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桑菊饮组成,方歌方解,功效作用

道医 2023-06-24 19:51:08

桑菊饮

出自《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2.5g) 苦桔梗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方解】 本方证为温热病邪从口鼻而入,邪犯肺络,肺失清肃,故以咳嗽为主症。受邪轻浅所以身不甚热,口渴亦微。治当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叶味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味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二药轻清灵动,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故共为君药。薄荷辛凉疏散风热,以助君药解表之力;杏仁苦降,功善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功能开宣肺气,二药相须为用,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是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三者共为臣药。连翘透邪解毒;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降,则表证解,咳嗽止。

本方从“辛凉微苦”立法,其配伍特点是: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有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有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因其为“辛凉轻剂”,故肺热甚者,当予加味后运用,否则病重药轻,药不胜病;若系风寒咳嗽,不宜使用。由于方中药物均系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2.加减法:若二三日后,气粗似喘,是气分热势渐盛,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若咳嗽较频,是肺热甚,可加黄芩清肺热;若咳痰黄稠,咯吐不爽,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以清热化痰;咳嗽咯血者,可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凉血止血;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兼咽喉红肿疼痛,加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1:“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2.方论选录

吴瑭《温病条辨》卷1:“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烁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桑菊饮亦辛凉解表之通用方也。虽较银翘散之力轻微,然有桑叶、菊花之微辛轻散,又益以薄荷之辛以透上解表,凉以宽畅胸膈;得连翘以清心,桔、杏以宣肺,苇茎、甘草并成其清热宣透、畅行肺气之功能。则凡病之属于风温、风热,症之见有身微热、咳嗽、汗不畅、口微渴着,投之亦有宣肺清热、凉膈透表之功。不过不能冀其如时雨之降,得大汗而解也。此可与银翘散斟酌用之。”

【临床报道】

用本方加减组成的止嗽桑菊方治疗54例咽喉源性咳嗽,疗效满意。其基本方是:桑叶、菊花、蝉衣、杏仁各10g,百部、金沸草、牛蒡子、芦根、连翘各9g,桔梗、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期间忌食肥甘厚腻、温燥炙_之品,并用淡盐水频漱咽口部。结果:痊愈:48例;好转:4例;无效:2例。[余传星,等.止嗽桑菊方化裁治疗咽喉源性咳嗽。中医药研究 1998;14(5):19]

以桑菊饮加蝉衣内服为主,配合西药疱疹净、病毒唑等抗病毒类眼药水,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42例46眼。结果:服药15天后,46只眼中痊愈28只眼,占60.9%;好转14只眼,占30.4%;无效3例4只眼,占8.7%。总有效率为91.3% 。[魏新记,等. 桑菊饮为主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42例。四川中医 1999;17(4):49]

【实验研究】

实验以解热为指标,在大鼠中测定了口饲桑菊饮的药动学参数,认为其基本上是一室模型特征,t1/2在1.1~2.2小时之间,作用期在6~12小时之间,口服后的药峰时间在2小时以内,与麻黄汤、银翘散、桂枝汤相似,具有吸收快,起效快,排泄迅速,作用维持时间短,符合解表剂的应用特征,表明本方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富杭育,等.以解热的药效法初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2;8(1):1]另有实验尚观察到桑菊饮能明显增加大鼠肾上腺中胆固醇的含量,升高血浆中醛固酮和皮质醇水平,降低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此既表明本方对实验性急性炎症模型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又揭示其抗炎作用的产生是通过多种途径整合而实现。[杨奎,等.桑菊饮抗炎作用的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4;(3):44]

