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典故

栾枝尘土惑敌军

佚名 2023-06-12 00:49:25

栾枝尘土惑敌军

公元前632 年(晋文公五年)4 月,晋楚两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南临濮集)交战。

“这帮废物,被晋军的几张老虎皮就吓破了胆,这么轻而易举地就断送了我右路进军线。我早就知道陈、蔡两国的军队多是窝囊废。偏偏国君就轻信了他们。”楚军主帅对楚陈蔡联军在右路进攻中的失利大为不满。因为承担右路攻晋任务的陈、蔡两国军队人多马众,在兵力上远远超过晋军。可是,由于晋军将领胥臣在抵抗战中使用了迷敌之计:他让晋兵用一张张假虎皮蒙在马身上向敌军发动反击。陈、蔡军战马以为遇到了真老虎,尚未交战,一匹匹吓得扭头便跑。当即,联军阵脚大乱。胥臣乘势指挥晋军勇猛追杀,陈、蔡联军被杀得大败而归。

“从右路军的进攻失利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敌人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因而只得搞些花马枪。我们决不能临阵退却,畏敌如虎,一定要严明军纪。凡是作战中奋勇争先者,有重赏;哪个敢不战而逃,折我楚军威风的,立斩不赦!”

主帅声色俱厉的训话,吓得楚军将领们一个个胆战心惊。他们原封不动地把命令传达给了自己的下属。

第二天,楚军大部队在城濮左面与晋军对阵。楚军主帅一看,晋军果然兵力不济。

“靠这么几小队人马要想与我大楚国交战,真是太不自量力了。我就料定你晋国要左右路分兵。传我的令,全线进攻。”

楚军主帅命令一下,楚军士兵便凶猛地向晋军冲杀过去。那些晋兵看来也真不经打、不几个回合,便开始向后败退。

晋军官兵夺路逃命,身后显然是一片因慌不择路而扬起的烟雾尖土。

“嘿嘿嘿,我早就知道这些晋军不堪一击的,看看他们那种败退的狼狈相。命令部队,全速追击!”看到晋军亡命的样子,楚军主帅觉得已是胜券稳操的了。

楚军官兵拼命追赶,可是,当追到一低洼地时,前方目标突然消失了。

“不好,主帅,此地似有埋伏。”楚军一位部将对主帅说。

“来不及后退,有埋伏也得朝前冲..”

“咚咚咚?”楚军主帅的“冲”字还没有说出口,一阵鼓响,洼地四周已同时杀出了几路晋军。

左面是,晋国大将原轸,右面是狐毛。前面刚才败走的晋军也在主将栾枝率领下杀了回来。楚军退路也被堵塞了,一下子成了瓮中之鳖,被杀得大败。

原来,左路晋军将领栾枝亦运用了一个迷敌之计。他让士兵在战车的尾部绑上柴草,让马拉着往后跑,假装败逃。柴草刮在地上,烟尘四起,受到迷惑的楚军将帅还以为晋军真的败退了,于是劲头十足地带领楚军进入了晋军的伏击圈。

