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人,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故《宋史》载其广州人,《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其增城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政治家。历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浔州司法参军,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建昌与新城知县,邕州通判,淮东安抚使,秘书兼太子侍讲,工部侍郎,焕章阁待制、学士,成都、潭州、隆兴知府,湖南、江西安抚使,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等职。召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均极力辞谢。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宵宫致仕,累封至南海郡公。卒年八十二岁。著有《菊坡集》行于世。与之曾节录刘皋语“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百姓,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为座右铭。为官德威并施,军民悦服。曾是抗金功臣,金兵对其闻风丧胆。其生平事略《中国人名大辞典》、《宋史·列传》均有载。
崔与之生平
先世是河南卞京(今开封)人氏,其曾祖因乱南迁,后人先后居于江西宁都、广东河源,至其父始定居广东增城。崔与之出生于清贫之家,后得友人的资助才得以进入最高学府太学就读,并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地方的司法官员、知县、户部员外郎。由于任内政声甚佳,他于嘉定七年(1214)被朝廷破格提升为直宝谟阁,代理扬州军政,以全权筹划抗击金国军队南侵的地方防务。他依据当地人爱马、善骑射的特长,以军事训练的方式组建“万马社”广招民众加入,从而形成颇具声势的“民间骑兵”;并与各乡抗金的民兵加强联系以与军队联手抗金。在他的主持下,军民一心共同对敌,令致金兵不敢入侵扬州。
期间,浙东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数饥民流入淮东一带而被阻于各城门外,崔却下令打开扬州城门迎入难民安置,从而救活流民万余人。嘉定十三年(1220)金兵入侵四川,崔与之被调任成都府本路安抚使组织抗金,后又升任为四川制置使。
他广用蜀中的贤能采纳良策,并重用归降的金国将领鼓励其反戈一击。他在四川五年间,成功地保卫了一方的平安,不仅赢得军民的赞誉,而且也颇受金国的将士所敬畏。他曾因病离任,而继任者一改其施行的方略乱以他法,导致金兵乘虚侵入川境,崔扶病复职视事,金兵闻讯慑于其声望而自行撤军。
端平二年(1235),被任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其时,广东发生兵变,叛军围困广州攻城,崔与之上城墙安抚乱兵,由于他德齿具尊,哗变的军士服其恩威而纷纷下跪弃械,兵变其后即告平定。嘉熙元年(1237)二月,被任为右丞相,但因其一再坚辞而未到任。翌年五月退休。
他从政数十年,官至显贵而不养妓,不增置秋产,不受各方馈赠,以“无以财货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的名句自警,从而成为宋朝的一代名臣。
崔与之开岭南宋词之始。他的词章造诣颇高,被认为是“开岭南宋词之始”,所治儒学的“菊坡学派”亦被认定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有诗文集。词存二首。嘉熙三年(1239)十一月十一日因病逝世。諡清献。
一、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二、迁徙分布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
三、历史名人 崔 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崔 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 鸿:今山东平原人,著名史学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职,后迁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 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 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 白:濠梁(今安徽省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 立:将陵(今山东省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 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 述: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骃 :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敦礼、崔敦诗:南宋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二人均为绍兴进士。敦礼著有《宫教集》、《刍言》。其弟敦诗文才敏赡,著有《玉棠类稿》、《西坦类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崔姓郡望主要有清河郡、博陵郡、汞阳郡等。
清河郡:汉高祖所设置,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清和及枣强、南宫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时改为国。
博陵郡:三国魏正始三年设置,西晋时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安平,饶阳、安国等地。
汞阳郡:由三国时的河南郡分置,西晋时也被设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2、堂号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外,崔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德星堂”、“敦叙堂”、“默阴堂”等。
============================================================
【崔姓宗祠通用对联】
〖崔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世推三虎;
人羡五龙。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崔琳、及其弟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三弟兄。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瑶官至光禄卿,时号“三虎”,因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又号称“三戟崔家”。下联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崔玄暐及其弟崔昪、子崔琚、孙崔涣、曾孙崔郢五人,人称“五龙”。崔玄暐,明经科进士,历官高陵主簿、记部员外郎、凤阁舍人、天官侍郎,为官公正廉洁,深得武则天赏识,长安年间官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因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有功,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一生以清白著称。崔昪,历官司刑少卿、尚书右丞。崔琚,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崔涣,长于议论,历官亳州司功参军、司门员外郎、巴西太守。安史之乱中,玄宗逃往四川,他在路上迎接以表示中心,又由宰相房琯推荐,于是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肃宗时,官江淮宣谕选补使,选拔人才,不照顾亲友。代宗时,官御史大夫,因批评宰相元载而被贬为道州刺史。崔郢,历官商州防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一门孝友;
