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武(生平不详)三山(今福建福州)人。有《白雪遗音》一卷。其《望海潮》词云:“之官路远,篙师又促旧航。”又同调云:“三分春色,十分官事。”盖尝出仕,道经钱塘、桂林、睢宁、浔阳等地。余皆不详。
三秋,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三种不同的意思,表示三个几乎没有关联的事情,分别是指耕种、月份和时长。
一、耕种。
三秋的第一个意思,指的是秋收、秋耕、秋种,这是人们对与秋季有关的耕种活动总称。秋季,有收获、有耕作、有播种,人们就简称为秋收、秋耕、秋种。
这个时间的耕种活动,与其他季节不同。秋收,基本是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季节;秋耕,多为晒田和翻土,为来年春天播种使用;秋种,只有南方的极少部分地区才有,或者是大棚基地会有。
二、月份。
三秋的第二个意思,指的是秋季的第三个月份,即农历九月。古人把兄弟排序用的“孟、仲、叔、季”,使用在了春夏秋冬的月份称呼上面,孟为最大,季为最小。
季节只有三个月份,就用了孟、仲、季三个字,分别代表每个季度的第一、第二、第三个月份。如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四季的称呼,也来源于此。
如,南宋末年词人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这里的三秋指的是农历九月。
三、时长。
三秋的第三个意思,指的是时间很长。
如,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宋李弥逊 《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都是指很长时间。
《水龙吟·西湖怀古》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出自宋代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译文:杭州是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有湖山之美。临堤有台榭楼参差,湖上有画船往来如梭,游人到处弄舞歌吹。十里荷花映日娇艳似火,三秋桂子飘香沁人心脾,四周青山风光明媚葱翠欲滴。南渡百年来人们沉醉在西湖,使曾主张抗金的一些豪杰,也都耽于享乐忘却了平生大志。
诗词赏析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引出怀古思绪。大处落笔突兀笼罩,气势十足。“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增加大笔濡染的“四山睛翠”一句,勾勒出西湖景物的特征。
“天旋时异”概括了南宋被元所灭的沧桑巨变。“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这是面对西湖景物而产生的想法。最后表明国虽亡,但爱国之心仍拳拳于胸的感情。
词人笔触徘徊在怀古与伤今之间,创作了这首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词作。徜徉在幻想和现实之侧。下笔千钧,表情亦淋漓酣畅,写得慷慨悲壮。
巫峡的解释
(1). 长江 三峡 之一 。一称 大峡 。西起 四川省 巫山 县 大溪 ,东至 湖北省 巴东县 官渡口 。因 巫山 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 巫峡 ,盖因山为名也……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 东 三峡 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 杨炯 《巫峡》诗:“ 三峡 七百里,惟言 巫峡 长。” 宋 苏轼 《 巫山 》诗:“ 瞿塘 迤逦尽, 巫峡 峥嵘起。” 郭沫若 《月蚀》:“ 巫峡 中的奇景, 恐怕 是全世界中所没有的。” (2). 战国 宋玉 《高唐赋》记 楚襄王 游 云梦 台馆,有 楚怀王 梦与 巫山 神女相会的故事,后遂以“巫峡”称男女 幽会 之事。 唐昭宗 《 巫山 一段云》词:“冰眸莲脸见长新, 巫峡 更何人。” 宋 陈德武 《玉蝴蝶·雨中对紫薇》词:“ 梦回 巫峡 ,春在 瑶池 。”《宦海》第十五回:“﹝ 木 观察 ﹞ 虽然 丁了艰,却不肯守着居丧的礼节,在那寝苫枕块的时候, 还要 寻那 阳台 巫峡 的风流。” 参见 “ 巫山 ”。
词语分解
巫的解释 巫 ū 以 祈祷 求神骗取财物的人:巫婆。女巫。男巫。巫术。小巫见大巫(喻小的跟大的一比,就显得小不如大)。 姓。 部首 :工; 峡的解释 峡 (峡) á 两山夹着的水道:三门峡( 中国 黄河 中游峡谷之一)。三峡(中国长江流经四川到湖北的交界一带所 经过 的三个峡谷,其中有“瞿塘峡”、“巫峡”、“ 西陵 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9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陈克
下一篇: 陈康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