栾秋是古代什么时期人物

  历史上没有出现叫栾秋的著名人物。名字相近的只有晋国大夫栾枝。春秋时期晋国人。
  晋大夫栾枝城濮之战前代文公答复楚将子玉的挑战书,甚为得体。战时曳柴诱敌,引楚军陷入绝境。崤之战前出于战略上的远见反对攻击秦军。后出任晋上军主将。
  公元前632 年(晋文公五年)4 月,晋楚两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南临濮集)交战。
  “这帮废物,被晋军的几张老虎皮就吓破了胆,这么轻而易举地就断送了我右路进军线。我早就知道陈、蔡两国的军队多是窝囊废。偏偏国君就轻信了他们。”楚军主帅对楚陈蔡联军在右路进攻中的失利大为不满。因为承担右路攻晋任务的陈、蔡两国军队人多马众,在兵力上远远超过晋军。可是,由于晋军将领胥臣在抵抗战中使用了迷敌之计:他让晋兵用一张张假虎皮蒙在马身上向敌军发动反击。陈、蔡军战马以为遇到了真老虎,尚未交战,一匹匹吓得扭头便跑,当即,联军阵脚大乱。胥臣乘势指挥晋军勇猛追杀,陈、蔡联军被杀得大败而归。
  “从右路军的进攻失利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敌人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因而只得搞些花马枪。我们决不能临阵退却,畏敌如虎,一定要严明军纪。凡是作战中奋勇争先者,有重赏;哪个敢不战而逃,折我楚军威风的,立斩不赦!”
  主帅声色俱厉的训话,吓得楚军将领们一个个胆战心惊。他们原封不动地把命令传达给了自己的下属。
  第二天,楚军大部队在城濮左面与晋军对阵。楚军主帅一看,晋军果然兵力不济。
  “靠这么几小队人马要想与我大楚国交战,真是太不自量力了。我就料定你晋国要左右路分兵。传我的令,全线进攻。”
  楚军主帅命令一下,楚军士兵便凶猛地向晋军冲杀过去。那些晋兵看来也真不经打、不几个回合,便开始向后败退。
  晋军官兵夺路逃命,身后显然是一片因慌不择路而扬起的烟雾尖土。
  “嘿嘿嘿,我早就知道这些晋军不堪一击的,看看他们那种败退的狼狈相。命令部队,全速追击!”看到晋军亡命的样子,楚军主帅觉得已是胜券稳操的了。
  楚军官兵拼命追赶,可是,当追到一低洼地时,前方目标突然消失了。
  “不好,主帅,此地似有埋伏。”楚军一位部将对主帅说。
  “来不及后退,有埋伏也得朝前冲..”
  “咚咚咚?”楚军主帅的“冲”字还没有说出口,一阵鼓响,洼地四周已同时杀出了几路晋军。
  左面是,晋国大将原轸,右面是狐毛。前面刚才败走的晋军也在主将栾枝率领下杀了回来。楚军退路也被堵塞了,一下子成了瓮中之鳖,被杀得大败。
  原来,左路晋军将领栾枝亦运用了一个迷敌之计。他让士兵在战车的尾部绑上柴草,让马拉着往后跑,假装败逃。柴草刮在地上,烟尘四起,受到迷惑的楚军将帅还以为晋军真的败退了,于是劲头十足地带领楚军进入了晋军的伏击圈。

春秋晋国名将先轸简介,先轸是怎么死的?先轸后人有谁?

先轸(?—前627年),曲沃(今山西闻喜)人,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先轸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人物生平

追随重耳

晋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从小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公元前673年)时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先轸就是其中一个。

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的五位朋友追随他逃到了狄国。

前636年,在宋国、楚国、秦国等多方帮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用先轸与狐毛、狐偃、赵衰等人,一时之间晋国国势强盛,贤臣良将蔚然于晋室。

这个时候,齐已无力争霸,秦又偏处西隅,只有楚国和晋国有力量争取中间地带从而称霸。所以,晋楚城濮之战是决定春秋中期局势的关键性战役。

城濮败楚

公元前633年,楚国组织诸侯联军攻打宋国,宋派人向晋求救。

晋是否救宋是建立霸权的关键问题。如果不救宋,不仅失去宋国,也将失去其他小国对晋的信任。救宋,楚国实力比晋国强;而且晋国距离宋国较远,并且有曹国、卫国——两个楚国盟国隔在中间,劳师远征,困难很多。文公因此犹豫不定。先轸向文公进言,认为必须出兵援救宋国,这关系着晋国的前途,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他向文公分析救宋的重要意义:报答宋国对曾流亡的文公所施的恩惠,解救宋国因为背楚附晋而遭到的危难,树立晋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信,奠定晋国建立中原霸权的基础,全部在此一举。狐偃赞成他的看法,并且提出攻曹、卫以解宋国之围的建议。于是,于是文公下定决心,出兵援宋。

