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卵巢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由卵巢细胞发展而来。具体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是有一些风险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包括:
1. 年龄:年龄越大,患恶性卵巢肿瘤的风险越高。
2.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卵巢癌症病史的人,患恶性卵巢肿瘤的风险较高。
3. 乳腺癌病史:患有乳腺癌的人,其卵巢癌的风险也增加。
4.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这些基因突变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
5. 雌激素替代治疗: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增加患恶性卵巢肿瘤的风险。
对于恶性卵巢肿瘤的处理,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 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以尽可能清除恶性细胞。
2. 化疗: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常常与手术联合使用。
3. 放疗:使用高能射线杀灭癌细胞,可以在手术前、手术后或化疗期间进行。
4. 靶向治疗:利用特定分子的抗体或药物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传播。
5.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抵抗癌细胞。
然而,对于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和疾病阶段,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依据医生的建议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而列居第三位,而且卵巢癌死亡率高,不易早期发现,而且误诊率极高,对妇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我们应尽早普及卵巢癌风险基因解码,防患于未然。
卵巢癌趋于年轻化,误诊率极高
卵巢癌有两个“75%定律”: 当患者对身体异样有所觉察,到确诊卵巢癌,75%已经是“晚期”。在这些确诊的患者里,75%的患者,撑不过五年。
“卵巢癌年轻患者开始多起来,去年一年就查出5个大学生患者,年纪最小的才16岁。”
35岁女白领李女士,去年上半年开始觉得胃口不好、腹胀,在消化科看了一个月的胃病,情况不见好转,后去三甲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是卵巢癌晚期。经历了一系列手术、化疗之后,李女士还是被病魔夺走了生命。
卵巢癌怕就怕在没有什么先期征兆,死亡率高,所以我们提倡大家尽早进行卵巢癌风险基因检测,对于高风险人群每年一次的妇科检查和盆腔B超,千万不能少。
讲述卵巢癌的来龙去脉!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卵巢中的某些细胞不可控地异常繁殖增生而形成肿瘤。卵巢是产生卵细胞的雌性生殖器官,在约90%的病例中,卵巢癌大多发生在40-60岁以后,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体健康。
最常见的卵巢癌始于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是身体表层和腔道表层的细胞,而卵巢癌就可能发生在卵巢表面的上皮细胞中,大多数卵巢癌都始于输卵管末端的边缘(菌毛)的上皮细胞中,并且癌细胞会向卵巢迁移,导致卵巢癌。在形成腹腔(腹膜)内膜的上皮细胞中也可以发生癌症,我们称为原发性腹膜癌,其起源、症状、进展和治疗与上皮细胞卵巢癌相似。原发性腹膜癌常扩散到卵巢,即使卵巢被切除,也可能发病。因为从卵巢、输卵管和腹膜等部位发病的癌症非常相似,并且很容易从这些组织中扩散到其他组织中,所以很难区分,因此,这些癌症是密切相关的,通常被专家们统称为癌症。
在早期阶段,卵巢癌症状通常不明显,随着癌症的进展,其临床症状逐渐显现,如骨盆或下腹部疼痛或有沉重感,腹胀,进食后快速饱腹感,背痛,月经不调或绝经后阴道出血,排尿或排便习惯性改变。此外,其他疾病也可产生相同症状,因此有一个或多个这些症状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卵巢癌。很多卵巢癌患者一经诊断很多已为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为了早期更加精准的进行确诊,防治误诊,可采用卵巢癌风险基因检测提前预知疾病风险,早期预防,要知道,早期诊断和治疗的5年生存率是非常高的。
在某些情况下,肿瘤或可侵入周围组织并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如果卵巢癌扩散,最常出现的部位是腹腔,或附近器官如膀胱、结肠等。从一个部位开始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被称为转移性癌。
遗传性卵巢癌具有家族聚集性,通常由父母遗传而来,归其原因与基因突变有关,据统计,遗传性卵巢癌比散发性卵巢癌发病年龄更早。
BRCA1/BRCA2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卵巢癌风险倍增
癌症的发生是由于控制细胞生长、分裂或修复的DNA中的关键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无法控制地生长和分裂形成肿瘤。大多数卵巢癌是散发性的, 这种情况下是由于相关的基因突变是在个体后天生长发育中获得的,并且只存在于卵巢中的某些细胞中,这些被称为体细胞突变,并不具有遗传性。
在遗传性卵巢癌中,基因突变在家族中代代相传,这些突变被称为生殖细胞突变,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在有生殖细胞突变的人中,其他基因的突变,以及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会发展成卵巢癌。
男性中这些基因的突变也会增加患多种癌症的风险。
除了发现基因突变之外,还发现了许多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这些因素包括年龄,种族背景,内分泌和生殖因素。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卵巢癌的病史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发生在成年早期的癌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nvxingys/2529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打引产针之前不用药
下一篇: 超声检查能检查哪些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