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与人体十二经脉的配属
于支与人体的十二经脉的疾病,前人及现代医书中曾有不少的记录,于此综其大要介绍如下:
1.手太阴肺经与干支的配属
手太阴肺经——为辛干、寅支。
由于手太阴肺经与肺、大肠、胃、气管、喉、鼻、上肢内侧等处相联系。代表的病症多为呼吸器官的疾病,故有病时可出现咳嗽、气喘、悸动、感冒、咽喉肿痛。因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关系,故又有腹痛、肠鸣、腹泻、便秘、下痢等症,手臂内侧前缘疼痛、掌心发热、腕麻痹等症候。2.手阳明大肠经与干支的配属手阳明大肠经——为庚干、卯支。由于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肺、下排牙齿、鼻、人迎、颈、上肢外侧等处相联系。代表的病症多为水分以外饮食的营养之吸收与排泄,故有病时可出现胃肠病、腹痛、恶心、反胃、肠鸣、腹泻、便秘、下痢、咽喉肿痛、下齿痛、腕、脸的神经痛,鼻流清涕或出血、上肢外侧疼痛、肿热或寒冷等症候。3.足阳明胃经与干支的配属
足阳明胃经——为戊干、辰支。
由于足阳明胃经与胃、脾、上排牙齿、乳房、咽喉、胸、膝等处相联系(见图39)。代表的病症多为有关胃的各种症状,故有病时血压高、便秘、生理异常、糖尿病所产生的症状,如可出现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易有饥饿感或口角喁斜,咽喉肿痛,鼻易出血、身体倦怠、消瘦、口渴等;有时还可有乳房、胸部、膝盖等部位疼痛,甚或发热,狂躁等。
4.足太阴脾经与干支的配属
足太阴脾经——为己干、巳支。
本足太阴脾经与脾、胃、心、舌、咽喉及膝、大腿内侧等处相联系(见图40)。代表的病症多为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胰脏、吸收、血液的管制等,故有病时可出现胃痛、腹胀、进食作呕、恶心、暖气、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身体困重乏力、黄疸、舌根强痛、大腿股膝内侧肿胀、发冷、焦燥、足冷、麻痹、生理不顺、自律神经失调症等症候。
5.手少阴心经与干支的配属
手少阴心经——为丁干、午支。
由于手少阴心经与心、小肠、肺、咽喉、眼、上肢前臂内侧及手掌等处相联系(见图41)。代表病症多为血液循环机能的显示,故有病时,可有心痛、悸动、心脏的疾病、眼睛疲劳、食欲不振、肩疼咽干、口渴、自眼珠发黄、胁痛、前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候。
6.手太阳小肠经与干支的配属
手太阳小肠经——为丙干、未支。
由于手太阳小肠经与小肠、心、咽、胃、眼、耳内、面颊等处相联系。代表的病症多为水分的吸收、体液的循环机能,故有病时,可见下腹痛、腰脊痛并放射至阴囊睾丸痛、耳聋、白眼珠发黄、面颊肿胀、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腕部有痛或麻痹等症候。
7.足太阳膀胱经与干支的配属
足太阳膀胱经——为壬干、申支。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与膀胱、肾、头顶、脑、眼、鼻、颈项、背、腰部等处相联系。代表的病症多为泌尿系统、妇科的疾病,故有病时,可见癫狂、疟疾、遗尿、糖尿病、小便不通畅、精力减退、眼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出血、头痛、颈项、肩疼、腰痛、脊、臀部以及下
8.足少阴肾经与干支的配属
足少阴肾经——为癸干、酉支。
由于足少阴肾经与肾、膀胱、肝、肺、心、喉、舌根、下肢内后侧等处相联系(见图44)。代表的病症多为与生殖机能有关的副肾机能和性腺机能,故有病时可见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腰痛、水肿、便秘、腹泻、腰脊或大腿内后侧痛,软弱乏力,足心热、妇科疾病、生理异常、精力减退、男女性器之疾患等症候。
9.手厥阴心包经与干支的配属
手厥阴心包经——寄丙干、未支(亦有认为寄癸于、戌支)。
由于手厥阴心包经与心包络与上、中、下三焦,并经腋窝至上肢内侧和手掌处相联系。代表的病症为与心脏有关的疾病,故有病时,可有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腋窝肿胀、臂肘痉挛、掌心发热、腕神经麻痹、疼痛、关节炎等病症。
10.手少阳三焦经与干支的配属
手少阳三焦经——寄丁干、午支(亦有认为寄壬干、亥支)。由于手少阳三焦经与上、中、下三焦、心包、耳内、眼外角、面颊及肩、背、肘外侧等处相联系(见图46)。有病时可有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畅、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眼外角痛、面颊肿胀,或以脸为中心的疼痛,耳后、肩、颈、肩疼、臂、肘部外侧疼痛、上腕、肘和前腕的疼痛、麻痹等症候。11.足少阳胆经与干支的配属
足少阳胆经——为甲干、子支。
由于足少阳胆经与胆、肝、外生殖器、眼外角、头面、颊部、腋、胸胁及下肢外侧等处相联系(见图47)。代表的病症多为肝、胆。故生病时可有口苦、喜好酸和油炸等食物、眼花、眼外角痛、头侧及面颊痛、疟疾、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大腿及下肢外侧痛,或足外侧发热等症候。
12.足厥阴肝经与干支的配属
足厥阴肝经——为乙干、丑支。
十二经脉包括:
1、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2、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3、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4、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扩展资料:
一、分布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二、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 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 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十二经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mlsz/394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干支的时空相对性与统一性
下一篇: 快速推算日干支的公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