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张耒

佚名 2023-06-05 22:02:37

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人。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

张耒的七绝诗词《初见嵩山》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初见嵩山》是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没有具体地描写嵩山,而是另辟蹊径,通过看山的过程表现作者览景的喜悦,从而烘托嵩山的迷人魅力。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张耒的诗词,欢迎阅读!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赏析】


  诗题为“初见嵩山”,但首二句“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并没有直接写嵩山,而是从自己的宦游生活写起。张耒赴任洛阳寿安县尉时,一路车马劳顿,途中又病六十日,但这样的生活并非只有此一次,而已持续多年,所以作者说“年来鞍马困尘埃”。诗人任职的几年来,案牍劳形,单调寂寞,唯有青山绿水才能给他带来欣慰与快乐。这样,青山在未露面之前便给人一种亲切感,吸引读者急于想了解这“青山”到底是何模样。


  “日暮北风吹雨去”句依旧是渲染铺垫之笔,为嵩山的出场渲染气氛。“日暮”是嵩山出现的大背景,而“北风吹雨去”则是嵩山出现的环境。“日暮”,见天地之苍茫,衬托出嵩山的巍峨;“北风吹雨去”,则为嵩山增加了几分清新朗润之气。至此,全诗经过前三句的层层渲染烘托,再通过最后“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精彩之笔,嵩山的形象便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句从正面来写嵩山,它从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那峭拔清瘦之姿是如此清晰明朗,卓尔不群。“出云来”三字,紧扣“初见”,描写出嵩山从云端显现的那一瞬间之美,透露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之情。诗人赋予嵩山“清瘦”的形象与品格,造语新奇,把它写得极富灵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全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一同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扩展阅读:张耒的简介


  张耒原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迁居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区)。马端临《文献通考》作“谯郡人”,秦少游《书晋贤图后》记载:“独谯郡张文潜与余以为不然……”,他在《思淮亭记》中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中进士后,游宦四方,官至三司检法官,因亲老,乞请离京做吴江知县。母亲李文安。外祖父李宗易先以著作佐郎为谯县知县,历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事,仕至太常少卿,以诗文名世,长于写诗,深受当时的大诗人晏殊的赏识。正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此后,他游学于陈州,得到当时在陈为学宫的苏辙的厚爱。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来陈州与其弟话别,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并在东坡引荐下,应举姑苏。熙宁六年(1073年),即张耒二十岁时,由神宗亲策为进士,王安石负责提举,授临淮(今安徽泗县)主簿,开始步入仕途。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修“超然台”,张耒应约写了《超然台赋》苏轼称他“超逸绝尘”,有秀杰之气,“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答张文潜书》),这是他们诗文交往的开始。与此前后,张耒与秦观、晁补之也有诗文唱和,结为知交。





   扩展阅读:张耒的文学地位


  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论文学创作渊源于三苏,提倡文理并重,以为“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与友人论文因以诗投之》)。在《答李推官书》中他又明确申说学文在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在文章风格上,他反对奇简,提倡平易;反对曲晦,提倡词达;反对雕琢文辞,力主顺应天理之自然,直抒胸臆,“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贺方回乐府序》)。张耒的诗文正是其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长短利弊皆本于此。其文风近似苏辙,苏轼对他有“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的称誉(《答张文潜书》),张表臣也称其文“雄深雅健,纤秾瑰丽,无所不有”(《张右史文集序》)。他擅长辞赋,《哀伯牙赋》抒发曲高者孤独无与,媚众者身安得志的愤闷,《鸣蛙赋》运用各类比喻形容蛙鸣,《雨望赋》描写风雨气势,在立意遣辞上都有超过唐人辞赋之处(《复小斋赋话》)。议论文立意警辟,文笔高奇,如《论法》、《敦俗论》、《悯刑论》诸篇,均为佳作。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汪藻称其诗“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则后之学公者,皆莫能仿佛”(《柯山张文潜集书后》)。《宋史》本传也说他至晚年,诗风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效张籍。诗歌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和晁应之悯农》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张耒诗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晁补之亦谓“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题文潜诗册后》)。他作诗喜欢学习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的篇章,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他注重炼句,吕本中《童蒙诗训》云:“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一)。此类佳句可谓俯拾皆是。但是张耒的诗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因此部分作品显得粗率质直,朱熹曾批评说“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又云“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朱子语类》卷一四○)。张耒词作不多,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其《风流子》(木叶亭皋下)叙写秋思离愁,铺景朗倩,烘托愁绪无极(《草堂诗余》正集卷六沈际飞评)。张耒的文集,在南宋时即有多种刻本传世:罗仲洪刊本《柯山集》十卷,汪藻刊本《张龙阁集》三十卷,张表臣刊本《张右史文集》七十卷,井晦之刊本《谯郡先生集》一百卷(均见周紫芝《书谯郡先生文集后》)。


