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瓜蒂散方解,功效与作用

道医 2023-06-24 19:36:17

瓜蒂散

出自《伤寒论》

【组成】 瓜蒂熬黄,一分(3g) 赤小豆一分(3g)

【用法】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2g),以香豉一合(9g),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者乃止(现代用法:将2药研细末和匀,每服1~3g,用香豉9g煎汤送服。不吐者,用洁净翎毛探喉取吐)。

【功用】 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懊忄农 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方解】 本方所治,为痰涎壅滞胸中,或宿食停积上脘之证。痰涎宿食填塞,气机被遏,故胸中痞硬,懊忄农 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为邪气在上之征。治当因势利导,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采用涌吐痰食法治疗。方中瓜蒂味苦,善于涌吐痰涎宿食,为君药。赤小豆味酸平,能祛湿除烦满,为臣药。君臣配伍,相须相益,酸苦涌泄,增强催吐之力。以豆豉煎汤调服,取其轻清宣泄之性,宣解胸中邪气,利于涌吐,又可安中护胃,使在快吐之中兼顾护胃气。三药合用,涌吐痰涎宿食,宣越胸中邪气,使壅滞胸脘之痰食得以涌吐排出,诸症自解。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于伤气败胃,非形气俱实者慎用。若食已离胃入肠,痰涎不在胸膈者,均须禁用。

本方去豆豉,《外台秘要》引《延年秘录》用治急黄,心下坚硬,渴欲得水吃,气息喘粗,眼黄等。《温病条辨》以本方去豆豉加山栀子,亦名瓜蒂散,治太阴温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吐者。这些方法是对瓜蒂散运用的发展,可资临床借鉴。

【临床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涌吐法之首要方剂。以胸膈痞硬,懊忄农 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于暴饮暴食之胃扩张、误食毒物、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等属于痰食壅滞胸脘证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32:“凡胸中寒热,与气与饮郁结为病,谅非汗下之法所能治,必得酸苦涌吐之法以越之,上焦得通,阳气得复,痞硬可消,胸中可和也。瓜蒂极苦,赤豆苦酸,相须相益,能疏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也。而使香豉汁合服者,借谷气以保胃气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恐伤胸中之气也。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所谓汗吐下三大法也。今人不知仲景子和之精义,置之不用,可胜惜矣。然诸亡血虚家,胸中气液已亏,不可轻与,特与申禁。”

【临床报道】

口服毒(药)物中毒早期病人172例,随机分为口服瓜蒂散组、洗胃组和口服温开水引吐组。结果:口服瓜蒂散组的催吐明显强于另外二组,其优点是快速简便,避免了插胃管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克服了温开水引吐的不彻底性。[吕端秀,等.瓜蒂散快速催吐的研究及临床运用。中华护理杂志 1994;29(3):133]

【实验研究】

瓜蒂散具有催吐作用,其中甜瓜蒂主要含葫芦素B、E及B甙,其中以葫芦素B含量最高,约占1.9%。口服葫芦素B、E具有强烈的催吐作用,其催吐原理系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引起呕吐中枢兴奋所致。本品若皮下或静脉给药,则无致呕效果。赤小豆中含有皂甙,口服时也会引起恶心呕吐,但煮沸可破坏其皂甙而失去其作用。故本品引吐时宜研末生用。另外,临床观察证明,以爪蒂散喷鼻,在2~3周内迁延性、慢性肝炎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由平均36.3%上升至60.6%,周围血中淋巴细胞绝对数增加,与此同时,肝功能逐渐好转,黄疸消退。因此认为,瓜蒂能提高肌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动物实验表明,葫芦素B、E、B甙,口服或皮下注射,对肝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细胞气球样变性和脂肪性变的数目明显地减少,病变程度大为减轻,肝小叶中央坏死区迅速修复,血清转氨酶活性明显下降,肝糖原蓄积增加。组织学观察和羟脯氨酸测定证明,葫芦素B能明显抑制受损肝脏纤维增生。瓜蒂小剂量对呼吸、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剂量过大时(胡芦素B、E 6mg/kg以上),可出现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减弱,最后呼吸停止死亡。[李嵩山,等.瓜蒂散新解。山西中医 1989;5(6):39]

【附方】

1.三圣散(《儒门事亲》) 防风三两(5g) 瓜蒂三两,炒黄用(3g) 黎芦去苗心,加减用之,或一两,或半两,或一分(3g) 共为粗末,水煎徐徐服之,以吐为度,不必尽剂。亦可鼻内灌之。功用:涌吐风痰。主治:中风闭证。失音闷乱,口眼歪斜或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浮滑实者。对于癫痫,浊痰壅塞胸中,上逆时发者;误食毒物停于上脘等证,亦可用之。