晋国将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先轸为下军佐,辅佐下军主将栾枝。

前632年,晋军借道不成之后绕路渡河,侵曹,伐卫。晋军用先轸的计谋,在几天内攻陷了卫国的五鹿(今河南濮阳县南)。

二月,晋国中军主将去世,文公任命先轸为新的中军将。

三月上旬,晋军攻入曹国都城。这时,宋国国都被楚军包围,被迫再次向晋告急。晋文公想要与楚交战,却为身后的齐、秦两国态度不明而感到进退两难。先轸提出建议:可以指使宋国贿赂齐国、秦国,让齐、秦替宋求情,劝楚撤兵;同时晋国再扣住曹国国君,将曹、卫的部分土地划分给宋国,以此激怒楚国,迫使其拒绝齐、秦的调停。这样齐、秦二国既接受宋国贿赂,又被楚国驳了面子,必定会与晋国合作,共同讨伐楚国。文公很高兴,采纳实行了先轸的建议。

一切都按先轸的计划进行着。楚成王决定知难而退,他撤回大军,把统帅子玉留在宋国驻扎,嘱咐他不要出战晋军。但是以善战闻名的子玉却执意请战。楚王十分不满,又拿他没办法,于是只给他派了少数兵力。

子玉为求胜利,想出一个计谋。他派出使者来到晋国,提出只要晋国放过曹、卫,退还土地,楚军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狐偃听后很愤怒,认为子玉作为楚臣,却要用一个宋,来与晋国君主换取曹、卫两国,是对国君无礼,应该马上攻打楚军。而先轸却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盘:子玉这一句话就使对宋、曹、卫三国都一下子安定下来。而如果晋国拒绝,就是得罪这三家,也等于抛弃了之前要救援的宋。楚国得到三项恩惠,晋国却得到三项怨仇,怨仇太多,晋国还怎么称霸?不如将计就计:一面针对曹、卫急于复国的心理,允许其秘密复国,并乘机离间其与楚的关系;一面囚禁楚国使者,激怒楚国。先打起仗再说。文公听了很高兴,立即照办。于是曹、卫二国各自派使者与楚国断绝了关系。

子玉果然大怒,率军撤围北上攻打晋军。文公听从狐偃的建议,遵守当年与楚王的诺言,让军队后撤九十里,暂时避开楚军锋芒,同时也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即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处。子玉不顾众人意见,执意要追击晋军。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就此展开。

四月初,晋、齐、秦、宋四国的军队来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驻扎。几天后,晋军在城濮以南的有莘与楚军对阵。晋下军佐胥臣用虎皮蒙马,率先攻击楚军战力较弱的右军,右军溃败退却。同时晋上军将狐毛竖起将、佐两面大旗向后退去,下军将栾枝用车拖曳树枝,扬起尘土,伪造出撤退的假象。楚左军果然步步紧逼,导致孤军突出,暴露了侧翼。先轸便率领中军拦腰袭击楚左军,伪退的晋上军也迅速折回,向楚左军发起反击。楚左军也溃退了。楚军全部遭遇惨败,子玉立即收回败退的军队,撤出了战场。城濮之战至此结束。

战后,晋文公朝觐天子,会盟诸侯。周天子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而楚军统帅子玉则在不久后的回楚途中引咎自尽。

城濮之战一改自古以来固定的战争模式,创造了战场机动用兵,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先例。决战当中,晋军针对楚军部署及其主帅骄躁轻敌的特点,采取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破的战法,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就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

争议 :这段历史有少许疑点,因此也有学者做出假设:此战中晋军实施的所谓战法可能只是因为迷路而歪打正着的结果。其依据有二:《左传》中提到此战中晋中军曾因遭强风而迷路,陷入沼泽并且丢失了一杆军旗,这可能就是狐毛另竖将旗的原因;《国语》中提到城濮之战之前,又或者过程中,先轸曾因某种原因打算撤军,是楚王孙启为他分析了楚军有几大致败的因素,才使先轸改变主意决定出战,最终获胜。