伤寒论基础用方的精华汇总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30.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解表透邪。31.清骨散的功用:泻火养阴,退热除蒸。
32.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33.患者胸胁不舒,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小腹坠胀,月经错后,临经腹痛,脉弦而虚。治宜选用:逍遥散。
34.患者带下,色黄而稠,小便浑浊,阴肿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龙胆泻肝汤。
35.白头翁汤最适用于:热毒血痢。
36.六一散最适用于:暑湿泄泻。
37.芍药汤最适用于:湿热痢疾。
38.辛凉透表方是:银翘散。
39.辛寒清气方是:白虎汤。
40.清热凉血方是:犀角地黄汤。
41.苦寒直折方是:黄连解毒汤。
42.凉营解毒方是:清营汤。
43.白虎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壮热烦渴。
44.小柴胡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往来寒热。
45.青蒿鳖甲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夜热早凉。
46.泻白散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皮肤蒸热。
47.清营汤主治病证中的主症是:身热夜甚。
48.小建中汤可用于:中焦虚寒的虚劳发热证。
49.吴茱萸汤可用于:肝寒犯胃证。
50.症见胁脘灼痛,呕苦吐酸,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选用:左金丸。
51.症见胃脘冷痛,吞酸嘈杂,呕吐涎沫,舌质淡嫩,苔薄白滑,脉沉迟。宜选用:吴茱萸汤。
52.中焦虚寒,痰浊内阻证。选用理中汤,宜加:半夏、陈皮。
53.脾胃虚寒,脾虚不摄的多涎证。选用理中汤,宜加:乌药、益智仁。
54.中焦虚寒,兼外感风寒证。选用理中汤,宜加:桂枝、生姜。
55.脾阳不足,胃寒气逆证。选用理中汤,宜加:丁香、蔻仁。
56.六一散适用于:外感暑湿的身热泄泻证。
57.葛根芩连汤适用于:阳明协热下利证。
58.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的腹满,吐利证。
59.半夏泻心汤适用于:中虚寒热互结的痞、呕、利证。
60.白术芍药散适用于:脾虚肝强的腹痛泄泻证。
61.大柴胡汤和四逆散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枳实、芍药。
62.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半夏、黄芩。
63.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均含有:人参、大枣、甘草。
64.四逆散和大柴胡汤均含有:枳实、芍药、柴胡。
65.逍遥散和龙胆泻肝汤均含有:当归、白芍、柴胡。
66.普济消毒饮和凉膈散均含有:黄芩、黄连、连翘。
67.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均含有:柴胡、黄芩、半夏。
68.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散肝舒脾。
69.防风通圣散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疏风散邪。
70.九味羌活汤中配伍防风的主要意义是:祛风散寒除湿。
71.败毒散中配伍柴胡的主要意义是:疏风散邪。
72.清胃散中配伍升麻的意义涉及到:升阳散火。
73.当归补血汤中的君药是:黄芪。
74.理中汤中的君药是:干姜。
75.四君子汤中的君药是:人参。
76.四逆汤中的君药是:附子。
77.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是:黄芪。
78.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
79.治疗血虚发热的代表方剂是:当归补血汤。
80.治疗气阴两虚的代表方剂是:生脉散。
81.在补中益气汤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小剂量。
82.在痛泻要方的加减运用中:柴胡不宜使用。
83.在大补阴丸方的加减运用中:柴胡应禁用。
84.在小柴胡汤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大剂量。
85.在逍遥散的配伍中:柴胡使用宜中等剂量。
86.麦味地黄丸具有的功用是:滋养肺肾。
87.青蒿鳖甲汤具有的功用是:滋阴透邪。
88.大补阴丸具有的功用是:滋阴降火。
89.杞菊地黄丸具有的功用是:滋养肝肾。
90.玉女煎具有的功用是:清胃滋肾。
91.甘麦大枣汤的功用:和中缓急,养心安神。
92.朱砂安神丸的功用:清热泻火,镇心安神。
93.酸枣仁汤的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94.天王补心丹的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95.归脾汤的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96.心肾不足,阴虚火旺的怔忡失眠证,治疗宜选用:天王补心丹。
97.心火亢旺,阴血不足的悸烦不寐证,治疗宜选用:朱砂安神丸。
98.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的健忘失眠证,治疗宜选用:归脾汤。
99.肝血不足的虚烦不得眠证,治疗宜选用:酸枣仁汤。
100.脏阴不足,心肝脾失调的脏躁证,治疗宜选用:甘麦大枣汤。

经方实例几则

《伤寒论》言不虚发,句句皆有实践根据。我们一定要细致地抓好主证,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为了说明抓主证用经方的重要意义,试以个人的临床治例说明如下:

(一)小承气汤证

甘肃张某,男,小学教员。自述身体太虚,来求补药。曾服人参健脾、十全大补等丸药,病不愈而体虚更甚。自觉头晕少神,四肢倦怠不欲劳动,不欲饮食,强食则腹中胀痛不支,大便秘结而小便黄赤。切其脉滑而有力,舌苔黄腻。

辨证:此非虚证,乃大实而有羸候也。由于胃家实热内滞,而使胃气不顺,燥热上熏,则头目眩晕;腑气不利,则腹胀痛不欲食;气结于里,壮火食气,是以四肢无力。夫土气太过则成敦阜,必以泻药平之而方能愈也。

