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高高地坐在宝座上,接受一批又一批的文武大臣向他朝贺。甜蜜的音乐,欢快的舞蹈一齐向他奉献。楚庄王陶醉了。
前些天,他的盟国陈国发生了内乱,陈灵公被大臣夏征舒杀了。陈国的几个大臣逃到楚国,请楚庄王替陈国平定内乱。楚庄王就打着主持正义的旗帜,率大军灭了陈国,把它改为楚国的一个县。啊,楚国,强大的楚国的版图又扩大了。楚庄王得意地想着,忽然有一丝不愉快的念头升上脑际:南方属国的君主和许多小部族的首领都来道喜了,国内的大臣也都来祝贺了,怎么独独不见大夫申叔时?
正想着申叔时,申叔时就来了。原来,他出使齐国刚回来。
申叔时向楚庄王报告了去齐国后的见闻,楚庄王想,接下来,你该说些道喜的话了吧?谁知申叔时竟一句也没提到。楚庄王火了,责问道:“陈国的夏征舒杀了陈灵公,犯了滔天大罪,中原的诸侯哪个也没敢去过问,只有我主持正义,杀了夏征舒,而且又使我国增加了很多的土地。哪个大臣,哪个属国不来祝贺?可你却吭都没吭一声,难道我做得不对吗?”
申叔时诚惶诚恐地行了个礼,说:“不是,不是,我的心里正想着一件解决不了的案子呢,所以还顾不上说别的。”
楚庄王好奇地问:“什么案子?”
申叔时说:“是这样的:有个人牵着一头牛,从别人的田里走过。谁知那牛踩坏了人家的庄稼。田主火冒三丈,不由分说,把那头牛抢去了。凭牛主好说歹说就是不肯还。请问大王,要是您遇上这个案子该怎么审理呀?”
楚庄王说:“我说应该把牛还给人家。”
“为什么?”
“牵着牛踩了人家的庄稼,这当然不好。可是,就为这个抢了人家的牛,不是太过分了吗?”楚庄王说到这里,忽然领悟出一个道理,他盯着申叔时看了好一会,又说:“唔,原来你是转着弯子说我呢。好好好,我把‘那头牛’退回给人家就是了。”
楚庄王于是就恢复了陈国,陈国的新国君陈成公从晋国回到陈国,他很感激楚庄王,就归附了楚国。中原的诸侯也都挺敬佩楚庄王的道义精神。
1、牛的典故1—— 九牛二毛:周
朝时期,有一位皇帝被称为周宣王。他听说有一个人叫公仪伯,力气非常大。周宣王非常感兴趣,就派人去请公仪伯来,想看看他的力气有多大。公仪伯见到周宣王说我能将小虫的腿折断,能抵挡秋天知了扇动翅膀的力量。周宣王听了非常失望说我一个人可以拽着九头牛的尾巴把它拖着倒着走,我还可以打倒两只老虎。 于是九牛二虎这个故事就流传下来,一般形容人力气大,但是现在也用来形容一件事情非常困难,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来完成。
2、牛的典故2——蹊田夺牛:
孔宁与仪行父二人爬狗洞逃出夏姬家,来到楚国,向楚庄王哭诉夏征舒谋反。当然自己与夏姬的淫乱一事就瞒过了。 楚庄王大怒:这还了得!陈国国君只有我能废立,你一个小小夏征舒竟然还把陈灵公杀了? 于是一声令下讨伐陈国,将夏征舒杀了。为惩罚陈国,楚庄王把陈国改为了楚国一个县。 毕竟灭国立县可是一件大事,故楚国大臣以及楚国的盟友都向楚庄王贺喜,当然,少不了表忠心。 可是本国有个叫申叔时的大夫却既不道贺又不表忠心,楚庄王十分恼怒,派人去责备他。申叔时有话要讲,就来到楚王宫里。 楚庄王问申叔时:“夏征舒弑君被我杀了,别人都来庆贺,唯独你不贺,什么缘故?” 申叔时说:“大王恕罪,请允许小臣讲几句,您如果觉得没有道理的话,任您处置。” 楚庄王道:“好,你倒讲讲看。” 申叔时说:“夏征舒杀了他的国君,罪行确实很大,大王为此而讨伐他,是件仁义之事。可是我觉得大王在这件事上尚有不妥之处。 “我曾听说过一件事:有人牵了头牛走路,不小心牛走到了别人的田里,踏死了很多禾苗。田主人为表示对此事的惩罚,就夺走了他的牛。牵牛践踏别人的田确实是不对的,但是为了惩罚他而夺走他的牛,实际上已经不是惩罚,而是贪图这头牛了。 “现在大王灭了陈国改成了陈县,这已经不光是惩罚夏征舒,而是贪图陈国的财富了,这难道是仁义的吗? “大王一开始讨伐陈国确实是在行仁义,可最后却以不仁义行为结束,这个恐怕讲到哪里都是行不通的吧?这也是我不来贺喜的原因。我的话讲完了,请大王降罪。” 楚庄王也算是当时一霸,还想在中国留下些好名声,所以手下也养了些忠臣义士,听听他们的意见,好为自己纠偏。现在听申叔时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确实做得过火了。现在看各国都派人来贺喜,可是不知道他们背后在怎么议论自己? 于是楚庄王赶快下令恢复了陈国,并把在别国流浪的陈侯后代请回来继续担任陈国国君。
3、 牛的典故3:——对牛弹琴:
在战国时候,有一个叫做公明仪的音乐家,他弹琴非常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由于弹琴技艺高超,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和尊重。 在一个鸟语花香、阳光暖暖的春天里,公明仪来到了郊外踏青。春风轻轻地吹着,蜜蜂正忙着采花,杨柳长出了嫩芽,湖面上水波荡漾,不远处,一头牛正在吃草。好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公明仪的心情好极了,他拿出了自己的琴,情不自禁弹了起来。优美动听的琴声,飘扬在这个清新而美丽的春天里。 如果是在以往,人们听到公明仪弹奏这么优美的琴声,肯定都跟着一起哼着小曲、和着拍子,跟着节奏摇摆,甚至有些人会情不自禁的跳起舞来。 可是,令公明议惊讶的是,那头老黄牛还是在安静的吃着草,一幅无动于衷的样子。公明仪以为是自己弹的这首《清角》,琴谱太难懂了,于是,他换了一首简单的曲子弹了起来。这时,老黄牛还是没有什么反应,它吃完了这边的草,又换到另一边更肥美的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很不甘心,他以为牛是离得太远了,听不到他弹琴。于是,他换了个地方,这次离老牛只有几步之遥,他确信,老牛肯定能够听到他弹琴,于是,他对着老牛再次弹起琴来。 而老黄牛呢,仍然不紧不慢地吃着它的草,还不时的甩甩尾巴,赶走身上的小虫子。对公明仪的琴声还是不予理会。 公明仪很是失落,他弹琴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什么老牛对他的弹的琴,一点反应都没有呢? 这时,来了一个老农,告诉他:“您弹的琴确实是很好听,但是对于牛来说,牛根本没有听懂啊。你看我的。”老农学了几声牛叫:“哞哞哞....”,吃饱了草的老黄牛,听到声音马上就转身走过来,跟着老农回家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一个成语,叫做“对牛弹琴”。比喻为跟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就是在白费口舌;另外,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提醒那些只顾自己说话,而不看对象的人,牛就知道要跟着老农回家了。
