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初期打冷颤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是由于孕妇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所引起的。在怀孕初期,孕激素和黄体酮的分泌量会逐渐增加,这些激素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导致身体对温度的感知发生变化,从而出现打冷颤的症状。
此外,怀孕初期还可能出现其他与体温调节相关的症状,如手脚发凉、出汗等。这些症状通常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但如果孕妇感到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怀孕初期打冷颤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如感冒、流感等。因此,如果孕妇出现持续性或频繁性的打冷颤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之,怀孕初期打冷颤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孕妇感到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同时,孕妇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
小儿夜啼 定惊安神
夜啼是指小儿白天一切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者小儿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哭啼的一种疾病。
引起小儿夜啼的原因很多,如发烧、受惊吓,虫证、口疮、饥饿以及尿布潮湿等等。其中有些是小儿的一种正常反应,有些则是病态。对于因饥饿或尿布潮湿引起的小儿夜啼,应及时发现,并在吃奶及换尿布后,夜啼即可停止。也有一些小儿有夜间点灯睡眠的习惯,当关灯后便啼哭不止,复开灯则哭自止。这是由于家长常在夜间工作,又不能将小儿分屋而眠。无意中产生的小儿不良习惯。应逐步将室内灯光调暗,让孩子慢慢习惯灯光的变化,最后关掉电灯。
对于因病引起的夜啼,要祛除病因则啼哭自止,中医认为引起夜啼的病因无外乎寒、热、惊三个方面。
寒证:是指感受寒凉,如夜间小儿踹被露腹而眠,腹部受寒而痛,所以小儿啼哭。此时,家长若用手掌平放在小儿腹部会感到小儿腹部十分寒凉。最简单的治疗办法是将热水袋放在小儿腹部热熨,注意热水袋中的热水不可过烫,以免烫伤小儿皮肤、也可将大粒食盐炒热装在布袋中,放在小儿脐腹部,同样不可过热。可起到驱寒温中止痛的效果,痛止则啼自止。中药可选用乌药散.方中有乌药、白芍、香附、高良姜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中药。治疗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预防,夜间要勤给小儿盖被防止受寒。
寒又指小儿饮食寒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分冬夏春秋,各种冷饮随处可买,小儿不知冷暖,喜食寒凉之物,所以常常造成寒凉食品伤及小儿脾胃,中医认为:寒则收引。所以寒伤脾胃常导致胃肠痉挛而痛,故而小儿哭啼,尤其是夜间。天气亦冷,内寒外寒合而为一,因此,小儿哭啼更甚,且睡眠不安。此类型的治疗从饮食上应注意少食或不食寒凉之品,特别是在春秋及冬季应避免食用冷饮及冰糕食物。中药亦可选用乌梅散、附子理中丸、虚寒胃痛冲剂,良附丸等药。
受寒的病人常常伴有气滞,而见腹胀的症状,以手敲腹可“澎澎”作响,此类病人可在药中加入行气之品如:木香、香附、香橼、砂仁、陈皮等药。
热证:小儿为阳盛体质,有些疾病虽感受寒邪,亦可郁而化热。所以小儿多火热之病,从生理上而言,小儿心有余,肝有余,也就是说,小儿常见心肝经之热,热扰心神故小儿烦躁不安,见灯火而啼,其啼哭之声多响亮,口中有热气喷人,面目红赤,哭而有泪,踹被舞拳而有力,从时间上来看,热证哭啼以上半夜为主,寒性夜啼则以午夜后为多。
