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经典医案

道医 2023-06-24 17:38:19

导读:本文详解了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加减。并提供多个半夏泻心汤的经典临床医案供参考学习。

本文目录

1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2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3 半夏泻心汤医案举例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用于寒热之邪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致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虚实共有之诸多证象,如面红目赤,头重眩晕,鼻衄龈肿,口干咽燥,口苦口臭,胸中烦热,吞酸嘈杂,心下堵塞,食后不下,嗳气则快,胃脘高起如拳,肠鸣腹胀,稍冷即便溏,或大便干秘,舌边尖红赤、苔黄白或灰白而腻,用热药则下寒减而上热增,用凉药则上热减而下寒重,及形瘦体倦,四肢乏力等症状。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同施以调升降,补泻共进以理虚实,三法同冶于一炉,使脾胃得复,寒热得化。故凡脾胃虚弱,升降失度所致之寒热错杂,清浊无序病证,皆可用本方治之。黄芩、黄连、干姜量可据寒热之多少予以增减,宜小不宜大。

胃气上逆则呕吐,食臭,脾失健运则肠鸣下利。本方功能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肠胃。方中半夏为主药,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苓、黄连苦寒泄热,燥湿,辛苦合用,有降逆止呕消痞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上药合用,使寒热并调,肠胃的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吐下利可除,临床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常用于胃炎、胃酸过多、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呕吐、呃逆、肠炎、痢痰、妊娠恶阻等病证,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凡内伤外感导致肠胃痞满病证,都可以用本方加减运用。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1“泻心汤”实言其通

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为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之方。

2 泻心汤重通降、扶阳

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为悖。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通降,痞塞可除。

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思想,半夏泻心汤原论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遂成痞证。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3 剂量掌握要灵活

《伤寒论》示人以大法,一张泻心汤其实给予我们一个方法。临证应用,笔者常用半夏10克,黄莲3-6克,黄苓 10克,红枣6~10克,党参10克,干姜3—10克,炙甘草6~10克,临床上具体应用时还有一个掌握剂量变化问题。

我们的体会,此方中干姜的剂量最难把握,干姜是辛温散寒之品,而且比较辛辣,剂量小则3克大到10克,还要再加生姜。因为痞证病机寒热错杂,若寒偏重,可用于姜以温中寒,若水气偏重,则可用生姜以散水饮。

4 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加减

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疏肝降逆透邪,症见手足不温,两胁抽痛不适。

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清肝降逆止呕,症见嘈杂吞酸,口苦呕吐。

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症见频频嗳气,咽中痰阻。

半夏泻心汤合理中汤降逆温中祛寒,症见肤胀肠鸣大便溏稀。

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降逆燥湿运脾,症见湿困脾胃,肢体困重。

半夏泻心汤合交泰丸清上温下,症见上热不寒。

5 虚寒证慎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有较好疗效,笔者体会只要是痞满实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或是虚中挟实都可辨证应用。但若证见虚证、寒证,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虚寒者,见舌淡苔少或苔光剥,脘部隐痛,脉象细弱等,因半夏性燥,易伤阴,黄苓、黄连苦寒,易伤阳,当细审慎用,可选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大小建中汤等。

半夏泻心汤医案举例1、呃逆

王某,男,45岁,某银行行长。感冒解后,又服清热药两剂。翌日,呃逆连声不断,难以入睡,寐后呃声方止。寤则复然,有时竟因呃而醒,如此连续9日。其间服过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针刺足三里、内关、会厌皆不效。

望其体胖肌腴,面色红润,舌淡红,苔微腻,咽红而不肿,然有痛感,吞咽尤甚。呃声长而洪亮。询知胃纳可,不恶心。大便日一行,小便清白。口不干苦,不欲冷。诊其脉,沉弦滑。触其腹,心下满,无压痛。

脉证分析:呃逆一症,虽有虚实寒热之分,然皆因胃气上逆所致。脾胃虚寒者,余以《病因脉治》之丁香柿蒂汤取效;脾虚肝旺、胃有振水音者,则用旋复代赭汤以治。今咽红、咽痛,为上热之候;服寒凉所诱,口不苦、不欲冷及小便清白为下寒之象。上热下寒者,必中焦痞结也,故以调寒热、通痞结为治。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15g 黄连4.5g 吴茱萸6g 党参10g 炙甘草10g 白芍30g 沉香3g(冲)生姜10g 红枣10枚 二剂

