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命理四柱

天干地支的来源:关于黄帝的神话

国学小客堂 2023-06-18 07:03:09

天干地支的来源:关于黄帝的神话

【天干地支的来源原文】

窃以奸作生,蚤天怪出。黄帝时有贵尤神扰乱,当是之时,黄帝甚忧民之苦,遂战贵尤于琢鹿之野(琢鹿,郡名)。流血百里,不能治之(时帝始制干戈刀剑之器),黄帝于是斋戒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象天形;十二支方布象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合光仰职门放之,然后乃能治也(此十干、十二支之所出也)。自后有大挠氏,为后人忧之曰:吸呼!黄帝乃圣人,尚不能治其恶杀,万一后世见灾被苦,将何奈乎!遂将十干、十二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云:

十干所顺阴阳: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
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己辛癸属阴。

【天干地支的来源白话提要】

因为奸诈的产生和妖怪的出现,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蚩尤叛乱。当时,黄帝对人民的苦难深怀担忧,于是与蚩尤在琢鹿的野外交战。即使流血百里,也无法制服蚩尤。在这时,黄帝开始制造刀剑干戈之类的兵器。

黄帝斋戒筑坛,在夏至那天祭祀天地。上天受到感应,于是降下表示天的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还降下了表示地的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黄帝将十天干按照圆形排列,用来象征天的形态;十二地支按照方形排列,用来象征地的形态。这样,就开始用天干代表天,用地支代表地,天干和地支融合在一起,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便可用来治理天下。这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出现的过程。

后来,大挠氏担心后人也会遇到同样的苦难:“啊!黄帝是圣人,尚且无法制服并惩罚凶恶的人,万一以后人民再遇到灾祸苦难,他们该怎么做呢?”于是,他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一一配对成六十甲子。

天干的顺序是:甲一乙一丙一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一壬一癸。
天干的阴阳属性是:“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己、辛、癸”属阴。

什么叫天干?什么叫地支?与生肖为何联系?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纪年。在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

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根据考古学,在中华民族文明的早期产生的萨满教(这里说的萨满教不是清代的萨满教)和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来从事祭祀活动的贵族联合起来逐渐演变成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道中都有所应用,并且因为在运用中有许多可以预知占卜的方面,被认为天干具有神奇的地方。这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个谜。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唐代之后天干地支组成的纪年主要用于算命或者占卜。

中文名

天干

用?途

现用于纪年

历法对应

地支

使用地区

中国

中国干支纪年法起源于何时 ,何人创立?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日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何人创立,已无可考。

我国天干地支计时法是由何而来?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

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桡创制的,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隋朝《五行大义》同意干支是大挠创制这一观点。

天干地支最初的起源,尚无定论,以文物考查的话,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而在甲骨文中出现最频繁的字也是干支。

从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内容都是与占卜相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卜辞”,但是卜辞并不是甲骨文内容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多但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种类的与占卜无关的刻辞。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辞。“干支表”刻辞,是甲骨文中的一种特殊刻辞,属于表谱刻辞的一种。这种刻辞刻写的是以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学者们也称之为甲子表。这种甲子表罗列刻写六十干支的“干支表”就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检核和推算干支纪日的谱表,干支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mlsz/395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