1. 荆庄王欲伐陈 译文 原文: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
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
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 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 *** 力罢矣。兴兵伐之,
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译文:
荆庄王想攻打陈国,派人去侦察。侦察的人说:“陈国不能攻打。”庄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城墙十分高,沟很深,储备非常充足。”宁国说:“陈国可以攻打。那陈国,是一个小国,但储备多,赋税严重,国民最埋怨的事情。城墙高,沟深,那是百姓的力气。起兵攻打它,能夺取陈国。”庄王听了,后来夺取了陈国。
2. 《楚庄王欲伐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9一、原文: %9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 怨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 *** 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9——选自《吕氏春秋》 %9二、翻译: %9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
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
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的!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量衰竭了。
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9三、点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9 %9【你可能还想看的资料】 %9楚庄王欲伐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9楚庄王欲伐陈中陈国的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9。
3. 急 在线等秦欲伐楚翻译 秦国要攻打楚国,派使者去楚国参观楚国的国宝。楚王听说,叫来令尹子西问:“秦国想参观我国的国宝,和氏璧、随侯珠,可以给他看吗?”子西说:臣不知道。招来昭奚恤问这个问题,昭奚恤回答说:这是想看我国的得失而图谋我国,国宝,在于贤臣,珠宝玩物,不是重要国宝。楚王于是就让昭奚恤接待。
昭奚恤调精兵三百人,列队在西门之内。在东面建一座坛,在南面建四座坛,在西面建一座坛。秦国使者到,昭奚恤说:你是客人,请坐东面上座。令尹子西坐南面,依次是太宗子敖、叶公子高、司马子反。昭奚恤自己坐西面的坛上,说:客人想看楚国国宝,楚国的国宝是贤臣。管理百姓,充实仓库,让人民安居乐业,有令尹子西。捧圭璧,出使诸侯,化解怨恨,增进两国友谊,使国家间没有军事冲突,有太宗子敖。守卫领土,保卫边疆,不侵略邻国,也不让邻国侵略,有叶公子高。统帅军队,整理兵器,抵抗强敌,敲起战鼓,发动百万军队,命令一下,军队赴汤蹈火、舍生忘死,有司马子反在此。如果执行国王的命令,治理国家不发生混乱,有昭奚恤在此,请大国使者尽量观看。秦国使者害怕了无言以对,昭奚恤于是行礼离去。秦国使者返回秦国,对秦王说:楚国有许多贤臣,不可打他的主意。于是就不讨伐楚国。诗上说:人才济济,楚文王才得到安宁。真是这样啊。
4. 楚庄王伐陈 译文 原文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 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 *** 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译文;
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楚国的大臣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大臣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5. 齐欲伐魏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译文:
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而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通假字】:
1、“罢”通“疲”,意思是乏、累
2、顿:困顿、疲弊。弊:困乏、疲惫