处方:厚朴15克 枳实10克 大黄10克

服药一剂,大便泻三次,周身顿感轻爽,如释重负,而腹胀头晕均蠲。

(二)吴茱萸汤证

丁某,男,53岁。主诉胸胁苦满,胃脘痞胀为甚,饮食减少,食后则胃胀更甚,口中多涎,呕吐涎沫,而头昏眩不爽,脉弦缓无力,舌苔水滑。

辨证:此为厥阴寒证。厥阴寒邪则多动水,是以头目眩晕而吐涎沫也。《伤寒论》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矣。

处方:吴茱萸12克 生姜15克 党参10克 桂枝6克 厚朴12克

服此方获显效后,又加减变化共服六剂而安。

(三)芍药甘草汤证

贾某,男,53岁。症状是左腿肚子经常转筋,发作时聚起一包,腿疼不能伸直。同时,患侧的大脚趾也向足心处抽搐,疼痛难忍。切其脉弦,视其舌红而少苔。

辨证:阴血不滋,筋脉绌急而脚挛急。

处方:白芍24克 炙甘草12克

连服四剂,而病不发。

(四)黄连阿胶汤证

陈某,女,25岁,未婚。患月经淋漓不止,已有几个月,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心烦难寐,偶尔得睡,则又乱梦纭纭,反增疲倦。父母忧之,请为诊治。索其前服之方,率为温补涩血之品。六脉滑数,舌色红,舌尖尤甚。

辨证:心火上炎,无水以制,故心烦而难寐,因阳亢而不能入阴也。心主血脉,心火盛则血不归经,而月经淋沥不止。夫心火上炎,实由肾水之不升。故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为本证之关键。

处方:黄连10克 黄芩6克 白芍10克 阿胶10克 鸡子黄2枚

共服五剂,月经方止,夜间得睡,心烦不发,饮食增加,其病得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疗效。

赵某,男,49岁。因患肝炎病来京治疗。患者口腔干涸,舌体极硬而卷伸不利,言语受到障碍。其脉沉弦,舌红绛而苔薄黄。

初诊辨为:肺胃阴虚,津液不滋所致,用叶氏益胃汤而无效。

复诊:证属阴虚津少,似无可疑,继投白虎加人参汤。然服药数剂,毫无功效可言,使人困惑不解。

三诊:详细问其饮食起居情况,知夜间睡眠不佳,而心烦至甚,且失眠之后则口干涸更为严重。余聆其言,结合心烦失眠与舌红绛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方知此证为心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济的病证。不清其火,则徒劳无功,乃改用黄连阿胶汤。服三剂,夜即得睡,而口舌干涸顿释。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尹某,男,32岁。因受惊恐而患病,症状为:头晕,失眠,睡则呓语频作,胸胁苦满,自汗而大便不爽,并时发癫痫。望其人神情呆滞,面色青,舌质红,苔白而干,脉沉弦。

辨证:头晕、胸满、脉弦,证属少阳为病;汗出不恶寒、大便不爽,证又兼阳明腑热之象。此病得于惊恐之余,而时发癫痫,又与肝胆之气失和有关。《伤寒论》说:“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与此证极为合拍。

处方:柴胡10克 龙骨10克 牡蛎10克 生姜10克 黄芩10克 桂枝6克 半夏10克 生大黄6克 铅丹4克(布包) 茯苓10克 大枣6枚

服一剂,呓语不发,胸胁满去,精神好转。

复诊:又加竹茹10克、陈皮10克。服两剂而病愈,癫痫随之亦愈。

此证因余抓住了肝胆胸胁满和精神方面的主证,选用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因而取得了疗效。

(六)猪苓汤证

崔某,女,35岁。因产后腹泻,误认是脾虚,曾服不少补药,而病不愈。其脉沉而略滑,舌绛、苔薄黄,下利而口渴。

初诊:作厥阴下利治之,投白头翁汤,服后不见效。

复诊:自述睡眠不佳,咳嗽而下肢浮肿,尿黄而不利。聆听之后,思之良久,恍然而悟,此乃猪苓汤证。《伤寒论》第319条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验之此证,小便不利,大便下利,肢肿而少寐,与猪苓汤主证颇为合拍。

处方:猪苓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阿胶10克(烊化)

此方连服五剂,小便通畅,腹泻随止,而诸症皆除。

由上述治案可见,抓不住主证,则治疗无功,抓住了主证,则效如桴鼓。然抓主证亦非容易,往往要几经波折,才能抓住。

要做到抓主证,第一,要明伤寒之理,理明则能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抓住主证的目的。第二,要熟读《伤寒论》原文,反复诵读,能够把主证记熟,在临床时才能得心应手。由此可见,“抓主证”是辨证的最高水平。我认为,抓住主证,治好了病,也就发展了《伤寒论》的治疗范围,扩大了经方使用,使人增长了才智,就能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为人类 健康 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桑叶的功效作用和食用方法

