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君(公元前121年——前101年间在世),汉江都王(扬州)刘建之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今伊犁河上游流域),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后未成自缢。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当年由于细君尚小,因而躲过一劫。公元前117年,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刘细君。后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居今伊犁河上流流域),抗击匈奴而于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又作昆莫),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
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故乡,作《悲愁歌》(《细君(乌孙)公主歌》、《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据说,乌孙公主的悲歌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也不禁为之感动,非常同情她的境况。每隔一年,他便派遣使者带者锦绣帏帐,增给乌孙公主。
两年后,猎骄靡去世,其孙子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让她接受当地风俗(从其国俗),以成就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大局。细君只得再嫁岑陬。一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作为汉朝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细君公主积极联络乌孙上层贵族,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初步实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战略目标。
悲秋歌原文: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悲秋歌翻译 彭理作
大汉王朝把我远嫁,将我的终身托付给乌孙国的国王。从此,我住着以毡为墙的帐蓬,吃著肥美的牛羊肉和甘甜的奶酪。可是我心中却不安宁,老想着生我养我的故土。我多想变成一只天鹅,飞回朝思暮想的故乡。
悲秋歌注释 1乌孙:汉代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温宿以北、伊宁以南一带。2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3旃:同「毡」。4黄鹄:即天鹅。
悲秋歌创作背景 刘细君的身份地位可谓显赫:玄祖是汉文帝刘恒,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王刘非,父亲[3] 是承袭江都王王位的刘建。因此,刘细君是汉武帝的侄孙女,是真正具有皇家血统的宗室之女,是名副其实的皇室公主。汉武帝为结好乌孙,封刘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猎骄靡,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汉武帝为何偏要选自己的侄孙女去跳这个「火坑」呢?事物的发展,因果相连。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继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之后,江都王刘建及其妻成光也同样在一场宫廷政变中以谋反罪名被赐死,并且被「夷三族」。然而幸运的是,细君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幸免于难。汉武帝之所以选择细君远嫁异邦乌孙,因为细君为罪族之后,却是皇族血统。
乌孙,中国古族之一,以游牧为生,汉时生活在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与汉距离遥远。据《汉书·西域传下》记载,刘细君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一到乌孙,细君公主就将陪嫁物品分给百姓,备受爱戴。因为细君公主皮肤非常 *** ,乌孙百姓爱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说她的皮肤像马奶酒一样雪白。
遗憾的是,当时的乌孙国王猎骄靡已经年老体弱,而刘细君正值豆蔻年华,加之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习俗不同,刘细君自然是孤苦悲伤,度日如年,分外思亲,故作下《悲愁歌》一诗。
悲秋歌鉴赏 《悲愁歌》,一作《乌孙公主歌》。原载于《汉书·西域传下》和 《玉台新咏》卷九。《乐府诗集》卷八十四以为刘细君作,属「杂歌谣辞。」诗歌以第一人称的自诉,表现了公主远嫁异国、思念故土的孤独和忧伤。
