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时臣(1488-?)号樗仙,吴(今江苏苏州)人。是沈周、文徵明以后的吴派名家。善山水,得沈周意而稍变。笔势纵横,设色浅淡,人物点缀,极其潇洒。尤善於水,江潮湖海,种种皆妙。能画屏障大幅,有气概而不无丝理之病,此亦外兼戴吴二家派者也。隆庆元年(一五六七)作林霭山岗图,时年八十一。
◇作品赏析◇
明 谢时臣 蜀道难谢时臣 武当霁雪图
明 谢时臣 太行晴雪图
明 谢时臣 溪山秋晚图
据说他家很有钱。至少追到沈周曾祖沈良一辈,都是高门大户出身。据说,沈万三就是这个家族的人(沈万三,你知道的。因为太有钱人们认为他的钱都是聚宝盆变出来的……)。
这个就是大明朝艺术圈大V沈周。
沈周生于1427年,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明四家之首,吴门画派创始人。
沈周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富N代。
这个家族一直默默地做着富人。而且,不做官。
28岁的时候,沈周和他祖父沈澄一样,拒绝了苏州知府的推荐,决意终生不入仕途,就画画、写诗、看书过一辈子。
大概三十多岁的时候,他从城里搬到乡下,一个有竹子的地方建了一个庭院,取名有竹居,在这里安静地写诗作画,或与朋友雅聚。
沈周的日常就是下面这样的:
当然,生活除了画画、写诗、看书是不够的,还要时时和朋友饮酒、赏花、聊天、看星星看月亮。顺便养只鹤。
如果沈周活在当代,可能就会有某个公众号找他去采访了,然后写一篇10万加,标题大概会是这样的:《90后富N代,拒绝浮华,隐居乡间,把日子过成诗和画》……当然,人家10万加可能不这么拟,毕竟我从来没有写出过10万加。
壹
沈周一口气活到了83岁。他埋头画了五十多年。
你可以从沈周身上,印证这样一句话:
有人天赋比你强,起点比你高,出身比你好,靠山比你硬,然而最可怕的是,他还比你努力努力得多。
沈周的出身我们就不说了,刚才大概提过了。
他的天赋比你强几多呢?
沈周7岁的时候,父亲沈恒给他找了个老师——经学家陈宽,教他古文。15岁的时候他能写百韵长诗,户部主事崔恭当场命题《凤凰台歌》,沈周拿起笔来一挥而就,被时人认为是唐代才子王勃的转世再生。
沈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画已经不可知了。反正在他13岁的时候,他就画了《南村十景图》。他的曾祖父和王蒙是好友,又是藏家。父亲沈恒是杜琼的学生。想来沈周学画,当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家藏有王蒙、倪云林等人的墨迹,李公麟的《女孝经图》,王蒙的《太白山图》,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富春山居图》等名迹都有。
……沈周的起点太高太高了。
大学者陈宽是他的诗文老师(陈宽祖父陈汝言是元末明初的画家和诗人,也是王蒙至交)。
祖父沈澄、父亲沈恒和伯父沈贞都是藏家、书画家、诗人。
画家兼诗人的杜琼、刘钰、赵同鲁是他的书画老师。
文徵明、唐寅、谢时臣是他的学生。
他的朋友里有程敏政、吴宽、徐有贞、王恕、王鏊、李东阳、崔恭、李应祯(这些人都是谁,请百度……)。
一个天赋很强,起点很高,出身很好,靠山很硬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沈周七十多岁的时候,苏州府新来的太守召集画工给他的房子画画,在没弄明白状况的情况下,沈周也被召去充画役了,天天去太守家认认真真地画画。
后来,这位太守去京城述职,一路述职上去,一路被吴宽、李东阳等人问道:沈先生身体怎么样?沈先生有没有书信交你带来给我呀?太守彻底蒙掉,回来立刻调查这沈先生是谁。
沈周传记里写得有点搞,讲这位太守火速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要吃饭,沈周给他饭吃,太守就欢天喜地地离开了……
天赋很强、起点很高、出身很好、靠山很硬的人身上不自觉会有的傲气、霸气和盛气,沈周身上都没有。
他只是一个,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画画的人。
贰
沈周四十岁以前,受杜琼、刘珏和父辈影响较深,如《仿黄鹤山樵笔意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轴》。