“顿其兵”“弊其众”两句中的“顿”“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其兵顿”,“使其众弊”。
【逐字翻译】:
1. 天下之疾犬也(疾)快
2.各死其处(各)各自
3.田父:农夫
4.以顿:困顿
6. 文言文译文 译文:濮州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解除官职,自己陈述说曾经在秦王府工作过。皇上李世民怜悯他,想听从他的申说恢复他原来的职务。魏征规劝说:“在您做秦王时身边的人,朝廷内外十分多,恐怕人人都依仗恩宠偏爱,这足以让好人害怕。”皇上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过去为秦王,只是一个王府的主人;现在处于皇上的高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独自偏袒老朋友,大臣所执行的法令是这样,我怎么敢违反呢!”于是赐给他丝织品打发他走。庞相寿流着眼泪走了。
这是我抄的文言文阅读的答案,肯定对!相信我,没错的。
7.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译文:
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气用到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伐:讨伐 ,攻打。
使:派遣,让。
视:侦察。
陈:国名。
故:缘故,原因。
城郭:城墙。城:内城,郭:外城。
洫:护城河。
沟洫:壕沟。
宁:使。.安宁
宁国:楚国大臣。
罢:通“疲”,疲惫。
听:听从。
上:统治者,即陈国国君。
遂:于是,就。
使:派。
赋敛:赋税。
夫(fú):语气词
8. 《陈涉少时》文言文翻译 出处或作者: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9. 《战国策》智伯欲伐卫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白璧一。卫君大悦。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国大欢,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
智伯欲袭卫,乃佯亡其太子,使奔卫。南文子曰:“太子颜为君子也,甚爱而有宠,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使人迎之于境,曰:“车过五乘,慎勿纳也。”智伯闻之,乃止。
【译文】
智伯想攻打卫国,就送给卫君四匹名为野马的良马和一支白璧。卫君十分高兴,群臣都来庆贺,南文子却面带愁容。卫君说:“全国上下一片喜庆,而你却愁眉苦脸,这是为什么呢?”文子说:“没有功劳就受到赏赐,没费力气就得到礼物,不可以不慎重对待。四匹野马和一支白璧,这是小国应该送给大国的礼物,而如今大国却将这种礼物送给我们,您还是慎重考虑为好。”卫君把南文子的这番话告诉边防人员,让他们加以戒备。果然不出南文子所料,智伯出兵偷袭卫国,到了边境又返回去了。智伯失望地说:“卫国有能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
智伯还是想袭击卫国,处心积虑地假装逐出他的太子,让他逃奔卫国。南文子说:“太子颜是个好人,智伯又很宠爱他,他没有犯什么大罪却逃亡出来,这其中必有蹊跷。”南文子让人到边境迎接人,并告诫道:“如果太子的兵车超过五辆,就要慎重,千万不要让他入境。”智伯听说后,无可奈何,只好打消了偷袭卫国的念头。
10.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译文: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
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
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气用到衰竭了。
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伐:讨伐 ,攻打。使:派遣,让。
视:侦察。陈:国名。
故:缘故,原因。城郭:城墙。
城:内城,郭:外城。洫:护城河。
沟洫:壕沟。宁:使。
.安宁宁国:楚国大臣。罢:通“疲”,疲惫。
听:听从。上:统治者,即陈国国君。
遂:于是,就。使:派。
赋敛:赋税。夫(fú):语气词。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经过充分地准备,再次向北挺进,要实现他独霸中原的夙愿。要独霸中原,必须先打下陈国,因为陈国是去中原的必经之路,陈国是一个小国,所以他打陈国没有花多少精力。
楚庄王到了陈国,第一件事是杀了夏征舒,因为夏征舒趁陈之乱,杀害了他们的国君,在楚庄王看来,一个敢于杀害自己国君的人是什么事情都会做出来的。
楚庄王把陈国作为楚的一个县,陈国的大臣大都向他祝贺,但是有一个叫申叔的大臣却不愿意屈服于他。楚庄王上前问他是什么原因,申叔说:“有一个人牵着牛走到别人的田里,踩坏了别人的庄稼,田主就取了他的牛作为赔偿。走进别的田里当然是不对的,可抢走别人的牛,不也是不对的吗?夏征舒当然是错的,但是大王为了惩罚他,却占用了我们的土地,不也是同样不对吗?凭道义去征讨他,却又丧失了道义,你又拿什么去号令天下呢?”
楚庄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退回了陈的土地,让他们重建这个国家。他的这一行动,使得后来陈成了楚的一个忠实盟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6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楚庄王爱妃荐才
下一篇: 楚庄王绝缨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