前两句写乌孙公主以哀怨的语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汉朝把我远嫁于在天一方的乌孙国王。看似客观的自我介绍,其实蕴含着无限的伤感和怨愤。此「嫁」,实为和亲,寓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据《汉书·西域传下》记载:乌孙国与匈奴结盟,匈奴不断骚扰内地,为钳制匈奴,断其右臂,武帝采纳张骞建议,遣江都王建之女刘细君为公主,妻乌孙王猎骄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少数民族和亲,无疑具有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方面的意义。然而,这种于国于家有利的「美人计」,于公主自身却是人格的变异和人性的束缚。「天一方」、「远托」、「异国」等冷漠字眼已透出哀怨之信息,下面着力的值染更见其甚。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远嫁异域,不仅举目无亲,孤苦无依,而且生活环境也令人难以忍受。这里没有崔嵬的宫阙,和暖的春风,没有美味佳肴玉液琼浆,而是以穹庐为室,毛毡作墙,饮以辛酪、食以膻肉。这与内地迥异的生活习俗,对从小过惯汉朝宫廷安逸生活的尊贵王女来说,无疑难以适应。作者以短短十几字高度概栝乌孙国饮食起居的生活习俗, 为以下思矣怀归之情的直接抒发埋下了伏笔。另据《汉书·西域传下》 记载:「乌孙国多雨,寒。昆莫年老,语言不通。」由此可见,公主所以不以审美心态去体味「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异国风光,而仅以哀怨叙之,正由于此。
远离故国亲人,生活又难如愿,思乡怀归之情于是不可遏止地爆发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直抒胸中郁结已久的忧思,凄婉哀怨,摧人泪下。明知远嫁之意义,回归之无望,又盼展开想像的双翅,化作黄鹄,自由飞回久别的故乡。想像中的满足与事实上的不能,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加重了诗歌的悲剧气氛,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汉朝初年,北方少数民族常率众南扰。朝廷有时出兵征伐,有时采用睦邻政策,以求缓和。「和亲」即睦邻的一个手段。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也是著名一例。刘细君去乌孙国是大义之举,她思亲人恋故土又是人之常情。《悲愁歌》亦即这矛盾心情中思亲一面的反映。因作者亲身经历,感受倍深,故这首诗写得情切切,意拳拳,真挚动人。在写思乡悲愁的同时,从客观上也具体地介绍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悲愁歌》同汉初的《大风歌》、《秋风辞》一祥深受楚辞的影响,读唱诗时句中加上舒缓语气的「兮」,增强诗的节泰感。诗歌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加上质朴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押韵,句句合理的推演,使一首虽然短的诗,却将其无比的思念、急切的盼归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诗词作品: 悲秋歌 诗词作者:【 两汉 】 刘细君 诗词归类: 【少女】、【生活】
“和亲”一词,早在《左传》中就出现过。所以,很多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寻求政治和军事的结盟所进行的联姻,即是“和亲”。不过,更多的人认为,华夏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政治联姻,才是“和亲”。严格意义上讲,中原王朝将“和亲”作为一种政治、外交上的策略,以达成与周边少数民族睦邻友好关系,始于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0年寒冬,汉高祖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讨伐匈奴,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遭遇白登之围,通过贿赂单于阏氏才得以逃脱。回到长安后,为寻求与匈奴之间的和平稳定,刘邦采纳谋臣刘敬的建议,决定送长女鲁元公主前往匈奴和亲。
鲁元公主是皇后吕雉唯一的女儿,吕雉自然不会愿意将自己的女儿送往位于北方苦寒之地的蛮族。经不起吕雉的哭闹,刘邦只得让步,将一名宫女以公主的名义送往匈奴。
如果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政治联姻才算和亲,那么,这个被送往匈奴的宫女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亲公主了。很可惜,我们的史书并没有记录下这个可怜的女人的姓名。在汉初七十年,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时期有记录的汉王朝将宗室和后宫之女以公主的名义送往匈奴和亲,至少有五次。同样,史书都没有留下这些女人的名字。直到汉武帝时代。
