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甲子: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原文]内经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以甲加子,挨次排列,历六十位而干与支齐,名六十甲子。天气在天流行之气也,(即天干),地气四时气候之序也(即地支)。年十二月从甲年起甲子月,经五年得六十个月而一周;日十二时,从甲日起甲子时,经五日得六十时而一周。兹将六十甲子排列如下: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甲串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今译]《黄帝内经》有言:“天行之气的开始在十天干中的甲,地行之气的开始在十二地支中的子。”以甲加子作为一个组合,其他天干和地支在其后依次组合排列,经过六十位就可完成一个轮回,再次来到“曱子”,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组合就叫做“六十曱子”。其中所谓“天气”指的是在空中流行运转的气,也就是所谓的天干;“地气”指的是一年四个气候的时令顺序,即是地支。因为一年有十二月,若从甲年的曱子月开始算起,经过五年(六十个月),六十甲子可以运行一周;若看一日中的十二时辰,从曱曰甲子时开始,经过五日(六十时辰)也能运行六十甲子一周。特将六十甲子排列如下表: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戌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百甲戌 乙玄 丙子 丁丑 戌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曱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戌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戌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戌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戌午 己未 庚申 辛百 壬戌 癸玄[原文]甲子始于黄帝。史载黄帝命大挠氏探五行之情,占斗柄所建,始作甲子。以天干地支分阴分阳,经纬五运六气,符造化之原,迎日推策,以定岁时。积四千六百一十七年,日月皆无余分。却得十一月甲子朔旦,正适交冬至,是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之原起。相传如是,其所以然之故,非我人所知矣。(四六一七年算数不符)[今译]依照六十甲子计算时间的方法,传说最早始于黄帝。历史上记载了黄帝任命大挠氏探究五行变化的奥理,又根据北斗星运行的规律,创作出甲子之法。首先将天干地支区分为阴、阳,并在其中加入五行运动、六气衍生的道理,使之符合天地造化的本源,可以推策日时变迁。这种方法创造之后的四千六百一十七年,日月变化没有可以引入的地方。直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的十一月甲子日,此日是一年的开始、一月的开始、一日的开始、一时的开始在一点重合,可以作为曱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的共同起点。由此颁布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使六十甲子广泛应用起来。这就是现行历法的传说,但历法学道理非常精妙,普通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难以理解。[原文]甲子年起甲子月者,从周正建子立论。旧历从夏,以寅月为建首,甲子月乃上年之十一月也。旧历法阴阳会合,朔望依太阴,节气依太阳,命理之根据,专论节气,不论朔望。另列于下。[今译]根据周朝历法一年的第一个月建子,甲子年甲子月是开始;夏朝历法则定农历的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是用寅月(一月)为建首的历法。这样周历的一年的第一个月甲子月就是夏历的十一月。在旧历法中阴阳会合,朔望由月球运行来确定,节气由太阳运行来确定,而我们讨论的命理,只看节气,不论朔望,需要牢记。这些知识在下文中逐一介绍。
六十甲子是中国人民一个古老的发明创造,又称六十花甲子。
01甲子02乙丑03丙寅04丁卯05戊辰06己巳07庚午08辛未0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六十甲子的科学原理,虽无法破译,但由其衍生出来的《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理论及四柱命理学理论之所以能数千年不衰,因为这些理论是探索人体奥秘、预测、诊断、治疗人体疾病的学问。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六十甲子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家翁文波教授,从1966年3月8日邢台大地震开始,与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一道,二人受周恩来总理之命,研究地震灾害。李四光先生去世后,翁文波教授肩负重任,通过无数次的科学实验而均告失败。但翁教授没有灰心,历经艰辛二十多年,最后请“天书”下凡,潜心研究《周易》原理,“紧紧抓住天干地支的周期性,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终于推导出“甲午乙未沙中金,庚辰辛巳白蜡金”两个地震时间的经验公式,用于对地震、天灾的预测,其准确率达到80%以上。更为神奇的是,翁教授只要坐在家里,通过对公式的运算,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地震仪器,就可以预测出世界各地的地震时间、地点、震级。相比之下,在科学如此发达的美国,对地震的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却低得可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mlsz/389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溪水命适合做什么
下一篇: 六十甲子藏象密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