对于热证的夜啼,多主张应用清心解热之品如:导赤丹加减:常用竹叶,莲心,生地黄,木通,甘草梢,车前草,炒栀子,灯心草等药物,配成汤剂水煎服,本型关键是热,所以叫选用一些清热的饮食也可达到治疗的目的。绿豆汤、莲心莲肉粥、竹叶荷叶粥,小儿七星茶等:对于食多滞阻胃肠而导致心胃热盛者,可用焦三仙煮水而饮之,一消食滞,二清冒火。小儿心经有热其尿常常黄少,因此要鼓励小儿多饮水,利小便去心火,还要通大便去胃肠之火,所以在清热药中常配用生军或熟军、元明粉等通腑泻下之品.要注意通下药宜适可而止,不可久用。有些家长自认为小儿有火,大便又干所以经常使用泻下药物,初用效果尚好,但不用大便仍然不通。孰不知小儿大便最初可能为实热,但通下之药用久,会损伤小儿脾胃,脾胃失调也可致大便干结数日一解。此时再用通下药就会更伤脾胃,而加重大便干。小儿热性夜啼也是一样,有热应清热,但不宜久用,热去则啼止,药亦应停用,再用则损伤入之正气,损伤脾胃之气,夜啼可复至。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各个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很不完善。所以,每当小儿突然受到惊吓之时就会出现心神被扰,而见夜里突然惊叫啼哭、睡卧不安、易惊易乍,似见异物,面色发青,两目发直呈惊恐之状,唤之不醒。第二天醒后,问他昨夜之事,小儿浑然不知。此为小儿受惊吓所致,因此治疗宜选用一些镇惊安神之品,如生石决明,生牡蛎、灵磁石、钩藤、蝉衣、生地、黄连、甘草、柏子仁、枣仁等药物。中成药可选用朱砂安神丸,琥珀抱龙丸,较小的婴幼儿可用牛黄抱龙丸,朱砂有毒服用时应注意不宜过量,亦不可久服。
小儿饮食不知饥饱,喜爱之食多饮多餐,一不留神便吃多了,到了夜晚胃脘过饱,自然感到不舒,胀闷不消化,睡眠自然不安而啼哭。中医称之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为饮食失调所致,严重的病人夜间常出现呕吐或腹泻。一般在吐泻之后,病人自觉舒服许多,此类患儿应把治疗重点放在消食导滞,食滞一消则夜寐自安。常用药物有焦楂、神曲、麦芽、内金、枳壳、枳实、陈皮、厚朴、佛手、砂仁、钩藤等药。中成药可选用山楂丸、消食丸,导赤丹,加味保和丸等。总之小儿夜啼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祛除病因则啼止神安。
小儿夜啼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但入夜蹄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常用的有效临床偏方
如下。
[方一]
干姜1--3克,高良姜3--5克,粳米2两。
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人粳米同煮为粥。
本方对于因脾脏虚寒所致的小儿夜啼有效。
[方二]
花椒15克,干姜30克,大葱一握。将3味同捣如泥,把锅烧热,3味同炒,边炒边浇酒。炒熟后用毛巾将药包裹待温度适宜时,熨敷患儿腹部,每晚1次。
本方对小儿夜啼有效。
[方三]
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开水冲泡,日数次。
奉方适用于心火炽盛所致小儿夜啼。
[方四]
黄连3克,乳汁100毫升,食糖15克。将黄连水煎取汁30毫升,兑人乳汁中调入食糖。
本方适用于小儿心经有热,夜啼不安。
[方五]
淡竹叶30克,北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淡竹叶加水煎汤,去渣后人粳米,冰糖,煮粥。早晚各1次,稍温顿服。
本方适用于心火炽盛之夜啼。
[方六]
钩藤6克,乳汁100毫升。将钩藤水煎15分钟取汁30毫升,入乳汁中,食药乳,每次20-30毫升。
本方适用于小儿惊骇啼哭。
[方七]
蝉蜕9克,鸡内金15克。将2味微火焙脆研成极细末,每次1克,日3次。
本方适用于小儿夜惊啼哭。
[方八]
葛根5克,蜂蜜适量。葛根研粉,开水冲泡,加入蜂蜜饮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有助于小儿安睡。
[方九]
大茴香、小茴香、锦文大黄各10克,面粉60克。将药研成细末,加入面粉及水,做成3个小饼,外敷肚脐处,上加热水(以小儿能承受为度),每日早、午、晚各敷1次,3个饼交替使用,连用3天。
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
回答者: xingxing1120 - 经理 五级 1-10 19:03
--------------------------------------------------------------------------------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经常啼哭不眠。患此症后,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本病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啼哭是婴儿一种本能性反应,因为在婴儿时期尚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哭”就是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一种方式。如饥饿、口渴、衣着过冷或过热、尿布潮湿、臀部腋下皮肤糜烂、湿疹作痒,或虫咬等原因,或养成爱抱的习惯,均可引起患儿哭闹。这种哭闹是正常的本能性反映。有些疾病,如佝偻病、虫病、外科疾病等也可引起婴儿啼哭,均不在本节讨论范围。预防除加强日常护理外,饮食应以乳类、粥食为主。
中医治肌无力肌肉萎缩!