一剂尽,当晚呃逆减轻,翌晨醒后,呃逆不再。

2、贲门失弛缓症

李某,女,72岁,2009年10月初诊。进食困难,吃一点要停下来,询知患慢性胃炎l0多年,2008年加重,曾在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排除了食道、胃肿瘤。现症知饥但吞咽不利,食人缓慢,食后1小时吐出,时呕痰沫,脘痞打嗝,大便少偏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腻,脉象沉迟细微。证属中阳虚衰,升降失常,治当扶助元阳,降逆止呕。

方药:姜半夏12克,干姜5克,炙甘草10克,红枣10克、旋复花10克,代赭石10克,党参 15克,吴茱萸5克,沉香6克,丁香3克,砂仁10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陈皮10克,前后根据症情加减治疗2月余,进食顺利,体重增加,一直随访,病情稳定。

3、反流性食管炎

张某,男,58岁,2011年11月初诊,患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20多年,平素胃区不适,心情抑郁不舒。现症见脘痞胀肠不适,但不痛,时有嘈杂,至午后嘈杂更甚,胃嘈杂时每服吗丁啉稍有缓解。纳食一般,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滑润,脉象沉细缓。证属脾胃虚弱,寒湿互结之痞。

方宜: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左金丸加砂仁、白芨、枳实、海螵蛸、藿香,七剂并停服西药。七剂后,嘈杂减少,齿痕渐消,苔由厚转薄白,前后调理2月余,诸证消除随访病情痊愈。

4、上吐下泻

闫某,女,30岁,教师。泄泻五日,日三四行,无脓血,亦无里急后重,消炎药连服四日,泻仍不止,遂来求诊。刻下饮食不思,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适,肠鸣漉漉,口干,口苦,不思饮。舌苔黄腻,脉沉细弱。诊腹,心下痞满,脐周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之痞证也。盖中土虚衰则水湿失运,脾胃损伤则升降障碍。热笼于上而呕恶,寒积于下而泄泻。至于治法,则以补脾胃、通痞结为其首要,然止吐泻、调寒热、补中启痞之方,莫过于半夏泻心汤者。拟:

半夏10g 黄芩6g 黄连4.5g 党参10g 甘草10g 干姜6g 三剂

二诊:一剂泄泻止,三剂后心下舒适,黄腻舌苔退化。惟纳谷仍差,改投理中汤加黄连、焦三仙治之。

5、头痛

李某,男,45岁,干部。1984年1月12日初诊,谓头痛15年余,时轻时重,时缓时急。轻缓时胀闷如裹,尚可工作;重急时剧烈难忍,伏案少动。日发二三次,每次持续一时左右。书不能读,笔难以舞。作脑电图、脑CT检查,未见异常。服药针灸,总不得愈。询知素日脘腹痞闷,恶心嗳气,头痛剧时,脘胀呕恶尤为突出。纳谷不香,二便尚可。口干,口苦,食冷则脘胀不适。舌苔黄腻。脉象沉缓不足。诊腹心下痞,脐周无压痛。

脉症相参,此中虚而痰浊壅盛证也。《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盖脾胃居中州,主运化,司升降,虚则运化无力,生痰成饮;升降失职,则清浊无序,故有头痛,及上热下寒诸症之发生。治宜补脾胃、化痰饮,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考半夏白术天麻汤有二:一为程钟龄制(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蔓荆子),一为李东垣创(半夏、天麻、白术、黄柏、干姜、苍术、神曲、陈皮、麦芽、党参、泽泻、黄芪、茯苓)。余于体虚脉弱、寒热夹杂者用东垣方;虚弱不甚,寒热不显者用钟龄方。本案心下痞满,上热下寒,此二方显然不若半夏泻心汤为妥。半夏泻心汤,可健脾胃、化痰饮、调寒热、启痞结,虽不言治头痛,然中气健运,升降有序,头痛一症岂能独存?拟:

半夏15g 黄芩6g 黄连4.5g 干姜6g 党参10g 炙草6g 藿香10g 生姜6片 红枣6枚 三剂,并嘱节晚餐, 少肥甘。

二诊:头脑胀痛明显减轻,胃纳增加,脘胀呕恶止,脉舌同前,守方续服三剂。

三诊:头痛止,诸症稀减,苔仍腻,嘱守方续服,苔净药停。

按:头痛兼见脘腹痞满、呕恶、嗳逆者,源于痰浊上逆也。痰浊源于中州虚弱,升降逆乱也。半夏泻心汤健脾胃,理升降,化痰饮,一方而寓三法,以其脾胃健则升降有序,升降有序则痰饮得化,痰饮化则头痛已。

