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周敦颐生平
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虚岁十五岁),其父病逝。于是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历中(1587~1598),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人,因终生未离开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简介无非是两个方面??思想和作品。周敦颐是儒家思想先行者,著名的理学家,生于1017年天禧元年,北宋道州人士。周敦颐从小勤奋好学,遇到问题一定要弄懂,并研究其本质,这对于以后周敦颐成为理学家成为了很大的助力,他8岁时就才华过人,聪明伶俐,仁义有孝心,深得龙图阁学士郑向喜爱。
庆历六年,大理寺臣程响也夸他绝非寻常人,并于周敦颐结交为友。
周敦颐一生研究理学,并作品繁多。儿时的周敦颐很喜欢白莲,就此有了以后的《爱莲说》,词中表露了周敦颐不喜名利,像白莲一般洁身自爱的节操。周敦颐的理学作品《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被后人编成了《周子全书》。《周元公集》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以平静为主,事实上周敦颐的作品大多都是以平静为主,这也符合了理学的本质文笔。《太极图说》是为《太极图》写的说明,讲的是:太极是宇宙的根源,阴阳之气, 五行 构成人和万物,该作品对于后人的影响很大。《通书》源自于易经。古代人看 风水 ,算卦的人也不少,周敦颐把儒家的思想和易经的心得合在了一起,编成了本书。
周敦颐出过很多论断,把儒学推进了另一个境界。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 阴阳五行 等概念为后世人所不断推敲。总体来说,周敦颐为理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其实是把道学,儒学,佛学等思想汇聚在了一体。
从周敦颐的简介可以看出,周敦颐是一个思想上超时代的人。
周敦颐的 故事
公元1021年,周敦颐时年4岁, 重阳 节时,父亲周辅成和几位好友饮酒聊天,看着远处怡人的风景,心情十分畅快。村前五个土墩子引起了周辅成和他朋友的 兴趣 。大家商量着要为这五个土墩子想出别致的名字,大家抓耳挠腮没有头绪。
此时,正在一旁玩耍的周敦颐沉思了一会,脱口而出说,东边的土墩叫木星,南边的土墩叫火星,西边的土墩叫 水星 ,北边的土墩叫金星,中间的土墩叫木星。如果一起叫的话就起名为?五星堆?,周辅成夫人朋友们认为周敦颐说的很有道理,便采用了?五星堆?这个名称。后来,?五星堆?也成为当地著名的一个景观。
周敦颐年少的时候,常常到月岩内读书悟道。月岩距离周敦颐家大约有七公里左右,月岩洞东西两个方向各有一座门。进入洞穴后,如果站立的位置不同,那么视觉也不相同,看到的景物更不相同。如果从东门进入月岩洞,从洞口看月亮只能看见下弦月,再往前走,月亮由缺变圆。行走到月岩洞中间时,月亮便成为望月,随后又开始了由圆变缺的变化进程。周敦颐14岁时,经常在月岩洞中读书,通过观察月岩内月亮的变化形状,他领悟到了?太极阴阳?的思想。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周敦颐开创了理学,而他年少时在月岩洞中对太极的领悟,为他后来理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爱莲说作品鉴赏
说起周敦颐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他所写的爱莲说,但是关于他的实际还不仅仅只有这些,事实上他还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在中国的哲学史上,他的理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周敦颐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学习,那时候就是小孩子们的学习榜样,人们都说他长大了一定是个很有出息的人。
周敦颐爱莲说实际上是一篇散文,但是很多人潜意识里都觉得爱莲说是一篇诗词。其中他表达了自己对莲花的敬仰和热爱之情,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了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以及对莲花生长环境的描述和莲花外形上的叙述,下一部分则主要是叙述了作者周敦颐想要通过莲花的气质来托物言志,他分别评论了菊花牡丹花和莲花,就是希望由此来烘托出莲花的出淤泥不染濯清莲不妖的高尚品质。
周敦颐爱莲说现在被百姓拿来描述 政治 官场上那些不和世人同流合污为官清廉的为人名服务的好官,时间上周敦颐自己也是这样一名政府官员,但是诗中所写的那些关于莲花的优秀品质大概只能算是周敦颐的一种美好愿望,他做官的时候非常正直,什么事情都为老百姓着想,也为很多的冤案翻案,将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了。他晚年的时候就开始居住在庐山上颐养天年了,这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淡泊明志的方法。周敦颐也将他爱莲说中所写的东西贯彻到底了。
猜你喜欢:
1. 周敦颐有哪些故事
2. 北宋神人邵雍介绍
3. 周敦颐简介及代表作品
4. 南宋理学家朱熹历史简介
5. 《爱莲说》的书法作品欣赏
问题一:周敦颐号什么世称什么 周敦颐 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谥“元公”。为宋代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宋、明哲学思想影响很大。著有名篇《爱莲说》,脍炙人口。周敦颐的诗句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巨大的影响。《爱莲说》为一篇短得出奇的论说文,全文只有179个字。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托物寓意,行文平淡自然,富有情味,委婉含蓄,不露锋芒,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品和情操。 他曾筑书堂于庐山莲花峰下,堂前有溪,洁清绀寒,遂寓名濂溪书堂,晚年退居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其学被称为“濂学”。其官位不高,曾历任县主簿、县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军等官职,多从事刑狱工作,以断刑狱而著称于当时,学术上,师承道家,传授易图。然而,他并不是一个道家学者,而是一个新式的儒家代表人物,即杂揉儒道,将道家思想融入儒家之中,尤其是以《周易》为框架,兼取道家炼丹理论和儒家的《孟子》、《中庸》的思想,融旧铸新,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他改造儒家,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主要表现在他的“太极图”的绘制。“太极图”是其思想的精髓,集中体现了他的易学观及儒家的价值理想趋向,而其它著作皆是训释和阐发“太极图”之义的。 易学史上,有郑玄、王弼为代表的两大派,“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李鼎祚《周易集解序》)周敦颐试图克服这两种倾向,由象而释人事,而且将人事作为其理论的指归,这为宋代义理之学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二程兄弟、张载、朱熹等大易学家,以义理治《易》,重视易理的社会性、实践性,以此而建立起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从而改变了易学研究的大方向,追根求源,当归功于周敦颐。同时,也正因为程朱等大儒竭力地阐扬,周子之学才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社会官方哲学,而周子本人也先后被封为“汝南伯”、“道国公”等,使其人其思想流传后 世。
问题二:周敦颐被称为什么先生? 濂溪先生。 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少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但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武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较之生前尤为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问题三:周敦颐世称什么?是宋代什么的创始人之一? 莲花居士
问题四:周敦颐被学者称为什么 周敦颐被学者称【理学派开山鼻祖】
问题五:刘禹锡什么代诗人什么家有什么之称周敦颐世称什么是学术界公认的什么派开山鼻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问题六:周敦颐一生简介 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赋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延。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虺扑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7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周紫芝
下一篇: 赵令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