桑叶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具有降血压、血脂、抗炎等作用。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桑叶的功效作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桑叶的功效与作用
疏散风热;清肺;明目。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风热及肝阳上扰;目赤肿痛。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①《本经》:除寒热,出汗。

②《唐本草》:水煎取浓汁,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

③孟诜: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

④《本草拾遗》: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

⑤《日华子本草》: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并蒸后罯;蛇虫蜈蚣咬,盐挼敷上。

⑥《本草图经》: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

⑦《丹溪心法》:焙干为末,空心米饮凋服,止盗汗。

⑧《本草蒙筌》:煮汤,洗眼去风泪,消水肿脚浮,下气,利关节。

⑨《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⑩《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

⑾《百草镜》:治肠风。

⑿《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

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疮出血。

⒁《山东中药》:治喉痛,牙龈肿痛,头面浮肿。
桑叶的附方
①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②治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濒湖集简方》)

③洗天行时眼,风热肿痛,目涩眩赤:铁扇子二张,以滚水冲半盏,盖好,候汤温,其色黄绿如浓茶样为出味,然后洗眼,拭干;隔一、二时,再以药汁碗隔水炖热,再洗,每日洗三、五次。(《养素园传信方》)

④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肤甲错,麻痹不仁:嫩桑叶(去蒂,洗净,晒干,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净)四两,将胡麻擂碎,熬浓汁,和白蜜一斤,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时盐汤、临卧时温酒送下。(《医级》桑麻丸)

⑤治吐血:晚桑叶,微焙,不计多少,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冷腊茶调如膏,入麝香少许,夜卧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后用补肺药。(《圣济总录》独圣散)

⑥治霍乱已吐利后,烦渴不止:桑叶一握,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⑦治小儿渴: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蒂上绷,阴干,细切,用水煎汁服之。(《胜金方》)

⑧治大肠脱肛:黄皮桑树叶三升,水煎过,带温罨纳之。(《仁斋直指方》)

⑨治穿掌毒肿:新桑叶研烂盫之。(《通玄论》)

⑩治痈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医学正传》)

⑿治咽喉红肿,牙痛:桑叶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⒀治头目眩晕: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枸杞子三钱,决明子二钱。水煎代茶饮。(《山东中草药手册》)

⒁治摇头风(舌伸出,流清水,连续摇头):桑叶一至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⒂治手足麻木 不知痛痒: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急救方》)

⒃治乳硬作痛:嫩桑叶 生采 研.以米饮调 摊纸花贴病处[4].(《妇人良方》)

⒄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桑叶7.5g, 菊花3g,杏仁、桔梗、芦根各6g,连翘4.5g,薄荷、甘草各2.4g。水煎。每日2服。若气粗而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蓦热,邪初入营;加元参、犀角;在血分者,去薄荷、芦根,加麦门冬、生地黄、玉竹、牡丹皮;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天花粉。方中桑叶味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用以为君。(《瘟病条辨》桑菊饮)

⒅治燥热伤肺,气促,干渴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舌干苔少:桑叶9g,石膏15~30g,人参(一般都用孩儿参或沙参)3g左右,甘草3g,麻仁9g,阿胶6~9g,麦冬、杏仁、枇杷叶各9g。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清透肺中燥热之邪,为君药。(《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

⒆主治外感温燥,邪在肺卫。桑叶6克、杏仁9克,沙参12克,象贝母6克,香豉6克,栀皮6克,梨皮6克。水煎服。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宣利肺气,共为主药。(《温病条辩》桑杏汤)

(20)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对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常与菊花、银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应用。桑叶不仅可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对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配合应用。至于肝阴不足,眼目昏花,桑叶还可配滋养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21)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作用较弱。临床主要用于清泄肺肝,如风热袭肺、咳嗽多痰,或燥热伤肺、干咳无痰;以及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症,为常用的药品。配牛蒡子、前胡,则散风清肺;配石膏、麦冬,则清燥润肺;配菊花、决明子,则清肝明目。
桑叶的药用价值
(一)桑叶的药用价值

现代中、西医把桑叶和桑叶生物制剂作为改善糖尿病及其他各种疑难杂症的药物而使用,认为其药效极为广泛。有清肺润燥、止咳、去热、化痰、治盗汗;补肝、清肝明目、治疗头晕眼花、失眠、消除眼部疲劳;消肿、清血?治疗痢疾、腹痛、减肥、除脚气、利大、小肠;抗应激、凉血、降血压、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脑溢血、祛头痛、长发;降血糖、抗糖病等。

