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蒋捷

佚名 2023-06-05 22:10:53

蒋捷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词人蒋捷是男是女

南宋词人蒋捷是男性。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蒋捷的词大多情调凄清。他没有正面地直接反映时代的巨变,而是采用“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女冠子》)的方式,于落寞愁苦中寄寓感伤故国的一片深情。如“飞莺纵有风吹转,奈旧家苑已成秋”(《高阳台》),“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贺新郎》),“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梅花引》)等,都包含着山河易色、无处容身的悲哀。《虞美人·听雨》通过听雨一事,概括了作者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时期的不同感受,身世家国之感极为痛切,其中“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二句尤其悲壮苍凉。但他的词又不尽是低沉暗淡的情调,时而振起一笔,开扩意境,呈现清丽色彩。如《贺新郎·秋晓》本写“万里江南吹箫恨”,却于月影微黄的院落中点缀上青花、红枣,再推向白雁横天、楚山隐约的远景,使词中所表现的忧伤苦闷之情不致于过分沉抑。《一剪梅》写“舟过吴江”,其中“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句,也冲淡了伤逝怀归的悲凉气氛。所以周济称其“思力沈透处,可以起懦”(《宋四家词选》)。这当然与其词“炼字精深,调音谐”(《四库全书总目》)也是分不开的。对竹山词的评价,前人意见分歧很大。贬之者如冯煦,认为其“词旨鄙俚”“不可谓正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陈廷焯更认为在南宋词人中“竹山虽不论可也”(《白雨斋词话》)。那是用姜夔、张炎的词作为标准来衡量的,实属偏见。刘熙载的看法与此相反,他说:“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较贞,其思视梦窗较清。刘文房(刘长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艺概·词曲概》)称竹山为长短句之长城,固属过誉,但他从词品与词法两方面充分肯定了竹山词,还是颇有见地的。总之,竹山词思想内容较充实,写作方法和风格多样化,不失为南宋高手之一。在宋末词人中,蒋捷词别开生面,最有特色和个性。在社交上,他与声同气应的周、王、张等人不见有任何来往,词风也是另辟蹊径,不主一家,而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蕴藉,既无辛派后劲粗放直率之病,也无姜派末流刻削隐晦之失。 他敢于直接表现亡国遗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和《贺新郎·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二词,就充满着一股不屈的奇气。蒋捷词还多角度地表现出亡国后遗民们漂泊流浪的凄凉感受和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
此外,蒋词的情感基调不像王沂孙、张炎词那样一味的低沉阴暗,有的词作格调清新,乐观轻快,如《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和《昭君怨·卖花人》写折花和卖花,极富生活情趣。蒋捷在宋末词坛上独立于时代风气之外,卓然成家,对清初阳羡派词人颇有影响。

《蒋捷虞美人·听雨》注释、翻译、赏析

蒋捷

名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导读】

蒋捷,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隐居太湖竹山,因以为号,人称“竹山先生”。有《竹山词》传世,与周密、王沂孙、张奕并称“宋末四大家”。

这首词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蒋捷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了。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听雨》这首词写了作者三个时期听雨的三种心境,读来使人凄然。

“虞美人”为唐代教坊曲名,得名于项羽《垓下歌》中歌咏的宠姬虞美人,又名“一江春水”等。

【原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① 。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②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断雁:失群孤雁。②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头发斑白。

【译诗】

少年时候听雨是在歌楼上,

昏黄的红烛光映照着罗帐。

壮年时候听雨是在客船上,

秋风送来江天孤雁的哀唱。

而今听雨在寄居的寺庙旁,

镜中的我已经是两鬓斑斑。

人世间悲欢离合最是无情,

听阶前雨声点滴直到天亮。

【赏析】

这首词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词人从少年到老年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虽然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交相融合在一起。

开篇“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写少年时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年少的时候总是放荡不羁,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无忧无虑。接下来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写了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这样一幅江上秋雨图,已将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包蕴其中了。这里写的是壮年孤苦漂泊的经历和触景伤怀的感受。“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作者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

《听雨》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时的听雨。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沉的无奈和痛苦,可谓力透纸背,字字千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8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