三礼义宗。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邠,,字处仁,进士出身,历官吏部侍郎、太常卿,以耿直知名。他家三代同灶,和睦相处,宣宗曾说他家“一门孝友,可为士族的典范。”下联典指南朝梁东武城人崔灵恩,少年时读遍五经,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在魏时官太常博士,入梁,官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聚徒讲学时,听者常有数百人,后出任桂州刺史。著有《周礼集注》、《三礼义宗》《左氏经传义及条例》等,共一百三十余卷。
五原贤守;
四皓齐名。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崔寔为五原太守。下联典指汉·崔广号夏黄公,为“商山四皓”之一。
覆瓯待相;
却璧鸣廉。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琳,受玄宗器重,玄宗曾写下他的名字,用金瓯覆盖。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安平人崔挺,字双根,孝文帝时官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廉洁,有人送他玉璧,被他拒绝,说:“过去没有杨震之金,今日岂能有崔挺之璧。”
秉仁岳峻;
动智渊明。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后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联句。
和睦妯娌;
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
〖崔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八行称于众口;
三相出诸一门。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密州文学崔贡,字迁硕、仁和人。端重有学识。大观中诏天下郡县保任士有孝弟睦蠏任邱中和八行者,贡入太学,司成考验以闻,后授密州文学以卒。乡尊之曰“八行先生”。下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封魏国公崔铉一门三相。
-----------------------------------------------------------------
〖崔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中年弍才号大儒;
少小博学通百家。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十八岁进京师,精通天文、历数等,后举弍才,被荐为宿德大儒,从政有绩,升迁济北相。下联典指东汉文学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年十三,通《诗》、《易》、《春秋》,博学多才,尽通训诂百家之言。后官至司徒。
教民纺织留世远;
立石直笔播誉长。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尚书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政论家,桓帝时任议郎,后迁司马,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纺织。其代表作有《政论》,对当世大胆抨击,为时人称颂。下联典指后魏司徒崔浩,字伯渊,清河人。诏总理史务,监秘书事,作国书三十卷,立石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族之灾。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开元进士。曾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黄鹤楼》一诗。甚为李白所推崇。李白《登黄鹤楼》诗中有句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有《崔颢集》。
苏少娣能和妯娌;
唐夫人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床堆象笏兴宁里;
名卜金瓯宰相家。
——佚名撰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祠堂联[祠祀此支崔氏始祖崔思义]
崔氏祠堂坐落在白沙村北、老官道(今汴洛高速公路)南,背临洛水,南望嵩山,占地面积达2900平方米,由舞楼、山门、耳房、拜殿、过厅、正殿、配殿、偏殿、库房、厨房等十余处建筑组成,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全是皇族家庙式样。山门上方嵌“崔氏祠堂”木匾,正殿后墙镶“崔氏祠堂”石匾。正殿暖阁内设始祖碑,拜殿明柱上悬挂着这副孤形的木质楹联。山门内过道旁,还竖有袁世凯撰文并书写的《崔继泽墓表》。祠堂对面,建有一座戏楼,砖瓦木质结构。戏楼前台的四根石柱上,保留着咸丰壬子(1852年)年间镌刻的两副对联,分别是:“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叙;演忠演孝劝世人莫作闲看”、“刻羽引商此中隐寓春秋意;知往观来局外须深劝戒心”。早年,祠堂后墙上悬挂着皇帝亲书的钦赐牌示,凡在官道上过往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务必入祠参拜,无不肃然起敬。元朝末年,中原大地兵连祸接,人口损伤惨重。朱元璋南京即位以后迁山西、河北等省之民,到河南及沿海各省。洪武四年(1371年),崔氏始祖崔思义,自山西省潞安州长子县兴宁村迁居河南省巩县白沙村。生有五子,后分为五门。单说次子举,传至四世满时,生有七子。其中第三子名标,因作战有功,被招为亲王郡马,官拜亲王府仪宾。
-----------------------------------------------------------------
〖崔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慈父神君,民歌遍汲县;
清风高节,师表出增城。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官吏崔琼的事典。下联典指宋代观文殿大学士崔与之的事典。崔与之,字正子,增城人。治绩卓著。谥清献,有《菊坡集》。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
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阳廷、崔显达合撰安徽省岳西县沙岭崔氏支祠联(32+32=64字)
--------------------------------------------------------------------------------
【中国人民 *** 崔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崔田民中将
崔田民(1912-1991),陕西省绥德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 ***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省苏维埃 *** 副主席兼保卫局局长、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第78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689团政治委员,344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兼新编第二旅政治委员, *** 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 华北局党校第四部主任、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 *** 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 *** 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员,铁道兵政治委员、顾问,第二炮兵顾问。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 *** 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1月1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崔文斌少将