全歼秦军

前628年冬,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秦国乘其霸业动摇的时机,发兵私越晋国国境,长途奔袭郑国,没料想在半路上被郑国发觉,于是秦军临时改变计划,灭掉了晋的邻国滑国后便返回了。

晋文公还没下葬,晋国的霸权便遭重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先轸当机立断,率先主张阻击秦军。而襄公与栾枝等都认为,没报答秦国出兵平乱、拥立晋文公的恩施,反而攻打他们的军队,会愧对死去的先君。先轸力排众议,认为不为友邻君主吊丧已经是于礼不合,而秦国更不顾忠臣谏言,为贪婪而趁机动兵,在不借道的情况下擅自越境,企图攻灭晋国的同姓国,既然秦国这样狂悖无礼,晋国也不需要再讲什么恩施了,今日攻秦正是接下先君的重托,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必须马上出兵阻击秦军。于是晋国紧急动员军队,把丧服染成黑色,用先轸的意见在崤(今河南陕县东南)的狭路设伏,拦截秦军。四月中旬,秦军经过崤,遭到晋军伏击而惨败。这一战,秦军孟明视等三名主将被俘虏,军队也全军覆没,甚至有记载称秦军没有一个人逃脱。史称“崤之战”。

崤之战是历史记载中第一场伏击战,从此之后战争基本改变了约期阵列而战的运动会形式,进入了战争艺术时代。

争议 :先轸在秦国强大之前抓住战机,狠狠打击了这个潜在的敌人,挫败了秦国控制晋国并且进取中原的战略企图,秦国从此后只好向西发展;而同时,此举也提前激化了秦、晋的矛盾,以至于两国公开决裂,为秦、楚联盟埋下种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机侵扰,最终造成晋国三面受敌的战略局势。因此后世对先轸这次的决策褒贬参半。

怒斥襄公

晋襄公的嫡母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请求将俘获的三名秦将释放回国,让秦国去惩罚、杀死他们,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答应了,随即将三人释放。

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囚犯,襄公告诉他已经释放了。先轸勃然大怒:将士们不知多少花费力气和生命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而在转眼间被轻易赦免!像这样毁伤自己的战果,长敌人的志气,晋国要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了!先轸越说越气,头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离开了。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秦将已经渡河。

先轸一时盛怒,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又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然而襄公却没有责怪先轸,甚至还反过来为了释放战俘的事向先轸道歉。先轸越发自责。

免胄殉翟

同一年,狄人攻打晋国,晋国出兵抗击。八月,晋军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击败狄军,俘获一名狄军首领,史称“箕之战”。战后,先轸脱下头盔铠甲,冲进狄军中战死,以此讨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过。狄人将先轸的首级送还给了晋国,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

先轸以死明志,这是坚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风,是他高尚精神的体现。

先轸死后,其子先且居继任中军将,成为晋国主帅。

前596年,也即先轸死后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孙先因惧罪而逃奔狄国,并且阴谋伐晋,最终被灭族。先氏家族从此退出了晋国政坛。

军事成就

实践成就

先轸一生的军事活动主要是指挥了城濮之战和崤之战两次战役。城濮之战中,先轸帮助犹豫不决的文公下定争霸决心,并用他的谋略为此战铺平道路,最终终于指挥晋军与楚军进行了有名的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为晋文公建立霸权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文公去世后,其子继位为襄公,先轸又率军与秦军进行了崤之战,伏击并全歼秦军,俘其三帅,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干净漂亮的歼灭战战例。

思想理论

先轸善于接受前人经验并加以创新,能够运用多样化谋略,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战略战术,对军事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将外交因素纳入战略范畴,并开了“兵者诡道”的先河。城濮之战前,先轸所采用的外交手段,具有极浓的诡诈性、欺骗性,与传统思想指导下的战争外交迥然不同。先轸所指导的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军事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以“诡道”思想指导战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战术。城濮之战中,先轸运用诡诈和突然两个因素,力争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增大了胜利的概率。他根据战斗编组把它看作三部分,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战术,最终左、右两军被各个击破,最强的中军也成为了弱军、孤军,不得不退。这样的指挥艺术,在先轸之前和同时代,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崤之战虽然不是理论指导下的自觉产物,但对后世歼灭战思想理论的确立,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人物评价