2.救急稀涎散(《圣济总录》) 猪牙皂角如猪牙,肥实不蛀者,削去黑皮,四挺 白矾通莹者,一两 用法:上二味,为细末,再研极细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钱(1.5g),重者三钱匕(4.5g),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或一升二升,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不可使大攻之,过则伤人。功用:开关涌吐。主治: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歪,脉滑实有力者。亦治喉痹。

三圣散、救急稀涎散与瓜蒂散相比较,三圣散的涌吐作用大于瓜蒂散,长于涌吐风痰,主要用于中风痰涎和浊痰上壅之癫痫;救急稀涎散善于开关涌吐,主要用于中风闭证之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而瓜蒂散善于涌吐痰食,主要用于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

鬼排简介

目录1拼音2注解附:1治疗鬼排的方剂2古籍中的鬼排 1拼音 guǐ pái

2注解

鬼排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一。即鬼击,详该条。

治疗鬼排的方剂 瓜蒂散 豆大。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二五四方之瓜蒂散主治鬼排、鬼刺下血。用法用量:以竹筒吹入鼻中。得嚏则气通...

更多治疗鬼排的方剂
古籍中的鬼排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八]鬼击一十首 ,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为鬼排,言鬼排触于人也,气血虚弱,二十三肘后鬼击之病,...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三中恶病诸候(凡十四论)]七、鬼击候 痛,不可抑按,或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为鬼排,言鬼排触于人也。人有气血虚弱,精魂衰微,忽与鬼...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四杂治门]鬼击 摆KT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或亦方瓜蒂散治鬼排鬼刺下血。麝香皂荚(去皮子)雄黄(细研)藜芦(去...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六]治鬼击诸方 渐。卒著。如人以刀矛刺状。胸胁腹内急切血虚治鬼打鬼排鬼刺。心腹痛。下血欲死。不知人。及卧多魇。诸恶毒...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酒

红豆和赤小豆可以一起煮吗?红豆和赤小豆的区别

红豆我们知道,但是赤小豆又是什么呢?其实在生活中赤小豆我们也见过,就是赤豆的种子,红豆和赤豆非常相似,那么有人要问了,红豆和赤小豆能一起煮吗?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来为大家介绍下!

红豆和赤小豆可以一起煮吗
多吃豆类食物可以帮助胃肠道的消化,对身体有保健作用。因为赤小豆与红豆长相是相似,所以很多人经常将他们混淆。

其实,这俩种豆子是两种保健食品,那么?

赤小豆,除了赤豆、红小豆、饭豆等别名,又称为红豆。在外形上,赤小豆和红豆两种色泽接近易生混淆,赤小豆呈细长形,颗粒比红豆小;红豆呈圆柱状,表面为暗棕红色。在熬煮时,赤小豆比较难煮不烂,一般适合煮汤;而红豆久煮会粘稠,一般适合熬粥;在疗效上,赤小豆除湿的功效较强供药用调理,而红豆主要供食用。《本草纲目》认为,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色者,并不治病。因此,在选择赤小豆时也要有所取舍。 那么?

红豆有活血排脓、清热解毒的作用,又有利水退肿的功效,营养价值方面,红豆富含维他命B1、B2、蛋白质及多种矿物质, 赤小豆俗名又叫赤豆、红饭豆、米赤豆。 性味:性平,味甘酸。

[功效]:健脾止泻,利水消肿。

赤小豆和红豆可以同煮,一般同煮适宜各类型水肿之人,包括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如能配合乌鱼、鲤鱼或黄母鸡同食,消肿力更好;适宜产后缺奶和产后浮肿,或者可单用赤小豆煎汤喝或煮粥食;适宜肥胖症之人食用。
红豆和赤小豆的区别
1、赤小豆,个头较小,呈细长形 有红有黑,红如朱,黑如漆,有小毒。有一副重要叫做瓜蒂散, 里面就是利用赤小豆的毒性来催吐的。

红豆,个头稍大,呈圆柱状,表面为暗棕红色,就是常用来做豆沙的豆子,有祛湿作用。

2、赤小豆,是一种可食的模样似黄豆的红色豆类食物。切忌与红豆相混。

赤小豆含有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钙、铁等营养成分,有消脂减肥的功能。著名的药膳赤小豆鲤鱼汤,就使人在品尝美味佳肴中收到利尿消肿、减肥健美的效果。