(二)桑叶的美容作用

桑叶是桑科植物桑树的叶子。中医药学认为,桑叶性味苦、甘、寒,有散风除热、清肝明目之功效。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桑叶还有良好的皮肤美容作用,特别是对脸部的痤疮、褐色斑有比较好的疗效。
桑叶的食用方法
除桑叶茶外,日本还推出了风靡市场的桑叶面、桑叶小甜饼、桑叶乔麦面等系列食品。桑叶提取物又可用作糕点的安全色素,真可谓用处多多,好处多多,令人刮目相看。

桑叶猪骨汤

[原料]鲜桑叶300克、猪骨(猪月展也行)500克、蜜枣3颗。

[做法]桑叶洗净沥干水份,猪骨冼净备用;瓦煲注入清水,放猪骨与蜜枣用大火同煲至滚,然后放入桑叶煲1小时左右,见汤浓便可调味即可。

[特点]汤鲜甜、滋润。

[贴士]可加入适量的桂圆肉及枸杞子,但须在汤好前的15分钟前放入。加入圆肉可补气安

神,加入枸杞子可明目补肾。

桑叶猪肝汤

[原料]鲜桑叶200克,猪肝300克;[做法]桑叶冼净,猪肝切片,用清水煲汤,煮约60分钟,用食盐调味即可。

[特点]汤清鲜

[贴士]可加入枸杞子10克,以增加食疗效果;若无鲜桑叶,可用干桑叶,用50克就够了。

桑叶茶

桑叶枸杞茶:鲜枸杞苗30克、鲜车前草30克、鲜桑叶60克,加水适量煎汤服。有利尿、清热作用。

桑叶菊花茶:取干桑叶、干菊花各20克煮水,当茶频服,对温邪、热邪所引起的发热有凉解作用。

桑菊黄豆茶:取冬桑叶20克,菊花15克,黄豆60克,白糖30克。

将黄豆浸透,同桑叶、菊花一起加水适量,煎后去渣,放入白糖,待溶化后即可饮用。每晚一次。

此方具有清肝明目、消炎散风热的作用,对急性眼结膜炎及眼部红肿赤痛有良好的疗效。

桑叶白菊黄豆茶:杭白菊、桑叶各12克,黄豆30克,夏枯草15克,共煎水,加白糖15克调味饮服,可治疗急性眼结膜炎。

桑叶菊花山楂茶:菊花、银花各30克,桑叶12克,山楂15克,用沸水冲泡4次,每次10~15分钟,代茶饮。适用于高血压、高胆固醇、动脉硬化等症。

桑叶参须红枣茶:用新鲜桑叶200克、参须20克、红枣50克,以3碗水熬成1碗服用。此方对慢性肺炎有作用。

桑叶葛花茶:桑叶20克、菊花20克、葛花20克,每日1剂,开水冲开当茶服,适应于自觉内热而触皮肤体温正常的消渴症。

桑叶粥

[原料]鲜桑叶100克,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克,砂糖适量。

[制作]先将鲜桑叶、新鲜荷叶洗净煎汤,取汁去渣,加入粳米(洗净)同煮成粥,兑入沙糖调匀即可。

[特点]清淡滋润

[贴士]用鲜桑叶较好,若用干桑叶就没那么鲜甜;若用干桑叶,仅10克就行了;粥中也可加入瘦猪肉;此粥可作点心食用。

小知识: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叶。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性寒,味甘、苦。主治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痛头晕、目赤昏花。

新鲜桑叶较具活性,中药店的干桑叶也行。

提醒:鲜桑叶买回后一定要先浸一浸,以防残留沾在桑叶上的农药;若要在野外农田里采摘桑叶的话,必须询问弄清近期有否喷杀农药。

猜你喜欢:

1. 中药桑叶的功效与作用

2. 中药桑枝的功效与作用

3. 中药桑枝的功效与作用

4. 桑叶的药理功效及用药禁忌

5. 中药菝葜叶的功效与作用

药性歌括(1)