让口腔溃疡不再复发
谈甲亢病的防与治 治疗皮炎、湿疹、荨麻疹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常因脾寒、心热、惊骇、食积而发病。(1)脾胃虚寒,症见小儿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喜伏卧,腹部发凉,弯腰蜷腿哭闹,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缓,指纹淡红。治宜温中健脾。(2)心热受惊,症见小儿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口鼻出气热,夜寐不安,一惊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安神。(3)惊骇
恐惧,症见夜间啼哭,面红或泛青,心神不宁,惊惕不安,睡中易醒,梦中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紧偎母怀,脉象唇舌多无异常变化。治宜镇惊安神。(4)乳食积滞,症见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指纹紫滞。治宜消食导滞。
方1 生姜红糖汤
组成:生姜10克,红糖15克。
用法:生姜切片,加适量红糖,水煎服。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夜啼,大便溏泄,腹中冷痛者。
来源:民间验方。
方2 葱姜汤
组成:葱白5段,生姜5片。
用法:共煮水喝。
功效:温中除寒。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夜啼,纳差便溏,腹痛喜温喜按者。
方3 猪骨干姜汤
组成:猪骨头150克,干姜5克。
用法:同煮汤饮。
功效:温中补虚。
主治:小儿夜啼,四肢欠温,腹痛喜伏卧者。
来源:朱义国.食疗药膳.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9
方4 蛋粉粥
组成:鸡蛋壳。
用法:鸡蛋壳洗净炒黄,研细末,每次1.5克,和在粥里食,1日2次。
功效:健脾益气。
主治:治小儿夜啼,不思饮食,便溏,面色不华者。
来源:梅玛力,等.中医小儿食物保健疗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173
方5 赤小豆甜饮
组成:赤小豆、白糖适量。
用法:赤小豆加水煮烂后酌加糖,代茶饮。
功效:清心热安神。
主治:小儿心热,夜卧不宁,多梦易惊,口干多饮者。
来源:夏翔.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1
方6 莲子饮
组成:莲子30克。
用法:煎水代茶饮。
功效:清心养神。
主治:治小儿惊乍不安,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多饮者。
来源:民间验方。
方7 冰糖百合
组成:百合30克,冰糖适量。
用法:共煮熟,服食。
功效:宁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眠不安,惊惕易醒,盗汗者。
来源:路新国,等.中国饮食保健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33
方8 清心宁神茶
组成:淡竹叶3克,辰灯心1小撮,绿茶0.5克,蝉衣1克。
用法:上四味加水1碗,煎至半碗即可。
功效:清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啼,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口干,舌红者。
来源:王富春,等.药茶治百病.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0
方9 粟米粥
组成:粟米30克。
用法:水煎煮粥,啜服。
功效:和胃安神。
主治:小儿伤食,夜寐不安,纳差,腹胀便溏者。
来源:王慕同.大众药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29
方10 龙眼饮
组成:龙眼肉10克。
用法:水煎,睡前饮。
功效:宁心安神。
主治:小儿夜眠不安,易惊易醒,手足心热者。
大话西游里有这么一段 ,就是蜘蛛精 跟吴孟达扮演的他们有了一个孩子,蜘蛛精就让吴孟达当奶妈 ,至于他是怎么有孩子的,他就解释说他就在他身上打了一个冷颤,其余的就不知道了,结果就有了孩子 !那你就可以知道具体打冷颤是什么意思啦 !就是造小宝宝的过程 !