  

张耒的新春译文言文

1. 《宋史.张耒传》翻译 【宋史.张耒传】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

幼时即显得聪颖奇异,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十七岁所做《函关赋》,已为众人传诵。张耒游学于陈州时,受到学官苏辙的钟爱,因而,能够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张耒,称其文章恣意洒脱,淡雅情真,有一唱三叹之声。

张耒于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县尉、咸平县丞等官职。后入朝为太学录,得范纯仁举荐,迁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

张耒任馆阁之职达八年之久,始终重义自律,淡泊行事。后擢升为起居舍人。

绍圣初年(1094),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因坐党籍之罪徙往宣州,再遭贬谪而监黄州酒税,徙复州。

徽宗即位后,张耒被起用为黄州通判,知兖州,既而被召为太常少卿,数月后,再次出知颍、汝二州。崇宁初年(1102),张耒又坐党籍之罪,被削夺官职,主管明道宫。

起初,张耒在颍州时,闻知苏轼去世,便为苏轼举哀行服,遭到言官攻击,因而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于黄州。崇宁五年(1106),张耒得以自便迁居陈州。

张耒仪表堂堂,有雄才大略,笔锋强健,长于诗词。在苏辙、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去世后,只有张耒独生于世,因此,许多士人争相师从于他,并且分日载酒菜与之饮食。

张耒教人做文强调以理为主,曾著文阐发说:“从六经以下,到诸子百家及诗人辩士的论述来看,其大概都遵循着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因此学做文章,首先要注意明了事理。

如果只知做文,不知求理,或者只求做文的技巧,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放水于江、河、淮、海,水顺道而行,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冲击砥柱,越过高山,到达江湖,归于大海。

水流平缓,荡起涟漪;水势汹涌,骤起波涛、风飙、雷霆,致使蛟龙鱼鳖,翻腾出没,这都展示了水的变幻魔力。然而,最初之细水,并不如此,尽管用心开导,但终因其势不足而难遂人愿。

沟渠之中,此处有水,彼处又干竭,即便你日夜激水,也不能见到奇异水势,水之所至处,不过是为蛙蛭提供了玩游的天地。江、河、淮、海之水,犹如载理之文,不求奇而奇至。

激沟渠之水而求水之奇,是不知理之所在。做文如想以词句见奇,纵然你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有好效果。

这也是做文的一大陋习。”学者认为张耒所讲乃至理名言。

张耒晚年做诗崇求平淡,喜欢仿效白居易诗体,而在做词方面,主要仿效张籍。 张耒一生长期闲居,家境清贫,郡守翟汝文打算为他购买公田,却被他谢绝了。

张耒晚年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去世时,享年六十一岁。建炎初年(1127),张耒被追赠为集英殿修撰。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时即显得聪颖奇异,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十七岁所做《函关赋》,已为众人传诵。

张耒游学于陈州时,受到学官苏辙的钟爱,因而,能够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张耒,称其文章恣意洒脱,淡雅情真,有一唱三叹之声。 张耒于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县尉、咸平县丞等官职。

后入朝为太学录,得范纯仁举荐,迁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张耒任馆阁之职达八年之久,始终重义自律,淡泊行事。

后擢升为起居舍人。绍圣初年(1094),以直龙图阁知润州。

因坐党籍之罪徙往宣州,再遭贬谪而监黄州酒税,徙复州。徽宗即位后,张耒被起用为黄州通判,知兖州,既而被召为太常少卿,数月后,再次出知颍、汝二州。

崇宁初年(1102),张耒又坐党籍之罪,被削夺官职,主管明道宫。起初,张耒在颍州时,闻知苏轼去世,便为苏轼举哀行服,遭到言官攻击,因而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于黄州。

崇宁五年(1106),张耒得以自便迁居陈州。 张耒仪表堂堂,有雄才大略,笔锋强健,长于诗词。

在苏辙、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去世后,只有张耒独生于世,因此,许多士人争相师从于他,并且分日载酒菜与之饮食。张耒教人做文强调以理为主,曾著文阐发说:“从六经以下,到诸子百家及诗人辩士的论述来看,其大概都遵循着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

因此学做文章,首先要注意明了事理。如果只知做文,不知求理,或者只求做文的技巧,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

放水于江、河、淮、海,水顺道而行,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冲击砥柱,越过高山,到达江湖,归于大海。水流平缓,荡起涟漪;水势汹涌,骤起波涛、风飙、雷霆,致使蛟龙鱼鳖,翻腾出没,这都展示了水的变幻魔力。

然而,最初之细水,并不如此,尽管用心开导,但终因其势不足而难遂人愿。沟渠之中,此处有水,彼处又干竭,即便你日夜激水,也不能见到奇异水势,水之所至处,不过是为蛙蛭提供了玩游的天地。