总评

晋国赵衰以识人出名,他对先轸的评价就是“先轸有谋”。的确,无论是城濮之战还是崤之战,先轸以其出众的谋略,处处考虑得当,让晋国顺利大败强敌楚、秦,开创文、襄霸业。这位富于韬略的军事家,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他的谋略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然而,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政治家。他为人公忠体国,耿正忠诚,最终以身殉义。

历史评价

晋文公:“先轸曰‘军事胜为右’,吾用之以胜。”

赵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

栾书:“昔韩之役,惠公不复舍;之役,三军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复命:晋国固有大耻三。”

刘向:“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春秋有其戒,晋先轸是也。”

冯梦龙:“临机何用阵堂堂?先轸奇谋不可当。只用虎皮蒙马计,楚军左右尽奔亡。”

余邵鱼:“贤哉先仲车,独冠邦家杰。尽职事文公,罄谋著楚烈。崤山掳孟明,城濮摧荆羯。虽困狄兵围,威风犹猛烈。哀哉救不来,舍身尽臣节。千古仰高风,英名常赫赫。”

个人作品 《汉书·艺文志》中提到东汉当时已经失传的兵书著作,《孙轸》五篇、图二卷。

有观点认为《孙轸》就是先轸所著的兵书,理由有两条。一是先秦古音中“先”与“孙”的发音接近;二是先轸从前656年随重耳逃出晋国,到前628年死于箕之战,与考证出的孙轸活跃在约前650年到前620年的结果基本吻合:依1972年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残句“……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轸之用兵也未……”可以看出孙轸是晋国著名将领,而且应该活跃在晋献公和荀息之后,也即约前650年之后;按照《艺文志》记载的顺序来看,《孙轸》成书在由余的《繇叙》之前,也即大约前620年之前。

后世纪念 先轸祠,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城南一公里的庄子村,疑为当时晋国人所建。元代,其祠被赠封“晋大夫先轸之神”;明洪武七年,又赐号“晋大夫先轸之庙”。

艺术形象 2010年电视剧《春秋祭》:陈之辉饰演先轸。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为什么能得到大发展 趋向成熟?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的兼并和争霸战争日趋激烈,所以在周代早期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春秋时期的战略和战术思想。当然,在《孙子兵法》产生以前,这些战略和战术思想还没有上升到系统化理论的高度。从战略思想方面看,春秋五霸所创建的霸业都有一套总体战略。例如齐桓公,他首先从政治上着眼考虑问题,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把华夏诸国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其次,他面对“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局势,认识到戎狄之患急切但祸小,楚国之患舒缓但祸大。所以他先北后南,从戎狄之祸入手,伐狄、北伐山戎,解决北方后再掉头南下制楚,去解决南方问题。解决戎狄之祸主要靠军事手段,而制楚则采取政治、经济、外交与军事的总体战略,最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政治目的。再说晋文公,他首先也“勤王”,通过安定周襄王,取得“尊王”大旗,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以团结华夏诸国。其次,在外交上联秦、联齐,拉拢宋、卫、曹等中小国家,壮大自己的力量,孤立和削弱楚国。第三,在军事上,则采取诱敌北上方针,坐收以逸待劳之利。完全可以说正是晋文公“侵曹伐卫”以救宋的策略方针,开启了战国孙膑“围魏救赵”的先河。晋文公的争霸战略是十分高明的。楚庄王创建霸业,则首先西联秦国,如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秦、楚、巴连兵灭庸。东北联齐,如邲战前一年。即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楚派大夫申叔时结好齐国。其次,东联吴越,如周定王六年,楚灭舒蓼,“盟吴、越而还”。北结鲁、卫,然后讨伐郑、宋,控制黄河,阻断晋军南下之路。