是年沈周三十五岁,为传世有确切纪年的最早作品。画法从杜琼直追王蒙,山峦重叠繁复,皴染稠密,用了很多柔婉的披麻皴、解索皴等,堪称精谨缜密。
仿黄鹤山樵笔意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轴
山体的披麻皴、解索皴风格很明显
四十一岁的时候,沈周画出了拟王蒙笔法的《庐山高》图。
《庐山高》是沈周给老师陈宽的祝寿图。
而且由于陈家和沈家的世交关系,《庐山高》里面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陈宽的父亲叫陈继,沈恒和沈贞都是陈继的学生,沈周的曾祖沈良和陈宽的祖父陈汝言与王蒙的关系都非常好,那么到沈周这一代,王蒙、陈家、沈家的世交关系已达三四代,沈周用这种拟王蒙笔法的画法,很得体地表达了陈宽和王蒙的关系、以及晚辈向前辈致敬的心意。
在这张画上,沈周题写了一首长诗: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距。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谓即敷浅原。
培何敢争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
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
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
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
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隳自空。
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劂祖迁江东。
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钏于公。
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
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
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
不崇丘园肥遁七十淫,著作白发如秋蓬。
文能合坟诗合雅。
自得乐地于其中。
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
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
诗写得也很好。
所以吴宽后来说:论诗书画全能,石翁当独步今日。
明代的文人画正是由于沈周这样神仙级人物的存在而进入了全盛期。
庐山高
画面最下端这个小人就是沈周的古文老师陈宽。时年70岁。
《庐山高》不是一张简单的祝寿图,它标志着沈周画风从细沈到粗沈的转折点。所以它在各种关乎沈周的说明里被不嫌罗索地提起。
这张画上,沈周非常高超地运用了王蒙的技法。其中的解索皴、牛毛皴和披麻皴用得出神入化,描绘出山石的扭动的力量感。
只是从此以后,我们很难再看到沈周这样精工、细致、严谨的画风,他一路愈走愈豪放,向着粗头乱服、粗枝大叶一路奔去。
叁
在粗化以前,沈周中年还画过一张《盆菊幽赏图》,风格也是细沈,我很喜欢,临摹过一遍。
盆菊幽赏图卷
注意看,在《盆菊幽赏图卷》里,里面的人长得是这样的,虽然是比较粗犷,但是还有鼻子有眼。
但是,后来沈周画的人是这样的(已经是无面君了):
但是,没完呢,在《魏园雅集图卷》里,还有这样潦潦草草随便长了个脸就出门了的:
《魏园雅集图》是沈周43岁画的。离《庐山高》正好两年。
1469年,沈周、祝颢、刘珏、周鼎、陈述、沈侗轩六人在魏昌家中魏园会饮、赋诗。当时祝颢65岁,刚刚辞官回乡,正过着会客喝酒看书的生活。
聚会以后沈周拟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笔法画了《魏园雅集图》。祝颢题诗其上:
城市多喧隘,幽人自结庐。行藏循四勿,事业藉三余。留客尝新酿,呼孙倍旧书。悠悠清世里,何必上公车。
(“呼孙倍旧书”中的孙子,就是10岁的祝枝山)。
魏园雅集图卷
魏园雅集图已经明显地比《庐山高》和《盆菊幽赏图》粗多了。请看这些刷刷刷的笔触,这些秃棱棱指向天空的枯树,这些坚硬质朴的山石:
沈周为何会从细沈变成粗沈?