红豆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等功能,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等症。将红豆和鲤鱼煮汤食用,对水肿、脚气、小便困难等起食疗作用;红豆与冬瓜同煮后的汤汁是解全身水肿的食疗佳品;红豆与扁豆、薏苡仁同煮可治疗腹泻。

小儿化痰丸简介

目录1拼音2中药部颁标准 2.1拼音名2.2处方2.3性状2.4鉴别2.5检查2.6含量测定2.7功能与主治2.8用法与用量2.9规格2.10贮藏 3《中药成方配本》 3.1方名3.2组成3.3功效3.4主治3.5小儿化痰丸的用法用量3.6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小儿化痰丸*小儿化痰丸药品说明书 1拼音 xiǎo ér huà tán wán

2中药部颁标准

2.1拼音名

Xiao'er Huatan Wan

2.2处方

天竺黄 110g天花粉  67g 川贝母 89g 天南星(制) 44g 僵蚕 89g 天麻 33g 薄荷 33g 桔梗 67g 半夏(制) 67g 石菖蒲 22g 陈皮 67g 朱砂 56g

2.3性状

以上十二味,朱砂水飞成最细粉,备用;其余天竺黄等十一味粉碎成细 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用炼蜜 50g与适量的水泛丸,用朱砂最细粉包衣,干燥,制 成1000丸,即得。

2.4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广卵形或贝壳形,直径40~64μm, 脐点短缝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可察见。气管壁碎片具棕色弧状条丝;体壁碎片无 色,半透明,含盘缠的菌丝。联结乳管直径14~25μm,含淡黄色颗粒状物。草酸钙针晶 成束,长32~144μm,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或散在。果皮表皮细胞多角形或类方形,壁稍 厚;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组织中。腺鳞头部8细胞,扁球形,直径约90μm,柄单 细胞。纤维周围细胞中含草和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厚,微木化;分泌细胞 圆形,含黄色或黄棕色油状物。

(2)取本品1粒,除去朱砂衣,研细,加盐酸4ml,搅拌1分钟,滤过。取滤纸1片,加 亚铁氰化钾试液1滴,待干后,再加上述滤液1滴、水5滴与0.1%茜红的乙醇溶液1滴, 用氨气熏后,滤纸上可见紫红色的环。

2.5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2.6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 1g,精密称定,置250ml烧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 g,小心加热至无色,放冷,加水50ml,滴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再滴加2%硫 酸亚铁溶液恰至红色消失,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1mol/L)滴定, 即得。每1ml的硫氰酸铵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1.63mg的硫化汞(HgS)。 本品每 1g含朱砂以硫化汞(HgS)计,应为50~55mg。

2.7功能与主治

散风化痰。用于小儿感冒风邪,咳嗽气急,身热痰壅。

2.8用法与用量

用温开水烊化后口服,周岁以玻小儿一次半丸,三岁以下一次1 丸;一日2次。

2.9规格

每丸重 1g(相当于原药材0. 74g)

2.10贮藏

密闭,防潮。 浙江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3《中药成方配本》

3.1方名

小儿化痰丸

3.2组成

全蝎4只,僵蚕3钱,薄荷2钱,桔梗2钱,钩藤3钱,川贝2钱,胆星2钱,天竺黄2钱,广皮1钱,飞腰黄1钱,飞朱砂5分,六曲粉3钱。

3.3功效

泄风化痰。

3.4主治

风痰咳嗽。

3.5小儿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开水化下。

3.6制备方法

上药除钩藤、六曲粉外,其余各取净末和匀,将钩藤煎浓汁去滓,和六曲粉打糊为丸,分做60粒,每粒约干重3分。

古籍中的小儿化痰丸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四痰饮门]一切痰饮(附论) 半两)神曲(三钱炒)白术服八九丸。十宝散治消饮化痰丸。至夜上床。亦气喘促。比十二夜轻。得睡些少。十...

《明医指掌》:[卷三]痰证三 二陈汤治一身之痰。导痰汤、坠痰丸、抑痰丸、清膈化痰丸、润下丸,此皆治痰之要药也。瓜蒂散吐痰之圣药,...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痰饮 二盏,姜五片,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时温服。理中化痰丸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少食,或大便不实,饮...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咳嗽 沥与水共一盏煎,食远吞三补丸十五丸。〔罗〕皂角化痰丸治痨风,心脾壅滞,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提纲]内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8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