其实是男朋友啦,说这句话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到了这么一个年龄,他想才是正常的,不想就证明不喜欢你,所以你男朋友这是想从男孩儿变成男人呀 !但是他又怕你生气,所以就找这种你不大听懂的语言 !小心翼翼的试探一下你 ,或者隐晦的说出自己的请求 !现在社会都很开放了,也没什么,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千万不能造出小宝宝 !
1、梦见进寺庙打冷颤的吉凶指数
虽易产生不平、不满之念,招致家庭不和,但幸因知机,而养成(仁德雅量)而能亨通安祥,总之大体平顺幸福,而必有相当之成就,只因成功运受到压制,故成功之后,恐难再伸展。【吉】
吉凶指数:90(仅供参考)
2、梦见进寺庙打冷颤的宜忌 「宜」宜定计划,宜吃零食,宜午睡。
「忌」忌穿格子衬衫,忌联络旧友,忌出游。
3、梦见进寺庙打冷颤的预兆 做生意的人梦见进寺庙打冷颤,代表起伏不定,坚持退守,最后得名利。
怀孕的人梦见进寺庙打冷颤,预示生男,慎防流产难养。
梦见进寺庙打冷颤,按周易五行分析,幸运数字是 9 ,桃花位在 西北方向 ,财位在 正东方向 ,吉祥色彩是 橙色 ,开运食物是 芹菜 。
本命年的人梦见进寺庙打冷颤,意味着未能如愿,要有恒心信心以及感恩心,运势转好。
梦见冷得难受,警告你小心自己的事务。有人正在着力摧毁你;你的健康也受到威胁。
出行的人梦见进寺庙打冷颤,建议顺利出行得财利。
梦见进寺庙打冷颤 ,今天的你会清晰地看到自己身上的坏习惯,尤其是那些和“享乐、游戏、颓废”等词语搭上边的习惯,立下改变的决心!作息表、日程计划很有机会出现在你的书桌上、床头上。告诉朋友你的决心,让他们来监督你也是不错的办法喔!
上学的人梦见进寺庙打冷颤,意味着理科成绩不理想,未能录取。
恋爱中的人梦见进寺庙打冷颤,说明虽年纪有差距,互相了解忍让婚姻可成。
怀孕的人梦见下雨天去寺庙,预示生男,秋占生女,注意饮食。
恋爱中的人梦见很大的寺庙,说明要时间来培养感情,婚姻慢慢可成。
恋爱中的人梦见进庙抽签,说明心甘情愿,有诚信相处婚姻可成。
恋爱中的人梦见寺庙,说明姻缘成熟,最佳配偶,婚姻可成。
恋爱中的人梦见寺庙神像,说明有二婚的现象,第一次的婚姻不圆满。
梦见大火,代表着身体的健康,有时身体不舒服就是由于上火引起的。
出行的人梦见寺庙,建议如期外出平安。
怀孕的人梦见寺庙金塔在高山上,预示生男。春夏占生女,防动胎气。
恋爱中的人梦见寺庙爆炸,心甘情愿,有诚信相处婚姻可成。
怀孕的人梦见与寺庙倒塌,预示生男,春占生女,慎防早产,母体要多保养。
做生意的人梦见寺庙,代表进退两难,等待明春再重新开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nvxingys/3084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36周可以刨腹产吗?
下一篇: 孕妇可以吃头孢克洛缓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