1.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太平圣惠方》 E.《医方集解》
2.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太平圣惠方》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我国第一部成药药典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普济方》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古方书是:
A.《太平圣惠方》 B.《千金方》 C.《普济方》 D.《伤寒明理论》 E.《医方集解》
5.首推以病证分类的医书是: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伤寒杂病论》 D.《景岳全书 》
E.《普济方》
6.以下哪一项不属“八法”的范畴:
A.汗、下 B.温、补 C.固、通 D.消、和 E.清、吐
7.“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论述,始见于: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普济方》 D.《黄帝内经》 E.《本草纲目》
8.有关君臣佐使的含义,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B.臣药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次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C.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D.臣药即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E.使药包括引经药、调和药
9.以下哪一项不是组成变化的方式?
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D.治法更换变化
E.剂型更换变化
10.由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属:
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 D.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E.以上都不是
11.由人参汤变为理中丸属:
A.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B.药量、剂型同时变化 C.药味、剂型同时变化
D.剂型更换变化 E.药量增减变化
12.煎药用具忌用:
A.沙锅 B.瓦罐 C.搪瓷器 D.铁锅 E.铝锅
13.有关服药时间,如病在上焦者宜:
A.食后服 B.早上空腹服 C.食前服 D.临睡服 E.不拘时服
14.补益剂服药时间宜:
A.食后服 B.空腹服 C.食前服 D.临睡服 E.不拘时服
15.煎煮解表剂时宜用:
A.文火 B.武火 C.先文火后武火 D.先武火后文火 E.以上均不宜
16.瓜蒂散属于“十剂”中的:
A.宣剂 B.泄剂 C.轻剂 D.通剂 E.重剂
17.消法的适应证,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气血聚结证 B.痰浊壅聚证 C.食滞虫积证 D.水湿停滞证 E.燥屎内结证
18.大枣在十枣汤中的作用是:
A.治疗次要症状 B.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 C.制约君药的毒、烈性
D.起反佐作用 E.治疗兼证
19.以下哪一项不是方剂组成变化的依据?
A.兼证的有无 B.邪正的虚实 C.病情的轻重 D.医生的用药习惯
E.体质的强弱
20.麻黄汤可用治:
A.外感风寒表虚证 B.外感风寒表实证 C.外感风寒,咳逆痰喘证
D.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 E.以上均不是
21.麻黄汤治证的表现无:
A.汗出 B.恶寒发热 C.头疼身痛 D.舌苔薄白 E.脉浮紧
22.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败毒散 C.小青龙汤 D.麻黄汤 E.桂枝汤
23.桂枝汤组成药物中无:
A.桂枝 B.芍药 C.炙甘草 D.干姜 E.大枣
24.桂枝汤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25.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是:
A.调和营卫 B.发散风寒 C.解肌发表 D.养阴和营 E.调和脾胃
26.患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治宜:
A.麻黄汤 B.麻杏甘石汤 C.三拗汤 D.桂枝汤 E.九味羌活汤
27.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
A.白芷 B.川芎 C.生地 D.黄连 E.苍术
28.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治宜:
A.羌活胜湿汤 B.麻杏甘石汤 C.桂枝汤 D.九味羌活汤 E.麻黄加术汤
29.药物配伍上,体现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的方剂是:
A.九味羌活汤 B.麻黄汤 C.桂枝汤 D.麻黄加术汤 E.三拗汤
30.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用的方剂是:
A.小青龙汤 B.麻黄汤 C.麻杏薏甘汤 D.桂枝加芍药汤 E.九味羌活汤
31.小青龙汤中五味子的作用是:
A.敛肺止咳 B.敛阴止汗 C.涩肠止泻 D.滋阴敛液 E.以上均不是
32.患者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宜:
A.麻杏甘石汤 B.桂枝汤 C.麻黄汤 D.止嗽散 E.桑菊饮
33.银翘散的功用是:
A.辛温解表,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C.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D.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E.辛凉透表,和胃益气
34.患者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
A.麻黄汤 B.桂枝汤 C.银翘散 D.桑菊饮 E.败毒散
35.患者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治宜:
A.桑菊饮 B.止嗽散 C.麻黄汤 D.银翘散 E.桂枝汤
36.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 B.清肺止咳 C.宣肺泄热 D.止咳化痰 E.清胃宣肺
37.败毒散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E.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38.有关败毒散中配人参的作用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 B.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C.资汗源,不致汗之无汗