延伸阅读:

1、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药方,方歌方解

2、半夏泻心汤在岭南湿病中的应用

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4、生姜和干姜的区别,浅谈真武汤与半夏泻心汤中的姜

5、半夏泻心汤方歌方解,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一)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可用于一部分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用于脾胃病的治疗,我们也用得很多,但在打开我们的思路,把它用于一部分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

李克绍在《伤寒解惑论》里有这么一则医案: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山东大学干部家属。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

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曰,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

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

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这个患者有中焦的症状,但是,这个患者找医生看病的主诉是:失眠,并且很重,老先生诊断为湿热,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反过来我们想一想,也就是半夏泻心汤是可以治疗中焦湿热的。

黄帝内经》里说,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秫米汤(半夏10克、秫米15克。)我们总是用半夏秫米汤来应证胃不和则卧不安,在这里,李克绍老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

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是通过补虚运中、辛开苦降、恢复脾升胃降来实现的。以此理推导,凡是由脾升胃降失常,即中焦气机升降失职的所有病证,只要存在中虚与寒热互结,都可以使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

人体如何才健康了,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就健康了,当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出现障碍,人就会生病了。而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就在脾升胃降上。补中益气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理中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四君子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半夏泻心汤是恢复脾升胃降的。

对于诸多慢性病,疑难病,只要存在心下不畅,上可及胸、咽,下可及腹,可以是痞,可以是硬,可以是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总是觉得不畅快,可轻可重,舌苔见腻,可从治疗脾胃入手,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为开手方,对于久治不效的病证,常有拔云见日之效。我们可以在临床上去验证,当我们用得多了,会觉得这张方子越来越好用。

泻心汤系

三黄泻心汤证

三泻心汤,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跟甘草泻心汤。这个三黄泻心汤呢,它主症当然是心下痞。

【15.5】心气不足,吐血,若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心气不足,吐血或者是流鼻血的人是泻心汤主之。

因为当心阴虚而热气太多的时候,这样的一个心气不足的状态,那个人他的吐血或者流鼻血,除了热气本身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病机存在,就是有瘀。因此呢,在这里他稍微煮过一下的二黄或者三黄泻心汤,本身就是很强的,不是很强,是有相当威力的破瘀药。

但是黄连、黄芩是寒而燥的药,不是寒而润的药。寒而燥的药其实就有破阴的效果。所以三黄泻心汤本身虽然是消火降火的药没有错,但是它本身也是破阴实的药。那如果吃素的人不要吃虫虫大餐的话,那他的化瘀法就是比如说先吃六味丸滋阴哦,把这个人,好像这个人要洗东西以前要先冲水,冲得这个脏东西有一点软了,然后再吃三黄泻心去破那个血,这样也行。

当然这个三黄泻心你说,如果是肠胃道的发炎有没有用哦?那还是有用哦。三黄泻心这个因为上焦过热所以吐血、衄血的时候,效果非常好的。

如果是冬天吐血的话常常是理中汤证。你必须要用那个干姜之类的药哦把那个因为寒的人在消化道那边瘀住的血打通,然后这个肠胃道才能不出血。不然的话你用这个泻心汤什么是不对路的哦。

【8.33】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大便有一点偏硬、偏干哦,比较黄一点的哦,所以大便偏干、小便黄、心烦,这些东西都加进来的时候后,比较容易来鉴别哦这个三黄泻心汤可以开药的时机。

然后呢心烦失眠的,如果是热气郁结在上焦的,可不可以用啊,那也有机会啊。她可能她因为这样子月经就下不来了,所以月经经闭的时候,也有可能用三黄泻心,所以这个可用的地方太多了哦。当然后面还有一条是附子泻心,就是比较标准的上热而下寒的体质哦。那么讲到这个退瘀血哦的方子呢,其实《辅行诀》的那个大泻心汤也是非常漂亮的方子。因为《辅行诀》它的大泻心汤,它说治的是心慌、心乱,然后胸口啊,这些地方很痞闷,然后嘴巴发苦,舌头脱,然后脸发红,它说面赤如新妆,好像你刚画,涂了腮红一样,然后吐血、衄血、下血,各种因为热所以血被逼出来的状况。那《辅行诀》的这个大泻心汤你看哦,它有黄芩、黄连、大黄对不对,三黄在里面。而他有芍药,你知道中间有芍药那个收血的力道又加强了。然后,甘草的话,让药性温和一点,估计且不论。炮姜,里面有一味炮姜,有了炮姜止血效果又更好。所以其实《辅行诀》大泻心汤在治疗吐衄来讲的话,效果可能是得胜过三黄泻心的哦。