江、河、淮、海之水,犹如载理之文,不求奇而奇至。激沟渠之水而求水之奇,是不知理之所在。

做文如想以词句见奇,纵然你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有好效果。这也是做文的一大陋习。”

学者认为张耒所讲乃至理名言。张耒晚年做诗崇求平淡,喜欢仿效白居易诗体,而在做词方面,主要仿效张籍。

张耒一生长期闲居,家境清贫,郡守翟汝文打算为他购买公田,却被他谢绝了。张耒晚年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去世时,享年六十一岁。

建炎初年(1127),张耒被追赠为。

2. 关于春节的文言文(短一些) 《春节赋》萧寒未退,惊蛰已现。表里山河,春风铺面。万物有灵,只待奔雷。迎新年,辞旧日,天增岁月;贺佳节,庆盛宴,人添寿元。

福禄临门,财喜入户。皇天后土,高堂康健。承欢膝下,侍奉尊前 。父母平安,子孙宏愿。有生之年,得以奉孝,恩泽广布,温柔相伴。烹猪宰羊,丰盈富足;味蕾初尝,鲜美如故。正衣冠,摆香案,敬拜先祖;开宗庙,设祠堂,祭祀庄严。仁孝传家,家风醇朴。纵是小儿顽劣,成人必有敦厚。诗书传家,家风永驻。即便平凡之躯,亦可风流锦绣。

吉时已到,开门接福。美酒佳肴,争奇斗艳;瓜果梨桃,一应俱全。推杯换盏,笑语不断。手足情深,血脉相连。天伦之乐,何须多言!此情此景,凭谁问,世无想念,冷暖看淡?

家宴毕,守岁始。孩童嬉闹,双亲安闲。姐妹兄弟,各司其职,和面拌馅,包饺子,其乐融融;亲朋故旧,互致问候,道吉祥,俱是欢颜。交子一到,诸神归位,家和万事兴,国泰万民安。若有游子未归,思念望穿双眼。极目星河,明月高悬。孤旅天涯,只影生怜。忆往事,思绪万千;哄娇儿,其乐无边。万户迎春,喜庆均沾,此时此刻,华灯璀璨。千山万水,温暖无限。豆蔻耄耋,共享清欢,手执烟火,都是少年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20.C 21.C 22.A 23.B 24.D 25.(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思考时,可根据加点词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C项,申:说明,表明。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

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例如本题C项,可联系上文“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和下文“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来判断出其“表明”的意思。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修饰。

B.①代词,他;②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C.代词,这样;D.①动词,认为;②以之为,把……当做。

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常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例如本题C项,“之”前面是人名,后面是“人”,因此此处均为代词“这样”。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可根据句意及主谓、动宾等句式,先从整体上断句,然后再结合着一些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君臣”“自”等。

此句大意:只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

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

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

B项,“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错误,孔子设的是私塾,是私学,太学是国立大学。所以选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此类题虽然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但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此种题容易让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例如本题中B项就错将“私学”和“国学”的性质弄混来迷惑考生。 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D项,“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是不正确的,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求的铭文。所以选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D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问句的能力。译文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例如,以:用;捡:捡点;束:约束;徒:学生;从:跟从;治:。

4. 黄庭坚 宋史 古文翻译 <;黄庭坚传>>;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

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策,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5. 关于春节的文言文一篇 眼前景与心中情水 *** 融,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全句说。 5.总把新桃换旧符,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总把新挑换旧符”,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古时候逢到新年,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屠苏酒。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挂在大门上。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A小题1:B小题1:C小题1:C小题1:(1)(4分)您的爱好像这样,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可是我听说的,人们所说的会写文章的人,哪里是说他善于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奇特呢?(2)(3分)因此,道理鲜明的文章,在形式上不必刻意期望工巧却能达到工巧;道理屈曲不明的文章,(即使)在语言上巧妙地加以粉饰润泽也会漏洞百出。

(3)(3分)所以先向您陈述我的看法,希望(您)不要因为我的话语朴素粗陋而不省悟啊。 小题1:辱:使对方受屈辱,谦词。

小题1:助词,的。A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C①介词,从;②介词,对.D①连词,表转折,但是:②代词,这样.小题1:①⑥不是论据,③是论点。

小题1:“如果关注表达形式”错。小题1:(1)重点注意“嗜”“固”“抑”的翻译。

(2)重点注意“是故”“理性”“工”的翻译。(3)重点注意“陈”“愿”“质俚”“省”的翻译。

淮诗 | 淮安人张耒诗酒是生涯

今日介绍北宋时期淮安人张耒的诗。

张耒(1054-1114),拉拉藤在白露时节已经作过介绍( 9月7日,白露时节,聊聊唐朝淮安人张耒的“白露” ),众所周知的一位淮安名人。其履历和声名都不再赘述,补充一点他号“柯山”的来历。