D.调补正气,防邪深入 E.纯为补虚而设
39.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治宜:
A.小青龙汤 B.参苏饮 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40.参苏饮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B.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C.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D.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E.以上均不是
41.组成中无桂枝的方剂是:
A.麻黄汤 B.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桂枝加桂汤
42.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麻杏甘石汤 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43.银翘散与桑菊饮共有的药物是:
A.银花、桑叶 B.连翘、菊花 C.连翘、桔梗 D.杏仁、荆芥 E.竹叶、薄荷
44.大承气汤的功用是:
A.清热凉血 B.峻下热结 C.轻下热结 D.缓下热结 E.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45.下列哪项不是大承气汤的主治病证:
A.阳明腑实证 B.热结旁流 C.阴虚肠燥证 D.热厥属里热积滞者 E.痉病属里热积滞者
46.患者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治宜:
A.小承气汤 B.调胃承气汤 C.黄龙汤 D.大承气汤 E.葛根芩连汤
47.下列除哪项外,均可代表大承气汤的治法:
A.通因通用 B.上病下取 C.急下存阴 D.釜底抽薪 E.增水行舟
48.大黄牡丹汤的功用是:
A.化滞通结,清热解毒 B.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C.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D.清热解毒,消肿通结 E.攻下热结,急下存阴
49.温脾汤组成药物中无:
A.大黄 B.肉苁蓉 C.芒硝 D.干姜 E.人参
50.温脾汤的功用是:
A.温里散寒,行气止痛 B.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C.攻逐寒积,消肿散结
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E.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51.济川煎的功用是:
A.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B.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C.攻逐寒积,温中补虚
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E.以上均不是
52.下列关于麻子仁丸组成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A.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B.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C.调胃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D.调胃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E.大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
53.黄龙汤的功用是:
A.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B.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C.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D.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E.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54.十枣汤的服用时间是:
A.中午 B.清晨 C.晚上 D.睡前 E.饭后
55.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的共有药物是:
A.人参 B.黄芩 C.柴胡 D.青蒿 E.枳壳
56.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B.和解少阳,和胃化痰 C.清胆利湿,健脾益气
D.调和肝脾,行气解郁 E.分清化浊,利胆退黄
57.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功用的方剂是:
A.逍遥散 B.四逆散 C.小柴胡汤 D.蒿芩清胆汤 E.银翘散
58.组成中同时含有白术、白芍的方剂是:
A.补中益气汤 B.逍遥散 C.小青龙汤 D.败毒散 E.大柴胡汤
59.逍遥散的功用是:
A.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B.透邪解郁,理气疏肝 C.清利肝胆,和胃化痰
D.疏肝健脾,行气止痛 E.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60.痛泻要方的功用是:
A.补脾理气,化湿和胃 B.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C.补脾去湿,清肠止泻
D.清热燥湿,解毒止泻 E.补脾柔肝,清热止泻
61.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
A.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B.平调寒热,散结除痞 C.降逆化痰,调和肝脾
D.平调寒热,理气和胃 E.补气健脾,散结除痞
62.大柴胡汤的功用是:
A.和解少阳,补脾柔肝 B.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C.清热泻下,散结止痛
D.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E.清利肝胆,和里泻热
63.汗、下、清三法合于一方的方剂是:
A.大柴胡汤 B.防风通圣散 C.九味羌活汤 D.葛根芩连汤 E.调胃承气汤
64.小柴胡汤治证的表现无:
A.往来寒热 B.心烦喜呕 C.呕吐黄涎 D.口苦咽干 E.胸胁苦满
65.阳郁热厥证,治宜: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四逆散 D.大承气汤 E.白虎汤
66.患者腹痛时发,肠鸣泄泻,泻必腹痛,每于情志不畅时发,两胁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缓。治宜:
A.四逆散 B.半夏泻心汤 C.葛根芩连汤 D.痛泻要方 E.白头翁汤
