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典故

蔺相如完璧归赵

佚名 2023-06-12 00:33:48

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的事,让秦昭襄王知道后,秦王便派使者带了国书去见赵王,说愿意拿出15座城来换那和氏璧。赵王就召集大将军廉颇和其他大臣商量。大家觉得,如果答应秦国,恐怕上当;如果不答应吧,又怕秦国打进来。讨论了半天,也拿不出一个好主意。再说,没有谁能担当答复秦王的使者。

宦官长缪贤的门客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换璧,如果我国不答应,那么错在我国;我国交了璧而秦国不给城,那么错在秦国。我说,宁可答应秦国,让他们担当不交出城的罪名。”

赵王说:“先生能当使者去秦国吗?”

蔺相如说:“臣可以走一趟。秦国交了城,我就留下璧;秦国不交城,臣就把璧完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出使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都咸阳,在离宫章台向秦王进献了和氏璧。秦王看完壁,高兴地把璧传给左右的美人和臣子们观赏。蔺相如在一边等了半天,也不见秦王提起交换城的事,知道秦王没有诚意,就走上前说:“这块玉璧上有点儿小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就把璧交还给他。蔺相如拿到玉璧后,后退几步,靠着柱子,怒发冲冠,说:“当初,大王派使者送信来,说是情愿拿15座城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于是诚心诚意地斋戒了五天,然后叫我送来玉璧。

我们是多么郑重其事啊!可大王却不在朝廷正殿而是在离宫别馆接见我,并且态度非常傲慢,拿了璧又传给周围的美女玩赏,故意戏弄我。我看大王根本没有割地的诚意,所以才把玉璧拿了回来。大王如果逼急了,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璧同时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完高举着璧,对着柱子要摔。

秦王慌忙连声道歉,一面把管图籍的官吏召来,在地图上指出从某城到某城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不过是想欺骗他,就说:“和氏璧是闻名天下的珍宝。赵王送璧时先斋戒五天,大王您也应该斋戒五天,在大殿上备设隆重的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只好答应,叫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想,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一定不肯把15座城割给赵国的。他就派自己的随从人员,穿着破旧的衣裳怀里藏着和氏璧,从偏僻的小道,偷偷地逃回赵国。

秦王经过五天的斋戒后,在朝廷中备设了九宾大礼的正式仪式,请蔺相如上殿。他知道蔺相如已叫人把玉璧送回赵国后,就喝令武士要把蔺相如绑起来。

蔺相如说:“慢,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如果秦国真的能先割15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必须接受烹刑,就请用大刑吧!不过,我的话还是请大王和您的大臣们仔细想想。”秦王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破坏两国的关系,还不如放他回去。”

蔺相如回到赵国,被赵王拜为上大夫。

后来,秦国并没有割城给赵国;赵国也就没有送和氏璧给秦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是怎么回事?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1、有一次,秦王写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蔺相如见了秦王发现他没有拿城换壁的意思,回到客栈,就叫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秦王的诡计没有得逞。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2、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赵王让蔺相如跟在身边,让廉颇在边界上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秦王要赵王鼓瑟。蔺相如看不顺眼了,以生命的代价来要秦王击缶。秦王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3、廉颇很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蔺相如听到了。整天避着廉颇。并对手下人说:“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是因办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国家的力量,我之所以躲着廉颇,是为了我们赵国呀!”这话传到了廉颇耳里,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门前请罪。从此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赏析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下面是我分享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作者: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7)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责:求,这里指索取。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象丢弃小草一样。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象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只不过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来攻打邯郸。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赏析】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逆平常观点而提出这样一个看法:“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意思就是直言秦王既然已经看着地图划给赵国城池,又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斋戒(五天)后要接受和氏璧,那情势就不能不给城。王世贞认为秦王已经表现出了愿意用十五城换和氏璧的决心,而蔺相如却又将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这就反而显得蔺相如失信了。反让秦王得了理,秦王完全可能斩蔺相如并发兵攻打赵国,以其失信。之后王世贞得出结论,蔺相如此次实在是侥幸。赵国逃脱灾难也是侥幸,是上天保护了理亏的一方。

  这是《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的大概内容,然而我不敢苟同,请仔细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第三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宁以负秦曲”可见蔺相如对“理亏与得理”之间是有相当正确的把握的。在赴秦之前已经权衡了利弊得失,因此王世贞在“理”上的思考或许是多余的。

  最关键的还是在下面,原文第六段中蔺相如的一番言语:“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蔺相如的这番言语实在是完全得了理。现在的国际形式是秦强赵弱,否则也不会有您秦王一句话而赵王就派遣我立即送璧而来。试问处在弱势地位的人如何去保护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的人如何使自己不受到损害?而下面不卑不亢的'话就更是精彩:您如果真的想要和氏璧,那就先将十五城割让给我赵国,我赵国岂敢不给你和氏璧?我将不但输在理,还输在义上,届时您秦王可率三军,往其他五国宣扬我赵国的不讲信用,恐怕愿意联秦起兵的不止一国吧?恐怕虎视眈眈妄图侵吞赵国土地而找不到机会的国家也不止一个吧?因此从弱者赵国来看的话,蔺相如此番言语实在是精彩,切合实际。

  第三,秦王其实并不想给赵国十五城。哪怕秦王又斋戒又设“九宾”之礼,那也只是做个样子,走个形式。破绽其实就出在原文的一句话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这句话恐怕经常容易被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忽视吧?其实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氏璧的取得与否是秦国占有主动,然而当蔺相如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并自己也全身而退后,秦王便再无音讯,倘若其真心实意想通过平等的手段来获取和氏璧,途径实在是有。然而这件事却终究不了了之,而戏剧性的是,这样一件不了了之的事最终成就了蔺相如。

  再次思索时觉得不敢非议王世贞先生的论断,然而在阅读中自己产生了些许拙见,便忍不住要跃然纸上,也便浊了读者的耳目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6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