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崔敦礼

佚名 2023-06-05 22:25:15

崔敦礼

崔敦礼,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绍兴进士。文学家,著有《宫教集》、《刍言》。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什么意思

1、含义:比喻接收的信息越多,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眼界越开阔。换而言之,即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源在《魏源集》一书中说:“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2、解读:人在内室黑屋,假如给他开启一条缝隙见光,可以照亮一张床;假如给他开启一个窗户见光,可以照亮室内中间的空地;假如给他开启一扇门,可以照亮整个堂屋;假如走出黑屋,沐浴在阳光下,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3、寓意:

一、光源有多大,视野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

二、光源的大小,直接决定人的眼界的广度、事业的宽度和生命的厚度。?

扩展资料

《默觚》反对"生而知之"说,也反对脱离实际的"心性迂谈"和"玄虚之理",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习行取得的。它说,"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但他未能正确解决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默觚》还突出地讲到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变易进化的观点。它说天下物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它认为,矛盾相克,互相转化,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据此,作者得出结论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是他主张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但是,他又认为,封建社会的 "道"是永远不变的。

《默觚》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它夸大心的作用,认为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包容和支配宇宙万物,万物皆备于我。因此在认识上,"回光返照,则为独知独觉;彻悟心源,万物备我,则为大知大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默觚

李世民儿子吴王李恪造反了吗?

李世民儿子吴王李恪造反了吗?

从史料记载来看,李恪与父亲的关系融洽,父子相爱,常与父亲见面,甚至与李恪关系密切的人,太宗都会另眼看待。李恪颇得父亲疼爱与欣赏,特别是“类己”的评价,这在有着家天下法则的帝制时代,是有着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巍巍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华的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越巴尔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兴安岭,辽阔之极!这么大的国家,该有多少大事亟待太宗处理?何况他共有十四子,又有多少“家事”需要决断。但他竟然能对李恪如此关注,挤出时间,父子促膝,动之以父子真情,晓之以大义之理,申之以法不容情,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他该对这个庶出却非常像自己的儿子寄予多重的期望啊!

贞观十七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遂立晋王。但因疑晋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

在李恪不得为储的问题上,李恪的隋杨血脉,这个问题比较的微妙,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关键还在“嫡庶有别”的问题上,此外,朝局形势也有着重大影响。李恪有无争储之心,目前史书并无具体记载;并考后世对李恪的良好评价,有自知之明,而不轻举妄动,李恪还是很当得起的。

不过此事,使得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将李恪视其为眼中钉。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借“房遗爱谋反案”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永徽蒙冤

650年(永徽元年),李恪时为高宗李治在世最为年长的兄长,官拜司空,并被授予梁州都督的官职。不久之后,又被改封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

651年(永徽二年),加授官职太子太师。

653年(永徽四年)年初,因高阳公主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理,从而引发了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房遗爱为活命想效法纥干承基,遂长孙无忌心意而诬告李恪谋反,致其遇害,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有子四人,李仁、李玮、李琨、李E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岭表;有女亦四人,现已知第四女信安县主被罚守献陵。

据《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记载,案发后,高宗召见房遗爱:“我与你是亲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包藏祸心,罪该万死,但是我告发吴王李恪是希望赎罪,因为我看见贞观年间,纥干承基、游文芝一起与侯君集、刘兰共同谋反,后来承基告发侯君集、游文芝和刘兰,自己得以保全首级并得到了官爵。”李治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荣,怎么能与承基相比?现在告发李恪谋反已经太晚了。”高宗于是哭着对侍臣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我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兵部尚书崔敦礼说:“过去周公诛除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然后是汉昭帝的时候,燕王和盖长公主谋逆,都以国家法度处以应有的刑罚,这些前事都不远,陛下怎么能改动法律就为了施舍恩情呢?”高宗于是放弃了求情。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此事,亦被后世认为是长孙无忌应有此报。

*** 昭雪

659年(显庆五年),在长孙无忌获罪之后,李恪被唐王朝追封为郁林郡王,并得以立庙祭祀,任命河间王李孝恭的孙子李荣为郁林县侯来作为李恪的继承人。李恪在获罪赐死后,墓志记载唐王朝特别优待以国公之礼将其下葬,可见李恪在被赐死时已被废为庶人,也就是说,其皇族的身份在当时被剥夺。而显庆五年的追赠,表明唐王朝重新承认了他李唐皇族的身份,这是其初步的 *** 。

但是,高宗作为这场冤案的施害者之一,毕竟难以完全否定自身的作为,所以并未在第一时间赦免李恪的四个儿子。直到684年(光宅元年),李荣获罪,而李恪四子此时得以赦免,这才让其长子李仁承袭父亲的爵位。

705年(神龙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为了振兴李唐皇族,就在这一年,中宗大量封爵皇族,李恪长子李千里(李仁)被封为正一品的“成王”。神龙初,在永徽四年与李恪同时获罪的荆王李元景被追复爵位与封地,次年,李恪之孙、李琨次子李祗被封为“嗣吴王”,可知,李恪被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在705年(神龙元年)年末;而他的亲王爵位和封地被恢复应在705年(神龙二年)。至此,李恪才被彻底的昭雪 *** 。

唐初名将契何力:平定西突厥政权的异族名将

契何力(?-677年)甘肃张掖人,铁勒族契部人,契氏。他出身铁勒可汗世家,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幼年丧父,在热海(今伊塞克湖)一带游牧。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契何力与母亲率部千人归唐,被封为左领军将军,驻守凉州。贞观九年(635年),率部参加对吐谷浑的战争,奋战力俘吐谷浑王慕容伏允,获得头功,被调往长安任北门宿卫、检校屯营事,以宗室女临洮县主下嫁。贞观十四年(633年),为葱山道副大总管,参加灭高昌之战。

贞观十六年(642年),契何力回凉州省亲,并视察其部落。当时部落中不少首领挟持何力母、弟欲归附薛延陀。契何力极力劝阻,众人不但不听,反而将何力绑至薛延陀。消息传回,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趁机陷害何力,但太宗对何力深信不疑,并言何力心如铁石,必不背我。契何力到薛延陀可汗夷男牙帐后,箕踞而坐,誓死不屈,大骂夷男,拔刀面东大呼岂有大唐烈士,受辱番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割左耳自誓,以示忠唐之心。夷男大怒不已,欲杀何力,后在其妻劝说下作罢。太宗得知后,派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至薛延陀,同意以下嫁公主为条件,换回契何力。契何力还朝后,被封为右骁卫大将军,并劝太宗不要许婚,以免替薛延陀可汗巩固地位。后任左骁卫大将军,昆丘道副总管,作为阿史那社尔的副手参加对龟兹、于阗等国的征讨。

在唐朝灭西突厥汗国的战斗中,他任弓月道行军大总管,之后又作为唐军前军指挥官参加了对高句丽的战争。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为昆丘道总管,领兵攻击龟兹,生擒龟兹王诃梨布失毕及诸首领。太宗逝世后,契何力欲以身殉葬,为唐高宗所止。

唐高宗显庆、龙朔年中,与苏定方等人屡次征讨高句丽。不久,高句丽大将盖苏文死,国中内乱。唐高宗封契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作为李薷笔止タ似饺馈U胶螅以功授镇军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徒封凉国公,检校右羽林军。

仪凤二年(677年),契何力去世,唐高宗将其陪葬昭陵,追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谥曰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9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