晋景公的争霸战略是审时度势,奋发图强。他面对秦、齐、楚、狄皆强的局面,首先采用士会之计,陆续消灭身边的赤狄潞氏、甲氏及留吁,解除心腹之祸。其次,发动鞍之战,败齐后联齐,割断齐、楚联盟。其三,采取联吴制楚方略,在楚国侧翼培植反楚力量。其四,发动麻隧战役,击败秦国,打破秦、楚联盟。经过十年努力,秦、齐、狄三强皆服,而后专力对楚,经过厉公、悼公的继续努力,终于恢复了晋国的霸权。吴王阖庐破楚入郢的战略,是北联晋、齐、鲁,西向灭钟离,徐国,南向征服越,又采取“为三师以肄之”,“多方以误之”的策略,最后才取得栢举大捷和入郢的胜利。越王勾践灭吴的战略则是“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怂恿吴国北上争霸,然后乘虚袭击吴国

纵观春秋五霸的创业战略,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能从政治、经济、外交与军事的总体关系上考虑问题,都把政治、经济改革放在争霸事业的首位,使争霸的军事力量有可靠的经济保障和坚实的政治基础。从战术思想方面看,当时列国创造出了一系列战术原则,其中较为突出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避强击弱。公元前707年,在周、郑繻葛之战中,郑大夫子元分析周军阵营的形势说:陈国发生内乱,人民没有斗志,首先攻击陈国军队,陈军必然败溃。郑庄公从其计,大败周军。公元前704年,在随、楚速杞(在今湖北应山县)之战中,随大夫季梁主张首先攻击楚国的右军,说:“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主张攻击楚军的薄弱环节,随君不从,结果遭到大败。公元前519年,在吴、楚鸡父之战中,吴军首先选择的打击对象,也是其“君幼而狂”和其“大夫啮壮而顽”的胡、沈、陈三军,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大败楚方的七国联军。此类例证还有很多,不再列举。这些即足以说明,避强击弱已成为春秋时期列国战争中的一条重要战术原则。

其二、诱敌设伏。公元前714年,北戎侵犯郑国。郑庄公率军抵御,命令“勇而无刚者”率前队迎战戎人,随后设三道伏兵。前队与戎人接战后,即佯装败退,将戎人诱至伏击圈内,三道伏兵突然杀出,将戎兵截为数段,全歼伏击圈内戎兵,戎人大败。公元前703年,楚与巴联合侵伐邓国,楚将斗廉把军队横列在巴师中间,与邓师交战后,佯败退走。邓人追击,越过巴师埋伏线,楚师回军攻其前,巴师前进击其后,邓军大败。公元前700年,楚师伐绞,利用“绞小而轻”的弱点,不派兵保护上山采樵的役徒,以此引诱敌人。一支大军埋伏在山下,一支大军守在绞国北门。绞人争相出城到山中去,俘获楚国的采樵役徒,遇到伏兵,被杀得大败。公元前548年,楚伐舒鸠,吴军来救。楚国公子强率私卒先进攻吴师,大军列阵随后埋伏,吴军见楚私卒人少,进行追击,进入埋伏圈,楚伏兵、私卒合击吴军,吴军大败。公元前560年,吴、楚庸浦(今安徽无为县南)之战,楚将养由基率先锋军引诱吴军,楚令尹子庚设三道埋伏接迎。养由基把吴军引到庸浦,楚伏兵四起,大败吴军。公元前541年,晋与无终和群狄在太原作战,大夫荀吴改变车兵阵法为步兵五阵,即:伍、两、专、参、偏,引诱狄人来攻。狄人未及列阵,晋军伏兵突起,将狄人围困在险阻地区,然后战胜了狄人。从这几例可见,诱敌埋伏是春