崔文斌(1917-1998),陕西省绥德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红军,1936年转入中国 ***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大学特务团连副政治指导员兼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 *** 陇东特委正宁县工委主任,镇远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第6支队营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11旅33团政治处副主任,盱眙总队副政治委员,淮北军区第3军分区独立第1团政治委员,独立第4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6纵47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政治部主任,第71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4军71师改建为空军,师部和211、213团机关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预科总队,任总队政委,212团调到北京编为警备团。1951年5月,编为空军15师,任师政治委员。1951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空15师入朝作战,编入志愿军空军序列,这支队伍刚组建,经过改装训练、学习组织飞行的程序和方法、6000米以下单机到大队的基本训练、团的编队训练、战斗使用科目训练,飞行员仅飞了20多个小时,1952年2月在空4师带领下升空作战,3月20日在空4师一个大队掩护下,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经过8次空战,1952年5月,空15师撤回吉林省公主岭机场休整,9月转场到东丰机场,保卫小丰满水电站。9月中旬,空15师接收米格-15飞机52架,随即进行改装训练和战斗科目训练。1952年11月,空15师再次入朝作战。空15师两次参战,共击落敌机51架,击伤16架,被击落41架,击伤37架。空15师涌现出3名二级战斗英雄:吴胜凯(击落敌机4架、击伤1架)、蒋道平(击落敌机5架、击伤2架)、韩德彩(击落敌机5架,其中击毙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回国后,任空8军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 *** 空军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崔建功少将
崔建功(1915-2004),原名崔日发,河北省大名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 *** 。1938年6月任涉县独立团教导员时,改名“崔建工”,号“广运” ,意思是广泛开展群众运动,建设工农政权。1954年从朝鲜回国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将他的名字错写为崔建功,他便顺其自然,沿用此名至逝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敌工干事等职。参加了山西永和、陕西桥板以及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129师新编第1旅1团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处主任,第3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作战以及山东高塘东月寨、香城固、林南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第12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第1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旅长、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5军45师师长等职。参加了平汉、汲县、安阳、豫北、豫西、淮海、渡江、广东、广西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 第15军45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师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1952年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 *** 第15军副军长,第14军代军长,后入南京军事学院上级速成系第一期学习,1956年毕业,任第13军军长,1960年11月指挥5个团21个营跨越国境进入缅甸,在东西长三百公里、南北宽一百公里的热带山地丛林,与缅甸国防军双边夹击滞驻“金三角”的 *** 残军。经过80天的出国勘界警卫作战,消灭了 *** 残军的“复兴基地”。后任昆明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功勋。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三级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9月10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
【中国人民 *** 崔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崔毅中将
崔毅(1930-——),山东省蓬莱县人。1945年加入中国 *** 。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 *** 。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胶东军区分区连文化干事,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 *** 青年部助理员、科长、副部长,师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处长、处长、副部长、部长,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3年退役。是中国 *** 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崔姓的来源 崔姓是中国、朝鲜和韩国的姓氏之一,其主要来源于姜姓,始祖传为姜太公,鼻祖为炎帝神农氏,山东临淄(淄博)为崔姓的发源地。
崔姓在六朝、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属于中原地区望族、全国大姓;望族分布于今山东淄博、河南濮阳、河北安平、湖南桂东等地;主要堂号有博陵堂、清河堂等。历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学家崔、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诗人崔颢、崔护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则以朝鲜、韩国为多。
崔姓的起源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崔氏姓的来源、 历史上源于姜氏,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传至其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叔乙.叔乙即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嫡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官迁徒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邵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仅在唐朝,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十房崔氏累计出了23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 .
崔姓不仅在历史上是最尊贵的姓氏之一,其姓族中也是名贤辈出。其中最知明者,有东汉政论家崔宴,文学家崔胭,书法家崔瑗,崔悦,南北朝政治家崔浩,史学家崔鸿,经学家崔灵恩,隋朝学者崔颐崔唐代诗人崔护,崔磷,名成崔义玄,崔肌宋朝画家崔白,经济学家崔子方,元朝画家崔彦辉,明代名臣崔呈秀清朝,诗人崔华等,近代经济学家崔适等!!!!!