汉初的和亲政策对这个庞大王朝的和平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武帝的父亲、景帝执政时期,西汉王朝和匈奴汗国之间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两国之间在边境上的贸易往来十分兴盛。汉武帝时代主动出击,拉开了与匈奴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所以,汉武帝时代没再将汉家女子送往匈奴和亲。不过,当汉武帝决定拉拢乌孙国,切断匈奴西方外援时,和亲政策再度没提上日程。
刘细君乃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确实是刘姓皇族的金枝玉叶。然而,当刘细君尚在襁褓中,其父因谋反被逼自杀,母亲也被斩首。年幼的刘细君作为一个孤女寄养于汉武帝的宫廷中,直到长大成人。
公元前105年,即汉武帝治下元封六年,汉武帝以大量的黄金、绸缎和数以万计的牛羊为嫁妆,将少女刘细君送往了乌孙和亲。于是,刘细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和亲公主。
乌孙位于今天伊犁河流域,是西域大国。两千年前的乌孙和匈奴的风俗习惯近似,游牧,以牛羊为食,居住在穹窿之中。刘细君所嫁的乌孙王昆莫已是花甲老人。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黄鹄歌》即是刘细君为感慨自己的人生所作。
刘细君嫁到乌孙不久,年迈的乌孙王便去世了。刘细君于是上书汉武帝,请求归汉,却被汉武帝拒绝。她不得不接受乌孙国转房婚制度,再嫁给新乌孙王。仅仅在遥远的乌孙王的穹窿中呆了四年,这个可怜的女人便郁郁而终。
刘细君去世后,汉武帝又将另一位宗室之女——刘解忧送给了乌孙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才能的女人,尽管与刘细君有着相同的命运,刘解忧却有着更为刚强和倔强的性格。她不仅在异域他乡站稳了脚跟,更深刻地影响了乌孙国的内政,让乌孙王在匈奴和汉王朝之间毫不犹豫地偏向汉王朝。经过宫廷政变和沙场喋血,在解忧公主和西汉使节、军队的通力合作下,西汉政府在汉宣帝时期于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取代匈奴成为西域诸国的宗主国。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和亲的传统。和亲是一种政治联姻,它的创始人是娄敬,他在白登之围后,向刘邦提出将宗室之女嫁给冒顿单于,以此和睦双方关系。刘邦采纳此策,此后汉朝有多位宗室女子以公主或翁主的身份下嫁匈奴单于,开启汉朝的和亲政策。
不过在和亲的公主里面,也有非嫁到匈奴,而是嫁去西域的,这人就是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姓名的和亲公主刘细君。
刘细君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她本是千金玉叶的公主,按理来说,和亲的人选轮不到她。可惜,元狩二年,父亲刘建企图谋反未果后自杀,母亲以同谋罪被处斩首,只有刘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但失去双亲的她,变成完全没有后台的宗室之女。因此元封三年,乌孙王昆莫决定臣服汉朝,上表请求联姻时,汉武帝就选择了刘细君为和亲公主。
虽然汉武帝赐给刘细君皇室专用的器具与车马,还准备数百个官吏、宦宫、仕女与仆从,不过乌孙之所以和汉朝联姻,是希望借此阻吓匈奴的侵扰,但匈奴得知乌孙和汉朝联姻后,也嫁了个公主过来。乌孙是个小国,因此乌孙王昆莫猎骄靡对于汉朝和匈奴都不敢得罪,以细君公主为右夫人,同时匈奴女为左夫人。
细君公主身在异域,丈夫昆莫猎骄靡年老,又不通汉语,她满腹幽怨与思乡之情,只能抒发在音乐与诗歌中。相传,细君公主精通音律,乐器琵琶就是她发明的。
细君公主嫁到乌孙第二年丈夫昆莫猎骄靡逝世,由其孙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西域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表示自己不愿再嫁他人。然而汉武帝却命令她“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公主只得再嫁岑陬。
自始自终,和亲的公主,就是个任人摆布的政治棋子。细君公主在异域中生活五年,在悲伤与乡愁中过世,她死前也没有机会回到汉朝。
细君公主过世后,另一个汉朝公主刘解忧嫁到乌孙,延续着两国亲善的使命。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共嫁了两代三任国王,直到乌孙内乱,国家分裂,变成小国。解忧公主上书“愿得归骸骨,葬汉地”,这才被接回汉朝,那时她已经七十岁。
解忧公主归汉两年后过世,18年后,汉朝又派出了和亲人选,这人就是众人皆知的昭君出塞。王昭君的故事传颂千古,但又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也有位擅长弹琵琶的细君公主,她同样背井离乡,在异域思乡至死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0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彻
下一篇: 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