,檀道济在军中的势力过于庞大,因为在军中执掌多年,所以他所掌握的重兵都十分的信任他,并且信服他。而在当时那个朝代战争十分的频繁,朝廷十分的混乱。可以说君王稍有不慎,马上就会被别人取而代之。这就导致了,这个时期的君王会比其他时期的君王更加的警惕,宁可错杀,也不愿放过。这样,檀道济被冤杀就不奇怪了。
其二,檀道济的儿子太过于锋芒毕露,并且檀道济的几个儿子都在军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利。他们个个勇猛无比,身先士卒。但却不知道隐藏其锋芒,让君王刘裕知道。要知道朝廷上什么样的人都有,随随便便几个进言就可以让君王对大臣们产生猜忌。况且檀道济本人也十分的优秀,做出?唱筹量沙?的行为也让君王为之忌惮。
其三,就是檀道济的功劳太多,因为他的功劳太多,这就让军中的士兵都十分的信服他,并且只听他的话。但这样就触动了君王的底线,使得他不得不除掉檀道济,来保证自己的政权受到威胁。
综上所述,檀道济是因为其自身势力太过于庞大和其儿子们太过于优秀,而被君王猜忌,才导致他被冤死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君王身侧的人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
《檀道济》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檀道济》人物故事小传
檀道济(公元?—436年),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南北朝时期宋朝著名军事将领。檀道济父母早亡,智勇过人,早年被晋太尉刘裕任为参军。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檀道济任冠军将军,随从刘裕北伐后秦,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消灭后秦立下汗马功劳。刘宋王朝建立后,以佐命之功,被封永修县公,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北魏南攻青州、檀道济率军往救,击退魏军。文帝即位后,因平谢晦之功,进号征南将军,任江州刺史。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十一月,檀道济被授予都督征讨诸军事,奉命率众讨伐北魏,大小30余战,多获胜利。檀道济辅助刘裕建立宋朝,战功卓著,威名甚重。但宋文帝因檀道济参与徐羡之密谋废帝,对其心怀疑忌。彭城王刘义康嫉妒檀道济之功名,更是极进谗言。檀道济终被刘义康矫诏赐死,同时有10位亲人被杀。
〔正史〕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左将军韶少弟也。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
高祖①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转征西。讨平鲁山,禽桓振,除辅国参军、南阳太守。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寇逆,群盗互起,郭寄生等聚作唐,以道济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讨平之。又从刘道规讨桓谦、荀林等,率厉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及徐道覆来逼,道规亲出拒战,道济战功居多。迁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复为太尉参军,拜中书侍郎,转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以前后功封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补太尉主簿、谘议参军。豫章公世子为征虏将军镇京口,道济为司马、临淮太守。又为世子西中郎司马、梁国内史。复为世子征虏将军司马,加冠军将军。
义熙十二年②,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肥,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进克许昌,获伪宁朔将军、颖州川太守姚坦,及大将相业。至成皋,伪兖州刺史韦华降。迳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代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进据潼关,与诸军共破姚绍。长安既平,以为征虏将军、琅邪内史。世子当镇江陵,复以道济为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又加征虏将军。迁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高祖受命,转护军,加散骑常侍,领石头戍事。听直入殿省。以佐命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徙为丹阳尹,护军如故。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
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景平元年③。虏围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城,夔告急。加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救东阳。未及至,虏烧营,焚攻具遁走。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还镇广陵。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屡陈不可,不见纳。羡之等谋欲废立,讽道济入朝,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④未至,道济入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进封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辞进封。又增督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
及讨谢晦,道济率军继到彦之。彦之战败,退保陷圻,会道济至。晦本谓道济与羡之等同诛,忽闻来上,人情凶惧,遂不战自溃。事平,迁都督江州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增封千户。
元嘉八年⑤,到彦之伐索虏,已平河南,寻复失之,金墉、虎牢并没,虏逼滑台。加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北讨。军至东平寿张县,值虏安平公乙旃眷。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击,大破之。转战至高梁亭,虏宁南将军、济州刺史寿昌公悉颊库结前后邀战,道济分遣段宏及台队主沈虔之等奇兵击之,即斩悉颊库结。道济进至济上,连战二十余日,前后数十交,虏众盛,遂陷滑台。道济于历城全军而反。进位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并如故。还镇寻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太祖寝疾累年,屡经危殆,彭城王义康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十二年,上疾笃,会索虏为边寇,召道济入朝。既至,上间。十三年春,将遣道济还镇,又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付廷尉。诏曰:“檀道济阶缘时幸,荷恩在昔,宠灵优渥,莫与为比。曾不感佩殊遇,思答万分,乃空怀疑贰,履霜日久。元嘉以来,猜阻滋结,不义不昵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固已暴之民听,彰于遐迩。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纳受邪说,每相容隐。又潜散金货,诏诱剽猾,逋逃必至,实繁弥广,日夜伺隙,希冀非望。镇军将军仲德往年入朝,屡陈此迹。朕以其位居台铉,豫班河岳,弥缝容养,庶或能革。而长恶不悛,凶慝遂遘,因朕寝疾,规肆祸心。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具悉奸状,密以启闻。夫君亲无将,刑兹罔赦。况罪衅深重,若斯之甚。便可收付延尉,肃正刑书。事止元恶,余无所问。”于是收道济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隰、征北主薄承伯、秘书郎遵等八人,并于延尉伏诛。又收司空参军薛彤,付建康伏法。又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至寻阳,收道济子夷、邕、演及司空参军高进之诛之。薛彤、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初,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邕子孺乃被宥,世祖⑥世,为奉朝请。
