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中月份的划分第一,以合朔定初一,定月长。中国传统历法以日月合朔的那一时刻所在日子为月首,即月初一。这里,“日月合朔”指日月黄经相等,或者说月球在黄道上的投影同太阳相合。这时,日月在同一个方向上,月亮因此而不可见。这时的月相称之为“朔”。两个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具体的朔望月。然而,实际的朔望月长度大约在29.53±1/4天的范围内波动。所以,传统历法常出现大月接大月(多时可达四个),或小月接小月(多时可达三个)的情况。第二,以中气定月序。传统历法的月序数由该月所含中气来决定。这里,中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双数节气,或太阳黄经入为30。的整数倍所对应的节气,如春分、谷雨。其中,“雨水”所在的历月为正月,余类推。正月及其初一都确定了,阴阳历年自然也就排定了。干支纪年法中的月份划分既不同于公历的月份划分,也不同于农历(阴阳合历)的月份划分。它是以节气来划分月份的。第三,无中气的历月为闰月。无中气有月份,以上一个月的月序数加上“闰”字,作为该闰月的名称。由于夏季太阳在星空中周年视运动较慢,两中气间隔较长,这个季节出现无中气月的几率较大,因此,在传统历中,闰四、闰五或闰六月,特别是闰五月较多,因为闰五月如果出现,它的位置必定在地球过远日点附近。春秋两季也有闰月,但闰十一、闰十二和闰正月从不出现。r6]如果某年中含有闰月,这个历年自然就是含13个月的农历闰年。我国传统以二十四节气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二十四个区间,每一个区间有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称为“节”或“气”。节以“立春”为始,按二十四节气秩序顺数,每隔一位则均为节,余者皆为气,又称“中气”。我国的农历中是以“气”所在的位置来代表月的,但是,在干支纪月时,是以“节”来代表月的,每个节和它的下一个气共同组成一个月。比如:立春节至惊蛰为第一个月(也叫正月),在这个月内包括了立春节和雨水气,同样的,惊蛰到清明为二月份,它包括了惊蛰节和春分气……所以每隔一个“气”出现一次“交节”。“节”的转换,规定在立春、惊蛰、清明……等“节”时“交节”。也就是说,干支纪月,代表某一个月的是“节”而并非“气”。所以,干支纪时法规定以“交节”来区分月份(见图49)。前面谈到了二十四节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农历以十二个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每一个月都有一个固定的中气,比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等。农历的闰月,在古代有过不同的安排方法,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置闰法,即把不包含中气的月称做上一个月的闰月。既然每个月都有一个中气与之相对应,怎么又出现了不含中气的月呢?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因为,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这意味着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之间平均为365.242 2(日)÷12(月)一30.436 8日/月。而一个朔望月为29.530 6日,这二者之间相差近1日,所以中气(节气也如此)在农历月中的日期,每个月就向后推迟近1日。这样天长日久,总会出现中气赶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就必然没有中气,而只剩下一个节气了。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叫做这一年的闰月。由于“定气”法的实行,太阳在黄经上每移动30。走完一个节气。例如从谷雨到小满,太阳从黄经302移到60。;从秋分到霜降,太阳从黄经180。走到210。等。天体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是太阳,而每个节气太阳所在的位置是固 定不动的,所以节气是反映太阳对地球影响的一把相对固定的尺子。但干支纪时则不具备如此功效了。一个花甲接一个花甲的循环,并不包括太阳对地球影响的标志意义,也没有涉及到平气和定气。E10]月的开始,是以节的日、时为基准,交节时间可以通过查万年历得知。(1)如在本月交节前出生的人,即用上一个月的干支。例如.:公元1964年8月5日生的人,因为本月5日处在六月之内,尚未进入“立秋”节,故干支应为农历六月的辛未,而非七月的壬申。(2)如在本月交节后生的人,即取用本月的干支。例如:公元1964年8月9日生的人,因为本月7日已进入“立秋”节,故干支应为农历七月的壬申,而非六月的辛未。(四)快速推算月干支法推算公式:月干推算公式:年干×2+月数一月干(超过10要递减10,只取个位数);月支推算:农历月支是固定不变的,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一申、八月一…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例如:求2001年农历八月的月干支。第一步:按上法公式推算出2001年的干支是辛巳。第二步:年于辛即8 x 2+8—24,递减10后余4,天干序数4是丁。第三步:农历八月,地支固定为酉。因此,2001年农历八月的月干支是丁酉。另外,杨力氏、鄢良氏L9j两人对月干支的计算法是:每年十二月,与十二地支的配对是固定的,即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冬月子、腊月丑(见表51)。十天干则要轮流与之相配。因此,首先要求出正月的月于,然后就可依次推出该年中各月的月干支。求月支先要知道或者年干支,然后根据年干支求出正月干支。年干为己、庚、辛、壬、癸之年的月干支与年干为甲、乙、丙、丁、戊之年的月干分别相同,即己年与甲年,庚年与乙年的月干支相同,余类推将年干的甲、乙、丙、丁、戊分别定为1、2、3、4、5,正月的月干数只要在该年的年干数上加1,然后按其得数向后正推即得月于。例1:求1985年(乙丑年)的月干支。乙为2,再加1则为3,然后从乙开始,向后正推三位,至戊,则知乙丑年正月干支为戊寅,以后各月依次为二月己卯,三月庚辰。己、庚、辛、壬、癸各年的月干支分别按甲、乙、丙、丁各年的月干支计算方法求之。例2:求庚午年的月干支庚年的月干支与乙年同,按乙年的月干支算法求之即得(见上例)。