姓氏始末崔姓 崔氏源流
一、崔姓来源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从羊从人,表示族名;姜字从羊从女,表示族姓,他们都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风俗通》谓:“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来也居住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水经注?渭水》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这里所记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动的地区。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应是以牧羊为主或以羊为图腾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从羌人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居住地在羌人的东部,其经济生活也由游牧转变为以农业为主。据传姜姓部族的始祖为神农氏,或称炎帝。《说文》释“姜”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帝王世纪》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关于神农氏开始从事农业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极广,可知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的姜姓部族,实为羌人中最先进入农业经济阶段的一支。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原来十分接近,两族还有亲属关系。《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不断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战争的结局以炎帝族失败与黄帝族胜利而告终。在史前时代,姜姓部族辗转四迁之地甚多。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
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可见,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帝舜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诗经?大雅?崧高》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
崔的来历是什么??? 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 寻根溯源 1、出自姜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崔姓郡望主要有三个: 1、清河郡,西汉时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 2、博陵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南); 3、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 堂号: “清河”、“德星”、“噤李”、“敦叙”、“默阴”等。宗族特征 1、崔姓汉族血统单一,为炎帝姜姓后裔。 2、崔姓发源于山东,历数千年迁徙变更,仍为一北方姓氏。 3、崔姓名人多以政治、文化艺术方面的才华称著于史册,且以唐代为盛,时有二十七人官仕宰相的辉煌,有崔颢“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咏叹,有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之感慨。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画卷,无不激励后人再接再厉,奋发向上。 4、崔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读之意远。如清代崔琰修《崔氏族谱》,内有辽宁锦西崔姓一支字行为:“封文显德,克永康祥。”另有崔毓鑫参与修馔之《崔氏族谱》,内有河北庆云崔姓一支字行为:“志朝启延,中首学裕,汝泽振峰,全。” 名人精粹 崔马因: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
山东省崔姓起源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 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其九世孙崔杼,为齐正卿。崔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自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胜。宋代的《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 此外,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地;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崔氏对中华文化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才辈出,史不绝书。东汉有文学家崔、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均为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灏,崔护,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达27人,地位显赫一时。 其后,北宋有画家崔白,擅画花竹、禽鸟,还有经学家崔子方。元朝有书画家崔彦辉,明代有名臣崔呈秀、画家崔子忠。清代有学者崔述、经学家崔纪。近代有经学家崔适。
百家姓对联:崔姓对联及崔姓来历,崔姓宗祠联 崔(Cuī)姓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得姓始祖: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子牙,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太公之嫡孙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在大陆,崔姓是第五十八位的大姓,但是在台湾,崔姓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之列。
和谐世泽博陵郡;
正笔家声噤李堂。
――全联典指包姓的郡望和堂号。“噤李”指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
画家扬北海
师表出增城。
――上联典指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下联典指宋代观文殿大学士崔与之。增城人。治绩卓著。谥清献,有《菊坡集》。
少娣恭和妯娌;
夫人善事姑嫜。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床堆象笏兴宁里;
笔聚诗才黄鹤楼。
――上联典指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始祖崔思义故乡山西省潞安州长子县兴宁村下联典指唐代大诗人崔颢,诗风浮艳、慷慨豪迈。《黄鹤楼》一诗,甚为李白所推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附:
秉仁岳峻;
动智渊明。
――此联为后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联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为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
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叙;
演忠演孝劝世人莫作闲看。
刻羽引商此中隐寓春秋意;
知往观来局外须深劝戒心。
――以上两联为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祠堂联的戏楼前台的四根石柱联。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
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戟,大振潜阳。
――崔阳廷、崔显达合撰安徽省岳西县沙岭崔氏支祠联(本联64字)。
百家姓,崔姓氏的由来。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
三、历史名人
崔 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
“崔”姓的由来?出自哪个朝代?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
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少数民族崔姓
据有关资料,现在彝族、 *** 、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唐时新罗国有人姓崔,今朝鲜半岛崔姓是该地的主要姓氏之一。清代高丽人崔姓共分四个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刚城府、得州等地,今为朝鲜族第一大姓。清代满洲人有姓崔的,世居辽阳。清代满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后改为崔,如今满族仍有崔姓。
介绍凤台揽胜位于荔城镇前进路,包括:何仙姑井、万寿寺、凤凰亭、博物馆、青少年宫、电视大学等景点。山上还安放有南宋右丞相崔与之铭碑石和清代数门古炮等出土文物。相传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增城春岗出现一双凤凰,改春岗为凤凰山,建凤凰亭为记。南宋理宗二年(1225),理宗将凤凰山赠给右丞相崔与之,并赐名"菊坡"。山顶立亭,全城风光,尽收眼底,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名流学者吟诗作赋的游览胜地。
广东广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崔敦诗
下一篇: 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