《宋书》卷四三
〔注 释〕
①高祖: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公元420—422年在位。②义熙十二年:义熙,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第五个年号。十二年,即公元416年。③景平元年:景平,南北朝时期宋少帝刘义符的年号。元年,即公元423年。④太祖:即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公元424—453年在位。⑤元嘉八年:元嘉,宋文帝年号。八年,即公元431年。⑥世祖:南北朝时期宋孝武帝刘骏。公元454—464年在位。
〔相关史料〕
丙申,檀道济等自清水救滑台①,魏叔孙建、长孙道生拒之。丁酉,道济至寿张,遇魏安平公乙旃眷,道济帅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击,大破之;转战至高梁亭,斩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
檀道济等进至济上,二十余日间,前后与魏三十余战,道济多捷。军至历城,叔孙建等纵轻骑邀其前后,焚烧谷草,道济军乏食,不能进。由是安颉、司马楚之等得专力攻滑台,魏主复使楚兵将军王慧龙助之。朱修之坚守数月,粮尽,与士卒熏鼠食之。辛酉,魏克滑台,执修之及东郡太守申谟,虏获万余人。谟,钟之曾孙也。
……
檀道济等食尽,自历城引还;军士有亡降魏者,具告之。魏人追之,众汹惧,将溃。道济夜唱筹②量沙,以所余少米覆其上。及旦,魏军见之,谓道济资粮有余,以降者为妄而斩之。时道济兵少,魏兵甚盛,骑士四合。道济命军士皆被甲,己白服乘舆,引兵徐出。魏人以为有伏兵,不敢逼,稍稍引退,道济全军而返。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八年
檀道济,高平金乡③人也。宋武帝北伐,以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文帝即位,使道济与中领军到彦之前驱西伐。上问策,道济曰:“臣昔与谢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难与敌;然未尝孤军决战,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外讨,必未阵而擒。”时晦本谓道济与徐羡之同诛,忽闻来征,遂不战自溃。
元熹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与魏军二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有降魏者具说粮食已尽。道济乃夜唱筹量沙,以所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见之,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未克定河南,然全军而返,雄名大震,魏甚惮之。
道济又不自敛,朝廷之上尽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文帝寝疾,彭城王义康虑宫车宴驾,道济不复可制,乃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顷饮酒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耶!”魏人闻之,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侵,有饮马长江之志④。后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而望,其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断曰:
道济北伐,所至皆降。于兵无阻,遂至洛阳。擒获甚众,请戮示强。檀曰非也,仁义道良。吊民伐罪,皆遣还乡。中原感动,归者四方。帝遣西伐,檀策其常。臣悉晦智,战非其长。晦悉臣勇,臣到定忙。晦果闻报,不战已亡。迨后伐魏,多捷少粮。敛军欲退,叛者敌扬。量沙覆米,宛若多藏。敌惊叛妄,故不敢当。威名大震,中外惶惶。召收赐死,长城自伤。临城叹息,千古不忘。
明·黄道周《广名将传》卷七
〔注 释〕
①滑台:城名。即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②筹:古代记数和计算的工具。③金乡:今山东金乡北。④饮马长江之志:攻占长江地区的志向。
【成语】:
唱筹量沙
【拼音】:
[ch?ng ch?u li?ng shā]
【解释】:
筹:筹码,计数的用具。将沙当作米计量,并高呼所量的数字(以透露给不知内情的人)。
【出处】: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
【举例造句】:
那时同了你高飞远走,他怎生奈何我?这叫做~的计。
【成语故事】: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十一月檀道济被授予督征讨诸军事,奉命率众伐北魏。
第二年一月,道济等自清水(清水即济水,位于今山东西部)赴救滑台(今河南滑县)。
北魏将领叔孙建、长孙道生率众截击。
十六日,道济军到达寿张,恰逢北魏安平公乙旃眷,遂领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等奋勇冲杀,大破之。
继而转战至高梁亭,斩北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二月底,道济率军进至济水(黄河水道)。在二十多天里,与北魏军进行三十余次战斗,多荻胜利。
不久,道济军抵达历城(今山东济南市郊),遭叔孙建等骑兵部队的截击,所带粮秣也被焚烧,因而难以继续前进。
这时,北魏部将安颉,司马楚之等乘机专攻滑台。
滑台守将朱修之坚守数月,终因供应不继,困顿不堪,滑台为北魏所占,修之被俘。
道济得知滑台失陷,又无粮秣接济,欲救不能,准备撤返。
此时,道济部下有投降北魏的士兵,将宋军缺粮的'情况据实告诉以后,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道济军。
当道济率军撤退到邯郸市曲周县境内时,被追击的魏军包围。
檀道济命令士卒唱着数筹码量沙,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佯示粮足,以迷惑魏军。
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故将投降过来的宋兵视为?间谍?,而杀掉。
为了扭转局势,道济又心生一计,以士卒全穿上盔甲,唯有他一人穿白色衣服,带领部队从容出走。
魏军认为,道济及其部队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如此不慌不忙地撤走,一定预设有伏兵,故不敢近前聚歼。就这样,道济军得以安全返回。?唱筹量沙?,比喻为安定军心,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4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宗悫假狮斗真象
下一篇: 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