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晋灵公为了个人的享乐,强迫大批百姓,耗用大量钱财,建造极其豪华的九层的高台。他怕臣子们劝说阻止,就下令说:“谁敢劝阻,格杀勿论!”
有个叫荀息的大臣,很为国家担忧,他求见晋灵公。晋灵公认为荀息是来劝阻的,就举起箭,拉开弓,等着他来,只要他一开口规劝,就射死他。
荀息拜见晋灵公后,装做轻松愉快的样子,说:“大王,我是来表演一个小技艺,让您开开心的。”
晋灵公问:“什么小技艺?”
荀息说:“我能把12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再加几个鸡蛋。”“哎,这玩艺儿有趣!”晋灵公一下来了劲,忙摔下弓箭,命侍从拿出棋子和鸡蛋。
荀息认真地先把10个棋子堆起来,然后又把鸡蛋一个一个地加上去。旁边观看的人,担心鸡蛋会掉下来,都紧张得屏住呼吸,瞪圆眼睛。晋灵公也惊慌急促地叫道:“危险!危险!”
荀息却慢条斯理地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灵公说:“好,我也愿意见识见识。”
荀息见时机已经成熟,就不再做别的表演,立起身子,无限沉痛地说:“启禀大王,请让我进几句话,臣即使死了也不后悔!为了建成九层的高台,三年没有成功,国内已经没有男人耕地、女人织布了;国家的库存已经空虚,邻近的国家将要侵犯我们。这样下去,国家总有一天要灭亡的。建造高台,就像这叠鸡蛋一样危险,请尊敬的大王三思而后行!”说着泪滴衣襟。
晋灵公见荀息说得合情合理,态度婉转诚恳,这才明白建造高台对国家有这么大的危害,叹了口气,说:“我的过失竟然重到这种程度了!”于是就下令停止建造高台。
唇亡齿寒的故事
唇亡齿寒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退避三舍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故事: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求采用啊!!!!!!!
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反之,嘴唇无齿则一无是处.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读了唇亡齿寒这个历史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唇齿相依"和"唇亡齿寒"都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但"唇齿相依"强调相互依存;"唇亡齿寒"强调利害与共;一方遭难,另一方也难免。同时"唇齿相依"除了指国与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能指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唇亡齿寒的故事启示 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自】《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历史故事】: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春秋时候,诸侯征战不断,晋国是当时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一定会借道,让我们通过的。”荀息看晋献公有点不舍得,就接着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就如同囊中之物了,我们给虞国的东西不过是暂时存放在他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按荀息说的做。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奇珍异宝,不禁心花怒放,就立即答应了晋国借道之事。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阻止道:“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啊。”虞国国君说:“晋国这样的大国,特意送美玉宝马来,要和咱们交好,难道这点小忙咱们都不帮吗?”宫之奇见国君不听自己的意见,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便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果然没多久,晋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灭了虞国。
【成长心语】:
联络无处不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所提到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以及“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我们永远无法忽视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它们与我们就如同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想谋求自身的安全与生存,首先必须找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势力,与之结合起来,共同对抗强者,这样才能实现自保,否则,必将成为“受冻的牙齿”和“被殃及的池鱼”。
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
[编辑本段]唇亡齿寒 ( chún wáng chǐ hán )
【解 释】 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假:借 复:再次 表:外围
【出 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示 例】 清·梁启超《论支那独立之实力与日本东方政策》:“诚所谓自撤藩篱,招~之戚而已。
【近义词】 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反义词】 隔岸观火、素昧平生
【灯 谜】 口无遮挡
【故 事】 春秋时期,晋国为攻打虢国,晋王采纳大将荀息的建议,送晋王的玉石与宝马给虞王,向虞国借道攻虢。虞王不接受宫之奇邻国之间就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的观点,允许晋国借道攻虢,结果晋灭虢后三年就消灭虞国,夺回宝物。 [编辑本段]故事 齐国的西北边界是晋国,晋国的南面有两个小国家,一个叫虞(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一个叫虢(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南)。这两个国家山水 唇亡齿寒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得十分和睦。可是虢国的国君不自量力,经常到晋国边界闹事,侵犯晋国。晋献公老想发兵讨伐虢国,总没找到机会。有一天,他问大夫荀息:“现在可以讨伐虢国吗?”荀息说:“不行,现在虞虢两国关系很好,要是攻打虢国,虞国一定来援助。咱们一个对付他们两个,我看恐怕不能取胜。”献公说:“照你这么说,只好眼看着虢国欺负咱们了?”荀息说:“虢公喜欢玩乐,我们送些美女去,让他尽情享受,不理政事,我们就可以乘机去攻打了。”献公依计而行。虢公见了晋国送的美女,果然什么什么都不干了,整日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晋献公又问荀息:“现在可以攻打虢国了吧?”荀息说:“可以。不过咱们要是去攻打虢国,最好不要虞国来援救它。您可以给虞公送一份厚礼,向他借条路去讨伐虢国。这样一来,虢国就会猜疑虞国,虞国也就不会帮助虢国了。”献公说:“我们刚刚给虢公送去美女,现在又说去讨伐他,虞公怎么肯信呢?”荀息说:“这容易,您派一些人去虢国北部边界闹事,虢国一定要来责备咱们,咱们来个不认账,不就找到讨伐虢国的理由了吗?”晋献公就照荀息出的主意办。虢国守边的官吏果然派人来质问。晋献公看到第一步成功了,就派大夫荀息出事虞国。