附子泻心汤证

【8.34】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他说: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呃,宋本在恶寒后面还有两个字是“汗出”。我想,又恶寒又汗出,这个主症是比较完整的哦。

上半身呐觉得很热,要扇扇子,出大汗,干,哦,这样子的感觉。可是呢他的脚哦是要裹棉被的,是觉得脚很怕冷的。就是上热和下寒不得交通的时候,这个三黄跟附子的这个药物是有用的。

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17-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三个泻心汤都有可能会有肚子咕噜咕噜响或者拉肚子的现象,然后心下痞那也是都差不多。那我一般说这个人胃的机能不好对不对,我们会觉得,你要抓主症的话,心下痞而容易吐的,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而会一直嗝气出来的,那要吃饱了之后,会有一个气嗝出来的,那个是生姜泻心汤。如果心下痞而烦躁失眠的是甘草泻心汤。

那另一种的心下痞的那个胃痛哦,那就偏到理中汤证去。我想我们今天这种长期吃生冷哦,每天,像我要制造一个寒证的胃痛是很容易的,我光是喝什么高山茶什么多喝两杯哦,就会隐隐有点痛了,因为它寒了就冲起来了。所以你要知道一下这个人的饮食习惯,你才能决定他是不是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

就是体质本来就比较偏虚寒的人,吃泻心汤脾胃很容易倒。所以这种情况的话,一呢就是做一些加减味,然后二呢就是你可能要换到虚劳药。

钱乙泻心汤

【来源】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配方组成】黄连一两,去须

【用法】上为末,每服五分,临卧取温水化下。

【作用与功效】清心泻火。

【主治适应症】小儿心气实,喜仰卧。

【方解】方中仅用黄连一味,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其以泻心经实火见长,临床多用于热病如热盛火炽、壮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还适用于心火亢盛,烦躁不眠及迫血妄行之吐衄及痈肿疮毒,如口疮等。正如刘河间所言:“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故小儿心实热只此一物足矣。因本品大苦大寒,过量或服用较久,易致败胃。凡胃寒呕吐,脾虚泄泻之证均忌用。

【方论】

张山雷:“黄连泻心,必有实热见症,而后合符,方下但以仰卧为据,殊不尽然。”(《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临证提要】钱氏用本方治疗心气实之证,原文:“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上下通也,泻心汤主之。”本方与张仲景《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组方思路相似,李时珍谓:“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衄血者,用泻心汤,实泻心包、肝、脾、胃四经血中之伏火。本方仅用黄连泻心经伏火,治疗心烦啼哭,睡不安宁,小儿仰卧之症。”

钱乙泻心汤以一味黄连专治小儿心气实,喜仰卧,《婴童百问》谓:“治

心中痰气实则气行涩”,《儿科醒》谓:“治心经实热”。此方深得仲景五泻心汤之秘旨,仲景五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中皆用黄连,以其苦寒降火,能消除中焦无形邪热壅滞之痞结。钱乙悟及此理,并结合小儿心火易亢之特点,仅择取仲景五泻心汤中的通用药物黄连一味,直折其心火,使心火降则气亦降,黄连既泻心经实火,又泄脾胃湿热,有实则泻其子之意,《幼科释谜》谓:“此方泻丁心实邪,实则泻其子。”用以治疗小儿心气实,火热阻中,气机不畅,喜仰卧而不喜俯卧者,可谓既不背经旨,又贴切儿情。本方与导赤散俱见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上,一见于“心热”条,另择见于“心实”条。《幼科类萃》:“导赤散,治小肠实热”,“泻心汤,治心热”。又“导赤有滋阴之效,泻心有燥湿之功”。《小儿药证直诀》书中用导赤者多,而用泻心者少,究其原因,除二者见证有别外,亦缘于钱乙顾及儿科的生理特点,不以苦寒败胃为旨。泻心汤与导赤散均为泻心火而设,但泻心汤兼有燥湿之用,导赤散尚有滋阴之功,所以心火实热者宜泻心汤,心火旺而兼有阴虚尿赤者宜导赤散。此外,仰卧属实热用泻心汤,俯卧属虚热用导赤散,这是钱氏望诊心得,应予留意。卷中“朱监簿子三岁忽发热”案,医谓“心热”用一物泻心汤后,钱谓证侯属虚,乃“黄连多服则利,能寒脾胃也”,而以他药代之,正是此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3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