67.逍遥散中柴胡与白芍、当归的配伍意义是:
A.疏肝健脾 B.疏肝理气 C.疏肝养血 D.柔肝止痛 E.养血健脾
68.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功用的方剂是:
A.黄连解毒汤 B.竹叶石膏汤 C.清暑益气汤 D.清营汤 E.白虎汤
69.银花、连翘在清营汤中的作用是:
A.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B.疏散风热,清泄里热 C.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D.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E.以上都不是
70.清营汤的功用是:
A.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B.清营养血,化痰安神 C.清营解毒,活血化瘀
D.清心凉血,活血化斑 E.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71.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功用的方剂是:
A.清营汤 B.犀角地黄汤 C.竹叶石膏汤 D.黄连解毒汤 E.普济消毒饮
72.黄连解毒汤不宜用治:
A.热盛烦躁 B.血热吐衄 C.热毒发斑 D.湿热黄疸 E.痈疡疔毒
73.患者头面红肿火欣痛,恶寒发热,目不能开,咽喉不利,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治宜:
A.黄连解毒汤 B.龙胆泻肝汤 C.仙方活命饮 D.普济消毒饮 E.银翘散
74.凉膈散的功用是:
A.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B.清热解毒,泻下瘀热 C.泻火通便,利湿退黄
D.清心凉血,活血散瘀 E.以上都不是
75.患者身热谵语,斑疹紫黑,吐血,衄血,舌绛,脉数。治宜:
A.清营汤 B.犀角地黄汤 C.黄连解毒汤 D.普济消毒饮 E.羚角钩藤汤
76.泻白散的功用是:
A.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B.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C.清气化痰,降气平喘
D.泻肺利水,平喘止咳 E.养阴润肺,敛气止咳
77.患者下阴肿痒,小便白浊,带下黄臭,口苦咽干,胁痛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
A.完带汤 B.导赤散 C.柴胡疏肝散 D.四逆散 E.龙胆泻肝汤
78.患者咳嗽,气喘,口渴欲饮,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
A.麻杏甘石汤 B.定喘汤 C.桑菊饮 D.泻白散 E.清气化痰丸
79.组成中含有增液汤药物的方剂是:
A.竹叶石膏汤 B.清营汤 C.普济消毒饮 D.玉女煎 E.清燥救肺汤
80.患者牙痛,痛连头部,面颊发热,其齿喜冷而恶热,时流牙血,牙龈红肿,口气热臭,口
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
A.玉女煎 B.白虎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胃散 E.升麻葛根汤
81.胃热阴亏的牙痛证。治宜:
A.知柏地黄丸 B.大补阴丸 C.玉女煎 D.清胃散 E.竹叶石膏汤
82.芍药汤组成中无:
A.当归 B.槟榔 C.大黄 D.黄柏 E.官桂
83.在芍药汤中体现“通因通用”的药物是:
A.芍药 B.大黄 C.木香 D.当归 E.黄连
84.患者感暑后身热汗多,心烦口渴,体倦少气,精神不振,小便短赤,脉虚数。治宜:
A.六一散 B.竹叶石膏汤 C.清暑益气汤 D.桂苓甘露饮 E.生脉散
85.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而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
A.清骨散 B.清暑益气汤 C.当归六黄汤 D.青蒿鳖甲汤 E.蒿苓清胆汤
86.《温热经纬》与《脾胃论》之清暑益气汤,二方治证的主要区别点是:
A.是否伤气 B.是否伤津 C.是否有暑湿 D.是否有汗出、口渴 E.是否有头痛、发热
87.肉桂在芍药汤中的作用是:
A.作为佐助药,以行血通脉,消除“后重”之症
B.作为佐制药,制约诸药之苦寒燥烈
C.作为反佐药,防苦寒冰伏病邪,又助行血
D.作为使药,引药入病所,并行血止痛
E.以上都不是
88.清胃散的君药是:
A.牡丹皮 B.生地黄 C.当归身 D.黄连 E.升麻
89.吴茱萸汤的组成是:
A.吴茱萸、人参、干姜、大枣 B.吴茱萸、人参、生姜、甘草
C.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D.吴茱萸、人参、白术、大枣
E.吴茱萸、人参、白术、甘草
90.理中丸的组成是:
A.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B.人参茯苓白术生姜 C.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D.人参茯苓白术大枣 E.陈皮人参茯苓甘草
91.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理中丸主治证范畴:
A.小儿慢惊,胸痹由中焦虚寒所致 B.阳虚失血 C.脾胃虚寒的呕吐
D.脾胃寒湿,气机阻滞之脘腹胀痛 E.脾胃虚寒之下利
92.当归四逆汤的功效是: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温经通脉 C.温经散瘀,活血止痛
D.温经补血,散寒通滞 E.活血化瘀,回阳救逆
93.阳和汤中麻黄、白芥子用意是:
A.宣肺化痰,止咳 B.通阳消滞,化痰结 C.消痰降气平喘
D.温阳散寒 E.发汗祛湿
94.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证是:
A.行痹 B.寒痹 C.血痹 D.湿痹 E.热痹
95.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四君子汤的主治证候?
A.面色萎白 B.气短懒言 C.食少体倦 D.腹胀肠鸣 E.舌淡脉虚弱
96.脾胃气虚,湿浊阻滞之泄泻证,治宜选用:
A.补中益气汤 B.四君子汤 C.参苓白术散 D.理中丸 E.痛泻要方
97.补中益气汤中最能体现“益气升阳”的药物配伍是:
A. 黄芪、人参 B.人参、白术 C.黄芪、炙甘草 D.人参、柴胡、升麻 E.黄芪、升麻、柴胡
98.生脉散的功效是:
A.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B.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C.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99.患者眩晕心悸,唇爪无华,月经量少,少腹作痛,舌淡,脉细。治宜选用:
A.归脾汤 B.逍遥散 C.四物汤 D.当归补血汤 E.以上均非
100.当归补血汤中黄芪配当归的作用是:
A. 益气生血 B.益气摄血 C.益气活血 D.益气通便 E.以上均非
参考资料:yueyang03@hotmail.co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9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