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命理四柱

历法的由来和产生,阴阳历合历

国学小客堂 2023-06-18 06:45:41

历法的由来和产生,阴阳历合历

历法的由来

我国现行日历所用的是太阳历,简称阳历、公历,通常人们会在阳历日期的下面看到有一排小字,那是农历的日期,每隔半个月左右,还有今日立春、今日清明、今日小寒等说明,这些说明指的就是节气。在历史上,二十四节气同阳历、阴历、农历三种历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而,在介绍节气之前,我们先探讨历法的由来。

历法的产生

天文学的实践来源于观察,历法也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觉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我们现在常常使用的“观察”即出自这句话里的“仰观”和“俯察”。古人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象”即日月星辰,“形”即山川动植万物,对天象地形的观察,能看到自然的变化。而天上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日月,因此,推断出古人最早观察的对象应是日月。

在观察时,人们首个感官就是昼夜的变化,而这个变化跟太阳的升落密切相连,一天的开始在于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一天的结束也在于太阳西落之后。日复一日的这样重复着。昼夜变化与太阳升落给人们的感官以强烈而频繁的重复刺激,自然会在人们的脑海中印下深刻的痕迹,因而形成了最早的时间概念:日。其次,在夜晚的天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皎洁明亮的月亮。月亮的圆缺变化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兴趣。古人看到月亮有缺到圆,又从圆满到亏缺、消失。几天之后,又开始新的轮回。经过多次循环往复,人们对月亮这种位相变化周期,也就是月相有了认识,从而形成了时间的另一个概念:月。

新月长成半圆形,“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艺文类聚》卷一),所以叫做“弦”。长成圆形,叫做“望”。以后又亏缺成半圆形,也叫做“弦”。“望”之前叫做“上弦”,“望”之后叫做“下弦”。后来再变细小乃至消失,像火熄灭一样,看不见光了,叫做“晦”。过几天,天上又重新出现新月,这叫“朔”。第三,“旧月运行,一寒一暑”,“变通莫大乎四时”〖《周易-系辞上》四季气候的寒暑变化像日月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寒冷的气候经过一段温暖季节,进入炎热的暑天,又经过凉爽的季节,重新出现寒冷的时节。这种情况虽然也是反复多次刺激着人们,但由于周期太长,界线并不那么明显,因此对它的认识要晚一些。在寒暑变化的同时,植物也有明显的变化,叶生叶落,花开花谢,也呈现着周期性。寒暑之气的变迁和物候的更替,形成了气候的概念。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们开始只是十分模糊的概念,后来才逐渐明确起来,并且日益精密、准确。历法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阴历

阴历全称太阴历。它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4200年前就有阴历的叫法。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为“朔日”,朔日定在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为“望日”,望日定在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的天数是29天12小时44分2.8秒,约合215306天。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全年共354日。12个朔望月总计351367天,二者一年相差1367天。如若不调整,40年后,朔望日期就会发生颠倒。为避免这中情况发生,人们想出每隔2〜4年,增加一个月,这一年就是闰年,阴历经过这样调整以后,每30年和月亮绕地球的步调只差16.8分了。

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速度不均匀,为保持朔日必在阴历每月初一,也要进行调整,因此有时出现一连两个阴历大月或一连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阳历

阳历全称太阳历,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和民族通用的历法,所以又称“公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它把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定为一个回归年,是太阳历的基本周期。一个回归年是365
日,后经过精密计算确定为365日5小时48分48秒,约合365*242199日。因此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年中有一年再另力口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因而阳历的4、6、9、11月是小月,30天;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其佘月份是大月,31天。
太阳历最早形成于古埃及。4000年前,古埃及人根据天狼星的出现和尼罗河泛滥的日期规律,计算出一年是365天,分12个月,每月30天,多佘的5天为年终节日,这就是古埃及的太阳历,也是西方最早的太阳历。之后在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组织人员修改历法,这次修改的历法称“格列历”。格列历规定每400年减去3个闰年,也就是当今世界通用的阳历。我国在1912年(民国初年)开始釆用阳历。

阴阳合历

所谓阴阳合历就是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阴阳合历早在我国夏代时就已制定,因此历史上长期称其为“夏历”。这种历法安排有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而且主要在广大农村使用,因此称为“农历”,又叫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

农历把日、月合朔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也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在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多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又具有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农历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1个多月。为了把多佘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1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其缺点是平年与闰年天数相差太大。农历平年354天或355天,闰年时为383天或384天。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地位。在推算农历时,“冬至”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确定了冬至也就是确定了农历的年长(是12个月还是13个月),“春分”(回归年是以它作为起点定义的)也非常重要。12中气是农历历月的标志,都是农历置闰的重要依据。12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我国传统四季的正式起点。农历节气是直接以黄经度数计算的“真节气”,其精度很高。

农历是我国古代伟大创造之一。它的特点是:任何一日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利用农历日期可以推算潮汐(潮水是月亮的吸引力造成的)。几千年来,我国农村习惯使用这种历法,所以称它为“农历”。我国现行农历的版本,是明末清初的《时宪历》,于1645年农历乙酉年正式使用的。

阴历和阳历的来源?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产生的确切日期已难确定,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长短则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回归年无关。因此,阴历的月份也与四季寒暑无关。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这对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但是,由于阴历与回归年无关,因此,就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后来便逐渐被淘汰。现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种称为“回历”的阴历以外,其他国家已经废弃不用。此外,。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阳历,亦称公历、太阳历、新历、西历,也称格里高利历。它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从这一年后,阳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罗马皇帝朱里·恺撒所实行的“儒略历”(旧历)。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这种历法在每一万年中约错三天,比旧的“儒略历”每四百年就错三天。由于这种历法是根据地球与太阳距离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节气”是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过一两天。西洋历法是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进中国的。利玛窦的“泰西历法”当属“儒略历”。太平天国实行的“天历”,对中国的阴历起了革命,它采用了阳历,但对它也有所改订。“天历”中有中国原有的“干支”,也有阳历的“礼拜”(星期),可谓阴阳合历。“天历”在中国历法上说来,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历法。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元旦起,采用中华民国纪年和阳历。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从此,我国也采用了公元纪年的历法。

阴历和阳历怎么形成的?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1]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 阳历[1]在天文学上,指主要按太阳的周年运动来安排的历法。它的一年有365日左右。阳历是根据太阳直射点的运行周期而制定的,其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其历年有两种,一种是平年,一种是闰年,闰年和平年仅差一天。
通常所说的阳历,即格里历,为现行公历。基于一年有365.242199174 日,而并非刚刚好的365 日,故每四年有一次闰年,即二月多了第二十九日。经过四年一闰后,已修正为365.25,但仍有误差,故每一百年就会减一个闰年,即1700,1800,1900年等均没有闰年,再修正后为365.24。最后每四百年加回一个闰年,即1600年、2000 年、2400年 等均有闰年,最后修正为365.2425。仍有0.0003 误差,需要约3000年才会出现一天误差,所以已经很准确了。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mlsz/395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