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一种疫毒痢,痢下脓血发病急。
壮热口渴呕头痛,后重特甚腹痛剧。
神昏谵语症危重,芍药白头翁合用。
芍归芩连槟草军,白头秦皮木桂柏。
神昏大热犀地黄,痉厥羚角石明钩。
方药:
芍药白头翁汤:
白芍15g 黄芩10g 黄连6g 大黄6g 槟榔10g 当归10g 木香9g 甘草5g 白头翁20g 黄柏10g 秦皮9g 肉桂5g
注:
疫毒之痢,毒热甚重。痢下脓血,壮热口渴,后重特甚,腹痛剧烈。方中黄芩,黄连,大黄、黄柏,秦皮清热燥湿;白头翁清血分毒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槟榔、木香理气导滞;当归和血;肉桂止痛兼引火归元。综观全方,有清热解毒,止痛燥湿,行气导滞,和血止痢之力,不失为治疫毒痢之有效方剂。
如高热神昏,宜合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醒神。出现痉厥抽搐可加羚角粉1.5g,钩藤10g、生石决明30g以熄风镇痉。如病情危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疾病。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均属于本病范畴。
1、病因病机
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脾失健运,湿热邪毒壅滞大肠而下痢。
(1)外感时邪:湿热、疫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蕴蒸或邪毒弥漫,使气血受阻。与温热、疫毒丁搏结。腐化脓血而发病。因外邪所致的急性痢疾,多为温热痢或疫毒痢。
(2)内伤饮食:饮食不节,或误食不洁之物,或平素喜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使湿热内蕴或寒温滞留而发病。
2、辩证论治
本病初起多为实证、热证,治宜清热化湿解毒,兼以调气行血导滞,忌用收涩。若下痢日久,脾胃虚寒,则需温中理脾。若下痢时发时止,终年愈,则应扶正祛邪为法。
(1)湿热痢:
证候: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有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导滞。
主方:芍药汤、葛根芩莲汤。
(2)疫毒痢:
证候;发病急骤,壮热口渴、腹痛剧烈、便下紫红色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脓血或血水,甚至神昏痉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或青灰,大汗淋漓,呼吸喘促,脉细弱等虚脱危象。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主方:白头翁汤。
(3)寒湿痢:
证候:下痢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白冻,腹中隐痛,里急后重,畏寒倦怠。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
主方:温脾汤、胃苓汤。
(4)虚寒痢;
证候;下痢稀薄,兼有白冻,甚至滑脱不禁,腹中隐痛,四肢不温、腰痛怕冷,食少神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主方:桃花汤。
(5)休息痢;
证候:下痢时发时止,适延难愈,饮食减少,倦怠嗜卧,发作时腹痛肠鸣,临厕时里急后重,便次不多,夹杂赤白、粘冻,舌淡苔腻,脉濡数或细数。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主方:真人养脏汤。
3、辩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本病多具传染性,要做好消化道隔离与消毒工作,处理好排泄物。
②饮食强调清淡、少油少渣、稀软,少纤维素为原则。
③观察便痢的次数、量、性状、必要时正确留取大便,及时送检。
④痢下频数者,注意保持臀部清洁。久痢脱肛者便后温水洗净,以油纱布轻轻托回还纳后,吊带固定。
(2)湿热痢;
①一般护理。
②中药汤剂宜空腹温服,有恶心呕吐者,宜少量多次分服。
③督促病人多饮温开水或绿茶水、淡盐水,补充体液,以防津伤。
④饮食宜素半流食,忌辛热、肥甘、炸煎食品。
⑤可用温生理盐水清洁灌肠,促进毒邪排出或可予清洁灌肠后,再以白头翁、黄柏、黄连煎液作保留灌肠,作局部治疗用药。
⑥出现厥脱症状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救治。
(3)疫毒痢:
①一般护理。
②清热凉血解毒中药宜偏凉服用。
③因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应密切观察病情,作好记录,必要时及时报告医生。
④高热无汗可用物理降温法,以及药物积极退热,防止发生热痉、热厥、高热神昏等险证。
⑤针刺曲池,以及十宣,少商穴,也可用三棱针刺放血,降温退热。
⑥邪毒内闭者下痢不多,甚或无便者,应做清洁灌肠,使肠内邪毒排出。
⑦发生“热痉”“热厥”时,按“痉证”“厥证”护理。
⑧暂禁食,通过静脉给予营养及补液。病情好转后改素流食、素半流食,忌食油腻、肥甘、辛辣或油炸食品。
(4)寒湿痢:
①一般护理。
②注意卧床休息,腹部保暖。给予阳和膏加肉桂、丁香粉少许贴敷脐部。
③宜素半流食,适当食用些酱姜、生蒜等有益,忌生冷食品。
④针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可加灸。温中散寒、止痛和中。
⑤中药汤剂宜饭前温热服下;恶心者可少量多次分服。
(5)虚寒痢:
饮食以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宜进温补脾胃之品,如山药、糯米、红枣等。
(6)休息痢:
①发作时参照“湿热痢”、“寒湿痢”护理内容。
②平时重视饮食调养、生活起居,适应气候节气变化,防止复发。
③恢复期坚持服药、巩固疗效。
4、养生指导
(1)讲究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消毒,餐具应定期消毒,蒸煮法均可。
(2)饮食有节,定时定量,病愈后仍应注意食物宜细软富营养、易消化。忌用油腻、肥甘、辛辣刺激之品。
(3)血我按摩保健:早、晚按摩1次,取穴中脘、天枢、内关、阳陵泉等,有助于健运脾胃、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体质。
(4)发现大便异常,或恶心、呕吐、腹痛时,及时就医诊治。
本证多由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主。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故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不通则痛,故见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热毒内盛之象。方中以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臣以黄连之苦寒,清热解毒,燥湿厚肠;黄柏泻下焦湿热,共奏燥湿止痢之效。秦皮苦寒性涩,收敛作用强,因本证有赤多白少,故用以止血,不仿芍药汤之大黄。四药并用,为热毒血痢之良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3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代关于服食药物长生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