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桂枝、川萆薢、独活、秦艽、川牛膝、白茄根、木防己、赤芍、苍术、炙没药、全当归、炒桑枝。
功能主治 : 寒湿鹤膝初起,肿痛按之不热者。

摘录 : 《马培之医案》
1、散寒解表
治疗因受冷引起的风寒感冒,流涕咳嗽等病有很好的作用。
2、温通经脉
还可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肩周炎风湿类风湿等病。
3、通阳化气
也可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气滞血凝,脘腹冷痛,血寒经闭等症。
4、风寒表证
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症。
5、护肝醒酒
桂枝对酒精性肝硬化,减少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也有一定作用。还能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扩展资料: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桂枝片
先秦两汉时期对桂枝功效的认识及其应用
桂枝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记载:“牡桂,味辛温,主上气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从该段文字记载可知桂枝具有降气、利关节,补中益气之功。本书将其列为上品,可强身保健,为诸药先聘通使,日:“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足可见应用广泛之所在。桂枝二字首见于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在本书中桂枝的使用频次较高,并随配伍的不同,功效亦不相同。桂枝汤是治疗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的表虚证,方中桂枝透营达卫、解肌发表、与芍药配伍调和营卫。五苓散中与茯苓配伍,体现了卓越的化气行水之功。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三方是治疗风湿痹痛的有效方剂,方中用桂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治疗心悸病证的名方炙甘草汤中,桂枝配生姜、清酒通阳以利血脉,可滋阴而无滞结之患。桂枝茯苓丸是张仲景专为治疗妇人症瘕,腹痛下血所设 。方中桂枝辛温行散,温通血脉。桂枝加桂汤是治疗阳虚寒邪上逆致发奔豚之方,方中加重桂枝用量,平冲降逆,为治冲逆的要药。由以上诸方可见通过与不同药物配伍使桂枝的辛、散、温、通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愧为“为诸药先聘通使”。
隋唐五代时期对桂枝功效的认识
隋唐时期本草学和方剂学得到迅速发展,桂枝的功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补充。《新修本草》“桂,味甘、辛,大热,有毒。利肝肺气,心腹寒热,”此时,桂枝的性昧在辛的基础上增加了甘味,由温性变成了大热。又云“虚而多冷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把桂枝归类于吴茱萸附子等大热的药物之类,可见当时桂枝和肉桂是同一药物,治疗应用偏重于性热温补之效。并且提出了服用桂枝的禁忌:“桂心忌生葱、生菜”。
唐以前医药文献的专著《千金要方》中有桂的方剂中,大多用的桂字,当时桂枝、桂心、肉桂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名称。孙思邈在治“内热”时大量应用桂枝,突破了张仲景“有表证”的应用范畴,如“葛根龙胆汤”,用来治疗“伤寒三、四I;1不瘥,身体烦毒而热”。“诸风”篇中,桂枝用于中风偏瘫的方剂中,通过药物配伍,使其发挥祛风邪、通经络、利关节之效,如小续命汤,此方由桂枝、麻黄、川芎等药组成。风毒脚气篇中“风引汤”“内补石斛秦艽散”等方中加桂枝,取其发散肌肤水气,通行经脉气血之意。《外台秘药》将桂枝广泛应用于温热病中,多与寒凉药配伍舍其温热之性,取其通经脉、透营发表之功。
明清时期对桂枝功效的认识
明朝时期医药学家李时珍全面地总结了桂枝的功效,对桂枝的应用又提出了新的见解,《本草纲目》云:“治风癖失音喉痹,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疮痘,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腹毒。”指出桂枝具有托毒化脓,解蛇腹毒的功效。《本草备要》言其“能利肺气,胁风属肝,桂能平肝”,提示桂枝既能利肺气,又能利肝气。《本草求真》云:“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证,当以桂枝入肝平之。”把桂枝归为肝经,可调肝平风;《温病条辨》中桂枝用法即遵仲景之法,又有新的发挥。“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为解肌,且芳香化浊⋯⋯”指出桂枝有解肌化浊的功效。五苓加防己桂枝薏苡仁汤中注有:“⋯⋯故于五苓和霍乱之中,加桂枝温筋⋯⋯”提出桂枝用于霍乱转筋,具有温筋之效。白虎加桂枝汤治疗上焦温疟,用桂枝引邪外出,谓其“得热因热用之妙”。清代《医学衷中参西录》日:“逆气上逆者多由于肝”“其能降逆者,以其味辛,且华于秋,得金气而善平肝木。凡逆气之源于肝而上逆者,桂枝皆能降之”。充分论述了桂枝利肝肺气,降逆气,散邪气之功。小青龙汤加减方中喘重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意在桂枝具有降气定喘的作用。并说:“《本经》论牡桂,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似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
现代《中药学》教材把桂枝功效归纳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温助阳气等,大大削弱了桂枝的应用范围,通过对桂枝功效历史发展过程的梳理,发现桂枝许多曾经有效的功效被忽视,因此,若能很好的考察桂枝的各种功效,不仅可以物尽其用,节省药源,又能为现代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提供资源。
一、桂枝汤类方歌21
 二、麻黄汤类方歌8
 三、葛根汤类方歌3
 四、抵挡汤类方歌3
 五、栀子豉汤类方歌7
 六、陷胸汤类方歌6
 七、泻心汤类方歌6
 八、甘草汤类方歌4
 九、苓桂汤类方歌6
 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4
 十一、白虎汤类方歌3
 十二、承气汤类方歌6
 十三、柴胡汤类方歌7
 十四、当归芍药汤类方歌4
 十五、干姜汤类方歌3
 十六、赤石脂汤类方歌2
 十七、四逆汤类方歌9
 十八、杂方类方歌11
一、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
 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增:金匮要略载方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
 而今汗出恶风甚,益气固表加黄芪。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补中虚,小建中汤加黄芪,
 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
二、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增:金匮要略载方
 麻黄加术汤:
 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
 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汤方除桂枝,发汗解表也不差,再加薏仁祛湿热,风湿发热亦可祛。
 文蛤汤:
 文蛤汤方七味药,麻杏石甘蛤姜枣;
 喘咳气急烦渴症,止咳定喘疗效高。
 越婢汤:
 沥水消肿越婢汤,麻黄石膏甘枣姜;
 发汗解表与利水,善治身肿风水伤。
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又加半夏汤,甘草大枣与生姜;
 石膏加入泄肺热,麻黄佐之平喘良。
 越婢加术汤:
 越婢加术治风水,一身面目尽水饮,
 小便不利湿痹痛,发汗利水肿自诊。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宣肺;
 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三、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四、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附:金匮要略载方
 桂枝茯苓丸
 仲景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瘀积胎可安。
 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
 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蛰虫五,
 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
 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五、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颠倒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六、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
 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
 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
 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七、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八、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附:金匮要略载方
 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生姜甘草汤:
 生姜甘草人参枣,益气生津温肺好;
 化浊降逆除痰涎,肺痿虚寒效最高。
 大黄甘草汤:
 降逆大黄甘草汤,主治胃热气逆方,
 口干口苦与口渴,食已即吐用之良。
 甘草粉蜜汤:
 蛔虫心痛吐涎多,毒药频攻痛不瘥,
 一分二甘四两蜜,煮分先后取融和。
 乌头汤:
乌头汤中用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当;
 痹证多因风寒侵,逐寒止痛自安康。
 九、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
 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
 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文蛤散:
 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附:金匮要略载方
 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黄芪随,桂枝甘草治皮水;
 益气通阳消水肿,小便通利阳乃回。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黄芩汤:
 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
 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
 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黄连汤:
 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
 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十一、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白虎汤: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
 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附:金匮要略载方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方,桂枝甘草白虎汤,
 论中原本治温疟,表里痛热皆能章。
 十二、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蜜煎导方:(方歌见下)
 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十三、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
 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
 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
 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
 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
 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十四、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阴利血脉,滋阴柔肝效立瘳。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
 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增:金匮要略载方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
 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
 温经汤
 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十五、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
 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理中丸(汤):
 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
 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附:金匮要略载方
 半夏干姜散:
 吐而干呕沫涎多,胃腑虚寒气不和;
 姜夏等磨浆水煮,数方相类颇分科。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寒疝冲起有头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十六、赤石脂汤类方歌(二首)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
 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桃花汤: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
 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十七、四逆汤类方歌(九首)
 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真武汤:
 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白通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附子汤:
 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附:金匮要略载方
 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半夏宜,甘草大枣五般齐;
 寒邪直中腹中痛,温中止痛宜此剂。
十八、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猪肤汤:
 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苦酒汤:
 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半夏散及汤:
 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乌梅丸:
 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
 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
 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烧裈散:
 近阴裆处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
 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牡蛎泽泻汤:
 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
 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附:金匮要略载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痛蓐劳匡。
 亦有加入参芪者,千金四物甘桂姜。
 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柏叶汤:
 柏叶汤治吐血方,马通艾叶与干姜;
 中焦虚寒血失统,寓寒于温效力彰。
 黄土汤: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半夏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
 喘息短气时咳喘,难卧仍加半夏良。
 瓜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
 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
 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下气强。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是复方,甘桂枳朴姜枣黄;腹满发热脉浮数,表里交攻效力彰。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金匮方,归芎苓术牡干姜;
 辛防参桔芩矾桂,重用甘菊降压良。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础方;
 主治痰饮呕吐证,若加茯苓效力彰。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小半夏汤方歌内
 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
 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
 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附:王清任逐瘀类方歌(七首)
 1.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酒葱姜。
 当归川芎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2.会厌逐瘀汤
 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归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劳。
4.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桂茴姜,当归川芎赤芍黄。
元胡没药五灵脂,经暗腹痛急煎尝。
 6.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桃归芎,红花秦羌膝地龙。
 灵脂香附没药草,通络止痛力最雄。
 7.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君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348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防己枳壳汤
下一篇: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