秋时期最常见的战术原则之一。其三,设伏截击。这个原则又与诱敌设伏不同,诱敌设伏是先用少数主力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内,而设伏截击是在敌军的必经之路直接埋伏截击。公元前627年,秦、晋的肴之战就是春秋时代设伏截击的典型战例。晋襄公率晋与姜戎氏联军在伐郑秦军归国必经之路肴山(在今河南省济宁县西北)设伏,一举全歼秦军。公元前519年,修筑翼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的邾军归国,途经鲁国武城,武城人派兵挡其前,设伏其后,邾军自大夫徐鉏、丘弱、茅地以下全部被俘。鲁国打了一个漂亮的截击战。其四,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春秋时流传的《军志》说:“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讲的就是在战役中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问题。这是春秋继承前代的一种战术原则。公元前597年,在晋、楚邲之战中,楚王乘左广追击晋国的挑战者赵旃,楚令尹孙叔敖担心楚王陷落在晋军中,即决定先发制人,命令全军列阵,突击前进,“车驰卒奔,乘晋军”,获得胜利。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鲁庄公想抢先击鼓进兵,鲁将曹刿不允许。待齐军三通战鼓敲响过后,鲁国才敲响战鼓,大军随即冲杀过去,大败齐军。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说的就是一鼓作气,后发制人。其五,示形作伪,巧布疑兵。公元前632年,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晋下军将栾枝命辎重车拖着柴禾伪装败逃。楚左军以为晋下军真的败逃,挥军追击,结果遭到晋中军,上军的两面夹击,落得大败。公元前555年,晋、齐平阴之战,晋人命令司马多派斥侯在平阳南部山泽间的险要所在,即使部队不到,也要建起旗帜,并布列成阵势。又命令战车左实右虚建起大旗在前,大车拖上柴禾随后驰驱,使尘土飞杨,疑作大军奔驰。齐灵公登上巫山(在平阴县东北),观望晋营,误以为晋军人多势众,遂离开军队只身逃归,齐军随他连夜遁逃。这是晋用疑兵之计惊走齐灵公。

其六、骄兵之计。公元前760年,楚武王伐随国,大夫斗伯比献骄兵之计说,我们在汉水东部不得志,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扬厉军威,用武力君临他们,他们恐惧而团结起来对付我们,所以难以离间。汉东诸国,随国最大,如让随国骄傲自大,它一定舍弃小国,小国同随国离心,是楚国的大利,楚武王采纳斗伯比的建议,掩藏精兵,以老弱疲惫的士卒接待随国使臣。随国果然产生轻慢之心,两年后楚国打败随国。公元前658年,晋、虞联军伐虢国,灭掉虢国宗庙社稷所在的下阳邑(在今河南平陆县东北)。但虢公不知畏惧,于当年秋在桑田(今河南省宝灵县之稠桑镇)打败戎人,因而骄傲。轻视晋

国又不抚恤自己的人民,所以两年后被晋国灭之。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以“侵曹伐卫”之计,引诱楚军北上。以后,晋又退避三舍以骄敌。楚军统帅子玉狂傲地说:“今日必无晋矣。”结果被晋军杀得大败。8其七,分兵惑敌。公元前564年,晋国将上、中、下、新四军分作三部,分别配合上诸侯的军队,轮番攻击郑国,借以疲劳救郑的楚军。行之三年,楚不堪疲劳,晋获“三驾胜楚”之功。郑国服于晋,二十多年不再离叛。公元前512年,在吴、楚之战中,伍子胥献“为三师以肄之”之计,即将吴军三军分作四部,轮番袭楚,“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以疲惫楚军,待楚军“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阖庐从其计,“楚于是乎始病”,吴则在两国的斗争中占了上风。公元前478年,吴、越笠泽之战,两军隔江对峙,越王勾践分其军为左右两队,在笠泽江上、下游,夜半鸣鼓渡江,以迷惑吴军。吴军获悉匆忙分兵两路去阻击越军。越中军趁机渡江,突袭吴营,吴军大败。

当然,春秋时列国作战所采用的战术原则远不止这七点,但限于篇幅,兹不再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6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