文徵明曾阐述沈周的绘画风格递变说:
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矩度点染,不若向时精工矣。
(有意思的是,作为沈周的学生,文徵明晚年的画风愈来愈精细,年八十尤能作蝇头小楷,和其师正正相反)。
文征明说,沈周少时作画,已经技法很成熟了,有所模临,辄乱真迹。
但显然沈周是不满足止步于此的。
他要创造自己的风格。
肆
沈周40岁以后拓为大幅,不仅是指尺幅的扩大,同时包含着笔墨从较工整细密向雄浑简劲的演变,也即是从“细沈”向“粗沈”转变。这一转变期大致延续了二十年。
在此期间,他继续学习董巨和元四家,同时也吸收马远、夏圭流派的刚健粗简画法,丰富自己的表现技能。
东庄图册
1473年,沈周46岁,为好友吴宽画了一套《东庄图册》。
东庄是吴宽父亲孟融在阊门内的别墅。
吴宽(号匏庵)在没有当官之前,很不得志,科举考得不好,儿女又相继离世。沈周多次写诗安慰鼓励他。后来这位匏庵先生柳暗花明,在成化八年(1472)的会试、廷试中均获第一,成为明朝苏州的第二位状元,进了翰林院,做到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组织部副部长。
沈周和吴宽一辈子都是好基友。吴宽经常去沈周在相门的有竹居,沈周也经常和吴宽在东庄交游唱和、赏花品茗、晴耕雨读。这套图册沈周画得特别舒缓,基本都以写实的手法直现江南田园风光,也不炫技法,但我们看起来都觉得很有趣。
东庄图册原有二十四幅,现存二十一幅。我们就选几张,来猜猜其中有趣的小人,哪个是沈周,哪个又是吴宽?
58岁时,沈周自号“白石翁”,直至83岁去世,是他的艺术晚年期。
晚年他倾心于黄公望和吴镇,更把黄公望的松秀、吴镇的粗豪、王蒙的缜密,马远、夏圭的刚健,米氏云山的浑凝等技法,统统冶为一炉,形成一种粗犷苍茫又浑厚清润的风格。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本固定下来的沈周的风格。
夜坐图
晚年的沈周患上失眠症,久不能入睡或睡后早醒。因此他画了很多的夜游图卷。
60岁的时候他画了《十四夜月图卷》。
66岁的时候他画了《夜坐图》。
67岁的时候他画了《千人石夜游图》。
83岁的时候他画了《夜游波静图》。
千人石夜游图
其中的《十四夜月图》是在弘治二年(1486)八月十四日夜,60岁的沈周同浦舒庵赏月于双娥楼而作。
十四夜月图
强而有力的手笔,惯有的粗线勾勒,显现出粗沈的典型特征——从几何模式的板样土坡开始,任何形物都被整齐地配置着,很容易发现其运笔及线条的质感。
卷后有诗:
壶中有酒且自乐,舒庵况是吾故人?酒政有律无哗宾,递歌李白问月句。青春白发同不及,且卷酒波连月吸。舒庵与我六十八,更问中秋赊四十。
诗与画的融合,人与境的浑然,沈周所以为明四家之首,数十年功夫,得来诚然不虚。
落花诗意图
1502年,沈周长子云鸿病故,两年以后,沈周为此赋《落花》诗十首,后来文征明、徐祯卿、唐寅等人都相继唱和,形成声势浩大的《落花》诗唱和集,共得60首。再两年以后,沈周画成《落花诗意图》:
画上沈周题书"山空无人,水流花谢",临水岩坡上画一老翁拄杖独立,笔头老辣、刚健,很拙,却又妙不可言。
这年沈周80岁。他的天赋之才,已到了“大巧若拙”的化境。
伍
但天才也有遗憾。
沈周的遗憾就是拟倪云林怎么也拟不象。
他先后画过多幅仿倪作品,然而往往用笔过于劲强,倪云林那种若淡若疏、似嫩实苍的画法,是与他所要表达的幽寂虚空意境相匹配的,而沈周所追求的意境以浑厚苍郁为主,因此很难与倪云林契合不二。
沈周仿倪云林山水
王世贞评论说:“(沈周)于诸体无不擅长,独倪云林(倪瓒)笔力太过”,确实很中肯。陈宽也有“落笔太过”之评。
他自己也说:
倪迂标致令人想,步托邯郸转谬途。笔踪要是存苍润,墨法还须入有无。
倪云林容膝斋图局部
到底,他们两人的性格相差太远了。
倪云林生性奇癖,沈周则一生都保持了天真烂漫的随和性格。他是个好好先生,也是个有趣的人。
有人讨画,他大抵答应,无论贩夫,还是官家,并不问对方有钱还是没钱。以致于朋友写诗笑他:东归要了南游债,须化金仙百亿身。
有位太守求画,沈周为他画了一幅《五马行春图》。太守不知道“五马”是太守的代称,有点不高兴:“我只有五马,没有一人相随么?”沈周知道后又另外画了六个随从者送给他,还开玩笑说:“无奈绢短, 只画仪仗前导三对。”
沈周的朋友赵明玉,很为没有胡子感到烦恼。某天,沈周和朋友们打趣之余决定帮他募集胡须,便提笔给当时的美髯公周宗道写了一封信,请他捐献自己的十根胡须,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书法名作《化须疏》。
化须疏局部
还有一次,有人来求画,给了沈周一幅长绢,沈周痛苦地花了一年时间画完了。后来沈周写信给好基友祝枝山吐苦水,说咱两写画半天,“缠头之赠恐是虚语,所见者星银之犒耳(酬劳也不过是零星小钱)”。
这句之后,还加了“呵呵”两字。
真是一张奇葩书法帖。
此书可称为呵呵帖
陆
六百年来,沈周是一个口碑超好的人。
因此,在他身上,有人看见闭门不仕的高华,有人看见知交满天下的真挚,有人看见被召为画役的大度,有人看见化须帖的幽默,有人看见东庄的放怀与旷达,有人看见他对陈宽唐寅等人的提携与关怀。
然而,沈周难道不是一个痴者吗?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有了一千万以后,还会选择埋头画画的。
当年20岁的文徵明被沈周折服,要拜倒在门墙之下时,沈周并不想收他,原因是不想影响文征明的仕途。沈周是深深知道这一条道路的艰难与辛苦的。唐寅就是一个例子,当仕进无望转而投身丹青,唐寅的下半辈子一直都充满着沉沦和不甘。
今人看来,读书、画画、写字,看花、饮酒、喝茶都是很美好的生活,然而,古代很少有人会把这样的乐趣真正作为一种积极的理想去追求。
即使是今天,能够作为一种理想去追求的人也很少很少。
除非是像沈周这样真正痴者。
人间痴字,最为难得。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十堪嗟叹!