荀息见了虞公,先送上一双名贵的玉璧和一匹千里马。虞公是个贪心很重的人,见了礼物,眉开眼笑。手里玩著玉璧,眼睛盯着千里马,唯恐荀息再要回去。他问荀息:“这些东西是贵国的国宝,天下无双,怎么会舍得送给我呀?贵国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吧?”荀息说:“敝国国 晋国君一向仰慕您的大名,很想和您结交,这点薄礼只是表示一点心意。顺便有点小事求您帮个忙。虢人多次侵犯我么的边界,我们打算惩罚他们,贵国可不可以借一条道,让我们过去?如果侥幸打赢了,所有缴获,都送给您。”宫之奇说:“虢虞两国好比嘴唇和牙齿,俗话说‘唇亡齿寒’。如果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虢国灭了咱们虞国还能够生存吗?”虞公说:“晋国连这么贵重的宝贝都送给我了,咱们连条道路都舍不得借给他,未免太说不过去了。而且晋国比虢国强大十倍,就算失去了虢国,交上了一个强大的晋国做朋友,这还不上算吗?”宫之奇还想劝他几句,被大夫百里奚止住了。退朝以后,宫之奇问百里奚:“您不帮我说几句,怎么反而劝阻我呢?”百里奚说:“咳!给糊涂人出主意,好比把珍珠扔在道路上。反正国君是不会听的,再劝下去,说不定您还会有生命危险哪”宫之奇料到虞国一定要灭亡,就带着全家老小悄悄地跑了。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
Ⅰ 宫之奇谏假道,出自本文一个成语及含义
唇亡齿寒。意思为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Ⅱ 根据《左传》的记载,以下哪一个成语出自于"宫之奇力谏假道
假道抄伐虢
《宫之奇谏假道》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Ⅲ 出自宫之奇谏假道、晋公予重耳出亡的成语
唇亡齿寒
退避三舍
唇亡齿寒【故 事】 春秋时期,晋国为攻打虢国,晋王采纳版大将荀息的建议,送权晋王的玉石与宝马给虞王,向虞国借道攻虢。虞王不接受宫之奇邻国之间就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的观点,允许晋国借道攻虢,结果晋灭虢后三年就消灭虞国,夺回宝物。
退避三舍 【故 事】 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假如晋、楚两国交战,在中原相遇,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您的军队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得到认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
Ⅳ 假道灭虢与哪个成语出
和唇亡齿寒出自一个故事
【成语】:唇亡齿寒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处】:《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示例】:这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
【近义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
【歇后语】:豁牙子过冬;宫之奇假道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英文】:mutual dependency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 when confronted with a powerful and aggressive enemy
【日文】:唇がなくなれば歯が寒(さむ)くなる。紧密(きんみつ)な相互依存(そうごいぞん)関系のたとえ
【德文】::verfaulen die Lippen,werden die Zǎhne der Kǎlte ausgesetzt
【俄文】:лишиться прикрытия и очутиться под удáром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为攻打虢国,晋王采纳大将荀息的建议,送晋王的玉石与宝马给虞王,向虞国借道攻虢。虞王不接受宫之奇邻国之间就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的观点,允许晋国借道攻虢,结果晋灭虢后三年就消灭虞国,夺回宝物
(唇亡齿寒,唇亡齿寒)
唇缺则齿露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本《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荆楚,孟昶有唇亡齿寒之惧。”
清孙枝蔚《<甲申述忧>序》:“何况关中陷没,海内动摇,匪独唇亡齿寒,螫手断腕而已。”
Ⅳ 宫之奇谏假道(题):假道(假意)谏(义) 从文中看出宫之奇是个怎样的人 出自本文的成语
宫之奇是个明于料事,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唇亡齿寒。
Ⅵ "假道伐虢"与哪一个成语出自同一历史典故
假道伐虢与 借道伐蜀,出自同一历史典故《左传·僖公二年》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借蔡灭息
Ⅶ 根据《左传》的记载,"宫之奇力谏假道”衍生出哪个成语
衍生出的成语是:唇亡齿寒
Ⅷ 出自宫之奇谏假道 的成语
唇亡齿寒
退避三舍
Ⅸ 成语背后的故事:假道伐虢,唇亡齿寒,辅车相
唇亡齿寒出自《宫之奇谏假道》,选自《左传·僖公五年》。【原文节选】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 【典故】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成语释义】唇亡齿寒(chún wáng chǐ hán):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多用于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作品简介】《宫之奇谏假道》这篇散文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揭露出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国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与神灵。文章批判了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至上的迂腐,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Ⅹ 宫之奇谏假道古文诗句意思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2)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5)可再乎?谚所谓‘辅车(6)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7)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bì)乎(14)?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yī)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píng)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27)。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29)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30)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白话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diangu/15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穆公羊皮换贤
下一篇: 荀息借道取虞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