1101年8月24日,苏轼在遭受被贬琼州(海南)后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张耒在颍州举哀行服,痛悼一代文豪和恩师。未想竟触怒了上方,于崇宁元年(1102年)被贬为房州(今湖北房县)别驾,安置于黄州。这是他在短短六七年内第三次被贬到那里,他在黄州先后共住了七八年。作为逐臣,他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荒树枯木,蓬蒿满眼,自然令人惆怅莫名,但“江上鱼肥春水生,江南秀色碧云鬟”,倒也给他不少安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柯山脚下,张耒与苏轼弟子潘大临结为紧邻,两人彼此安慰,相濡以沫,共守大节。据载,当时的郡守瞿汝文怜其家贫,欲为其购买一份公田,以种植豆粟蔬菜等,贴补家用,张耒敬谢不取。

诸君千万别以为柯山如黄山般景色怡人。据拉拉藤考证,苏轼和张耒都曾被贬在黄州,而“黄名为州,而无城郭,西以江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间有藩篱,城中居民才十二三,余皆积水荒田,民耕渔其中。”(张耒《明道杂志》中记述)当时,黄州城就坐落在山上,城北是赤壁山、两耳山、聚宝山,城南是柯山和黄冈山。

继续说回张耒的诗。作为宋时达淮安人,张耒是一个多产作家,流传到现在的诗词文有两千多篇,其中关于大淮安的诗作颇多,如《楚城晓望》《淮阴道中》《过临淮》《度洛因泛舟东下数里颇忆淮上》 ……有些还是系列作品,如《泊楚州锁外六首》、《自海至楚途次寄马全玉八首》、《龟山祭淮词二首》。

除了今日推荐的《同袁思正诸公登楚州东园楼》,拉拉藤还推荐一首《游楚州天庆观观高道士琴棋》:

两首诗中可见诗、酒、云、花、茶、琴、棋、松、菊、霜、烛、流水、鸣鸠等“物”,睹物思情,借物抒怀,诗中的景、诗中的情,跃然纸上。不由感叹,“我生诗酒是生涯”,“长伴高人种松菊”。

读这些诗,还是有些让人压抑,所以说些好玩的。张耒是诗人,也是可爱的“吃货”,有其诗为证明。

《寄文刚求蟹》:“遥知涟水蟹,九月已经霜。筐实黄金重,螫肥白玉香。尘埃离故国,诗酒寄他乡。苦乏西来使,何缘至洛阳。”

《寄蔡彦规兼谢惠酥梨二首》:“自煮新酥笼旋开,秦霜犹污紫梨腮。旧园歌舞唐宫废,灌顶醍醐佛国来。寄我远传千里意,憾君不举百分杯。西来新味饶乡思,淮蟹湖鱼几日回。”

其恩师苏轼深知张耒“吃货”本性,曾赠诗《再过泗上二首》,其中赞叹淮安物产的丰饶:“眼明初见淮南树,十客相逢九吴语。旅程已付夜帆风,客睡不妨背船雨。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殷勤买酒谢船师,千里劳君勤转橹……”

今日更有淮安老侯野鸭,硬生生地把张耒的《满庭芳》演绎成了美食传说。

《侯氏族谱》载:“宋元丰七年张耒回故里先公世诚以食奉”。

《侯氏族谱》载,先祖侯世诚,是一位醉心于美食的酒馆掌柜。他不仅继承了从唐初祖先创下的制作美食传统,而且对中医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经过潜心研究,研制出了独具匠心的珍禽制作秘方,把中医养生与日常饮食有效融和到一起。张耒回淮安故里,尝过侯世诚密制美食后,赋词赞曰:“石鼎煮寒蔬,争如且、寒村厨火,汤饼一斋盂”。此后,侯氏家族一直从事此业,中间由于战乱或有间断,但秘方一直得以保存下来,并得到不断改良。

此外,再介绍一个知识点:北宋神医杨介。

杨介(1060~1130年),字吉老,泗州(江苏盱眙)人。自幼聪慧,勤奋好学,读书却不去应试,有才却不思做官。他立志学医,悬壶济世,大胆实践,善于钻研,在多年行医治病中,总结成章,成为民间医圣、一代名医。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介绍杨介,还说张耒是他的娘舅。张耒不仅器重这位贤甥的医名,而且常以诗词相赠,典型的用其诗做“医托”啊。所以杨介医名远播与当时的文人骚客的诗词文章不无关系。如《秋日喜杨介吉老寄药诗》:

据说有一次,杨介到山阳去看望外婆,自然也要拜见这位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舅舅了,张耒这次可摆了个谱,写下了《喜吉老甥见过》诗:

张耒最有名的诗

夏至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夏日三首·其一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7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