明代有一个叫徐渭,他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在诗文、戏曲、书法、绘画、军事方面也是全才,就是人生很惨,都不能又有点惨来形容他。他本人用现代的话形容大概是精神病患者,还是狂躁症+分裂症那种,不是都说天才和疯子都是优质一线之隔。西方有个梵高,但与之相比,徐渭重口味多了。梵高也就是割耳朵,最后举枪自尽,徐渭可是自杀了九次,每次都极其惨烈。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山阴(绍兴)人,出身在士大夫家庭。幼年生活还是十分富足的,但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又是妾侍,便被正室赶出家门。徐渭小时候十分聪明,九岁读书,十岁写文,二十考中秀才,却在后来参加科举考试时,表现得一塌糊涂,屡试不中。但他的朋友圈还是比较高端的,陈淳、谢时臣、沈仕、沈名臣等。徐渭就在与这些文人雅士的交往中,成为来一位兼善诗、文、书、画、戏曲乃至军事韬略的奇才。
本来按照正常的路子,徐渭是前途可期,他还得到来当时的抗倭总督胡宗宪的赏识,成为他的幕僚,也帮他进行军事谋略。徐渭教出来的学生李如松,曾帮助朝鲜,击败了日本入侵。
幸福就是这么短暂,权相严嵩的倒台,使得胡宗宪受到牵连。胡宗宪曾受严嵩提拔举荐,被认为是“严党”,受到攻击,最终在狱中自缢。徐渭大受打击,一方面是被牵连,另外是被他人诬陷,再来徐渭本人有一点狂躁症,这次打击对他太大了,便开始来他的九次自杀之旅。
徐渭自杀的场面,是极其惨烈的。据《明史·文苑传》记载,他曾九次自杀:一次先以利斧击自己头部,“血流被面,头骨皆折”,幸而不死;又一次似鬼神附体,他用以三寸长的柱钉刺入左耳数寸,然后用头撞地,把铁钉撞入耳内,丝毫不觉得痛苦,又不死;后又用椎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这些残酷、极端的自杀方式,远远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虽然屡次自杀未遂,但徐渭的“心疾”似乎并未缓解,第二年便杀妻了。
徐渭杀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男人最不能接受的一个原因——被绿了。徐渭当时的妻子是继室张氏,感情并不是很好。徐渭次子出生时,是老来得子,徐渭已经四十二岁了。大儿子出生那一年徐渭不怎么在家,加上掐指一算,徐渭离开妻子是春节前的十二月廿五日,儿子出生已经是十一月四日,我们平常都说“十月怀胎”,而次子是十一个月多九天,时间好像不太对。徐渭一怒之下失手杀妻,之后便入狱了。
不管怎么说,徐渭杀妻确实是他命运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在狱中,徐渭潜心绘画,技艺大有提升。徐渭画画优秀到什么程度了呢?
徐渭是公认的“青藤画派”鼻祖,他的水墨大写意花卉,是一种大胆创新,可谓目空一切、无视古今,形成大胆泼辣、乱头粗服的画风,一改吴门画派花鸟画自然秀润、恬静优雅的格调,并结合题诗及苍劲奔放的书法,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
他的题画诗也颇具特色,其中经常表露他的心迹,抒发出“胸中有一股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后世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昌硕、齐白石都深受其影响,他们的作品中不少能看出徐渭的风格。
徐渭晚年与儿子不和,生计无着,只能靠卖字画度日。但他极其厌恶权贵,富贵之人的宴请从来不去。最终72岁的徐渭在自己破旧的小屋中,离开人世,身下是杂乱无章的稻草,和一条陪伴数年的老狗。门外,是那副流传千古的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和梵高其实很像,人生挺惨,都被人说有精神病,最像的还是作品死了后才被世人认识到其宝贵价值。郑板桥为了换徐渭石榴一枝,曾愿意支付五百金,并愿作“青藤门下走狗”,刻了一枚“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用来印于画上。国画大师齐白石自称“狠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徐渭可以说是在我国绘画史上给大写意画风一个新的突破,是中国绘画像高层次发展的一个大体现,这是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画家的原因。
戴进:(1389-1462)明代杰出画家。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长山水、人物、花果、翎毛,临摹精博,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后工书画,以卖画为生。其山水源出李唐、马远、夏圭,技巧纵横,画风健拔,一变南宋浑厚沉郁的风格,画神像、花鸟,都极精致。他画人物远师吴道子、李龙眠,创蚕头鼠尾描,行笔顿挫,笔法豪放。其画风风靡于当时吴伟、张路、王世祥、方钺、戴泉、夏芷、何适、谢宾举、谢时臣、汪肇、蒋嵩、夏蔡等多人,皆承其画风,而形成“浙派”。故戴文进称为浙派始祖。其作品有:《雪景山水图》《江村雪霁图》《山水人物图》《溪山长卷》《江山清趣图》《风雨归舟图》《皇帝问道图》《渭滨垂钓图》《春游晚归图》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2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吴彬
下一篇: 赵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