故庚午年的月干支为正月戊寅,二月己卯、三月庚辰……三、干支纪日法天文学是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子午线的时间为一天,每一个地方的零时至次日的零时为一天,地球自转一周又一度。因此,日的开始,是零时之时地球上的某一个地方正对太阳之时。由于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又带着太阳系的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指向“织女星”(在天琴座,12 000年之后将成为地球的北极星)'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齐进,作空间位移,每3个月,人类随太阳运动的距离,等于人类至太阳的距离,约4 650万千米之远。在时间上,时间、空间是一去即逝,永不复返,永不重演的。日是地球上某一地方对正太阳,然后在这个空问随太阳移转。因此,日可解说为:地球在宇宙空间上的一个坐标,亦即天球上的某一个赤经、赤纬交点。毫无疑问,在这个点上,地球仍然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波、粒子——即色光、紫外线、红外线、X光等辐射波,以及原子、核子、电子等粒子。而太阳也受着“织女星”的引力,以及其他恒星的磁场影响。每一个人的身体中也潜藏着电流,即人体本身是个小磁场,当人离开母体时,天地大磁场便控制了人身的小磁场,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出生时,便和地球、太阳系一样,在天球上刻下了经纬坐标。日干支的推算方法与年、月的推算法相对来说,比较繁琐。一般来说,推算日干支用阳历,因为阴历的大小月和闰月不固定,所以用阴历推算日干较复杂。而阳历则不同,以阳历来计算的话,因为阳历除了每四年有一次闰二月外,每年大小月都是固定不变的,在阳历每年2月是、28天(在每4年有一次闰二月则多一天,为29天),其余的大月为31天,小月是30天,因此用阳历推算较阴历方便。以干支纪日也同样以六十日为周期,周而复始,依次推算。由于一年的日数为356.2422……是一个无穷小数,不能被60整除。因此,一个月中的日数也不固定,造成了日的干支与年的干支或月的干支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不能以年及月的干支来推出日的天干、地支符号。所以日的干支必须根据天文观测并通过历算后来确定。日干支的更换一定须从子正(半夜十二点)开始,因为日的交换点是以地球背向太阳这一面的子午线正与阳光的直射面成180。直线的时候为准的;换句话说,这个交换点的正对面,恰好是地球白天那一面的中午十二点整,所以日的更换应以午夜十二点为准。因日干支的排列较为麻烦一些,故特将几种快速查阅日干支的方法摘录介绍如下,以便读者参考选用。(二)月干支相配天干与地支相配,每60个月为一个周期。故每个月的天干符号与年份有关,60个月正好为五年,是年天干循环的半周期,所以从年的天干可以推出月的天干。推的方法用古人传下的“五虎遁年起月”歌诀: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为头;丙辛必定庚寅起,丁壬壬寅顺行流;戊癸之年何方觅,正月之上甲冀求。这首歌诀的意思是:凡年的天干为甲或己时,则正月的天干即为丙;凡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正月的天干即为戊;凡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正月的天干即为庚;凡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正月为天干即为壬;凡年的天于为戊或癸时,则正月的天干即为甲。为何称“五虎”呢?因十个天干共分为五阴干和五阳干,在推算时均以寅月为起始时间,而“寅”在十二肖中属虎,故名五虎。上述给出了每年第一个月的天干符号,其余部分顺推就可以了。例如2000年是庚辰年,庚辰年的正月就是戊寅月,二月是己卯月,三月是庚辰月。再如:甲己之年起丙寅,甲、己年寅月均为“丙寅”,顺次推月干支为: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四月己巳、五月庚午、六月辛未、七月壬申、八月癸酉、九月甲戌……依此类推。其他年亦均以五虎遁年法推算。为避免推算上的失误,一般应以查看表格的方法为好为何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之年的月柱相同呢?这是因为每年有12个月,五年就有60个月(即12×5—60)。如从甲年到己年正好是五年,根据六十年为一个花甲,故每五年月柱重复一次。那么,地支为什么如此相配纪月呢?《素问·运气论奥》中说:“丙者火之阳,建于甲己岁之首,正月建丙寅,丙火生土,故甲己为土运。戊者土之阳,建于乙庚岁之首,正月建戊寅,戊土生金,故乙庚为金运。庚者金之阳,建于丙辛岁之首,正月建庚寅,庚金生水,故丙辛为水运。甲者木之阳,建于戊癸岁之首,正月建甲寅,甲木生火,故戊癸为火运。壬者水之阳,建于丁壬岁之首,正月建壬寅,壬水生木,故丁壬为木运。”这一段经文说明了天干相配以纪月的原因。《类经图翼·气数统论》中解释道:“朱子日:冬至前四十五日属今年,后四十五日属明年。而冬至之日,正当斗柄建于子中,是为一岁之首尾也。故十一月建在子,一阳卦复,盖以建子之月,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发生之功,及其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萌芽动而蛰藏振,遍满环区,无非生意。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是以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戍为秋,亥子丑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也就是说,斗柄所指之处就是月支节气之所在。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鹗冠子》书中也有记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它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
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mlsz/394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快速推算日干支的公式方法
下一篇: 如何准确推算年干支的简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